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考試考研英語一試題真題(含答案詳解+作文范文)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第一章 兒童成長與行為發(fā)展</p><p>  第一節(jié) 兒童的行為發(fā)展</p><p><b>  一、發(fā)展的意義:</b></p><p>  發(fā)展是指個人一生中,因年齡與經驗的增加,造成個人在生理上發(fā)生規(guī)律及有系統(tǒng)的行為變化過程。</p><p>  二、發(fā)展的一般原則:</p>

2、<p>  人類行為發(fā)展的歷程受到遺傳、環(huán)境、成熟與學習四大因素交互影響下,發(fā)展出許多的特徵與原則。發(fā)展的特徵與原則包括順序的規(guī)律性、共同模式、個別差異及連續(xù)性等。</p><p>  (一)發(fā)展順序具有規(guī)律性,早期發(fā)展是後期發(fā)展的基礎</p><p>  發(fā)展是順序的改變,這種改變是因人而不同,但是這個改變是持續(xù)性的從出生至生命的結束,不論生理或心理的發(fā)展,都是某一種特定的功

3、能或能力發(fā)展完成後,下一層次的功能或能力才出現(xiàn)。</p><p>  發(fā)展順序也許不是絕對的,但在先後的邏輯關係上是合乎自然律的,順序是規(guī)律的。</p><p>  (二)發(fā)展遵循一定的預知模式</p><p>  雖然每個人行為沒有完全相同的現(xiàn)象,但是人類行為發(fā)展卻有共同的模式;例如兒童的動作發(fā)展共同模式包括:</p><p>  1.從頭

4、到尾的發(fā)展:例如兒童頭部發(fā)展在前,下肢發(fā)展在後。</p><p>  2.從中心到邊緣的發(fā)展:如兒童軀幹發(fā)展在先,四肢發(fā)展在後。</p><p>  3.從整體到特定的發(fā)展:兒童通常是從全身大肌肉活動先發(fā)展,然後才是局部、特定的、小肌肉的發(fā)展。</p><p>  (三)發(fā)展有共同的模式,但是也有個別差異現(xiàn)象。(四)發(fā)展的連續(xù)性原則:發(fā)展程序是漸進的、階段的、連續(xù)

5、的。</p><p>  三、兒童行為發(fā)展本質的爭論:(一)人類行為的發(fā)展主要是先天(生物性)或教養(yǎng)(環(huán)境)的結果?</p><p>  (在此僅各舉四例研究)</p><p><b>  ◆先天生物遺傳:</b></p><p>  1.迪卡爾(R. Descartes)、康德(Kant)認為人類許多知覺能力都是天生

6、的;</p><p>  2.知覺分化論觀點(E. Gibson)認為兒童先天具有偵測外界訊息的分辨能力;</p><p>  3.智力與遺傳的基因研究,R. Wilson發(fā)現(xiàn)不論同卵或異卵雙生子在3~15歲的智力表現(xiàn)都有高度相關性。</p><p>  4. N. Chomsky提出語言天賦論,支持兒童天生就有語言學習裝置,兒童透過語言學習裝置發(fā)展語言。</

7、p><p><b>  ◆後天環(huán)境影響:</b></p><p>  1.經驗主義哲學家洛克(Rock)與詹姆士(W. James)認為嬰兒一出生如同一張白紙,需靠經驗與學習去解讀感覺。</p><p>  2.Hoffman及Levin等人的研究支持兒童的智力受家庭環(huán)境共享經驗的影響。</p><p>  3.Weinbe

8、rg及Waldamn的研究支持家庭家庭環(huán)境對智力發(fā)展有很大的影響。</p><p>  4.行為學派學者大多認為兒童的動作發(fā)展是受後天教養(yǎng)的影響。</p><p>  (二)兒童對外界的認識與接觸是主動的?或是被外界文化與環(huán)境塑造?</p><p><b>  ◆認知學派觀點:</b></p><p>  認為人類具有主

