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漢語語法學史,2015春季學期徐紅,思考,漢語語法史和漢語語法學史是一回事嗎為什么首先要學習漢語語法學史對于漢語語法現(xiàn)象的研究始于何時為什么中國直到19世紀末才有系統(tǒng)的語法學研究漢語語法研究可以分幾個時期,每個時期有哪些代表性的語法論著和語法學流派提出了哪些語法術語和語法觀點現(xiàn)代漢語語法學界之南派和北派的區(qū)別在哪里漢語語法研究對漢語語法特點的探討是如何發(fā)展的漢語語法研究有沒有自己的語法理論漢語語法研究受西方語言學理論的影響有多深海外漢語語法研究有哪些重要論著和學說一百多年來漢語語法研究的研究對象、研究范圍、研究單位、研究方法、語法術語、語法理論、語法思想等有哪些變化,視角,點具體的語法學者語法論著語法學說語法理論語法流派線語法研究的時間先后分期面同一歷史時期語法研究概況體不同歷史時期語法研究嬗變,緒論1語法和語法學,一、語法和語法學廣義的語法包括語音、語義和語言結(jié)構(gòu)的規(guī)律,就是語言的全部規(guī)律,這是通常所說的“大語法”,是對一種語言的全面敘述。狹義的語法,也就是我們要講的語法是指詞、短語、句子等語言單位的結(jié)構(gòu)規(guī)律。語法學是對語法事實的研究,研究語法單位結(jié)構(gòu)規(guī)律的學科。首先要把語法和語法學分開,語法是一種客觀規(guī)律,是使用該種語言的社會全體成員約定俗成的,使用者必須遵守,否則會導致交際困難。而語法學是一種主觀認識,是語法研究者通過對語法現(xiàn)象的觀察、整理、分析和描寫而得出來的結(jié)果,靠人們的主觀努力去挖掘。語法學是一門研究語法的學科,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因為研究者所占有的材料、分析的角度、采用的方法不同,加上語言本身比較復雜,可以有多種不同的表述系統(tǒng),,緒論2語法學及其分類1,二、語法學及其分類1.從研究方法分,語法學可以分為描寫語法學和比較語法學。2.從研究對象的范圍分,語法學可分為普通語法學和語別語法學。3.從研究目的分,可以分為專家語法學、教學語法學和習慣語法。4.從研究的理論背景分,可以分成很多語法學流派,對漢語語法研究影響比較大的語法學流派有傳統(tǒng)語法、結(jié)構(gòu)主義語法、轉(zhuǎn)換生成語法、功能語法和認知語法。,緒論2語法學及其分類2,傳統(tǒng)語法,又叫學校語法,規(guī)范語法,把語法分為詞法和句法,以詞法為主,劃分詞類主要依據(jù)形態(tài)變化,注重典范書面語的研究。結(jié)構(gòu)主義語法,又叫描寫語法,是在對傳統(tǒng)語法批判的基礎上形成的,區(qū)分語言和言語、語言的共識和歷時,認為語言是一個結(jié)構(gòu)系統(tǒng),強調(diào)語言結(jié)構(gòu)的層次性,提出用直接成分分析法分析句法結(jié)構(gòu)。采用歸納法,提出依據(jù)分布和替換劃分詞類。生成語法又叫轉(zhuǎn)換語法或形式語法,區(qū)分語言能力和語言運用,把語言結(jié)構(gòu)分為深層結(jié)構(gòu)和表層結(jié)構(gòu),提出語法規(guī)則是自足的。強調(diào)研究人類語言共有的普遍性特征。功能語法致力于澄清形式與功能的關系,以自然語言的功能觀為基礎,注重語言在交際中的作用,區(qū)分語義功能、句法功能和語用功能,重點研究語義層面的概念、人際、語篇三大元功能和詞匯語法層面的單位、類別、結(jié)構(gòu)等范疇。認知語法否認語法具有自足性,認為認知和語義是語言形成其句法構(gòu)造的內(nèi)在動因,指出人類認知具有共通性和差異性。,緒論3漢語語法研究目標和要求,研究語法,不能缺少三個環(huán)節(jié)觀察語法事實,描寫語法事實,解釋語法事實。相應地,總要面臨三個要求觀察充分,描寫充分,解釋充分。名詞了幾年不見,都大姑娘了你們老夫老妻了,還鬧什么別扭呀春天了。﹡香煙了。桌子了。分析語法事實,揭示客觀規(guī)律,既要有正確而嚴格的要求,更要有開闊的思路。