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考試考研英語一試題真題(含答案詳解+作文范文)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4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大腸疾病,一. 大腸解剖,1.大體解剖⑴大腸由盲腸、結腸及直腸組成。盲腸附有闌尾;⑵結腸分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及乙狀結腸。它在腹腔內的位置與走行是沿腹腔四周從右下腹至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盆腔中央部,其下連結直腸和肛門,形狀似問(?)。⑶大腸全長約1.5m。管徑5-8cm,盲腸最粗,結腸從升結腸逐漸變細,至直腸-乙狀結腸移行部最細,而直腸壺腹部又變?yōu)榇执蟆8髂c段的長度與管徑可因腸內容物、充氣量多少、腸管收縮與松弛而變異。,單人

2、大腸鏡操作視頻,一、正常大腸粘膜,正常大腸粘膜呈橘紅色,光滑濕潤,有明顯光澤。因粘膜層較薄,粘膜下層的血管能清楚地顯示,稱血管紋理。其特征為鮮紅色樹枝狀分枝,主干較粗分枝逐漸變纖細,終末細如絲狀與另一支血管終末分枝相吻合,相互交錯形成網(wǎng)狀,且邊緣光滑,粗細勻稱。,二、 不同腸段內鏡下特征,(1)直腸 全長12-15cm,兩端細,中間膨大形成直腸壺腹。可見三條半月形的隆起皺襞,呈新月形,圍繞壺腹約1/2周徑。,(2)乙狀結腸及乙降移行

3、部 腸腔管徑最細。因環(huán)行肌較不發(fā)達,致半月襞隆起較低,如充氣過多可能看不清,結腸袋相對較淺。,(3)降結腸及脾曲 降結腸腸腔形態(tài)較恒定,呈等邊三角形。三角形的頂角在視野上方,腸管周徑略較乙狀結腸粗,較橫結腸、升結腸細。至結腸脾曲,右側粘膜呈青藍色,為脾臟壓跡。,(4)橫結腸及肝曲 橫結腸較長,常有不同程度下垂,半月襞呈等邊三角形,三角形頂角向下,當鏡頭抵達肝曲時,常不見腸腔, 貼近肝臟、膽囊部分

4、呈青藍色。,(5)升結腸 腸管短直,周徑較粗,可見頂角向上的等邊三角形的半月襞,向腔內明顯突人,使腸腔呈三角形,結腸袋深陷,即使大量注入氣體,半月襞仍很明顯。,(6)盲腸 為短而粗的圓形盲袋。可見不規(guī)則走向稍微隆起的粘膜皺褶,多呈“V”、“Y”形排列。于盲袋頂部稍左或左下方可見闌尾口,位于V,Y形皺褶的夾角附近。與闌尾口同一平面相距2-4cm的盲腸、升結腸移行部可見隆起的回盲瓣。,,潰瘍性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屬非特異

5、性炎癥性腸病。本病主要侵犯大腸的粘膜和粘膜下層,從遠端向近端發(fā)展, 病變分布連續(xù),可擴展到全結腸。偶爾亦可累及末端回腸。本病的臨床表現(xiàn)多樣化,輕重不一,發(fā)病可緩漸或突發(fā)。多數(shù)病人病程反復發(fā)作,發(fā)作間期癥狀可緩解。本病的主要癥狀為腹瀉伴膿血便、痙攣性左側腹或下腹部疼痛。直腸受累可致里急后重。腸外癥狀以關節(jié)痛多見,有時也可出現(xiàn)虹膜炎、皮下結節(jié)或結節(jié)性紅斑。病因和發(fā)病機制至今尚未明確,其中遺傳因素和免疫因素在病因中占主要地位。,視頻

6、,病變多從直腸開始,呈連續(xù)性、彌漫性分布;,內鏡檢查表現(xiàn),①粘膜充血、水腫、易脆,可有出血及膿性分泌物附著,粘膜粗糙,呈細顆粒狀,血管紋理模糊、紊亂 。,②病變明顯處出現(xiàn)彌漫性多發(fā)糜爛和潰瘍,血管紋理消失。,③慢性修復期,結腸袋變淺、變鈍,有假性息肉及橋形粘膜。,大腸息肉,一、概述大腸息肉是指發(fā)生于大腸粘膜的各種局限性隆起病變。組織學類型很多;外形多種多樣、千奇百怪;大小不等,從半透明的、難以辨認的小突起直至直徑3~5cm甚至10~2

