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三章 教育目的,內,容,01 教育目的的類型及其功能,02 教育目的的選擇與確立,03 我國的教育目的,延遲符,正確理解教育目的內涵及其質的規(guī)定性。理解教育目的的功能及其具體表現。能說明教育目的社會價值取向和人的價值取向內容及應注意的問題。了解我國教育目的發(fā)展及精神實質。把握全面發(fā)展的教育。,3,“蜘蛛的活動與織工的活動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領使人間許多建筑師感到慚愧。但是,最蹩腳的建筑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
2、地方,是他在用蜂蠟建筑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馬克思,4,懷特:教育者需要教育目的,這似乎是不言而明的。教育當然是一種有所指向的、有目的的事業(yè)——它怎么可能不是這樣呢?但是近年來,有個問題被提了出來——”教育者一定要有教育目的嗎?”有些人的回答似乎向這個不言而喻的問題提出了挑戰(zhàn)。然而,這些回答都不能否認教育目的的存在。 ([英]懷特.再論教育目的[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2.7.),5,
3、如果一位教育工作者不能明確說出他的教育活動的目的,那就跟一個建筑師在為一座新建筑奠基時還不知道要建筑什么東西一樣,令人不可理解。 ——(俄)烏申斯基 ——(俄)烏申斯基,6,01 教育目的的類型及其功能,教育目的,就是教育要達到的預期結果,反映著教育主體對教育在人的培養(yǎng)規(guī)格標準、努力方向和社會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8,1.狹義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會為所屬各級各類教育
4、人才培養(yǎng)所確立的總體要求。 我國的教育目的:“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yǎng)德、智、體、美等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2.廣義的教育目的:指對教育活動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領域,含有不同層次預期實現的目標系列。,9,教育目的層次結構:,10,11,辨析教育目的與教育方針,1.從聯系上看,二者具有一致性,它們在對教育社會性質的規(guī)定上具有內在的一致性,都含有“為誰培養(yǎng)人”的規(guī)定性,
5、都是一定社會各級各類教育不得違背的根本指導原則。,12,教育方針是教育工作的宏觀指導思想,是國家政黨根據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要求,為實現一定時期的教育目的而規(guī)定的教育工作的總方向。,13,教育方針應當包括三個組成部分: 教育的性質和指導思想,主要指特定時期的教育工作方針。如“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化化建設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依靠教育”; 教育目的,即培養(yǎng)人的質量和規(guī)格要求。如“培養(yǎng)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勞
6、動者”; 實現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徑和基本原則。如對學生進行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教育,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原則等。,14,概括地說,教育方針和教育目的都是由國家規(guī)定的,都是對教育的基本要求,都是全國必須統(tǒng)一執(zhí)行的。但教育方針是對教育工作的總體規(guī)定,它包括對教育性質和方向、教育目的和實現教育目的基本途徑等總的要求。教育目的僅是對人才的質量標準和培養(yǎng)規(guī)格的專門規(guī)定。因此,教育方針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針的重
7、要組成部分之一。雖然在學術上教育目的與教育方針有嚴格的區(qū)別,但在實際中兩者經常通用。,15,對教育活動的質的規(guī)定性——教育為誰培養(yǎng)人 明確教育的社會性質和根本方向對教育對象的質的規(guī)定性——培養(yǎng)什么人 規(guī)定教育對象培養(yǎng)的社會傾向 規(guī)定教育對象應有的基本素質,16,,,,,從作用看:價值性教育目的功用性教育目的,從要求看:終極性教育目的發(fā)展性教育目的,從重視程度看:正式決策的
8、教育目的非正式決策教育目的,從范圍看:內在教育目的外在性教育目的,教育目的,17,,,,對教育活動的定向功能,對教育社會性質的定向作用對人的培養(yǎng)的定向作用對課程選擇及其建設的定向作用,對教育活動的調控功能,輸入標題,輸入標題,通過價值的方式來進行調控通過標準的方式來進行調控通過目標的方式來進行調控,對價值變異情況的判斷與評價對教育效果的評價,對教育活動的評價功能,18,02 教育目的的選擇與確立,(一)社會依據