研究實踐證明,在不同理論關照下,從不同角度去對漢語語法現(xiàn)象進行觀察、描寫和解釋對于漢語語法研究來說,是行之有效的研究思路。漢語語法研究,始終向著一個目標,這就是揭示漢語語法事實的客觀規(guī)律性,馬建忠、黎錦熙、王力、呂叔湘、朱德熙等都是這樣。漢語語法學的發(fā)展歷程就是語法學者們不斷探索的過程。,緒論3漢語語法學的歷史分期,漢語語法學是以漢語語法為研究對象的語法學。漢語語法學有兩門關于“史”的分支學科,漢語語法史和漢語語法學史。漢語語法史是漢語史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的研究對象是漢語語法本身,即研究漢語語法現(xiàn)象本身內(nèi)部規(guī)律的產(chǎn)生、發(fā)展、變化。漢語語法學史是中國語言學史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的研究對象是與語法研究有關的人物、事件、成果、影響等,是對漢語語法學這門學科的產(chǎn)生、發(fā)展、變化進行研究的學科。我們要講的是漢語語法學史。綜合考慮漢語語法研究理論和方法的革新、社會變革的影響、漢語語法研究本身呈現(xiàn)出的特點這三個方面的因素,漢語語法學史可以分為下面幾個時期一、醞釀時期(先秦1898)二、草創(chuàng)時期(18981936)三、探索時期(19361949)四、發(fā)展時期(19491978)五、創(chuàng)新時期(1978),緒論3漢語語法學的歷史分期1,一、醞釀時期(先秦1898)萌芽時期,只有零星的論述,為注經(jīng)服務,不成系統(tǒng)。先秦各種書籍中有關語法的零散的論述反映了古人朦朧的語法觀念,漢代至宋元之間有了對語法現(xiàn)象的初步歸納。虛字研究發(fā)達,成為代表中國古代漢語語法研究成就的主要標志,句法研究同作文法聯(lián)系在一起。,緒論3漢語語法學的歷史分期2,二、草創(chuàng)時期(18981936)馬氏文通發(fā)表標志漢語語法學建立,引進西方語法框架,建立漢語語法體系。分為古漢語語法研究階段和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階段。馬建忠的馬氏文通(1898)的出版是中國語言學的一件大事,它宣告中國語法學的誕生。馬氏文通是中國第一部系統(tǒng)的漢語語法書,是用文言寫的文言語法。這部書是模仿拉丁語法寫的,屬于“詞本位”。這之后的文言語法有章士釗中等國文典(1907)、陳承澤國文法草創(chuàng)(1922)、楊樹達高等國文法(1930)、劉復中國文法通論(1920)和金兆梓國文法之研究(1922)。現(xiàn)代漢語語法奠基之作是黎錦熙的新著國語文法(1924)。新著國語文法是用白話文寫成的現(xiàn)代漢語語法著作,共二十章,以白話文為研究對象,以“句本位”為指導思想,以納氏英文法為藍本寫成,在中國語法教學中影響非常深遠。,緒論3漢語語法學的歷史分期3,三、探索時期(19361949)反對模仿,主張革新。借鑒西方語言學理論,開展?jié)h語語法革新問題討論,根據(jù)漢語特點創(chuàng)建漢語語法新體系。這一時期有一件大事和三部代表著作。一件大事是文法革新討論。1938年10月,由陳望道等人在上海發(fā)起了文法革新大討論,這場討論有陳望道、傅東華、方光燾、張世祿、金兆梓等人參加,一直持續(xù)到1943年3月。討論的目的是反對直接模仿西洋文法,主張針對漢語特點建立自己獨立的語法體系。爭論的中心是漢語有沒有詞類、詞類如何劃分、文言與白話是否可以用一個語法框架等問題,最后沒有一致意見。這場討論在漢語語法學史上有承上啟下的意義,以陳望道、方光燾的主張影響最大,并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了語法學界所說的“南派”,與呂叔湘、王力、高名凱為代表的“北派”遙相呼應。三部代表著作是呂叔湘的頗具特色的中國文法要略(19411944)、王力的反映漢語特點的中國現(xiàn)代語法(1943)、高名凱的中外比較的漢語語法論(1948)。這三部著作代表了建國以前漢語語法研究的最高成就。