9、動求知的動力,才能適者生存;皮亞傑的認知發(fā)展理論認為兒童會主動的與外界接觸、認識世界;布魯納也認為兒童有好奇與主動求知探索的需求;訊息處理論亦認為兒童是主動和好奇的探索者。</p><p><b>  ◆行為學派觀點:</b></p><p>  認為嬰兒出生後與環(huán)境互動,環(huán)境如同一個大染缸,兒童行為發(fā)展都是被動的,是經由刺激與反應的塑造形成的,而兒童的動作、智力、語

10、言、情緒及人格等發(fā)展都是被動經由學習與文化薰陶形成的。</p><p>  (三)兒童行為發(fā)展的過程是連續(xù)的或階段的?</p><p><b>  ◆連續(xù)論:</b></p><p>  認為兒童各方面的行為發(fā)展是一個累加的過程,是持續(xù)前進的成長,是直線發(fā)展趨勢而非突然的改變,例如人類生長曲線。</p><p><

11、b>  ◆階段論:</b></p><p>  認為發(fā)展是不連續(xù)的、階段性的,成長與發(fā)展是一連串突然的改變,隨著年齡增加,兒童行為成長過程並非直線而是階段性的,各種行為發(fā)展期間都有關鍵期,如兒童語言發(fā)展關鍵期。而皮亞傑也認為兒童的認知發(fā)展隨著年齡可分四期,佛洛依德則將兒童人格發(fā)展分為五個時期。</p><p>  (四)發(fā)展的改變是量的變化或是質的改變?</p>

12、;<p><b>  ◆連續(xù)論:</b></p><p>  認為兒童發(fā)展的改變本質是量的變化,如身高體重。</p><p><b>  ◆階段論:</b></p><p>  認為發(fā)展是一系列階段與結構的改變,是質的改變。</p><p>  第二節(jié) 兒童行為發(fā)展理論</p&g

13、t;<p>  一、行為取向理論:華生、斯肯納、桑代克</p><p>  1.兒童行為是外控或外塑的、被動的、積少成多及漸進的、相信所有行為都可以用操作制約來解釋。</p><p>  2.兒童行為的發(fā)展是刺激-反應的聯(lián)結結果,經由後天環(huán)境學習來的。</p><p>  3.行為是可以觀察的外顯反應,由後效強化而成為習慣,經組合後成為整體行為。<

14、;/p><p>  4.古典制約與操作制約:</p><p>  古典制約是將制約刺激與非制約刺激配對呈現(xiàn),使制約刺激引發(fā)非制約的反應。</p><p>  操作制約是運用反應後結果增強物的出現(xiàn)與否以產生學習。</p><p>  二、生物取向理論:赫爾、蓋賽爾</p><p>  其基本假定是生物基礎為導致兒童所有行為和

15、心理變化的主要因素,認為個人的特質來自父母的遺傳,重視內在的、生理的、遺傳等因素對兒童發(fā)展的影響,不強調社會王化環(huán)境對個人行為和心理變化的重要影響。</p><p>  三、認知取向理論:皮亞傑、布魯納、葉森及森洛克</p><p>  (一)基本架設:人是主動求知個體,因此人有思考及推理能力,可用以解決問題。人藉著與環(huán)境互動而適應、成長,人可從錯誤中學習,以獲得回饋及修正概念,個體是先有

16、概念、再有學習。</p><p>  (二)皮亞傑認知發(fā)展理論:</p><p>  1.基模(schema):表示思考的雛形,或是人們應用以處理環(huán)境事物的心智結構?;S經驗而漸趨複雜,變?yōu)樾睦硇缘男袨槟J?,並成為個體吸收知識的基本架構。<註:最原始的基模多屬感覺動作式的,即憑感覺動作了解周圍世界。如嬰兒憑口唇感覺的吸吮基模,憑手觸覺的抓取基模></p>&l