9、 一是要根據社會關系現實和發(fā)展的需要 二是要根據社會生產和科學技術發(fā)展的需要 三是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一、教育目的選擇、確立的基本依據,20,東西方兒童觀的差異,老師怎么和孩子說話 美國、英國:Do you think? 建議、商量 中國:命令 孩子什么時候開始會“想” 美國認為:2個月 中國認為:2歲
10、 孩子和媽媽的關系 中國:孩子是媽媽的親骨肉 西方:孩子是獨立于媽媽的另一個人 對兒童的控制策略 中國:對兒童的控制比較嚴格、嚴厲,希望兒童聽話、守紀律。 西方:低控制,尊重天性,順其自然,為孩子的成長提供良好條件,幫助孩子實現他自己的愿望和理想。
11、 教育結果 中國:對成人高度依賴,看待事物的功利性,低報負,低自尊,低自信,對成人和權威的順從 西方:獨立性,做事憑興趣,非功利性,高報負,高自尊,高自信,重視個人價值,對成人和權威不盲從,21,不同國家的教育目的,美國提出現代人必須具有三種素質和五種能力。 三種素質: ①基本技能:即閱讀書寫能力、傾聽和口頭表達能力、數學運算能力。 ②思維能力:即
12、能有新想法,能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能根據符號圖像進行思維分析。 ③個人品質:即熱愛工作,有敬業(yè)精神,自重,有自信心;有社會責任感、集體責任感,自律,能正確評價自己;正直、誠實,遵守社會道德行為準則。,22,五種能力: ①合理利用與支配各類資源的能力,包括對時間、經費、設備、人力的利用和支配。 ②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能夠作為集體的一員參與工作,誠心為顧客服務,堅持以理服人,調整利益以求妥協,能與背景不同的
13、人共事。 ③獲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 ④綜合與分析能力。 ⑤運用各種技術的能力。,23,美國小學教育目標增進兒童的健康和發(fā)展兒童的體格;增進兒童的心理的健康和發(fā)展兒童的人格;發(fā)展兒童對社會和科學世界的認識;發(fā)展兒童有效參與民主社會的技能;發(fā)展兒童符合民生生活的價值觀;發(fā)展兒童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24,保持身心健康掌握學習基本技能成為家庭有效成員養(yǎng)成就業(yè)技能勝任公民職責善于運用閑暇時
14、間具有道德品質,美國中學培養(yǎng)目標,25,日本對人才素質的要求是: ①有高度教養(yǎng)和出色人品(日本教育界十分強調加強德育,并提出“德育是關系日本21世紀命運的關鍵”); ②能對社會發(fā)展和增進福利作出貢獻; ③有獨創(chuàng)性; ④具有解決人類面臨的環(huán)境遭到 破壞、人口爆炸、民族沖突、貧困 和饑餓等復雜問題的能力; ⑤要培養(yǎng)“世界通用的日本人”。,26,(二)人的依據 順序性和階
15、段性穩(wěn)定性和可變性不平衡性差異性,27,對教育目的價值性進行選擇時所具有的傾向性,人本位價值取向,社會本位價值取向,28,(一)人本位的價值取向,基本主張:把人的個性發(fā)展及其需要的滿足視為教育的價值所在;認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本性得到自然發(fā)展;主張按照人的本性和發(fā)展需要來規(guī)定教育目的。代表人物是盧梭、裴斯泰洛齊、康德、馬斯洛、薩特等。在不同的歷史發(fā)展時期,各種人本位的價值的觀點不一:,29,(1)古希臘智者派主張教
16、育應以弘揚人性、發(fā)展人的個性為根本目的。(2)文藝復興時期以人道主義和人性論為基礎,反對宗教神學對人的壓抑,把擺脫宗教神學束縛、求得人的解放和個體自我意識覺醒,培養(yǎng)獨立個人為教育的根本目的。(3)自然主義18至19世紀自然主義(以盧梭為代表)人本位的價值取向,基于變革壓抑人的自然本性的各種制度的要求,倡導“天賦人權”、“天賦民權”的思想,認為個人自由、幸福是人與生俱來的“自然權利”。把培養(yǎng)具有獨立人格和尊嚴的“自然人”,促進人的
17、自然發(fā)展作為教育目的根本依據。,30,(4)人文主義以善良意志、理性、自由及人的一切潛在能力的和諧發(fā)展為宗旨(以康德和裴斯坦洛齊為代表),認為每個人都具有一些自然賦予的潛在的力量和才能,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全面和諧地發(fā)展人的一切天賦力量和才能。(5)人本主義20世紀以來的人本主義主要針對西方工業(yè)化進程中出現的人的異化問題來闡述人的價值取向,重視維護人的生命尊嚴和價值,倡導人的主體精神和各種需要的滿足,主張教育以人為本,把培養(yǎng)人的獨立自
18、主性、個性的自由發(fā)展、滿足人的發(fā)展的需要等作為教育的根本所在。,31,評價:在人類的歷史進程中不乏進步意義,特別是在文藝復興后的歷史條件下,它高揚人的個性自由解放的旗幟,對于打破宗教神學和封建專制對人的束縛、促進人的解放、使教育回歸到人間,起了重大的歷史奠基作用;同時,在人的自由和個性解放、提升人的價值和地位等方面具有深遠的意義。但無視人發(fā)展的社會要求和社會需要、甚至把滿足人的需要和滿足社會的需要對立起來,把教育的個人目的和社會目的看成
19、是不可調和的,這種傾向易在現實中導致個性、自由和個人主義的絕對化。因此人本位的價值取向在社會發(fā)展中帶有明顯的片面性。,32,二、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主要觀點: 1.教育的目的要根據社會的需要來確定,個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個人的發(fā)展必須服從社會的發(fā)展。 2.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社會化,保證社會的穩(wěn)定和延續(xù)。 3.社會價值高于個人價值,人的存在與發(fā)展依賴并從屬于社會的發(fā)展。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納托普(P.Na