,緒論3漢語語法學的歷史分期4,四、發(fā)展時期(19491978)語法知識普及,統(tǒng)一的中學語法教學體系產(chǎn)生,各種語法著作發(fā)表,漢語描寫語法取得一定成就。這一時期經(jīng)歷了從繁榮到蕭條的過程。繁榮階段是49年到50年代末,出版了一批高水平的論文、專著和通俗讀物,如呂叔湘、朱德熙的語法修辭講話、張志公的漢語語法常識、丁聲樹等八位的現(xiàn)代漢語語法講話。五十年代有幾次語法專題討論“漢語詞類問題”討論(19531019557)、“漢語的主賓語問題”討論(1955719564)、“漢語單句復句劃分問題”討論(1957)。暫擬漢語語法教學系統(tǒng)(1956)是統(tǒng)一的教學語法體系。1958年到1965年是漢語語法研究的蕭條階段,有分量的論文有朱德熙的說“的”論句法結(jié)構(gòu)、朱德熙、盧甲文、馬真關于動詞、形容詞的“名物化問題”和呂叔湘的說“自由與粘著”。文革十年是停滯階段,漢語語法學界的學術活動基本停止。陳望道的文法簡論(1978)是對這一時期語法研究的學術總結(jié)。,緒論3漢語語法學的歷史分期5,五、創(chuàng)新時期(1978)進入新時期,各地陸續(xù)建立語言研究機構(gòu),語言學刊物紛紛復刊、創(chuàng)刊,出現(xiàn)一批帶有總結(jié)性的語法專著,如趙元任的漢語口語語法(1979)(呂叔湘譯)、呂叔湘的漢語語法分析問題(1979)、朱德熙的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1980)語法講義(1982)和語法答問(1985)等都是很有影響的著作。之后漢語語法研究進入向深度和廣度擴展的開拓時期,理論、方法多元化,多學科交叉,研究領域擴大,新人新著不斷涌現(xiàn),對漢語語法現(xiàn)象及規(guī)律的分析更加深入。新時期的語法研究對漢語自身特點的挖掘和探討更加深入,語法專題、語法教學和語法與相關學科的結(jié)合研究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方法理論多元化,努力總結(jié)具有漢語自己特點的語法理論和方法。,主要參考書目,1.龔千炎中國語法學史,語文出版社,1997年。2.陳保亞二十世紀中國語言學方法論,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3.何九盈中國現(xiàn)代語言學史,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4.陳昌來二十世紀的漢語語法學,書海出版社,2002年。5.邵敬敏漢語語法學史稿(修訂本),商務印書館,2006年。6王玨現(xiàn)代漢語語法學簡史,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年。7邵靜敏新時期漢語語法學史(19782008),商務印書館,2011年。8林玉山中國語法思想史,語文出版社,2012年。,第一講漢語語法學的醞釀時期,(先秦1898),第一講傳統(tǒng)語文學,“中國語言學若以專著而論,則訓詁學發(fā)生最早,文字學次之,音韻學又次之,語法學最遲?!饼徢а字袊Z法學史中國傳統(tǒng)的語言學包括文字學、音韻學和訓詁學,古稱“小學”。稱為“語文學研究”“小學研究”漢字研究音音韻學形文字學義訓詁學,第一講傳統(tǒng)語文學1訓詁,訓詁學方面爾雅爾雅著錄于漢書藝文志,作者不詳。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詞義系統(tǒng)和事物分類來編纂的詞典。“爾”是“近”的意思(后來寫作“邇”),“雅”是“正”的意思,在這里專指“雅言”,爾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釋古語詞、方言詞,使之近于規(guī)范。爾雅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書,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詞典。爾雅也是儒家的經(jīng)典之一,列入十三經(jīng)之中。