17、t;p>  2.適應(adaptation):對新訊息的容納與調適,進而增加個人的理解。透過同化與調適兩方式進行。</p><p>  3.同化(assimilation):將環(huán)境中的一項特徵合併到既有模式或思維結構裡,亦即使用既有結構(基模)來回應新的環(huán)境刺激,進而獲得新訊息,例如兒童根據(jù)家中的狗學到狗的基模,而後遇到黑狗也會喊牠為狗。</p><p>  4.調適(accommo

18、dation):當既有結構(基模)不能直接同化新訊息時,而須對新訊息做出結構的調整,即創(chuàng)造新的結構取代舊的。例如兒童已有「貓」的基模,當他看到「老虎」時也稱之為貓,必須有人糾正其錯誤,此刻他便對舊有基模做出改變,而此心理過程即為調適。</p><p>  5.平衡(equilibrium):在同化與調適之間達成均衡狀態(tài)。</p><p>  皮亞傑認知歷程(黃國彥等(2004)。教育心理學

19、。臺北:心理。)</p><p>  6.皮亞傑認知發(fā)展四階段:</p><p>  (1)感覺動作期(0~2歲):</p><p>  0~2歲的幼兒賴以吸收外界知識的基模,主要是視覺、聽覺、觸覺等感覺與手的動作。此感覺動作最初只是簡單的反射,而後逐漸變得複雜,由身體的動作發(fā)展到心理的活動。</p><p>  ◆感覺動作期的末期,嬰兒的基

20、模會發(fā)展出「物體恆存性」,他開始知道一切物體雖然從眼前消失,但它依然存在,這是他已能對具體實物形成心像表徵的功能。</p><p>  ◆接近兩歲的幼兒,不僅能當場模仿人或動物的動作,也能在事後憑記憶去模仿這些動作,像此種憑事後記憶就能模仿出來能力,稱之為「延宕的模仿」。</p><p>  (2)前運思期(2~7歲):</p><p>  2~7歲的兒童遇到問題時

21、固然會運用思維,但不合邏輯,主要受到下列三種心理上的限制所致:</p><p>  ◆知覺集中傾向:集中注意於事物的單一向度或層面,導致對問題的錯誤解釋。</p><p>  ◆不可逆性:可逆性,是指思考問題時可以由正面或反面去想;可以從原因看結果,也可從結果去分析原因。此時期的兒童之所以思想不夠周延,不具守恆(保留)概念,可能是由於思考時他的基模所表現(xiàn)之不可逆性。</p>

22、<p>  ◆自我中心主義:面對問題時,只會從自己的觀點著眼,不會考慮別人的不同看法。</p><p>  (3)具體運思期(7~11歲):</p><p>  7~11歲的兒童能夠在面對問題時展現(xiàn)邏輯推理能力,但僅限於親身體驗到的部分,並能力解守恆原則。此時期兒童的思維已能「去集中化」、面對問題時也不再以不可逆的思考方式去思維、具備抽象及複雜的分類能力。</p>

23、<p>  (4)形式運思期(11歲以上):</p><p>  青少年能超越具體、實際的體驗而開始以較富邏輯且抽象的構念來思考,並有能力進行內省反思。</p><p>  (三)布魯納認知表徵論:</p><p>  布魯納將人類周遭事物,經知覺而將外在事物體或事件轉換為內在心理事件的過程,稱為認知表徵。意指人類經由認知表徵的過程獲得知識。布魯納將其分為

24、三階段:</p><p>  1.動作表徵:指兒童靠動作來認識了解周遭世界,意即靠動作來獲得知識。</p><p>  2.影像表徵:指兒童經由對物體知覺留在記憶中的影像,即可獲得知識。</p><p>  3.符號表徵:指運用符號、語言文字為依據(jù)的求知方式。</p><p>  四、社會認知取向:哈維葛斯特、黎溫、班都拉、柯博格</p

