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我國的化妝品植物油料尚不能自給自足,需要依賴對外的進口植物油,所以開發(fā)國內特有植物油如牡丹籽油可以極大地豐富國內基礎油的種類資源。大多數優(yōu)秀的化妝品基礎油也是從食用油經過加工工藝的改善發(fā)展而成的,目前在我國牡丹籽油作為食用油的加工工藝已經日趨成熟,而關于牡丹籽油作為化妝品用基礎油在我國國內還沒有相關研究。本文對化妝品用牡丹籽油進行開發(fā)研究,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探索適合作為化妝品基礎油的牡丹籽油加工工藝,通過正交試驗得出,溫度為
2、75℃,攪拌時間為30min,加入油重4%的水為最好的脫膠條件;溫度為70℃,堿液濃度為5%,反應時間為70min為最好的脫酸條件;活性白土用量為4%,時間為60min,溫度為70℃為最好的脫色條件。真空度為0.2Kpa,脫臭溫度為180℃,脫臭時間為90min為最好的脫臭條件。在這樣的加工工藝下,牡丹籽油的色澤比牡丹籽食用油的色澤更澄清,酸值更低,適合做化妝品基礎油。
通過 GC-MS氣相色譜質譜聯(lián)用儀分析精煉過程中牡丹籽油
3、的脂肪酸組成及含量,發(fā)現常規(guī)的加工工藝對牡丹籽油脂肪酸的組成影響不大。牡丹籽油不飽和脂肪酸相對百分含量高達90%。其中亞麻酸相對百分含量最高為46.28%~47.64%,亞油酸相對百分含量29.04%~29.87%,油酸相對百分含量為14.99%~15.48%,飽和脂肪酸相對百分含量為7.62%~8.16%。牡丹籽油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可以促進皮膚新陳代謝,軟化角質層,提高皮膚保濕度。
對牡丹籽初榨油、脫膠油、脫酸油、脫色油、脫
4、臭油進行理化性質檢測分析。結果表明,酸值、過氧化值、色度、吸光度在精煉前與精煉后有明顯變化,而皂化值、碘值、密度、折光度變化不大。牡丹精煉油酸值為0.179 mgKOH/g,過氧化值為1.890mmol/kg,皂化值為189.700 mgKOH/g,顏色呈淡黃色,澄清透明,密度為0.9239 g/cm3,以及牡丹籽油在中波段具有較強的吸光度,這些理化性質都滿足化妝品基礎油的行業(yè)標準。
對牡丹籽油進行膚感等級評價,評價結果表明牡
5、丹籽油的保濕性、滋潤度、延展性、氣味及顏色人們接受度較高,輕薄感、吸收性不是很明顯。牡丹籽油對皮膚水分有直接的影響,在使用牡丹籽油60min內,皮膚水分不同程度的增長,之后水分趨于平穩(wěn)狀態(tài)。牡丹籽油對皮膚的pH值沒有較明顯的影響,可能與使用時間、使用的量有關系,也有可能牡丹籽油對皮脂的分泌沒有作用,所以 pH值沒有較明顯的變化。在使用牡丹籽油的90min內,經過數據的分析,油分與水分可以擬建一元線性回歸模型,且擬合度較好。實驗結果說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葡萄籽油O-W型膏霜化妝品開發(fā)研究.pdf
- 玫瑰果油(基礎油)
- 潤滑油基礎油脫酸研究.pdf
- 潤滑油基礎油分類.指標.
- 加氫裂化尾油生產潤滑油基礎油的工藝開發(fā)與設計.pdf
- 植物油改性作綠色潤滑油基礎油的研究.pdf
- 基礎油的分類和簡介
- 各種基礎油的功效作用
- 手工皂基礎油的使用
- 聚α-烯烴潤滑油基礎油合成工藝研究.pdf
- 潤滑油產品對基礎油的需求20090611
- 中川牡丹籽油市場營銷策略研究.pdf
- 我國潤滑油基礎油貿易競爭力研究.pdf
- 對植物油基基礎油傾點改進的研究.pdf
- 化妝品的開發(fā)程序
- 牡丹籽化學成分分析與牡丹籽油提取工藝研究.pdf
- 綠色酯類潤滑油基礎油的合成及性能研究.pdf
- 環(huán)烷基餾分油生產特種潤滑油基礎油的技術開發(fā).pdf
- 潤滑油常用專業(yè)術語之基礎油
- 牡丹籽油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