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考試考研英語一試題真題(含答案詳解+作文范文)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8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醫(yī)學基礎,主講人:丁洪磊,什么是中醫(yī)學? 中醫(yī)學是運用整體觀念和辯證論治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以及養(yǎng)生康復等理論方法的一門醫(yī)學科學。,中醫(yī)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整體觀念 人體本身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人與自然界保持著統(tǒng)一的整體聯(lián)系辨證論治證:機體在疾病發(fā)展過程中的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亦標示著機 體對病因作用的整體反應狀態(tài)。癥:癥狀、體征。病:有特定病因、發(fā)病形式、

2、病機、發(fā)展規(guī)律和轉歸的一種完整 的過程。病----疾病的全過程 癥----疾病的個別現(xiàn)象 證----疾病的階段性本質,中醫(yī)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fā)展,形成的標志:《黃帝內經》 體系的確立:《黃帝內經》、《難經》 《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魏晉隋唐:《脈經》--王叔和—我國最早的脈學專著 《諸病

3、源侯論》--巢元方—中醫(yī)學第一部病理學專著 宋金元:金元四大家----劉完素、張從正、李杲、朱丹溪 明清:溫補學派:張介賓、薛己、趙獻可----命門學說 溫病學派:吳又可----戾氣學說,吳鞠通----《溫病條辯》 近現(xiàn)代:中西醫(yī)匯通:唐宗海、惲鐵樵、張錫純 中醫(yī)科學化:陸淵雷、譚次仲,,,,,,,中醫(yī)基礎理論,陰陽五行藏象學說氣血

4、津液經絡病因發(fā)病病機治則,一、陰陽的基本概念,陰陽是對宇宙中相互關聯(lián)的事物和現(xiàn)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事物陰陽屬性的兩類特定的相反趨向,,明亮、溫熱、活動、興奮、向上、向外、擴散、開放等,晦暗、沉靜、抑制、向下、寒涼、向內、凝聚、閉合等,《素問.陰陽離合論》:“陰陽者,數(shù)之可十,推之可百,數(shù)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shù),然其要一也。”,事物的陰陽屬性是相對的, 《素問.金匱真言論》:“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學說,(

5、一)陰陽的對立制約《類經附翼.醫(yī)易》:“動極者鎮(zhèn)之以靜,陰亢者勝之以陽?!保ǘ╆庩柕幕ジビ谩端貑?陰陽應象大論》:“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三)陰陽交感與互藏陰陽二氣在運動中相互感應而交合的過程。陰陽交感是萬物化生的根本條件?!端貑?天元紀大論》:“故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四)陰陽的消長,二、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此長彼消,,熱盛傷陰,寒盛傷陽,此消彼長,陰虛火旺,陽虛陰盛,此長彼長,此消彼消,補氣生血

6、,補血養(yǎng)氣,氣虛引起血虛,血虛引起氣虛,,,,(五)陰陽轉化“重陽必陰,重陰必陽”、“寒極生熱,熱極生寒”,三、陰陽學說在中醫(yī)學中的應用,(一)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五臟屬陰,六腑為陽(二)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正常的生命活動——陰陽平衡;病態(tài)——陰陽失衡(三)說明疾病的病理變化陰陽偏勝、陰陽偏衰,陰陽失調,陰盛,陰陽偏盛,實寒證(陰勝則寒),傷陽,兼陽虛(陰勝則陽?。?陽盛,實熱證(陽勝則熱),傷陰,兼陰虛(陽勝則陰?。?,,,

7、,,,,,,,,,陰虛,陰陽偏衰,虛熱證(陰虛則熱),不能生陽,陽虛(陰損及陽),陽虛,虛寒證(陽虛則寒),不能生陰,陰虛(陽損及陰),,,,,,,,,,,,,陰不制陽,陽不制陰,,,,,,陽偏勝,陰偏勝,陽偏衰,陰偏衰,(四)用于疾病的診斷(五)用于疾病的防治1.指導養(yǎng)生 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2.疾病的治療(1)確定治療的原則 調整陰陽,補其不足,損其有余,恢復陰陽的協(xié)調平衡,促使陰平陽秘。(2)

8、分析和歸納藥物性能的陰陽屬性,調整陰陽,陰盛,陰陽偏盛實證,實寒證 寒者熱之(熱性方藥),傷陽,兼陽虛(酌加溫陽藥),陽盛,實熱證 熱者寒之(寒性方藥),傷陰,兼陰虛(酌加養(yǎng)陰藥),,,,,,,,,,,,,陰虛,陰陽偏衰虛證,虛熱證 補陰(陽病治陰,壯水之主,以制陽光。),陽虛,虛寒證 補陽(陰病治陽,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瀉其有余,補其不足,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 即木、火、土、金、水五種

9、物質及其運動變化,二、五行學說的主要內容,(一)五行各自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穡、金曰從革、水曰潤下(二)事物五行屬性的歸類取象比類法、推演絡繹法(三)五行的相生相克及制化,五行學說,五行相生:相生為相互資生、助長和促進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難經》: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五行相克:相克為相互克制、制約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內經》:克我者為所不勝,我克者為所勝。五行制化:

