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近年來,溫室效應以及由其引起的環(huán)境變化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CO2的捕獲、分離與封存成為遏制CO2排放,減少大氣中CO2濃度的有效方法之一。Li4SiO4作為高溫下(500℃-720℃)循環(huán)吸收CO2的優(yōu)良吸收劑,用于化石燃料電廠及相關的密集CO2排放源,具有很大的應用前景。因此,研究Li4SiO4的合成及其吸收-解吸CO2性能,在環(huán)境和經濟領域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論文以石英(SiO2)、正硅酸乙酯(TEOS,C8H20O4
2、Si)和煤矸石作為硅源,以Li2CO3和LiOH·H2O為鋰源,分別采用固相法、溶膠-凝膠法和水熱法合成Li4SiO4,并研究了其在高溫下的CO2吸收-解吸性能。以XRD、SEM、熱分析(DSC-TG和DTA-TG)為表征和測試手段,對Li4SiO4的合成方法、反應動力學、樣品形貌、粒度和吸收CO2性能等做了系統(tǒng)研究,具體分為如下四部分:
(1)以石英(SiO2)和Li2CO3為原料,采用傳統(tǒng)固相法,研究了原料配比(n(L
3、i+):n(Si4+):4:1-4.4:1)、反應溫度(500-1000℃)、石英粒度(75-180μm,45-75μm,38-45μm和小于38μm)對Li4SiO4合成的影響規(guī)律。發(fā)現(xiàn)石英粒徑小于38μm時,在800℃煅燒4h可合成出純Li4SiO4,其CO2最大吸收率為31.3wt%。
(2)將煤矸石進行煅燒、酸浸、洗滌、干燥等預處理后,所得產物與Li2CO3在800℃煅燒4h合成出Li4SiO4樣品。煤矸石經過60
4、0℃煅燒等預處理后,所制樣品的最大CO2吸收率最高,達到20.9wt%:而直接利用未經過預處理的煤矸石合成的樣品,其最大CO2吸收率最低,僅為16.4wt%。
(3)以TEOS為硅源,在堿性條件下通過TEOS水解合成包裹于Li2CO3表面的SiO2凝膠,將其在600℃、650℃和700℃煅燒6h后合成Li4SiO4。結果表明,經過700℃煅燒合成的Li4SiO4,CO2的最大吸收率最高,達到了32.9wt%。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Li4SiO4材料的制備及其高溫二氧化碳吸附性能研究.pdf
- 納米Li2ZrO3和Li4SiO4二氧化碳吸收材料制備及表征.pdf
- Li4SiO4球床內氣體流動及熱-力行為研究.pdf
- 鋰陶瓷增殖劑Li4SiO4表面釋氚行為研究.pdf
- 陶瓷增殖劑Li4SiO4釋氚行為的關鍵影響因素研究.pdf
- 新型CO2吸收(附)劑的制備及性能研究.pdf
- CO2重整CH4復合催化劑的合成及性能研究.pdf
- 鈣基CO2吸收劑的制備及循環(huán)吸收性能研究.pdf
- 超臨界CO2作用對頁巖微觀結構及CH4、CO2吸附性能的影響研究.pdf
- 功能化離子液體的合成及對CO2的吸收應用.pdf
- 可支撐離子液體膜吸收CO2性能研究.pdf
- 質子型離子液體的合成及其CO2吸收行為研究.pdf
- Li-,4-SiO-,4-及相關摻雜體系的合成與導電性研究.pdf
- 草原區(qū)域CO2吸收與大氣CO2濃度變化關系研究.pdf
- 高解吸率CO2復合吸收劑的性能研究.pdf
- 基于Li4SrCa(SiO4)2單一基質熒光粉的制備及發(fā)光性能研究.pdf
- 稻殼灰基SiO2納米流體的制備及納米顆粒強化CO2吸收的基礎研究.pdf
- 高溫條件下CO2在DEA促進的K2CO3水溶液的吸收特性研究.pdf
- 線蟲對土壤CO2、CH4、N2O排放-吸收的影響.pdf
- 膜吸收和化學吸收分離CO2特性的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