20、torp,1854-1924)、凱興斯泰納、法國的孔德(A.Comte,1798-1857)和涂爾干(E.Durkheim,1858-1917)等。,33,社會本位價值取向的出發(fā)點不是都一致的:(1)基于人的社會化、適應社會要求來主張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在他們看來,教育要造就社會化的人,就應按照社會需要來培養(yǎng)人。例如,涂爾干把塑造“社會的我”當作教育目的來看待。(2)基于社會(國家或民族)穩(wěn)定或延續(xù)的重要性來主張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
21、國家利益無條件高于一切,一切教育的目的是教育有用的國家公民。例如,德國教育家凱興斯泰納認為:“國家的教育制度只有一個目標,就是造就公民?!?納托普認為:“在教育目的決定方面,個人不具任何價值,個人不過是教育的原料,個人不可能成為教育的目的。”,34,評價:人的存在和發(fā)展無法脫離社會,離開社會,人也就無法獲得其發(fā)展的社會條件,從這一點上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具有不可否認的意義。但它過分強調人對社會的依賴,把教育的社會目的絕對化、唯一化,這種極
22、端的主張,完全割裂了人與社會的關系,極易導致教育對人的培養(yǎng)只見社會不見人,單純把人當作社會工具,而不是把人作為社會主體來培養(yǎng),造成對人本性發(fā)展的嚴重束縛和壓抑。,35,3.價值取向中個人與社會關系的基本確認(1)就一個社會整體教育目的而言,在其價值取向上要把滿足人的需要和社會需要結合起來,把重視人的價值和重視社會價值結合起來,把人與社會發(fā)展的互依性、互動性、互利性作為社會整體教育目的的根本價值取向,既有利于避免一個社會的教育對人的壓抑
23、,也有利于避免教育對人的培養(yǎng)脫離社會實際與發(fā)展的需要。(2)就價值取向的實現過程而言,把滿足社會需要與人的需要結合起來,不能僵化理解成二者在實踐中“平分秋色”,應予以動態(tài)、發(fā)展的把握。(3)就價值實現的實踐著眼點而言,要落在人的發(fā)展上。,36,三、教育目的價值取向確立應注意的問題,(一)社會本位論(社會價值取向)確立應注意的問題。1.以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為指導可持續(xù)發(fā)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滿足自身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
24、的發(fā)展??沙掷m(xù)發(fā)展強調人與自然和社會的和諧,其核心是人的發(fā)展。因此,選擇確立教育目的必須要依據和體現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思想和要求,要把人——社會——自然的和諧發(fā)展作為教育目的選擇確立的根本價值取向,避免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的單向化、片面化。,37,2.適應與超越問題適應是指教育對現實社會當前需要的符合性,是教育基于對現實社會當前的肯定關系,在體現現實社會當前的要求、滿足現實社會當前需要方面所具有的適合順應狀態(tài),也可以理解為教育對現實當前要
25、求滿足的配合性或支持性。超越是指教育對現實社會當前的超出性,是教育基于現實社會當前的發(fā)展趨勢或可能,在體現現實社會當前發(fā)展的未來指向,也是教育對現實社會當前的否定性。教育目的社會價值取向要堅持適應性與超越性的統(tǒng)一。,38,3.功利價值與人文價值問題教育的功利性,是指教育自身活動所生產的社會物質生產、經濟發(fā)展及物質利益滿足方面功用性和效益。教育的人文性,是指教育自身活動對社會精神生活、文化發(fā)展、價值精神建構方面所產生的作用和效果。
26、,39,現實社會中,社會對功利價值與人文價值追求處于失衡狀態(tài)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特別是近代以來,對經濟效益的渴望,使功利性成為現代化追求的首要目標,而人文精神漸漸受到忽視和冷落,社會對功利價值與人文價值追求的失衡越來越突出,使指引生命意義和價值的“精神世界”被充裕和富有的“物質世界”的漫天塵埃所遮蔽。由于功利主義的遮蔽,教育亦越來越被賦予了經濟發(fā)展的目的和物質利益追求的目的,生存與發(fā)展的功利性、實用性教育,成為培養(yǎng)人的根本所在。,40,
27、1949年,在校大學生中文科類學生共占33.1%,至1953年院系調整后,下降為14.9%。1962年這一比例最低,僅為6.8%,這在世界高等教育中是絕無僅有的(這一比例通常在20——50%之間)。我國理工科院校文科課程僅僅是三門政治理論課和大學語文。在各級教育中,對英語、計算機等工具性技能的片面強調和倚重,是文化價值失衡的新表現,英語能力幾乎成為衡量學問的最高和最終標準,而中文水準反而無關緊要。三峽工程、南水北調、青藏鐵路、西部大
