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間日瘧原蟲與惡性瘧原蟲形態(tài)的區(qū)別,,形 態(tài),1. 在紅細胞內(nèi)發(fā)現(xiàn)瘧原蟲 是確診瘧疾和鑒別蟲種 的依據(jù); 2. 必須熟悉紅細胞內(nèi)原蟲 的形態(tài)和被寄生的紅細 胞的形態(tài)變化。,薄血膜中常見的血液成分,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細胞,血小板,淋巴細胞,紅細胞,大單核細胞,薄血膜中被瘧原蟲寄生紅細胞形態(tài)特征,間日瘧原蟲被寄生紅細胞脹大色淺,薛氏點鮮紅色,細小,數(shù)多,惡性瘧原蟲被寄生紅細胞大小正常,色
2、稍紫;茂氏點紫紅色,粗大,數(shù)少,薄血膜瘧原蟲形態(tài),間日瘧 環(huán)狀體紅細胞:脹大大 ?。狠^大,約為紅細 胞直徑1/3胞 漿:環(huán)狀,淺藍色核 ?。?紅色,一個, 偶有二個色 素:沒有,薄血膜瘧原蟲形態(tài),惡性瘧環(huán)狀體 紅細胞: 大小正常,顏色較深。 大 小:較小,約為紅細胞直徑 1/5~1/6。 胞 漿:藍色,環(huán)狀纖細,有時
3、 位于紅細胞的邊緣。 常見多個同寄生一紅 細胞現(xiàn)象。 核: 紅色,一個,常有二個。 色 素:沒有。,薄血膜瘧原蟲形態(tài),惡性瘧環(huán)狀體,薄血膜中小滋養(yǎng)體形態(tài)特征,間日瘧原蟲小滋養(yǎng)體約為紅細胞直徑1/3;環(huán)較粗大;核1個;2個核和一個紅細胞寄生2個環(huán)狀體,不如惡性瘧原蟲多見。,惡性瘧原蟲小滋養(yǎng)體約為紅細胞的 1/6;環(huán)纖細;核1~2個;一
4、個紅細胞寄生2個環(huán)狀體的常見。,薄血膜瘧原蟲形態(tài),間日瘧大滋養(yǎng)體紅細胞:脹大褪色,出現(xiàn)形狀大小相等 ,分布均勻,數(shù)目較多, 鮮紅色薛氏小點。大 ?。狠^大。胞 漿:不規(guī)則,淺蘭色,出現(xiàn)阿米巴 偽足,有空泡。核: 紅色,一個。色 素:有,細小桿狀,黃褐色,分布 不均勻。,薄血膜瘧
5、原蟲形態(tài),間 日 瘧 大 滋 養(yǎng) 體,薄血膜瘧原蟲形態(tài),惡性瘧大滋養(yǎng)體紅細胞:大小正常,顏色較深,可出現(xiàn)較 粗、大小不一、分布不勻、數(shù)目 較少紅色茂氏小點。大 小:較小。胞 漿:蘭色,圓形,堅實,體積小。核: 一個,紅色。色 素:較細的黑褐色顆粒,常集成塊。,薄血膜中大滋養(yǎng)體形態(tài)特征,間日瘧原蟲大滋養(yǎng)體蟲體不
6、規(guī)則,較大;阿米巴樣偽足,空泡明顯;瘧色素細小,黃褐色,惡性瘧原蟲大滋養(yǎng)體體小,圓形;空泡??;早期瘧色素細小,金黃色,晚期結成塊狀,黑褐色,薄血膜瘧原蟲形態(tài),間日瘧未成熟裂殖體紅細胞:脹大,褪色,可有薛氏 小點。胞 漿: 較不規(guī)則,空泡小或消 失,淺蘭色。核: 紅色,分裂為二個以上色 素: 黃褐色,分布不均勻。,薄血膜瘧原蟲形態(tài),間 日 瘧
7、未 成 熟 裂 殖 體,薄血膜瘧原蟲形態(tài),惡性瘧未成熟裂殖體紅細胞: 大小正常,顏色較深,可 有茂氏小點。大 ?。狠^小。胞 漿:規(guī)則,圓形或卵圓形,蘭 色。核: 分裂為二個以上,紅色。色 素:黃褐色顆粒,常集成黑褐 色團塊。,薄血膜中裂殖體前期形態(tài)特征,間日瘧原蟲裂殖體前期圓形或不規(guī)則;核分
8、裂為2個以上,空泡消失;瘧色素分布不勻,惡性瘧原蟲裂殖體前期圓形,核分裂為2個以上;瘧色素集成團塊,薄血膜瘧原蟲形態(tài),間日瘧成熟裂殖體紅 細 胞:脹大,褪色,可見薛氏 小點。大 小:個體較大。胞漿和核:裂殖子12~24個平均 16個,排列不規(guī)則, 核紅色,胞漿淺藍色。色 素:黃褐色常集于瘧原蟲
9、的 一邊。,薄血膜瘧原蟲形態(tài),惡性瘧成熟裂殖體紅 細 胞:大小正常,顏色較深, 可見茂氏小點。大 ?。合x體較小。胞漿和核:裂殖子8~36個,平 均18~24個,排列 不規(guī)則或呈二重排列, 核紅色胞漿藍色。色 素:黑