7、0cm不等;可單發(fā)亦可多發(fā)。單從息肉外觀難以準確判定組織學類型,通常需要內鏡活檢明確診斷。,,息肉的山田分型:I型:隆起的起勢部較平滑而無明確的境界;Ⅱ型:隆起的起勢部有明確的境界;Ⅲ型:隆起的起勢部略小,形成亞蒂;Ⅳ型:隆起的起勢部有明顯的蒂部。,二、息肉的形態(tài)學分類,Ⅰ型:丘狀隆起,Ⅱ型:半球狀隆起,Ⅲ型:亞蒂狀隆起,Ⅳ型:有蒂狀隆起,三、大腸息肉的組織學分類,四、腫瘤性息肉,腺瘤 大腸腺瘤是由腺上皮發(fā)生的良性腫瘤。當腺

8、上皮細胞更新平衡失調,腺上皮出現(xiàn)異型性,構成腺瘤,是大腸息肉中最為常見的。腺瘤的好發(fā)部位以直腸、乙狀結腸為主,但隨年齡的增長,右半結腸的比例升高。腺瘤的大小一般為0.5-2.0cm,少數(shù)大于2cm,最大可達10-20cm。小于0.5cm的稱小腺瘤。有些肉眼難以辨認,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到數(shù)個腺體(<10個)的腺瘤,稱微小腺瘤。根據(jù)組織學特點將腺瘤分為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混合性腺瘤3種。根據(jù)其腺上皮的不典型增生的程度將其分為輕

9、、中、重度不典型增生3級。,1)管狀腺瘤 最常見,占腺瘤的80%。多為有蒂型,常多 發(fā)。0.5cm以下的小腺瘤由正常粘膜覆蓋,少數(shù)表面粘 膜發(fā)紅,一般無蒂。多數(shù)管狀腺瘤為1-2cm直徑大小, 少數(shù)可大于3cm,常有蒂,呈球狀或梨狀,表面光滑, 可有淺裂溝或分葉現(xiàn)象,色澤發(fā)紅或正常,質地軟。,2) 絨毛狀腺瘤 又稱乳頭狀腺瘤。較少見,占腺瘤的10%左右。多無蒂或亞蒂。體積大,一般直徑2-3cm,最大可

10、達10-20cm。常呈絨球狀、花壇狀或菜花狀,表面有細長絨毛或結節(jié)狀突起,顏色蒼白發(fā)黃,質軟而脆,易出血,常伴糜爛,表面常附有大量黏液。,3)混合性腺瘤 又稱管狀絨毛腺瘤.為以上兩種的中間型。 中等大小,多為厚柄的蒂。表面部分呈絨毛或結節(jié)狀,質軟。組織學呈腺管結構,部分呈絨毛結構,絨毛結構占腺瘤表面的1/5至4/5之間。,4) 腺瘤癌變 腺瘤屬癌前病變已被公認。其癌變潛能與腺瘤的組織學類型、腺瘤的異型程度、腺瘤的大小

11、等有關。絨毛狀腺瘤的癌變率最高,管狀腺瘤的癌變率最低,混合性腺瘤的癌變率居中。腺瘤隨著體積的增大,癌變機會升高。腺瘤不典型增生的程度越重,其癌變的機會越大.腺瘤的癌變還與腺瘤的形態(tài)有關,有報道有蒂腺瘤癌變率為4.5%,無蒂腺瘤為10%~20%,明顯高于同樣大小的其他形態(tài)腺瘤。,內鏡下癌變腺瘤的特點:多無蒂或寬廣的短蒂。體積多較大,形態(tài)不規(guī)則。頂端潰瘍或糜爛,表面明顯不 平, 或扁平腺瘤中心淺凹,充血,質脆或

12、硬,易出血。內鏡下準確的活檢或高頻電全瘤切除是確診的關鍵。,M,66y。距肛緣約15cm見1枚大小約為2x3cm粗蒂分葉狀息肉,色紅,表面粗糙。內鏡下分次全瘤切除病變。病理為:腺瘤樣息肉,局部癌變(原位癌)。,M,72y。病理為管狀-絨毛狀腺瘤,局部癌變。,術后9天病理為:粘膜慢性炎癥及少許壞死,術后3年,白色斑痕,,男,69歲。乙狀結腸見1.2x1.0cm無蒂廣基息肉,色紅,表面糜爛。全瘤切除后病理:腺瘤性息肉,局部早期癌變。

