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的:
通過對平均生長型青少年三種矢狀骨面型治療前頭顱定位側位片進行測量,比較三種不同矢狀骨面型切牙唇舌向和第一恒磨牙近遠中傾斜度代償特點及差異,為臨床矯治設計、支抗預備及正畸術后長期穩(wěn)定提供參考依據(jù)。
方法:
依據(jù)納入標準與面部生長型分型標準從正畸患者中選取平均生長型青少年120例,按ANB角行矢狀向分型:Ⅰ類骨面型(ANB角0°-5°),Ⅱ類骨面型(ANB角≥5°),Ⅲ類骨面型(ANB角≤0°)三組每組
2、各40例,使用13個角度作為切牙及第一恒磨牙傾斜度的測量指標,三組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及兩兩比較用LSD-t檢驗。
結果:
1.不同矢狀骨面型切牙傾斜度測量結果:
三組不同的矢狀骨面型中,∠U1-SN、∠U1-FH、∠U1-PP的測量值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L1-MP的測量值三組間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骨性Ⅲ類∠L1-MP的數(shù)值小于Ⅰ類、Ⅱ類,骨性Ⅰ類、Ⅱ類之間無區(qū)別;∠U1-L1的測量值三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骨性Ⅲ類∠U1-L1的數(shù)值大于Ⅰ類、Ⅱ類,骨性Ⅰ類、Ⅱ類之間無區(qū)別。
2.不同矢狀骨面型第一恒磨牙傾斜度測量結果:
∠U6-SN、∠U6-FH、∠U6-PP、∠L6-SN均是骨性Ⅲ類組大于骨性Ⅰ類、Ⅱ類組,∠L6-MP骨性Ⅲ類組小于Ⅰ類、Ⅱ類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U6-L6的測量值三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下頜切牙與磨牙傾斜度的測量值均是骨性Ⅲ類組的小于Ⅰ類、Ⅱ類,提示骨性Ⅲ類下切牙、下頜第一恒磨牙代
4、償性傾斜一致;骨性Ⅲ類下切牙較Ⅰ類代償變化角度為9.24°,下頜第一恒磨牙較Ⅰ類代償變化角度為4.11°,提示骨性Ⅲ類下切牙的代償性比下磨牙的明顯。
結論:
1.隨著ANB角的減小,平均生長型青少年下頜切牙舌向傾斜,上頜第一恒磨牙近中傾斜,下頜第一恒磨牙遠中傾斜,上頜切牙唇舌向傾斜度在三種骨面型中無差別。
2.平均生長型青少年骨性Ⅲ類上頜第一恒磨牙近中傾斜代償,下頜第一恒磨牙遠中傾斜代償,下切牙舌向傾斜代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成人骨性Ⅲ類錯牙合不同面部生長型切牙和第一磨牙傾斜度研究.pdf
- 成人骨性Ⅱ類錯(牙合)畸形不同垂直骨面型的磨牙傾斜度研究.pdf
- 不同矢狀骨面型青少年牙槽基骨和牙弓寬度的模型分析.pdf
- 不同垂直骨面型成人安氏Ⅲ類錯(牙合)(牙合)平面傾斜度的研究.pdf
- 上頜側切牙腭向錯位與矢狀及垂直骨面型關系的研究.pdf
- 第二恒磨牙生長發(fā)育狀態(tài)和萌出位置與不同矢狀骨面型的相關性研究.pdf
- 骨性Ⅲ類患者上頜中切牙傾斜度及牙槽骨厚度與根吸收的相關性研究.pdf
- 正畸拔除第二前磨牙對第三磨牙傾斜度的影響.pdf
- 不同頦部突度和下切牙傾斜度對側貌美觀影響的調查研究.pdf
- 不同矢狀骨面型成人鼻部形態(tài)的X線頭影測量研究.pdf
- 不同矢狀骨面型患者顳下頜關節(jié)的錐形束CT研究.pdf
- 下頜偏斜患者頸椎姿勢與矢狀骨面型關系的研究.pdf
- 不同垂直骨面型青少年患者腭部骨厚度的CBCT比較研究.pdf
- 安氏Ⅰ類不同垂直骨面型下頜第三磨牙傾斜角度及磨牙后間隙的研究.pdf
- 不同矢狀骨面型錯(牙合)畸形患者氣道大小形態(tài)的CBCT研究.pdf
- 外文翻譯--云計算中傾斜度感知的任務調度
- 高架橋墩柱傾斜度的變形監(jiān)測
- 鼻突度對不同矢狀骨面型側貌美觀唇突度影響的初步研究.pdf
- 高架橋墩柱傾斜度的變形監(jiān)測
- 不同骨面型青少年患者牙槽骨密度及骨皮質厚度的CBCT測量對比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