爾雅被認為是中國訓詁學的開山之作。方言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簡稱方言,西漢揚雄著,是中國(也是世界)第一部方言比較詞匯集,共13卷,總匯了從先秦到漢代兩個時代的方言。秦以前,每年八月,政府派遣“輶軒使者”(乘坐輕車的使者)到各地搜集方言,并記錄整理。這些材料由于戰(zhàn)亂而散失。揚雄的老師嚴君平收集了1000多字,揚雄的親戚也有了解。揚雄對此很感興趣,自己有搜集整理了很長時間,經(jīng)過27年,寫成了這部9000字的書(今本為12000字,為后人增補)。釋名一部專門探求事物名源的佳作,作者劉熙。全書的名物語詞都用聲訓來解釋。,第一講傳統(tǒng)語文學2音韻,音韻學方面南朝沈約四聲譜將中國的漢字分為平上去入四聲,對中國的聲韻學研究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隋陸法言切韻反映了當時漢語的語音,唐代初年被定為官韻,開創(chuàng)了韻書修撰的體例。宋陳彭年廣韻全稱大宋重修廣韻,五卷,是我國北宋時代官修的一部韻書。由陳彭年、丘雍等奉旨在前代韻書的基礎上編修而成,是我國歷史上完整保存至今并廣為流傳的最重要的一部韻書,是我國宋以前的韻的集大成者。元周德清中原音韻代表近代官話的一部韻書,是中國最早出現(xiàn)的一部曲韻著作。作者“工樂府,善音律”。,第一講傳統(tǒng)語文學3文字,文字學方面說文解字簡稱說文。作者是東漢的經(jīng)學家、文字學家許慎(獻給漢安帝)。說文解字成書于漢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說文解字是我國第一部按部首編排的字典。許慎根據(jù)文字的形體,創(chuàng)立540個部首,將9353字分別歸入540部。系統(tǒng)地闡述了漢字的造字規(guī)律六書。開創(chuàng)了部首檢字的先河,后世的字典大多采用這個方式。段玉裁稱這部書“此前古未有之書,許君之所獨創(chuàng)”。說文四大家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桂馥說文解字義證王筠說文句讀),第一講漢語語法學的醞釀時期1,一、語法意識的萌芽1前期古人朦朧的語法觀念中國古代沒有完整而全面的語法學,有涉及,但只是支離破碎。某些經(jīng)籍的注釋中體現(xiàn)了古人語法意識的萌芽例一春秋僖公元年夏六月,邢遷于陳儀。春秋莊公十年三月,宋人遷宿。公羊傳遷者何其意也。遷之者何非其意也。例二春秋僖公十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隕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飛過宋都。公羊傳曷為先言隕而后言石隕石記聞,聞其磌然,視之則石,察之則五。曷為先言六而后言鹢六鹢退飛,記見也。視之則六,察之則鹢,徐而察之則退飛。例三春秋桓公三年有年。春秋宣公十六年大有年。公羊傳有年何以書以喜書也。大有年何以書亦以喜書也。此其言有年何僅有年也;彼其曰大有年何大豐年也。例四春秋宣公六年趙盾知之。春秋昭公三十一年叔術覺焉。公羊傳何休解詁由人曰知之,自己知曰覺焉。2后期對語法現(xiàn)象的初步歸納,第一講漢語語法學的醞釀時期2,二、對虛字的研究對虛詞的研究經(jīng)過了三個發(fā)展階段。漢、魏、兩晉時期,是對單個兒虛詞進行解釋,名稱各不相同,有“辭”“詞”“語助”“發(fā)聲”等。南北朝至唐宋,對虛詞進行歸類,同時詳細說明虛詞的語法意義。元至清代,達到高潮,出現(xiàn)一些虛詞研究專著。盧以緯語助是我國最早的研究文言虛詞的專著,成書年代一般認為是在元代泰定元年(1324年)。作者盧以緯,字允武,浙江東嘉(今溫州)人。語助把意義相同、相近或相關的語助辭歸入一組進行論述,用對比的方法來分析虛詞,采用俗語解釋,共收66組虛詞或與虛詞有關的詞組。這部書改變了過去對經(jīng)籍中的虛詞零碎地進行訓詁解釋的情況,專門把虛詞作為研究對象來做系統(tǒng)的分析,提出了一些新的語法術語,這些術語后來被馬氏文通吸收了不少劉淇助字辨略是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刊行的,作者劉淇,字武仲,又字龍?zhí)?,號南泉,河南確山人,寓居山東濟寧。