25、><p>  基本假定:認為社會學習發(fā)展來自觀察、示範和自我覺知;成熟可增加兒童的知覺和體能,經由模仿可增加複雜的語文和動作行為。</p><p>  個體不完全受制於環(huán)境的影響,強調人們會選擇自己未來的環(huán)境及所追求的目標,進而大幅改變自己的命運。</p><p>  班都拉強調兒童藉由觀察他人行為與仿效該模樣而達成學習,此歷程即稱為模仿。</p><

26、;p>  哈維葛斯特發(fā)展任務論指出個體成長的每一階段都有相對應需要去達成或發(fā)展的事項或任務,包括技能、知識功能和態(tài)度等。</p><p>  五、社會文化取向:米德、畢、維果斯基</p><p>  從社會環(huán)境的角度來探討青少年的問題,特別強調文化、環(huán)境、社會對青少年發(fā)展所造成的影響。</p><p>  維果斯基的社會文化理論認為兒童發(fā)展是經由個體潛能的發(fā)展

27、與社會文化的互動激發(fā)出來。並提出鷹架理論,強調兒童智能近側發(fā)展區(qū)的發(fā)展(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PD,又譯最佳發(fā)展區(qū)),是指介於兒童自己實力所能達到的水平(如學業(yè)成就),與經由別人給予協(xié)助後所能達到的水平,兩者間的一段差距。而在此種情形下別人所給予兒童的協(xié)助,即稱為鷹架作用。</p><p>  近側發(fā)展區(qū)概念(黃國彥等(2004)。教育心理學。臺北:心理。)</p>

28、;<p>  六、心理動力取向:佛洛伊德、艾瑞克遜、榮格,阿德勒</p><p>  認為人類的行動是靠天生的本能、生物趨力和企圖解決個人需求和社會需要衝突。</p><p>  人格的組織分成三個要素:本我、自我、超我。</p><p>  佛洛依德將人格分為五個時期:口腔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兩性期。並將心理活動劃分三部分:意識、、前意識、潛

29、意識</p><p>  艾瑞克遜心理社會發(fā)展論提出個體出生後與社會環(huán)境接觸互動而成長。在個體與社會環(huán)境的互動中,自我成長的需求與社會的要求彼此會有所衝突,使他在社會適應上產生一種心理上的困難,此心理困難生為發(fā)展危機。</p><p>  艾瑞克遜提到個體的自我發(fā)展在不同年齡階段會遇到不同性質的社會適應要求,有賴個體自行學習,在經驗中調適自我,從而化解因困難而形成的危機。前一階段危機得以化

30、解後,始能順利發(fā)展至第二階段。</p><p>  艾瑞克遜人格發(fā)展八階段:信任對不信任、自主獨立對羞恥與懷疑、進取對內疚、勤勉對自卑、認同對角色混淆、親密與疏離、繁衍對停滯、自我統(tǒng)合與絕望。</p><p>  榮格人格分析理論強調自我有其獨立性、連續(xù)性和統(tǒng)合性;此三種特性是個體自幼在生活經驗中逐漸發(fā)展形成的。</p><p>  阿德勒為「個別心理學」創(chuàng)始者。其

31、學說以「自卑感」與「創(chuàng)造性自我」為中心,並強調「社會意識」。認為每個人在幼兒時期,就漸漸形成一種生活模式,根據(jù)不同的生活模式而形成不同的主觀生活目標。</p><p>  第三節(jié) 其他人格理論</p><p>  (此節(jié)內容請同學自行參閱課本)</p><p>  第二章 兒童輔導的基本概念</p><p>  第一節(jié) 認識兒童的發(fā)展與問題&

32、lt;/p><p>  學齡前兒童的發(fā)展特徵:</p><p>  生理特徵、社會化特質、情緒發(fā)展、心智特點</p><p>  兒童發(fā)展的一般特徵:低中高年級 </p><p>  學齡兒童期的發(fā)展任務:</p><p>  具體運思、技能學習、自我評價、友誼團隊遊戲</p><p>  學齡兒童