28、開發(fā)等國家項目則繼續(xù)強化著一種技術決定論的思維。,41,現實社會中,應著重強調教育的人文價值:重視人文精神、重視教育的人文價值時,應避免把它與功利價值對立起來?!爸乩p義”與“以義抑利”“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有錢能使鬼推磨”、“拜金主義”,42,4.民族性與世界性問題“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香蕉人”堅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結合的價
29、值取向,在實踐上需要對民族性和世界性予以很好的理解和把握。(1)對民族性的理解和把握要避免僵化和封閉“閉關自守”(2)在理解和把握世界性價值取向要避免盲目性“全盤西化”“拿來主義”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要立足民族、面向世界,在民族開放中發(fā)展民族、創(chuàng)新民族精神,使民族更好地走向世界并影響世界。,43,人的價值取向確立應注意的問題人的社會化和個性化問題人的社會化指個體在出生后的發(fā)展中,習得社會文化規(guī)范、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等,并借
30、以適應社會、參與社會的過程。人的個性化指個體在社會適應、社會參與過程中,其獨特性、自主性所表現出來的、比較穩(wěn)定地形成和體現的過程。必須以一種有機結合的理念來把握教育目的。,44,,2.人的理性和非理性問題人的理性指人在認識和行為方面表現出來的理性遵循(對事物發(fā)展變化的邏輯性遵循,對科學的概念、價值準則的遵循),以及運用理性(邏輯、科學概念和價值準則等)來揭示或把握客觀對象(自然、社會、人及其相互關系)人的非理性指人在認識和行為
31、方面表現出來的非理性遵循(對產生于感覺、情緒、欲望之上的直覺、直接體驗或靈感、頓悟的遵循),以及運用非理性來把握或說明客觀對象或事物、來看待或處理問題的特點等。當代教育目的的選擇與確立,在價值取向上要避免理性和非理性對立的誤區(qū)。,45,,3.科技素質與人文素質問題科技素質指人認識、作用于自然,與人從事物質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科學技術方面的素養(yǎng)、品質及能力發(fā)展的水平,通常體現為科學文化知識、技能掌握及運用的能力,與此相關的思維品質、探索
32、創(chuàng)新的意識、崇尚科學理性的精神等。人文素質是指與人認識、解決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問題、與人從事社會價值建構活動密切相關的人類文化、價值方面的素養(yǎng)、品質及能力發(fā)展水平,通常體現為在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關切中所形成的價值理性、道德情操、精神境界及其能力等。當代教育目的的選擇、確立,在科技素質和人文素質的價值取向上,要認清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哲學觀的片面性。,46,03 我國的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歷史演變 1.中國歷代教育目的的演變
33、 (1)古代夏、商、周三代的學校教育,皆以“明人倫”為其目的。 (2)漫長的封建社會,儒家教育思想占統(tǒng)治地位,教育目的在于培養(yǎng)“建國君民”的統(tǒng)治人才,以利“化民成俗”,在于“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在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3)中國近代實行新學制之后,清政府學部于1906年,正式規(guī)定教育宗旨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這一宗旨反映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半封建半殖民
34、地的教育現實和目的。,48,(4)1912年臨時政府教育部公布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宗旨。1929年,國民黨政府頒布了所謂的“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主義)的教育宗旨。,49,延遲符,2.新中國成立以來各個時期的教育目的,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教育目的的表述經過了多次變動,主要有:1957年,在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澤東提出:“我們的教育主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
35、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fā)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95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指出,“培養(yǎng)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正確地解釋了全面發(fā)展的涵義”,是我國“教育的目的”。這是建國后對教育目的的第一次明確表述。,50,1982年,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提出:“國家培養(yǎng)青少、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fā)展。”這也是有關教育目的的