10、指五行之間相互生化,相互制約,以維持平 衡協(xié)調的關系。,木,火,土,生,,,,生,克,相乘和相侮發(fā)生的條件:A.某一行太強;B.某一行太弱五行相乘:相乘為過度的克制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五行相侮:相侮即反克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三、五行學說在中醫(yī)學中的應用,(一)說明五臟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關系心—火、肺—金、脾—土、肝—木、腎—水(二)說明五臟病變的

11、相互影響1.相生關系傳變(1)母病及子:疾病的傳變從母臟傳到子臟。(2)子病及母:疾病的傳變從子臟傳到母臟。2.相克關系傳變(1)相乘(2)相侮,母子相傳,母病及子,腎病,肝病,脾病,心病,,,子病及母,木乘土,土侮木,,,,,母病及子,子病及母,,,金乘木,木侮金,相乘,肝(旺),脾(虛),我克,,,,,肝旺乘脾,,,,,克我,脾虛肝乘,相侮,肺(虛),肝(旺),克我,,,,,肝旺侮肺,,,,,我克,肺虛肝侮,(三)用于疾

12、病的診斷(四)用于疾病的治療1.指導臟腑用藥藥物的顏色、氣味2.控制疾病的傳變《金匱要略》:“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確定治則和治法(1)治則相生——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相克——抑強扶弱(2)治法,相生治法,滋水涵木法,,滋腎陰以養(yǎng)肝陰,益火補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溫腎陽以補脾陽,健脾氣以補肺氣,養(yǎng)肺陰以滋腎陰,,相克治法,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瀉南補北法,,,,

13、補脾利水,瀉肝清肺,瀉心火滋腎陰,,事物的五行歸類表,,藏象學說,藏 象 藏于體內的臟腑器官及其表現(xiàn)于外的生理、病理現(xiàn)象 藏象學說 通過對人體生理病理現(xiàn)象的觀察,研究人體臟腑系統(tǒng)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以及其相互關系的學說。,中醫(yī)臟腑與西醫(yī)臟器雖然名稱相同,但其涵義并不完全一致。中醫(yī)某一臟腑的功能可以包含西醫(yī)數(shù)個臟器的功能;而西醫(yī)某一臟器的功能,又可分散在中醫(yī)的數(shù)個臟腑之中。中醫(yī)的臟腑不單只是一個解剖學

14、單位,更重要的是一個生理、病理學概念。中醫(yī)對臟腑的認識主要是通過反復的實踐、觀察、抽象而來;而西醫(yī)對臟器的認識則主要以反復的解剖、實驗、總結為依據(jù)。,,藏象之象的演繹與發(fā)揮,,,,體表之象,,體質之象,天人之象,,體用之象,,,藏象學說的形成,,古代解剖學的認識,,長期生活實踐的觀察,,醫(yī)療實踐經驗的積累,,,藏象學說的特點,,以五臟為中心的整體觀,五臟與六腑、形體、官竅、精神情志,五臟與自然環(huán)境,,,,,,古代哲學思想的滲透,五臟六腑

15、,五臟 化生和貯藏精氣 藏而不泄 滿而不實六腑 受盛和轉化水谷 泄而不藏 實而不滿,位于胸中,兩肺之間,膈膜之上,外有心包包裹。,部位形態(tài),心,指心氣推動和調控血液在脈管中運行,流注全身,發(fā)揮營養(yǎng)和滋潤作用。,,全身,血脈,,心氣,,,1、主血脈,(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血液在脈中正常運行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脈管通暢,心氣充沛,血液充盈,,A.,B.,C.,血脈,,心主血脈功能的臨床觀察,面色,舌色,脈象,

16、胸部的感覺,,,,,心主血脈功能正常,1.面色紅潤2.舌色淡紅滋潤有光澤3.脈象和緩而有力4.胸部感覺舒暢,,2、藏神,神,廣義:人體整個生命活動及其外在表現(xiàn),狹義: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心藏神 — 是指心有統(tǒng)帥全身的生理活動和主司精神、意識、思維、情志等心理活動的功能。,“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靶恼?,生之本,神之變也”。,心藏神的概念內涵,中醫(yī)所謂的心,病理生理學,解剖學,社會歷史文化背景,哲學思辯,,歸類

17、標記,,心藏神,,,中醫(yī)將現(xiàn)代醫(yī)學中腦的功能歸屬于心,而分屬于五臟。,,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調節(jié)是以心腦為主的,多臟腑相互協(xié)調的共同作用。,,(二)心藏神理論的臨床實踐價值及意義? 生理方面1.心主宰五臟六腑、形體官竅的生理活動。 《素問.靈蘭秘典論》:“主明則下安”。2.心主宰人體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 (包含三個層面的含義),,,,心主宰人體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A.心接受外界刺激,從而作出