助字辨略是一部重要的研究古漢語虛詞的專著,書中按四聲排列,共收助字476個,幾乎收錄了所有的文言虛詞,分類細致,引書豐富。同時這部書還對一些俗語虛詞進行分析,在語法學史上第一次把書面語和口語很好地結(jié)合起來。劉淇的助字辯略問世,漢語虛詞、實詞兩大詞類的區(qū)分才得以真正確立。,第一講漢語語法學的醞釀時期2,袁仁林虛字說成書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刊行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作者袁仁林,字振千,陜西三原人。虛字說吸收了語助的長處,也把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虛字放在一起進行比較論述,也用俗語來解釋。不同的是虛字說把詞義虛化,只起語法作用的詞正式命名為“虛字”,注意虛字在句子中的地位。王引之經(jīng)傳釋詞成書于嘉慶三年(1798年),是一部重要的研究古代經(jīng)傳文獻虛詞的專著。作者王引之,字伯申,號曼卿,江蘇高郵人。王引之是小學大師王念孫的兒子,家學深厚,精通文字學、音韻學和訓詁學。在經(jīng)傳釋詞中王引之憑借其深厚的傳統(tǒng)語文學功底,主張“以聲音通訓詁”,按唐代守溫三十六字母的順序來排列所收虛詞,運用“因聲求義”的方法來解釋,解釋虛詞的總原則是“比例而知,觸類而長之也”,也就是在句子結(jié)構(gòu)中研究虛詞的意義。書中例證豐富,旁征博引,是我國古代虛字研究著作中學術水平最高,在研究虛字的各書中影響最大,把文言虛詞研究推向了高潮。,第一講漢語語法學的醞釀時期3,三、對句法的初步探討1倒裝倒裝是古漢語中常見的語法現(xiàn)象,古人的論述很多。早在唐代孔穎達的毛詩正義中就提到了“倒其言”“倒讀”“言有顛倒”這種現(xiàn)象,宋代也有人論述過這種現(xiàn)象,到清代,學者們認識到這是一種語言運用的規(guī)律。2省略省略也是古漢語中的常見現(xiàn)象,漢代鄭玄的禮記注就已經(jīng)提出了“省文”的術語,唐劉知幾在史通中也把省略叫做“省文”,清代學者袁枚在隨園隨筆中歸納了一些例句。對這一現(xiàn)象分析最多的是俞樾的古書疑義舉例,有“蒙上而省”“探下而省”等名目,并有例句。3對文古人很早就注意到句式問題,宋代以后學者經(jīng)常用句式來疏通經(jīng)義或者改正經(jīng)文古書中的錯誤。這就要提到“對文”。唐代孔穎達在毛詩正義中提到的“對文”指反義詞或者意義明顯對立的同類詞,如“對文則飛曰雌雄,走曰牝牡”等。到了清代,人們的認識加深了,王念孫王引之父子把“對文”看作是相同結(jié)構(gòu)的語言單位,王念孫的讀書雜志據(jù)此指出一些古書中的漏字、衍字。,第一講漢語語法學的醞釀時期4,四、術語演變1實字、虛字中國古代學者把詞叫做“字”,早在宋代就有實字和虛字的區(qū)別,不過當時“實字”相當于今天的名詞,“虛字”相當于名詞以外的其他詞。到了清代對“虛字”的解釋已經(jīng)接近現(xiàn)代對“虛詞”的解釋,“虛字”指那些不表示具體意義而只表示語法作用的詞。2動字、靜字古代所說的“動字”相當于現(xiàn)在的“動詞”,這沒有什么要說的,但是所說的“靜字”則主要指名詞,包括形容詞。宋代開始有動字、靜字的區(qū)別,當時的“靜字”包括“形容詞”,直到清代才正式分出來,出現(xiàn)“形容之詞(辭)”的說法。3句法、字法、文法、語法文法最早是在史記漢書里出現(xiàn)的指規(guī)則法律,是一般用語,以后逐漸演變成語文用語,泛指語文一般規(guī)律,就是造句寫文章的方法規(guī)律,與語法、句法、文則、文理、文勢、字法等的含義一樣。從馬氏文通開始,文法的含義窄一些,指語言的組詞造句的規(guī)律。,第一講漢語語法學的醞釀時期5,五、漢語語法學發(fā)展緩慢的原因一、語言內(nèi)部原因漢語本身缺乏嚴格意義的形態(tài)變化,使?jié)h語的語法特點難于被發(fā)現(xiàn)。二、社會原因長期的封建專制統(tǒng)治壓制束縛了語法學的發(fā)展。