36、規(guī)定。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又指出:教育要為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培養(yǎng)各級各類合格人才;“所有這些人才,都應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和社會主義事業(yè),具有為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而艱苦奮斗的獻身精神,都應該不斷追求新知,具有實事求是,獨立思考、勇于創(chuàng)造的科學精神”。1986年,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guī)定:“義務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努力提高教
37、育質量,為提高全國民族的素質,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奠定基礎?!边@是關于義務教育性質和目的的規(guī)定,同時也涉及我國整個教育的目的。,51,1990年,中共中央在《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十年規(guī)劃和“八五”計劃的建議中》提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yǎng)德、智、體等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边@一表述被視為是對我國新時期教育目的的完整概括。1995年3月18日通過頒
38、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將這一目的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 。1999年6月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把教育目的表述為“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等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001年6月的《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明確提出“要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以鄧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和江澤民同志‘三個代
39、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yǎng)德智體美等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52,“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53,縱觀50年來我國教育目的的演變,不難看出: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不同時期,存在著對人才培養(yǎng)的不同要求;同時,
40、不同時期的教育目的,又存在一定的連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體現著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對人才培養(yǎng)的基本精神。,54,我國教育目的的精神實質: 社會主義是我國教育性質的根本所在 使受教育者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fā)展 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質(根本宗旨) 為經濟建設和社會全面發(fā)展進步培養(yǎng)各級各類人才(基本使命),55,二、我國教育目的的理論依據——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學說,——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學說其基本思想:人的發(fā)展是與人的
41、活動相一致的。舊分工是造成人的片面發(fā)展的根源。 社會化大生產人的全面發(fā)展提出了客觀要求并提供了物質基礎。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造就全面發(fā)展的人的根本途徑,56,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學說的內涵,人的生產物質生活本身的勞動能力的全面發(fā)展人的才能的全面發(fā)展人自身的全面發(fā)展人的自由發(fā)展,意義:為科學認識人的全面發(fā)展提出了新的方法論指導;為社會主義人才培養(yǎng)指明了方向。,57,二、我國全面發(fā)展教育內容的構成,,,,勞動技術教