18、反應“任物者謂之心”,B.心是情志活動的發(fā)生之處和主宰者“五志唯心所使也”,C.心神統(tǒng)馭魂魄意志“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而總統(tǒng)魂魄,兼該意志”,,心藏神功 能正常,,精神飽滿、神志清晰、思維敏捷、反應靈敏,,? 病理方面,心本身陰陽氣血失調、火熱、痰飲、瘀血等病理因素,,心藏神功能失調,1.心主宰臟腑形竅功能失調 “主不明則十二官?!?2.心主宰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功能異常,,,癇病大發(fā)作(癲癇),肝風挾痰上蒙心竅,,,心藏

19、神功能失調,,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心),,四肢抽搐(肝),,口吐涎沫(脾),,,,口中如作豬羊叫聲(肺),,,,二便失禁(腎),,“五臟相關”、“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主不明則十二官?!?,,心主宰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異常,心悸心煩、失眠多夢、神志不寧、甚至狂躁譫語,反應遲鈍、健忘、精神萎靡、嗜睡、意識朦朧甚至昏迷、不省人事,? 治療方面,,治 法,,補心氣、溫心陽、滋心陰、養(yǎng)心血、清心火、活血化瘀、祛痰開竅,,清宮湯、清營湯

20、、安宮牛黃丸,多種外感熱病的危重階段熱病神昏、危重急癥等,,清心開竅,1、在體合脈,其華在面脈 --- 血脈,脈與心的聯(lián)系見心主血脈;華 --- 光彩之意。其華在面是指心的功能正常與否,可以由面部的色澤變化顯露出來。生理:心的氣血充沛,脈道通利 → 面部紅潤而有光澤病理:心的氣血不足 → 面色淡白;心的血脈瘀阻 → 面色青紫或晦暗,(三)心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2、在竅為舌舌 --- 司味覺;協(xié)助吞咽、發(fā)音。生理:

21、心氣通于舌 → 舌能知五味,活動自如。病理:心火上炎 → 舌生瘡糜爛心神失靈 → 舌強語謇,,3、在志為喜生理:心氣血調和 → 喜樂有度病理:過喜 → 心氣弛緩,心神渙散:注意力難集中,甚至神志狂亂暴喜 → 心氣暴脫:胸痛,冷汗淋漓,神志模糊, 脈微欲絕。,,4、在液為汗汗--- 是體內津液通過陽氣的氣化,從皮膚汗孔(玄府) 排出的液體。生理:心神調控汗液的分泌和排

22、泄。病理:心陰血不足→心神不安:自汗、盜汗。,,5、與夏氣相通應生理:心之陽氣在夏季最旺盛。病理:陰虛陽盛的心臟病和情志病在夏季往往加重。治療:“冬病夏治”,位于胸腔,左右各一,覆蓋于心之上,又稱“華蓋”。,部位形態(tài),肺,(一)肺的主要生理功能,肺主氣,,,主呼吸之氣,主一身之氣,,對全身氣機的調節(jié),氣的生成(宗氣),1、主氣司呼吸 肺是體內外氣體交換的場所,通過肺的呼吸作用,不斷地呼濁吸清,吐谷納新,實現(xiàn)機體與

23、外界環(huán)境之間的氣體交換,以維持人體的生命活動。,2、主行水,水谷,津液,脾胃,,腎(膀胱),,,外達皮毛,汗、呼氣,肺,尿,脾,宣發(fā),肅降,,,肺主行水、肺為水之上源,是指肺氣的宣發(fā)肅降作用推動和調節(jié)全身水液的輸布和排泄。,《素問.經脈別論》:“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與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肺失宣降,失于宣散,失于肅降,,,無汗,皮膚水腫,小便不利,水腫,,治肺以利水,“提壺揭蓋”法,3

24、、朝百脈,主治節(jié)朝百脈 --- 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過百脈會聚于肺,吸清,呼濁,再將富含清氣的血液輸送全身。實質:助心行血。病理:肺氣壅塞→血脈瘀滯→心悸胸悶,唇青舌紫等。主治節(jié) --- 是指肺氣具有治理、調節(jié)肺的呼吸及全身之氣、血、水的作用。,唇青舌紫,,1、在體合皮,其華在毛皮毛 --- 指皮膚、汗腺、毫毛等組織。生理:(1)肺宣發(fā)衛(wèi)氣,外達皮膚。(2)肺輸布精氣,充養(yǎng)皮膚;病理:肺氣虧虛→皮膚疏松,易感外邪;或皮

25、膚憔悴、毫毛枯萎。,(二)肺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2、在竅為鼻鼻 --- 司嗅覺、通氣。生理:肺之精氣上通于鼻 →嗅覺靈敏,通氣暢順。病理:肺失宣肅 → 鼻塞流涕,嗅覺失靈。,,3、在志為憂(悲)生理:肺氣充足,宣降有度 → 悲憂適度病理:肺氣不足 → 易悲善憂悲憂過度 → 肺氣消耗:呼吸氣短,聲低懶言,倦怠乏力。,,4、在液為涕涕 --- 鼻粘膜的分泌液。生理:肺之精氣化涕,潤澤鼻腔。病理:肺陰不足 →