三、學術傳統(tǒng)傳統(tǒng)語文學狹隘的實用目的限制妨礙了漢語語法學的正常發(fā)展。,第二講漢語語法學的草創(chuàng)時期,(18981936),第二講啟蒙,西方人研究漢語語法,已有四百年的歷史。由于中西語言學界早期交流的隔斷,以及意識形態(tài)、學術偏見、客觀研究條件等方面的原因,中國語法學界對西洋漢語語法研究的歷史一直缺乏應有的了解和重視。中國明清時期,歐美人編寫的漢語學習與研究的著作十分引人注目,目前所知較早的是意大利來華傳教士衛(wèi)匡國的中國文法,寫成于17世紀中葉。其他比較著名的,如西班牙人瓦羅的華語官話語法(1703)、馬約瑟漢語札記(1831)、馬士曼中國言法(1814)、馬禮遜漢語語法(1815)、雷慕薩漢文啟蒙(1822)、洪堡特論漢語的語法結(jié)構(gòu)(1826)、艾約瑟官話口語語法(1864)、儒蓮漢文指南(1866)、威妥瑪語言自邇集(1867)、(美)高第丕和張儒珍文學書官話(1869)、甲柏連孜(加倍倫茨)的漢文經(jīng)緯(1881)等,顯現(xiàn)了當時歐美國家漢語學習與研究的興盛局面,開創(chuàng)從語言本身研究漢語語法的先河。,第二講1馬氏文通1,1898年,馬建忠參閱西洋語法,寫出了馬氏文通,才標志著中國語法學的全面建立。一、馬氏文通的作者馬建忠馬建忠(18441900),字眉叔。江蘇丹徒(今鎮(zhèn)江)人。二哥馬建勛早年入李鴻章幕府,司淮軍糧臺。四哥馬相伯是震旦大學、復旦大學的創(chuàng)辦人。馬建忠與四哥就讀中西學并重的天主教耶穌會徐匯公學,學習法文和拉丁文等課程,同時準備科舉。受1854年至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影響,他“決然舍其所學,而學所謂洋務者”,進入耶穌會初學院做修士,繼續(xù)學習拉丁文、法文、英文和希臘文等。經(jīng)過十余年的刻苦努力,成了一位“善古文辭,尤精歐文,英、法現(xiàn)行文字以至希臘、拉丁古文,無不兼通”的學貫中西的新式人才。馬建忠作為當時進步的愛國知識分子之一也在探索科學救國的道路,他認為中國貧窮落后的原因,在于掌握知識的載體漢語太難,難的原因是“隱寓”在漢語中的“規(guī)矩”(語法規(guī)則)沒有被揭示出來。這就使得國人“積四千余載之智慧材力,無不一一消磨于所以載道所以明理之文”。這樣,要想與“達道明理之西人相角逐焉,其賢愚優(yōu)劣有不待言矣”。,第二講1馬氏文通2,二、馬氏文通的內(nèi)容、體例馬氏文通為文言語法。全書共分十卷。卷一為“正名”,提出二十三個界說,給語法術語下定義。卷二至卷九論“字類”,詳細論述了各類字在句讀中的作用,其中卷二至卷六論“實字”,卷七至卷九論“虛字”。卷十論“句讀”,論句法單位和構(gòu)成成分。,第二講1馬氏文通3,三、馬氏文通的語法體系馬氏文通所建立的語法體系是宏大的、科學的、完整的。它的體系由以下四個部分組成(1)字類(詞類);(2)句子成分;(3)位次;(4)句、讀、頓。實字和虛字的類別;實字充任的句子成分,書中叫做“詞”;名字和代字在句讀中的“位次”;句讀、頓的結(jié)構(gòu)和運用。,第二講1馬氏文通4,四、對馬氏文通的評價馬氏文通是我國語法學史上中國人自己用漢語寫成第一部系統(tǒng)的漢語語法著作,它建立了一個完整的語法體系,是中國詞本位語法體系的開端,開創(chuàng)之功不可沒,馬氏文通的發(fā)表標志著中國語法學誕生,具有劃時代意義。它創(chuàng)立了中國人自己的語法學,打破了文字、音韻、訓詁的三分天下的格局,使傳統(tǒng)語言文字學向著現(xiàn)代語言學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它將西方語法概念系統(tǒng)地運用于漢語,并獨立地作出了一系列發(fā)現(xiàn),在中國學術圈內(nèi)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由于馬氏文通是首創(chuàng),在如何借鑒和運用國外語言學理論和方法,如何分析、歸納漢語語法的特點,如何建立起一個比較科學、比較合理的語法體系等方面都還處于一個摸索階段,不可避免地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再加上馬氏文通出版才兩年,馬建忠就不幸逝世,來不及對全書進行修改和校訂,所以馬氏文通在術語、引例、釋文等方面有不少前后矛盾或混亂的地方。