10、褐色,集中于中央 或一側。,薄血膜中成熟裂殖體形態(tài)特征,間日瘧原蟲裂殖體大于正常紅細胞;裂殖子12~24個,通常16個,排列不規(guī)則;瘧色素常集于一側,黃褐色,惡性瘧原蟲裂殖體小于正常紅細胞;裂殖子較小, 8~24個,排列不規(guī)則;瘧色素成團塊狀,黑褐色,薄血膜瘧原蟲形態(tài),間日瘧大(雌)配子體形狀大?。簣A或橢圓,較大。胞 漿:深藍色。核: 一個,較小,深紅色常
11、 偏于一邊,核周可見 明顯不染色帶。色 素:黃褐色,均勻散在,數(shù) 目較多。,間日瘧原蟲形態(tài),間日瘧?。ㄐ郏┡渥芋w 形狀大小:圓形,蟲體較大。胞 漿:淺藍色。核: 一個,較大,疏松, 位于中央,淺紅色, 周圍有明
12、顯不著色帶。色 素:黃褐色,散在分布。,薄血膜瘧原蟲形態(tài),惡性瘧大(雌)配子體形狀大?。盒略滦?,兩端稍尖。胞 漿:深藍色。核: 一個,較小,致密, 深紅色位于中央, 核周可見透明不染 色帶。色 素:黑褐色,密布于核 的周圍,薄血膜
13、瘧原蟲形態(tài),惡性瘧?。ㄐ郏┡渥芋w形狀大小: 臘腸形,兩端鈍圓。胞 漿: 淺藍色或淡紫紅色。核: 一個,較大,疏松, 位于中央。淺紅色, 核周可見不染色帶。色 素: 黑褐色,疏松地分 布于核周圍。,薄血膜中大(雌)配子體形態(tài)特征,間日瘧原蟲雌配子體小于正常紅細胞,圓形;核
14、小,致密,深紅色,偏于一側,胞漿深藍色;瘧色素散在,惡性瘧原蟲雌配子體新月型,兩端較尖;核小,致密,深紅色,位于中央;胞漿深藍色;瘧色素塊圍于核周,薄血膜中?。ㄐ郏┡渥芋w形態(tài)特征,間日瘧原蟲雄配子體大于正常紅細胞,圓形;核大,疏松,淺紅色,多位于中央;胞漿淺藍色或淡紅色;瘧色素散在,惡性瘧原蟲雄配子體臘腸形,兩端鈍圓;核大,疏松,淡紅色,位于中央;胞漿淺藍色或淺紅色;瘧色素圍于核周,大配子體與大滋養(yǎng)體區(qū)別,蟲體大小: 幾乎充滿被寄
15、生的紅細胞核: 一個,較大且致密,周圍 有一圈空白的不染色帶胞 漿: 邊緣清楚,不含空泡瘧 色 素 : 顆粒較多較粗,均勻散在,蟲體大小:不超過被寄生紅細胞3/4核: 一個,延長呈帶狀,周圍 無明顯的不染色帶漿: 邊緣不整齊,多有空泡瘧 色 素:顆粒較少較細,分布不均
16、 勻,瘧原蟲厚血膜鏡檢的主要形態(tài)變異,寄生的紅細胞 經(jīng)染色后,因細胞內(nèi)血紅蛋白溶解,輪廓消失,但有時尚留下殘骸的“影子”或點彩。 厚血膜由于用血量多,血膜小,細胞重迭,干燥緩慢,各期瘧原蟲的體積都略為縮小,其中只有大、小滋養(yǎng)體的形態(tài)有較大改變,而裂殖體和配子體的形態(tài)則無明顯變化。3 小滋養(yǎng)體 胞漿呈環(huán)狀或向核的一側或兩側收縮,使環(huán)的中間斷裂,或圍繞核。間日瘧原蟲的環(huán)較大,常呈分號“;”和感嘆號“!”狀;而
17、惡性瘧原蟲的環(huán)纖細,常呈分號“;”、飛鳥“⌒.⌒”、V狀和斷環(huán)狀。,厚血膜中四種人體瘧原蟲主要鑒別要點,厚血膜間日瘧與惡性瘧各期形態(tài),惡性瘧原蟲,成熟裂殖體,大滋養(yǎng)體,環(huán)狀體,惡性瘧原蟲雌、雄配子體,配子體,思考:1.構成瘧原蟲的三個基本要素是什么?2.被間日瘧和惡性瘧寄生的紅細胞有何變化?3.在周圍血液中可以見到P.V和P.f哪些蟲期?4.薛氏小點和茂氏小點有那些不同的特點?5. 簡述P.V和P.f大小配子體的形態(tài)特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SYBR Green實時PCR檢測惡性瘧原蟲與間日瘧原蟲方法的建立.pdf
- 原蟲概論與瘧原蟲
- 種瘧原蟲形態(tài)鑒別
- 薄血膜瘧原蟲的形態(tài)
- 間日瘧原蟲感染免疫應答特征的研究.pdf
- 間日瘧原蟲特異性抗原的篩選.pdf
- 瘧原蟲鏡檢
- 瘧原蟲致病、診斷與防治
- 瘧原蟲生活史
- 中緬邊境間日瘧原蟲CSP基因分型.pdf
- 瘧原蟲弓形蟲
- 抗萘酚喹惡性瘧原蟲株的培育.pdf
- 顯微鏡下瘧原蟲形態(tài)鑒別特征
- 中國安徽間日瘧原蟲DBPII克隆表達及其鑒定.pdf
- 中緬邊境間日瘧原蟲氯喹敏感性研究.pdf
- 人體瘧原蟲鏡檢技
- 瘧原蟲實驗室檢查
- 瘧原蟲生活史2
- 寄生蟲學瘧原蟲
- 惡性瘧原蟲基因clag9黏附功能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