26、 鼻干肺寒 → 鼻流清涕肺熱 → 鼻流黃濁涕,,5、與秋氣相通應生理:肺金之氣應秋而旺。病理:秋季涼燥之氣容易傷肺。治療:秋季不可過度發(fā)散肺氣。,藏象中的“脾”作為解剖學單位是指西醫(yī)解剖學中的脾和胰,但其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又遠非脾和胰所能概括。,部位形態(tài),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胃的左方。,脾,1、脾主運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為精微,并將精微物質吸收、轉輸至全身的生理功能。,脾主運化,(1)運化食物,(2)運化水液,,,(

27、一)脾的主要生理功能,(1)運化食物,食物,胃,精微,,,,全身,,脾主運化,A.上輸于肺,肺之宣發(fā)肅降B. 脾的自轉輸,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2)運化水液,,運化食物功能失調,腹脹、食欲不振(納呆)、便溏或完谷不化、倦怠、消瘦,多余的水液,脾主運化,肺、腎,,,,體外,,運化水液功能失調,濕、痰、飲、水腫,“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脾虛生濕、脾虛水腫、脾為生痰之源,浮腫,,臌脹,,2、主統(tǒng)血是指脾有統(tǒng)攝、控制血液在脈中正常運

28、行而不逸出脈外的功能。 原理:脾氣的固攝作用(氣攝血),,脾不統(tǒng)血,各種出血。以氣虛不能攝血的肌衄以及下部出血如便血、尿血、崩漏等稱為脾不統(tǒng)血。,,肌衄,(二)脾的生理特性,1、脾氣主升含義:是指脾氣的運動以上升為主。生理:①升清:上輸水谷精微至心肺、頭目,并通過心肺的作用化生氣血,以營養(yǎng)全身。 ②升舉內臟:維持人體內臟位置的相對穩(wěn)定定,防止內臟下垂。病理:脾不升清 → 神疲乏力,頭暈目眩,腹脹,泄瀉。脾氣下陷(中

29、氣下陷)→ 胃下垂、脫肛、子宮脫垂等。,,2、喜燥惡濕生理:脾體干燥有利于脾氣升運。病理:濕邪容易困遏脾氣。治療:“治濕不治脾,非其治也。”,脾性喜燥而惡濕 來源于對天象氣候的長期觀察。古人發(fā)現(xiàn)濕淫太盛的氣候反常,民病多與脾臟有關。如《景岳全書》所云:“土之化濕,反侵水臟,故為腹?jié)M,食不下,腸鳴泄注痿痹足不任身之候。”。脾為太陰濕土之臟,脾陽易衰,陰氣易盛。脾主運化水液,濕邪侵犯機體,最易傷害脾陽。脾陽虛衰,

30、不僅可引起濕濁內困,還易引起外濕侵襲。故《臨證指南醫(yī)案》云:“濕喜歸脾者,以其同氣相求故也”,故稱脾“喜燥惡濕”。,1、在體合肉,主四肢生理:脾化生精氣以養(yǎng)肌肉。脾氣健運 → 肌肉豐滿壯實,四肢運動有力。病理:脾氣虛 → 肌肉消瘦萎軟,四肢失用。,(三)脾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2、在竅為口,其華在唇生理:脾之精氣通于口→食欲、口味正常;口唇紅潤光澤。病理:脾失健運→食欲不振,口淡乏味或口味甜膩,嗜異味;口唇淡白無華。,

31、,3、在志為思生理:脾氣健旺 → 思維敏捷病理:思慮過度 → 脾氣郁結,運化失常:不思飲食,脘腹脹悶,頭目眩暈。,,4、在液為涎涎 ---為唾液中較粘稠的部分,有潤澤口腔,保護口腔粘膜的作用。生理:脾氣和調 → 口腔潤澤、吞咽順暢 。病理:脾氣不和 (不攝)→ 涎液化生異常增多 → 口角流涎脾精不足 → 涎液化生減少 → 口干舌燥,,5、與長夏之氣相通應長夏即農歷六月,為夏季最后一月。生理:脾之運化旺于長夏。

32、病理:長夏之濕氣容易困脾。治療:長夏季節(jié)用藥,往往加入藿香、佩蘭等芳香醒脾燥濕之品。,腎位于腰部,脊柱兩側,左右各一。,部位形態(tài),,腎,1、藏精,主生長發(fā)育生殖與臟腑氣化 《素問.六節(jié)臟象論》:“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精,廣義:泛指一切精微物質(氣血津液、水谷精微等)。,狹義:指稟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一)腎的主要生理功能,腎所藏之精,先天之精,后天之精,,,,不斷培育充養(yǎng),活力資助,,,稟受于父母的生殖之

33、精,人出生后從飲食物中攝取的營養(yǎng)成分和臟腑代謝所化生的精微物質。,天癸:人體腎中精氣充盈到一定程度時產生的一種精微物質,具有促進人體生殖器官發(fā)育成熟和維持人體生殖功能的作用?!咎旃铮捍傩韵偌に?;①卵泡刺激素(FSH)②黃體生成素(LH)】,《素問.上古天真論》:“ 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fā)長;二七 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fā)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

34、始焦,發(fā)始墮;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fā)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丈夫八歲,腎氣實,發(fā)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fā)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于上,面焦,發(fā)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發(fā)去。 ”,腎藏精,精化氣,促進機體的生長、發(fā)育和生殖。,