33、期的輔導策略:</p><p>  欣賞孩子的獨特性、多鼓勵少責備、提供成功經驗、處理問題對事不對人、教導情緒表達、學習社會技巧、開放性發(fā)問、發(fā)掘孩子優(yōu)勢、良好行為仿效、運用行為改變技術、提供分工合作機會</p><p>  第二節(jié) 兒童輔導的基本理論與技巧應用</p><p>  一、兒童輔導與諮商的理論基礎</p><p>  (一)精神

34、分析學派:佛洛伊德</p><p>  1.認為行為受制於心理能量與幼年時性心理事件的影響。</p><p>  2.潛意識是行為產生的驅力,會受到性衝動(生之本能)與攻擊衝動(死之本能)的驅使。</p><p>  3.幼年時(6歲以前)的心理衝突會影響人格發(fā)展的健全。</p><p>  (二)阿德勒個人心裡學:兒童諮商的過程與模式<

35、;/p><p>  1.強調人性的正面觀點,認為行為受社會興趣、追求意義與目標的影響。</p><p>  2.探討個人成長模式,強調負起責任,創(chuàng)造自己的命運。</p><p>  3.其學說以「自卑感」與「創(chuàng)造性自我」為中心,並強調「社會意識」。</p><p>  4.阿德勒強調人格的統(tǒng)一,認為人類可以從整合與完整的觀點來了解。</p&

36、gt;<p>  5.兒童諮商的過程與模式分四階段:</p><p>  (1)建立平等良好的諮商關係</p><p><b>  (2)心理調查</b></p><p><b>  (3)洞察與解釋</b></p><p><b>  (4)重新導向</b>&l

37、t;/p><p>  (三)存在主義與意義治療法:佛蘭克、羅洛梅、葉倫</p><p>  1.存在主義人性觀目的是為了幫助人們解決生活中的兩難困境,如孤立、焦慮、無意義感等。</p><p>  2.存在主義反對行為學派對於人性本質所持的決定論觀點,主張人類仍有選擇的自由,是有能力追尋意義與存在價值的。</p><p>  (四)人本主義學派:

38、羅吉斯</p><p>  1.受存在主義及完形學派影響,堅信人是自由的、有能力來自我引導,只要提供一個尊重與信任的環(huán)境,當事人可以發(fā)揮潛能,往積極與建設性的方向發(fā)展。</p><p>  2.主張治療者應具備一致、無條件積極關懷、同理心等特質以促進個案的成長。</p><p>  3.人本主義主要概念認為人具也某些潛在的特質,具有善良的本質,輔導在於引導其潛能發(fā)揮

39、向善功能,使其自我探索、自我悅納、自我實現(xiàn)。</p><p>  (五)完形心理學派:波爾</p><p>  1.認為治療的目的並非分析,而是整合當事人目前存在的內在衝突,進而追求思想、感覺及行為的完整和統(tǒng)一。</p><p>  2.強調行為是有組織的統(tǒng)整的整體,並非特殊分離的部分,即構成整體的部分是不能被分開了解的,而這種行為的整體就是完形。</p>

40、;<p>  3.完形治療中重視「覺察」、「責任」、「自由、選擇」的三角關係。</p><p>  4.完形治療常使用的技術:「空椅法」、「我負責」遊戲、「我有個秘密」之遊戲、「繞圈子」遊戲、對話遊戲、誇張遊戲、角色扮演等。</p><p>  (六)溝通心理學派:伯尼</p><p>  1.強調早期決定所造成的影響,強調個案有能力作新的決定。<

41、;/p><p>  2.藉由分析當事人與他人及自己的溝通型態(tài),即父母、成人、小孩的自我狀態(tài)來教導當事人發(fā)現(xiàn)問題所在,並作改變。</p><p>  (1)父母自我狀態(tài):充滿「應該」、「必須」、「需要」等指令,通常是在人生最早五年毫無思索與判斷的情況下匯集父母的一切言行所形成的人格狀態(tài)。</p><p>  (2)成人自我狀態(tài):具理性、現(xiàn)實與邏輯的自我狀態(tài),成人狀態(tài)常會不

