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分類號: 密 級: 無UDC: 單位代碼:10118山 西 師 范 大 學 研究生碩士學位論文格洛托夫斯基在中國的影響及得失 格洛托夫斯基在中國的影響及得失寧高峰 寧高峰指 導 教 師 孟湘 教授 山西師范大學申請學位級別 文學碩士 專業(yè)名稱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論文提交日期 2015 年 4 月 10 日 論文答辯日期 2015 年 5 月 20 日學位授予單位 山西師范大學 學位授予日期 年 月 日答辯委員會主席評閱人2015 年 月
2、 日摘要I論文題目:格洛托夫斯基在中國的影響及得失專 業(yè):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碩 士 生:寧高峰 簽名:指導老師:孟湘 簽名:摘要格洛托夫斯基是波蘭戲劇大師, 按照他的戲劇類型, 可以將其戲劇分為質樸戲劇、類戲劇、溯源戲劇、藝乘四種。格氏創(chuàng)造了許多的新式戲劇方式,并且倡導許多獨特的戲劇觀念,對中外戲劇家有很大的觸動。在中國從導演、編劇、演員到藝術生,有許多受到了格洛托夫斯基的影響。 本論文主要分為四部分, 著重分析國內各界受到格洛托夫斯基
3、影響的導演、演員、話劇編劇等等,研究格氏在中國的存在。引言部分主要介紹格洛托夫斯基本人及其戲劇理論,及其在中國的影響和研究意義。正文第一部分,主要分析格洛托夫斯基在中國的影響。分析格氏在中國的影響,主要從大陸和港臺著手,大陸以林兆華、牟森、馮遠征為例來闡明;港臺則分別從香港的鄧樹榮、臺灣的劉靜敏、鐘明德和芮斯來做研究。導演林兆華,主要從他的戲劇《絕對信號》中,尋找其吸收的新方法。比如林兆華戲劇中很重視演員與觀眾,同時他還提倡話劇的演出要
4、用小劇場的形式, 這些與格氏的戲劇觀念非常相似。 此外牟森導演, 則是國內學習格氏理論比較瘋狂而執(zhí)著的一個, 他將格氏的戲劇理論付諸實踐,在他的話劇中隨時都可以發(fā)現(xiàn)格氏的影子。 此外是演員馮遠征, 他是中國學習格氏比較早的一位,馮遠征在運用格氏的戲劇方法上比較理性、溫和;2013 年到北電任教的馮遠征開始教授學生格氏表演方式, 他希望演員在表演中要讓每一個動作都置于作品的總譜中。 作為老師的他則開始教授學生格氏表演方式, 他希望演員在表
5、演中要讓每一個動作都置于作品的總譜中。香港戲劇家有鄧樹榮導演,其吸收格氏戲劇理論,注重演員的訓練, 鄧樹榮是中國學習格氏理論比較成功的一個, 我們將從他的作品中去分析。臺灣戲劇,由于臺灣有劉靜敏和陳偉成,他們是格氏的嫡傳弟子,正面的接觸過格氏, 所以他們對格氏的引進比大陸更加系統(tǒng)而全面, 這個我們將從 “優(yōu)人神鼓”來作分析和研究。 因此在臺灣受二者的影響, 格氏理論在臺灣的戲劇中有一定的延伸,這個在鐘明德的“藝乘”研究中體現(xiàn)的比較徹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格洛托夫斯基在中國的影響及得失_8813.pdf
- 格爾吉耶夫斯基的中國神話研究.pdf
- 魯托斯拉夫斯基和他的有限偶然音樂.pdf
- 朗多夫斯基刻刀下的中國偉人
- 丹尼列夫斯基的中國觀.pdf
- 柴可夫斯基
- 格洛吉斯基與伙伴法律公司簡介
- 從魯托斯拉夫斯基chainⅱ看“鏈條技法”的運用特征
- 盧托斯拉夫斯基《樂隊協(xié)奏曲》分析研究.pdf
- 魯托斯拉夫斯基《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演奏研究.pdf
- 魯托斯拉夫斯基《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藝術特征及演奏解析.pdf
- 陀斯妥耶夫斯基
- 柴科夫斯基音樂鑒賞
- 陀思妥耶夫斯基
- 2閔可夫斯基空間
- 2閔可夫斯基空間
- 從樂隊協(xié)奏曲看魯托斯拉夫斯基早期創(chuàng)作技法特征
- 陀思妥耶夫斯基名言
- 柴可夫斯基生平資料集合
- вл.索洛維約夫、н.я.丹尼列夫斯基及н.н.斯特拉霍夫關于“文化歷史類型”的爭論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