35、2、主水 指腎有主司和調節(jié)全身津液代謝的功能?!端貑?逆調論》:“腎者水臟,主津液”。,水谷,津液,脾胃,,腎,,,肺,尿,脾,宣發(fā),肅降,,,膀胱,,腎中精氣的蒸騰氣化,主宰整個水液代謝。,,升清,降濁,3、腎主納氣 腎有幫助肺保持吸氣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淺的作用?!胺螢闅庵?,腎為氣之根”。 腎主納氣的功能是腎主封藏功能在呼吸運動中的具體表現(xiàn)。,,腎主納氣功能失調,呼吸表淺,或呼多吸少,動則氣短

36、。(腎不納氣),1、在體合骨,生髓,其華在發(fā)生理:腎精生髓以充養(yǎng)骨骼、牙齒,頭發(fā)?!褒X為骨之余”。髓聚而成腦,故腦稱“髓海”。腎精充足 → 骨髓充盛,骨骼健壯;髓海充滿,思維敏捷;頭發(fā)潤澤。病理:腎精不足 → 骨髓空虛,小兒牙齒生長遲緩,骨骼發(fā)育不良或成人牙齒早脫、骨脆易折;思維遲鈍,癡呆;頭發(fā)變白、枯萎脫落。,(二)腎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2、在竅為耳及二陰耳---主司聽覺。生理:腎中精氣上通于耳→ 聽覺靈敏、聰慧

37、。病理:腎精虧損→耳鳴、耳聾。,,二陰---指前陰(外生殖器)和后陰(肛門),主司二便。生理:腎中精氣充足→ 二陰得養(yǎng),二便通調。病理:腎中精氣不足 → 尿頻,尿失禁,或尿少、尿閉;大便秘結,大便失禁,久泄脫肛。,,3、在志為恐生理:腎精充足,蟄藏有度 → 恐而不過、有所節(jié)制。病理:腎精不足,蟄藏失司 → 惶恐易驚 恐懼過度 → 腎氣下陷:二便失禁,或遺精。,,4、在液為唾唾 --- 唾液中較稠厚的部分。由舌下分

38、泌而出,能滋潤口腔,滋養(yǎng)腎精。 病理:腎精不足 → 唾液分泌減少:口燥咽干,吞咽梗阻。久唾多唾 → 耗傷腎精,,5、與冬氣相通應生理:腎封藏之性旺于冬。養(yǎng)生:早睡晚起,保持充足睡眠。,位于腹腔,橫膈之下,右脅之內。,部位形態(tài),肝,1、主疏泄,,1.促進血液與津液的運行輸布,2.促進脾胃運化和膽汁分泌,3.調暢情志,4.促進男子排精與女子排卵行經,肝主疏泄,,(一)肝的主要生理功能,(1)促進血液與津液的運行輸布,肝主疏泄,

39、氣機調暢,血、津液運行正常,,,,肝失疏泄,胸脅、少腹脹痛(肝氣郁結)或胸脅刺痛或為癥積(瘀血)或梅核氣(痰),臌脹(水飲),疏肝理氣+(活血、化痰、利水),,(2)促進脾胃運化和膽汁分泌,肝主疏泄,脾胃運化(脾升胃降),,前提,,促進膽汁的分泌排泄,《血證論.臟腑病機論》:“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之氣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3)調暢情志,肝主疏泄,氣血正常運行,情志活動正常,,,,肝失疏泄,情志活動異常,,疏泄不

40、及,,疏泄太過,,肝郁:郁郁寡歡,性情抑郁,沉默寡言,喜太息。,急躁易怒,,,,,(4)促進男子排精與女子排卵行經,肝主疏泄,腎主閉藏,,,,男子精液、女子經血的正常排泄,應用:生殖系統(tǒng)、內分泌系統(tǒng)疾病從肝腎論治,2、主藏血 是指肝具有貯藏血液,調節(jié)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 肝有“血之府庫”之稱?!端貑?五臟生成篇》:“故人臥血歸于肝”。王冰注:“肝藏血,心行之,人動則血運于諸經,人靜則血歸于肝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

41、”【人靜臥時,肝臟可增加血流25%,整個肝臟系統(tǒng)包括靜脈系統(tǒng)可貯存全身血容量的55%?!?1、在體合筋,其華在爪筋---即筋膜,包括肌腱、韌帶。爪---即爪甲,包括指甲,趾甲,為筋之延續(xù)。“爪為筋之余”生理:肝之氣血養(yǎng)筋;肝血充足 → 筋膜柔韌有力 病理:肝血不足 → 筋膜拘緊,關節(jié)屈伸不利;或筋膜萎弱,肢體運動無力。,(二)肝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2、在竅為目生理:肝之精氣上通于目 → 視覺靈敏、視物清晰。病理:

42、肝之陰血不足 → 兩目干澀,視物不清。 肝火上炎 → 目赤腫痛,,3、在志為怒生理:肝氣舒暢、條達 → 怒而不過病理:肝氣升泄太過(肝火)→ 急躁易怒暴怒 → 肝氣上逆:頭痛、吐血,中風等。郁怒不解→ 肝氣郁結:心情抑郁,悶悶不樂。,,4、在液為淚淚 --- 淚腺的分泌液,具有濡潤、保護眼睛的功能。 生理:肝氣血調和 → 淚液分泌正常,目有所養(yǎng)。病理:肝血不足→ 淚液分泌減少:兩目干澀肝經濕熱 → 淚液分泌異

43、常:迎風流淚、目眵增多。,,5、與春氣相通應生理:肝升發(fā)之氣旺于春。病理:春季易發(fā)眩暈,中風,精神失常等病癥。養(yǎng)生:春季要保持心情舒暢,力戒暴怒憂郁。,六腑,膽 貯藏和排泄膽汁 主決斷、調節(jié)情志胃 受納、腐熟水谷 主通降小腸 受盛化物 泌別清濁大腸 傳導糟粕膀胱 貯存和排泄尿液三

44、焦 主持諸氣 疏通水道,奇恒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氣血津液,氣血津液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他們不僅是人體臟腑經絡生理活動的產物,還是臟腑經絡生理活動必須的能量和物質基礎。,氣,概念: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物質生成:先天之氣 后天之氣分類:元氣 宗氣 營氣 衛(wèi)氣 功能:推動 司呼吸 營養(yǎng) 護衛(wèi)

45、 行氣血 化生 營養(yǎng),血,概念:運行于脈中且循環(huán)流往全身的具有營養(yǎng)和 滋潤作用的紅色液體生成:水谷精微化血 腎精化血循行:心肺肝脾功能:營養(yǎng)和滋潤,津液,概念:體內各種正常水業(yè)的總稱生成:脾胃 小腸 大腸輸布:肺 脾 腎代謝:膀胱 三焦功能:滋潤濡養(yǎng)、化生、排泄,精血

46、津液之間的關系,,來源相同,相互化生,血,津液,失血過多,,,,血 液,,,,,,滲入,津 液,(津液虧損),,,脈內,脈外,失血過多導致津液虧損,生理:津血同源 病理:血燥津枯,津枯血燥,臨床應用:“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亡血家不可發(fā)汗”,“衄家不可發(fā)汗”,皮膚干燥,肌膚甲錯圖,大量外泄,,,,血 液,,,,,,滲出,津 液,津液,,,脈外,脈內,津液大量耗損導致血脈空虛,,營氣,,,,

47、(血脈空虛),氣血津液關系示意圖,,,,氣,津液,血,氣能生血氣能行血氣能攝血血能生氣血能載氣,,氣能生津氣能行津氣能攝津津能載氣,,津血同源,,,經絡,經絡:運行全身氣血、聯(lián)絡臟腑肢節(jié)、溝通表里上下內外、調節(jié)體內各部分功能活動的特有的組織結構和聯(lián)絡系統(tǒng)。經:路徑,經絡系統(tǒng)的縱行干線。絡:網絡,經脈的大小分支。,經脈和絡脈的主要區(qū)別,十二正經----人體內規(guī)則運行的十二條經脈

48、 經脈 奇經八脈----十二條經脈以外的八條重要經脈 十二經別----十二經脈別行分出的十二條重要支脈 別絡----較大的和主要的絡脈經絡系統(tǒng) 絡脈 孫絡----較小的絡脈

49、 浮絡----浮現(xiàn)于體表的絡脈 經筋----人體筋肉聯(lián)絡、附屬于十二經脈的體系 連屬組織 皮部----十二經脈及其所屬絡脈在體表

50、的分區(qū),,,,,十二經脈名稱分類表,,,,手足陰陽經脈走向交接規(guī)律示意圖,,,,,,,,,,,頭,足,手,胸,,腹,手三陰,足三陽,手三陽,足三陰,,,表里關系,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 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 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 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 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 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十二經脈的流注次序表,手太陰肺經 手陽明大腸經

51、 足陽明胃經 足太陰脾經 手少陰心經 手太陽小腸經 足太陽膀胱經 足少陰腎經 手厥陰心包經 手少陽三焦經 足少陽膽經 足厥陰肝經,,,,,,,,,,,,,,,,,,,,,,,,奇經八脈,定義 即別道奇行的經脈,有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共八條,奇經八脈的作用,溝通了十二經脈之間的聯(lián)系,

52、統(tǒng)攝有關經脈氣血,協(xié)調陰陽。 對十二經脈氣血起著蓄積,滲灌的調節(jié)作用 。,,,特點,不直接隸屬于十二臟腑,也無陰陽表里配偶關系 八脈中的督脈、任脈、沖脈皆起于胞中,同出于會陰,稱為“一源三歧” 督脈總督六陽經為“陽脈之?!?任脈總任六陰經為“陰脈之海” 沖脈涵蓄十二經氣血為“十二經之?!?、“血?!睅}環(huán)腰一周,約束縱系行軀干的諸條經脈 陰陽維脈調節(jié)六陰經和六陽經之經氣 陰陽蹺脈調節(jié)肢體運動,司