42、加情感的蒐集資料、評估現(xiàn)實、估計可能性、調整自我以適應環(huán)境,也會作合理思考,並決定父母與小孩狀態(tài)是否合宜。</p><p>  (3)小孩自我狀態(tài):個人自發(fā)性、喜悅、自在、較不被禁制或較具反逆性、不成熟的自我狀態(tài)。</p><p>  3.根據(jù)溝通心理學派認為個人自幼小即依照對自我的知覺作各種決定,形成個人對自我及對他人之感受的一種類型,此種對己對人的反應類型稱基本心態(tài),分下列四種類型:&

43、lt;/p><p>  (1)我好-你好:此種類型的人相信自己及他人,是較健康的基本心態(tài),能夠積極面對自己及他人。</p><p>  (2)我好-你不好:認為自己好而別人不好,也是不信任他人、不相信別人是善良的一種反應類型,此基本心態(tài)的人是以挫折及憤怒的態(tài)度去面對世界,形成自大自負,自以為是的人。</p><p>  (3)我不好-你好:這是屬於自我貶抑,覺得自己沒有

44、價值,渴求他人憐愛的類型,常因兒童時期需求無法滿足而造成,通常是自卑、低自尊的人。</p><p>  (4)我不好-你不好:這是以悲觀無助看待世界的類型,常有退縮、退化、自責的反應。</p><p>  (七)理性情緒治療法:艾里斯:理情治療過程及治療法</p><p>  1.認為人們同時具有理性及非理性的思考,認知歷程會影響個體行為與情緒,可經由改變認知歷程來

45、改變行為與情緒,具高度的教育與指導性。</p><p>  2.理情治療的目標是培養(yǎng)更實際的生活哲學,減少當事人的情緒困擾與自我挫敗的行為。</p><p>  3.治療過程分四階段:解說階段、證明階段:放棄階段、重建階段</p><p>  (八)行為治療法:勞倫斯、班都拉:諮商技巧</p><p>  1.運用行為改變技術,讓當事人瞭解與

46、學習到有能力與自由來改變自己。</p><p>  2.特稱為運用科學原理與步驟,使用客觀的評量,治療方法具一定原理與步驟,包括放鬆訓練、系統(tǒng)減敏法、示範模仿法、代幣制、厭惡訓練、角色扮演、自我肯定訓練。</p><p>  (九)現(xiàn)實治療法:葛拉賽</p><p>  1.主張人有作自己的自由選擇,重點放在當事人要弄清楚自己在做什麼,並以控制理論來解釋人的總和行為

47、。</p><p>  2.現(xiàn)實治療法是協(xié)助當事人面對現(xiàn)實,以合理的方式做合理的選擇,以協(xié)助解決個人困難,使當事人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且導向成功的認同。</p><p>  二、兒童輔導與諮商方法與技巧應用</p><p><b>  學生主動來訪</b></p><p>  輔導教師通知:會談、調查表、檢查累積記錄、觀察

48、</p><p>  導師或其他人士推薦:個別輔導諮商技術十點</p><p>  第三節(jié) 兒童輔導的歷程與應用(請同學自行參閱課本)</p><p>  一、確定問題性質:目的與方法導向</p><p>  二、蒐集資料,覺察兒童問題行為發(fā)生原因:</p><p>  1.兒童的期望或需求是什麼</p>

49、<p>  2.兒童正在做什麼?兒童行為發(fā)生什麼困難</p><p>  三、分析與診斷:DSM-IV五軸向</p><p><b>  1.臨床疾患</b></p><p><b>  2.人格疾患</b></p><p><b>  3.一般性醫(yī)學評估</b>&

50、lt;/p><p>  4.心裡社會及環(huán)境的問題</p><p><b>  5.功能的整體評估</b></p><p>  四、輔導策略與方法:</p><p><b>  1.個別晤談</b></p><p><b>  2.團體輔導</b></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