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目的:通過觀察通腑化痰法(加味星蔞承氣湯)對出血性中風急性期患者的意識障礙改善情況、腦血腫吸收情況、神經功能缺損積分、中醫(yī)癥狀積分等指標的影響,明確其臨床療效,并探討出血性中風急性期的病因病機,為進一步規(guī)范和擴大臨床應用提供依據。
方法:收集河南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住院出血性中風急性期痰熱腑實證患者41例,收集病史,包括一般資料,病程,體格檢查,中西醫(yī)診斷,中醫(yī)證型,意識障礙程度,腦CT證實腦血腫量,神經功能缺損積分,中
2、醫(yī)癥狀積分以及安全性指標,并把這些情況填寫到觀察表中。將41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21例)和對照組(20例),對照組應用常規(guī)西醫(yī)基礎治療,如吸氧、降低顱內壓、控制血壓、防治感染和消化道出血、維持水與電解質平衡、營養(yǎng)支持及其他對癥支持治療等。對照組酌情給予開塞露納肛以防治大便干結。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加味星蔞承氣湯。兩組療程均為14天。
結果:①兩組患者治療后較治療前有顯著改善:治療組顯效 13 例,有效 5例,無
3、效3例,總有效率85.71%;對照組顯效9例,有效5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 70.00%。組間比較療效有顯著性差異( P<0.05)。②兩組患者在治療兩周后Glasgow-Pittsburg評分比治療前積分有明顯改善(P<0.05),說明兩種方法均能改善出血性中風患者的意識障礙情況,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③兩組患者在治療后血腫吸收情況均比治療前有明顯改善( P<0.05),說明兩種方法均能促進血腫吸收,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④兩組患者在
4、治療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治療前積分有明顯改善(P<0.05),說明兩種方法均能改善出血性中風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⑤兩組患者在治療后中醫(yī)癥狀積分比治療前積分有明顯改善(P<0.05),說明兩種方法均能改善出血性中風患者的中醫(yī)癥狀積分,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結論:通腑化痰法可有效的治療出血性中風急性期痰熱腑實證,不僅明顯改善患者意識障礙情況,促進血腫吸收,增加患者對出血性中風治療的信心,同時還可以改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化痰通腑湯治療缺血性中風急性期痰熱腑實證的臨床研究.pdf
- 麝香四黃湯治療出血性中風急性期痰熱腑實證的臨床研究.pdf
- 醒腦靜注射液對急性期出血性中風的臨床研究.pdf
- 通腑清竅湯治療缺血性中風(痰熱腑實證)急性期的臨床觀察.pdf
- 通腑泄?jié)岱ㄔ谥酗L急性期痰熱腑實證的臨床應用療效觀察.pdf
- 黃竹清腦口服液治療出血性中風急性期痰熱腑實證的臨床研究.pdf
- 清熱化瘀湯治療出血性中風急性期患者的臨床研究.pdf
- 犀角地黃湯治療出血性中風急性期的實驗研究.pdf
- 逐瘀化痰解毒方治療急性出血性中風的臨床研究.pdf
- 咸陽地區(qū)出血性中風急性期證型分布規(guī)律初探.pdf
- 活血利水通腑湯治療缺血性中風急性期痰熱腑實型的臨床研究.pdf
- 中風星蔞通腑膠囊治療缺血性中風急性期(痰熱腑實挾瘀證)的臨床研究.pdf
- 天龍通腑方治療腦出血急性期中腑證的臨床療效觀察.pdf
- 三化顆粒治療缺血性中風急性期痰熱腑實證的臨床觀察.pdf
- 平肝化痰法治療缺血性中風急性期的臨床研究.pdf
- 從瘀熱論治出血性中風急性期的理論及臨床研究——附涼血通瘀方治療34例臨床觀察分析.pdf
- 出血性中風
- 化痰通腑法結合老十針治療痰熱腑實型缺血性中風的療效觀察.pdf
- 通腑合劑治療痰熱腑實型高血壓性腦出血急性期臨床研究.pdf
- 出血性中風急性期證機要素流行病學調查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