53、眼瞼開闔,,,,,,奇經八脈與十二正經的區(qū)別,十二經別,定義 是十二正經離、入、出、合的別行部分,是正經別行深入體腔的支脈 特點 具有離、入、出、合的循行特點 作用 補充十二正經循行;加強經脈在體內的聯(lián)系 ;加強了;對頭面的聯(lián)系 ;擴大了手足三陰經穴位的治療范圍 。,,,,十五絡脈,定義 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各自別出一絡,加上脾之大絡,總計15條稱為十

54、五絡脈特點作用 加強十二經脈中表里經脈之間的聯(lián)系 統(tǒng)率全身絡脈 滲灌氣血以濡養(yǎng)全身,,,,十二經筋,定義 十二經脈之氣濡養(yǎng)筋肉、骨節(jié)的體系,是附屬于十二經脈的筋膜系統(tǒng) 特點 作用 約束骨骼,活動關節(jié) 保持人體正常運動功能 維持人體正常體位姿勢,,,,十二皮部,定義 與十二經脈相應的皮膚部分,屬十二經脈及其絡脈的散布

55、部位。特點作用 抗御病邪、保衛(wèi)機體; 反映病候、協(xié)助診斷。,,,,,概述,病因(致病因素):導致人體疾病的原因。病因范圍:原發(fā)病因: 六淫、癘氣、七情、飲食、勞逸、外傷、寄生蟲、藥邪、醫(yī)過、先天因素繼發(fā)病因(病理產物):痰飲、瘀血、 結石。,病因,中醫(yī)病因學研究史,《內經》:將病因分為陰陽兩類。張仲景:將病因與發(fā)病途徑結合分三類(《金匱要略》) 。陶弘景:一為內疾,二為外發(fā),三為它犯 。原則上提

56、出了“三因學說”。 (《肘后百一方·三因論》)陳無擇:在《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具體闡明了“三因學說”。,當前病因分類,1.六淫:外感病因2.癘氣:外感病因3.七情內傷4.飲食失宜5.勞逸失度6.病理產物:痰飲、瘀血、 結石。 7.其他病因:外傷、胎傳等。,第一節(jié) 六淫,概述: 六淫為外感病因之一,氣候變化或抵抗力低下時引起外感病發(fā)生。外感?。喊l(fā)病急驟,從口鼻、肌表侵入、先見表證。,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

57、特點,六淫:風、寒、暑、濕、燥、熱(火)六種病邪的統(tǒng)稱。正常情況:風、寒、暑、濕、燥、熱(火)六氣不致病。異常情況:六氣發(fā)生太過非其時有其氣 人體正氣不足 發(fā)病氣候變化急驟,,,六淫的共同致病特點,1.外感性:六淫致病都是人體從外感受而發(fā)病。2.季節(jié)性:六淫之邪的形成與季節(jié)氣候密切相關。3.地域性:六淫之邪的形成與居處環(huán)境密切相關。4.相兼性:六淫之邪可單一或兼夾而致病。,風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1).風

58、為陽邪,其性開泄、易襲陽位:風邪善動不居,具外越上浮、輕揚升發(fā)的特性。 “傷于風者,上先受之?!?)(2).風性善行而數(shù)變:具有來去迅速、變化多端的特性。如風痹、風疹等。(3).風性主動: 風屬陽邪,其性動搖不定。如眩暈、抽搐。(4).風為百病之長:其他五邪每多依附于風而侵犯人體。如外感風寒,風濕,風熱等。,寒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1).寒為陰邪,易傷陽氣。 寒邪襲表—衛(wèi)陽被遏—惡寒(2).寒性凝滯: 寒屬陰邪,具有凝

59、結、停 滯的特性(氣血運行阻滯、易致疼痛)。(3).寒性收引: 寒屬陰邪,具有收縮牽引拘急等特點(氣機收斂、腠理閉塞、筋脈拘攣)。,濕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1)濕為陰邪,易損傷陽氣,阻滯氣機:陽氣損傷、滯留臟腑。(2)濕性重濁:沉重、穢濁(痹證、淋證)。(3)濕性粘滯:粘著、停滯(病程纏綿、反復發(fā)作)。(4)濕性趨下,易襲陰位:濕邪下注。,燥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1).燥性干澀,易傷津液。 干燥澀滯 :燥為陽邪、易傷陰

60、津。 諸澀枯涸,皆屬于燥。 燥勝則干:燥邪傷陰、易損津液。(2).燥易傷肺:肺為嬌臟、喜潤惡燥。,火(熱)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1)熱為陽邪,其性趨上:燔灼上炎、發(fā)病急速、傳變較快。 (2)熱邪易擾心神:熱性躁動、心神不寧。(3)火熱易傷津耗氣:熱為陽邪,熱迫津泄,氣隨津脫。(4)火熱易生風動血:肝風內動、血熱妄行。(5)火邪易致瘡瘍:熱盛肉腐。,暑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1)暑為陽邪,其性炎熱:熱象明顯(