13、,男,58歲。距肛緣約10cm直腸見一無蒂不規(guī)則息肉,大小為2.0x1.0cm,色紅,質脆。分次切除病理:直腸息肉癌變。外科手術病理:直腸粘膜部分缺損,缺損下呈慢性炎癥,肉芽組織增生,系膜淋巴結反應性增生。,若有條件對50歲以上的人進行結腸鏡普查為宜。當發(fā)現(xiàn)腺瘤時,盡可能內鏡下切除(鉗取、熱活檢、電切或微波、激光等方法)或外科手術切除。第一次發(fā)現(xiàn)腺瘤并予以處理后,通常勸告半年至1年復查結腸鏡。若無新的腺瘤發(fā)生,以后應用結腸鏡追蹤的

14、時間可延長為2年一次。,腺瘤處理原則:,(2)腺瘤病家族性腺瘤病 患者的大腸有100個以上甚至數(shù)千個腺瘤,有嚴重的惡變傾向,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大部分患者有家族史。其大腸內腺瘤的形成一般在20歲左右,30歲以前。,內鏡下分度: 重度:10cm腸段內腺瘤數(shù)多于300枚; 中度:10cm腸段內腺瘤數(shù)為100枚左右; 輕度:10cm腸段內腺瘤數(shù)為30枚左右。內鏡下分型: 密生型:腺瘤總數(shù)多于1000

15、枚; 非密生型:腺瘤總數(shù)小于1000枚。,家族性腺瘤病癌變率高。診斷本病后如不進行治療,最少5年,最長20-35年,癌變終將發(fā)生。癌變的高峰年齡是40歲左右,有人統(tǒng)計至40歲已有80%的患者發(fā)生癌變。,大腸腺瘤病的處理原則 一般主張家族成員自13歲開始進行結腸鏡檢查,陰性者以后每2~3年復查一次,直至30歲方可除外。若為陽性,診斷確定后一般建議做全結腸切除,回腸肛管吻合。同時應對胃、十二指腸進行內鏡檢查,尤其是十二指腸

16、乳頭附近,發(fā)現(xiàn)腺瘤即內鏡下切除,并需每2~3年復查一次。,普-杰綜合征(Peutz-Jeghers綜合征) 普-杰綜合征又稱黑斑息肉綜合征。其特征為皮膚粘膜色素斑、胃腸道息肉和遺傳性。色素斑常沉著于口唇、頰粘膜、口周皮膚、手腳掌面的皮膚,為黑褐色。胃腸道息肉分布于全胃腸道,以空腸最常見,其次是回腸和結腸,直腸少見,散在分布。息肉發(fā)現(xiàn)年齡較色素斑晚,一般20歲左右。,五.錯構瘤性息肉,結腸鏡下Peutz-Jeghers息肉的特

17、點是散在多發(fā)常見,少數(shù)單發(fā),在一個視野里很少見數(shù)枚息肉。息肉的大小差異明顯,小的數(shù)毫米,大的數(shù)厘米。多有蒂或亞蒂,且蒂較粗,蒂內有肌肉成分,因此蒂可豎起,少數(shù)無蒂。息肉表面不光滑,有許多小葉狀突起,小葉問有深凹的裂溝。質地中等偏軟,色澤與周圍粘膜相同。,一般認為此類息肉屬于非腫瘤性息肉,但有少數(shù)可發(fā)生癌變。癌變發(fā)生于異型增生的腺體。有人認為異型的腺體即為腺瘤,癌變發(fā)生于所合并的腺瘤成分。Peutz-Jeghers綜合征屬常染色體顯性

18、遺傳性疾病,但有的家族成員中只有胃腸道息肉而無皮膚粘膜黑斑,或只有皮膚粘膜黑斑而無胃腸道息肉,這是不完全遺傳的結果。本病的治療原則主要是治療和預防并發(fā)癥。本病生存情況明顯低于一般人群。除死于出血、梗阻等并發(fā)癥外,30歲以后還可死于伴發(fā)的不同部位惡性腫瘤(比一般人群高9倍)。,炎癥后和炎癥性息肉及息肉病 此類息肉也稱為假息肉,繼發(fā)于大腸各種炎癥性疾病。由于炎癥的損傷使腸粘膜發(fā)生潰瘍,上皮破壞,繼之上皮再生修復,纖維組織增生,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