,第二講1馬氏文通5,五、對馬氏文通的研究關于馬氏文通的研究,已經(jīng)形成了專門的“馬學”。對馬氏文通的作者、馬氏文通的語言哲學及語法觀、馬氏文通的詞類理論及其對漢語詞類研究的影響、馬氏文通的句讀論、馬氏文通的研究方法等問題,自馬氏文通出版后就有學者去研究,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梢詤⒖嫉馁Y料主要有下面這些著作和論文楊樹達1931〈馬氏文通〉刊誤,商務印書館。1991上海古籍出版社。孫玄常1984〈馬氏文通〉札記,安徽教育出版社。許國璋1991〈馬氏文通〉及其語言哲學,中國語文,第3期。王海棻1991〈馬氏文通〉與中國語法學,安徽教育出版社。侯精一、施關淦主編2000〈馬氏文通〉與漢語語法學,商務印書館。邵靄吉2005〈馬氏文通〉句法理論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邵靄吉2005〈馬氏文通〉辨正,商務印書館。,第二講2其他文言語法著作1,一、章士釗中等國文典(1907)中等國文典是繼馬氏文通而作,體系基本相同,研究的是文言語法。全書共九章,分別為總略、名詞、代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介詞、接續(xù)詞、助詞。中等國文典在總的體系上基本上接近馬氏文通,但也作了些修正,這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點1.最早為漢語引進“詞”的概念和術語,嚴格區(qū)分了書寫單位“字”和句法單位“詞”。2.按句子語氣正確地把句子分為四種敘述句、疑問句、命令句、感嘆句。這種分法及命名一直沿用至今。3.明確了“副詞”這個詞類。4.第一次根據(jù)英語的析句法明確提出了對漢語句子結(jié)構(gòu)進行分解。,第二講2其他文言語法著作2,二、陳承澤國文法草創(chuàng)(1922)國文法草創(chuàng)是一本語法理論著作,全書五萬多字,共分十二章,一、緒言,二、研究法大綱,三、文法上應待解決之諸懸案,四、字與詞,五至十二章討論詞類,十三、活用之實例。其中最有創(chuàng)見的是二、三、十三章。在“研究法大綱”中陳承澤提出研究語法的三項原則“其一,說明的非創(chuàng)造的;其二,獨立的非模仿的;其三,實用的非裝飾的。”關于“文法上應待解決之諸懸案”,陳承澤提出四點字類系統(tǒng)問題、字類劃界問題、本用活用問題、引申順序問題?!盎钣弥畬嵗敝嘘惓袧稍敿毜卣撌隽嗽~類活用的種種情況,并在中國語法學史上第一次提出“致動”和“意動”說,對后來者影響很大。國文法草創(chuàng)的貢獻在于首先,語法研究三原則非常科學,對現(xiàn)在及以后的語法研究仍然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這在當時難能可貴。其次,他提出了“詞類活用”說,科學地闡述了“致動”和“意動”的概念,對后世影響很大。再次,陳承澤不僅從意義上給字類下定義,而且還比較注重從字與字的結(jié)合關系上去說明該字類的語法功能。,第二講2其他文言語法著作3,三、楊樹達高等國文法(1930)這本書的主要特點是1.較多地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是一部語法和訓詁相結(jié)合的著作,語言材料豐富,廣采眾家之說,對于詞義尤其是虛詞的解釋辨析比較詳盡。2.訂正了馬氏文通中的一些不適當?shù)奶岱?,使之更符合漢語事實。3.運用歸納法以及比較法和歷史法,總結(jié)出一些語法規(guī)律。高等國文法雖然比馬氏文
下載積分: 4 賞幣
上傳時間:2024-01-06
頁數(shù): 113
大?。?0.94(MB)
子文件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