61、2)暑性升散,最易傷津耗氣:易犯頭目、內擾心神。(3)暑多挾濕:濕熱郁阻(暑必兼濕)。,第二節(jié) 癘氣,一. 基本概念: 疫氣是一類具有強烈傳染性的外感病邪,是引起疫癘病的致病因素。 疫癘指溫病中和流行性的一類疾病,其中也包含一些嚴重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在內。 種類:大頭瘟、霍亂、天花、鼠疫等。,二. 疫癘的性質和致病特點,1.發(fā)病急驟,病情危篤2.傳染性強,易于流行3.一氣一病,病狀相似: 病位與病種的特異

62、性,三. 影響癘氣發(fā)生的因素,1. 氣候反常。2. 環(huán)境污染和飲食不潔。3. 預防隔離工作不當。4. 社會因素。,第三節(jié) 七情內傷,概述: 七情內傷:引起臟腑精氣功能紊亂而誘發(fā)或引起疾病的一種致病因素.特點: 內傷病因與外感病因相對而言,其直接損傷內臟精氣,可引起多種情志病和身心疾病。,七情的基本概念,概念:七情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活動。七情的生理:正常的七情是人體對客觀事物的七種不同的情志

63、反應。,七情的表現(xiàn)形式,喜:喜樂、喜悅。心在志為喜,喜傷心。怒:惱怒、憤怒。肝在志為怒,怒傷肝。憂:憂愁、憂慮。 肺在志為憂,憂傷肺。思:思慮、思考。 脾在志為思,思傷脾。悲:悲哀、悲傷, 悲傷肺。恐:恐懼、畏懼。 腎在志為恐,恐傷腎。驚:驚嚇、驚駭。 大驚主要傷心。 (驚與恐區(qū)別:驚不自知而恐為自知,驚出于暫而恐積于漸,驚易復而恐難解。),七情致病特點,1 直接傷及內臟(五臟與情志對應關系);2 影響臟腑氣機(氣

64、血運行紊亂);3 多發(fā)情志?。ㄓ绊懶闹魃衩鳎?;4 影響病情變化(情志刺激加重疾?。?。,第四節(jié) 飲食失宜,(一)飲食不節(jié) 1、饑飽失常 過饑 過飽 2、飲食不規(guī)律(二)飲食不潔?。ㄈ╋嬍称?l、 寒熱偏嗜 2、 五味偏嗜 3、食類偏嗜,第五節(jié) 勞逸失度,(一)過勞 1、勞力過度 2、勞神過度3、房勞過度?。?二)過逸  過度

65、安閑、缺乏勞動鍛煉,第六節(jié) 病理產物,概念:繼發(fā)于其它病理過程和產物導致臟腑氣血功能紊亂的病因。種類:1 痰飲:機體水液代謝障礙所形成的病理產物。包括有形痰飲、 無形痰飲。2 瘀血 :體內血液停滯所形成的病理變化及其病理性產物。癥狀以 疼痛、腫塊、出血為主。3 結石: 濕熱濁邪、煎熬形成結石。易發(fā)胃、膽、腎等。,一、痰飲,概念:痰飲是一種水液代謝所形成的病理產物。特點:流動性較大。可留積于臟器組織間隙和疏松部位。分類:

66、較稠濁者為痰。(水)飲:清稀者為飲。有形痰飲:有實體存在的痰濁和水飲等病理性產物。如呼吸道分泌的痰液。無形痰飲:一種病理變化。根據(jù)發(fā)病癥狀,通過辨證求因歸結為痰病。如眩暈、癲狂、嘔吐、脈滑等。,痰飲的性質,屬性:水濕痰飲皆屬于陰邪(也有寒熱之分)。來源:人體津液代謝運行、輸布、傳化失調的產物。病機:氣血運行阻滯、臟腑功能障礙,(一) 痰飲的形成,病因:外感六淫、內傷七情、飲食勞逸、疫癘。病機:肺、脾、腎以及肝、三焦臟腑氣化

67、功能失常。肺:肺失宣降、水津不布、聚生痰飲脾:脾失健運、水濕內生、凝聚生痰腎:腎陽不足、氣化無力、水停生痰肝:肝氣不調、氣機淤滯、津液失布三焦:水道不利、津液失布、聚水生痰,(二) 痰飲致病的特點,1. 阻礙氣血運行2. 影響水液代謝3. 易蒙蔽心神4. 致病廣泛,變化多端。,二、瘀血,概念:離經之血凝聚體內形成的病理產物和體內血液運行障礙的病理變化。范圍:惡血、敗血、壞血、蓄血。包括離經之血、運行不暢之血。癥狀表

68、現(xiàn):疼痛、腫塊、出血、紫紺、面、肌膚、舌、脈。主要致病機制:氣血運行阻滯、血液運行受阻,壅積于經脈或器官,血液凝滯、失卻生理功能,均屬瘀血。,瘀血的形成,1、 血出致瘀:內外損傷、脈管破裂、絡傷血溢、留積體內(離經之血)。2、 氣滯血瘀:氣機不暢、血行受阻、血隨氣凝3、 氣虛血瘀: 陽氣虛損、推動無力:血液運行遲滯而成瘀。4、 血寒致瘀:寒邪入內、經脈拘(急)攣(縮)、血凝不暢、形成瘀血。5、 血熱成瘀: 熱入營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