42、育,德育,體育,美育,智育,,,,58,德育,含義: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的對受教育者施加系統(tǒng)的影響,把一定社會的思想觀點、政治準則和道德規(guī)范轉化為個體思想品質的教育。主要方面: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質教育三個方面。主要任務: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政治方向、科學的世界觀和共產主義道德品質,使學生具有遵守社會公德的意識和文明的行為習慣,形成學生活潑開朗的個性和良好的意志品質,形成學生的道德評價能力和自我教育
43、能力。主要內容:關于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教育,關于革命理想和歷史傳統(tǒng)的教育,關于民主與法制觀念的教育,關于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等。,59,含義:智育是指用系統(tǒng)的科學知識和技能武裝學生、發(fā)展學生智力的教育。主要任務:向學生傳授系統(tǒng)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 培養(yǎng)訓練學生形成基本技能,如學習技能、操作技能、社會活動技能等; 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包括觀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思維力,核心是思維力和創(chuàng)造力等。,智 育,
44、60,含義:是向學生傳授體育、衛(wèi)生知識和技能,發(fā)展學生的機體素質,增強學生體質和運動能力,培養(yǎng)良好的體育道德品質和意志品質的教育。主要任務:是指導學生鍛煉身體,促進身體正常發(fā)展;使學生掌握體育的知識和鍛煉身體的技巧,掌握衛(wèi)生保健知識;培養(yǎng)良好的體育道德品質;為國家發(fā)現和選拔體育人才。中小學體育的內容主要有隊列隊形、田徑、體操、游戲、球類、武術、游泳等項目。,體 育,61,含義:美育又稱為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養(yǎng)學
45、生正確的審美觀點以及感受美、鑒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主要任務: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審美觀點,使他們具有感受美、理解美和鑒賞美的知識和能力;培養(yǎng)學生藝術活動的技能和興趣;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思想、情操和文明習慣。內容:主要包括藝術美、自然美、社會美和科學美等 。,美 育,62,含義:勞動技術教育是向學生傳授基本的現代生產知識和生產技能,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勞動觀點、養(yǎng)成良好的勞動習慣的教育。任務: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勞動觀點和良好的勞動習慣,使學
46、生掌握初步的生產勞動知識和技能,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發(fā)展。內容:自我服務性勞動、工農業(yè)生產勞動、手工業(yè)生產勞動、社會公益性勞動等 。,勞動技術教育,63,三、我國教育目的實施中存在的問題,1.單純社會本位的教育傳統(tǒng)強調社會為重,個人服從社會;強調共性,忽視個性;2.過于意識形態(tài)化的人生教育注重世界觀的教育卻收效甚微;自我封閉的意識形態(tài)訓練使信念空虛。,64,3.現代功利主義追求知識卻丟棄智慧;強調學習的興趣卻忽視了對理
47、想和意志的啟迪;注重有用和實際卻失去了對人的終極關懷4.個性的缺失劃一:目標與內容都朝向塑造劃一的“人才”;封閉:學生被限制在課堂里和書本里;機械:以固定的程式去訓練學生。,65,四、教育目的實現的理性把握,(一)要以素質發(fā)展為核心,以人為本 突出主體精神 面向全體 關注終身發(fā)展,素質是對人自身生理心理、學識才智、道德品行、審美情趣、生活態(tài)度和能力等方面發(fā)展質量或品質的指稱,如道德素質、心理素質、政治素質、公民素質、教師
48、素質等。,66,㈠ 審視應試教育1.應試教育的理解應試教育是一種“考什么、教什么、學什么”的教育;它以分數或升學率作為質量標準,突出教育的篩選功能,是“選拔適合于教育的學生”的教育。束縛了教育視野、局限了思維;弱化了學生能力、導致片面發(fā)展;影響了教育公平,加重教師與學生的教學。,67,2.應試教育的基礎,首先,應試教育受到中國傳統(tǒng)考試制度的影響,有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其次,應試教育也是當前生產力的不發(fā)達、就業(yè)崗位有限的產物;再次,
49、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稀缺、教育機會競爭的激烈是其重要原因;最后,應試教育是我國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偏差的產物。這就是“應試教育” 批而不亡的原因。,68,首先,現實中,人的異化與片面化向人的完善、全面發(fā)展的轉變。其次,是對當前應試教育消極后果的積極糾偏。最后,它是適應知識經濟時代對主體性人才、創(chuàng)造性人才的要求。,2.素質教育的存在基礎,69,“傳統(tǒng)教育”與素質教育的主要區(qū)別,70,(二)要確立和體現全面發(fā)展的教育觀正確理解和把握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