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本試驗對一批從CIP引進馬鈴薯材料進行倍性鑒定,研究倍性鑒定過程中材料與預處理對染色的影響;以篩選出的二倍體馬鈴薯葉肉細胞為原生質體游離材料,研究二倍體馬鈴薯原生質體培養(yǎng)的基本條件和影響因素以及體細胞融合參數(shù)對融合頻率的影響等。研究結果表明:
?。?)在進行馬鈴薯倍性鑒定時,取材是關鍵,由塊莖發(fā)根所得的根尖其分裂細胞明顯多于試管苗的根尖,且染色體清晰可見染色效果好;預處理以0.1%秋水仙堿處理5~8h效果最佳;染色劑中卡寶品紅較
2、醋酸洋紅的著色深,分色明顯;在鑒定的60份材料中,二倍體材料10份,三倍體材料7份,四倍體材料43份。
?。?)原生質體游離時針對不同材料所需的滲透壓不同,實驗所用的三種基因型的滲透壓分別是Ⅲ-5為0.35~0.40M, JK3是0.35M,Ⅱ-10為0.30~0.45M;不同的酶液組合對原生質體的產量有很大的影響,當纖維素酶為0.8%,果膠酶為0.4%時,原生質體產量最高,酶解最充分;實驗采用愈傷組織和葉肉細胞分別進行游離,兩
3、者的活性不存在差異,但產量葉肉細胞明顯高于愈傷組織;預處理能夠提高原生質體的產量和活性;不同基因型的馬鈴薯葉肉細胞分離得到的原生質體在產量、活性及細胞大小上都存在差異;不同激素組合對愈傷組織分化也存在很大的影響。
?。?)化學誘導融合時,當采用的融合劑為PEG6000,所用濃度為30%時,誘導的融合率最高;電融合中成串電壓和時間是決定原生質體成串、膜接觸的關鍵參數(shù),當排列電壓為100v/cm,作用時間為30s時,成串率達到最大值
4、;當直流脈沖電壓為1000v/cm,作用時間為100μs,脈沖次數(shù)為1次時,雙核融合率最高;化學融合和電融合在融合頻率上的差異不大,均在35%以上,但在愈傷形成時間及分化時間上,由電融合得到的細胞都較 PEG融合早,且愈傷的分化頻率大于PEG融合;不同基因型組合的融合細胞培養(yǎng)存在很大的差異,由Ⅲ-5+JK3組合融合培養(yǎng)得到的細胞分裂快,愈傷組織形成早,分化快,并得到了植株;而Ⅲ-5+Ⅱ-10組合細胞分裂相對遲一些,但由化學融合培養(yǎng)的細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倍體馬鈴薯原生質體培養(yǎng)及體細胞雜交的研究.pdf
- 馬鈴薯野生二倍體與雙單倍體葉肉原生質體的培養(yǎng)及融合.pdf
- 二倍體馬鈴薯原生質體融合創(chuàng)制抗青枯病的新種質.pdf
- 刺葡萄(Vitis davidii Foex)原生質體培養(yǎng)及體細胞融合技術體系的研究.pdf
- 大蒜原生質體融合與培養(yǎng)技術研究.pdf
- 生姜原生質體培養(yǎng)與體細胞變異.pdf
- 棉花原生質體培養(yǎng)與體細胞雜交研究.pdf
- 棉花原生質體培養(yǎng)和原生質體對稱融合研究.pdf
- 苧麻原生質體培養(yǎng)技術研究.pdf
- 雌核發(fā)育二倍體鯽鯉產生二倍體卵子的細胞學研究.pdf
- 馬鈴薯與茄子原生質體融合創(chuàng)制新資源研究.pdf
- 人二倍體細胞及Vero細胞培養(yǎng)流感病毒的實驗研究.pdf
- 原生質體融合技術研究概述【文獻綜述】
- 二倍體馬鈴薯低溫糖化相關QTL定位分析.pdf
- 荔枝體細胞胚胎發(fā)生及原生質體培養(yǎng)的研究.pdf
- 草地早熟禾原生質體培養(yǎng)及體細胞雜交.pdf
- 二倍體馬鈴薯遺傳圖譜構建及薯形QTL分析.pdf
- 原生質體的分離與融合
- 54526.鐵皮石斛葉片原生質體培養(yǎng)及離體根尖體細胞胚發(fā)生研究
- 蘋果原生質體分離、純化及培養(yǎng)技術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