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文化和語言的關系好比是內容和形式的關系,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反映內容。文化的發(fā)展需要兼容并蓄不同民族的文化,語言的發(fā)展同樣需要融合不同民族的語言,英漢詞語互借現(xiàn)象是這種語言、文化需求的必然產物。從這一意義上看,英漢詞語互借實質上是西方文化(本文指的是英語文化)與中國文化的互借。 英漢詞語互借的過程是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相互融合和吸收的過程,這一過程一直在進行著。英漢詞語互借的過程包括十七世紀初期以前、十七世紀初期至十九世紀初期、十九
2、世紀中期至二十世紀初期、二十世紀初期至現(xiàn)在四個時期。第一時期,中國領先于世界,英美等國抱著學習和借鑒的仰視心態(tài)來進行跨文化交流。第二時期,雙方相互學習、相互尊重、相互傾慕,因此雙方的交流是平等的。第三時期,中國的衰落同西方的不斷崛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中國同英美的不平等文化關系使他們對中國產生根深蒂固的偏見和歧視,因而他們所做的一切自然脫離不了對中國文化進行嘲諷和打擊。第四時期,中國同英美等國的關系仍然是不平等的。然而,在今天全球化的時代
3、,英美雖沒有放棄對世界的爭奪,但中國雄居世界民族之林這個不爭的事實迫使他們不得不調整自己的意識形態(tài),以平等的姿態(tài)重新認識中國。 綜合國力、國際地位、民族心理、文化滲透和文化全球化等因素直接影響著借詞的數(shù)量。絕大部分借詞是鴉片戰(zhàn)爭以后,尤其是“五四”運動之后進入英語和漢語的。英語借詞大大超過漢語借詞,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這種傾向尤為明顯。絕大部分漢語借詞源自中國地域文化和中國特有事物,它們大多來自政治、宗教、歷史人物和地理、民
4、俗文化諸多方面,其中中國食品是英美國家人民生活中影響最大的中國文化領域。它們主要反映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很少反映科技文化。大部分英語借詞反映的是西方先進的科技文化,部分借詞反映的是西方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除了鴉片戰(zhàn)爭至辛亥革命這一時期明顯帶有親密借用的色彩之外,這些借詞基本上屬文化借用。英語文化在文化交往中處于優(yōu)勢、占主導地位,英語語言和文化對漢語語言和文化的滲透和影響要大于漢語語言和文化對英語語言和文化的滲透和影響。 作為“異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