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紗遮面的北宋名臣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b>  皂紗遮面的北宋名臣</b></p><p>  “重戴”,是唐宋文獻中時或提到的一個概念,揭示著有趣的、為后人遺忘的歷史細節(jié)。如果留心便會感受到,宋人筆記中不僅頻頻評論這一概念,且提及之時會帶有一等唐人所沒有的鄭重。 </p><p>  《宋史》“輿服志”里如此解釋:“重戴。唐士人多尚之,蓋古大裁帽之遺制,本野夫巖叟之服。以皂羅為之,方

2、而垂檐,紫里,兩紫絲組為纓,垂而結之頷下。所謂重戴者,蓋折上巾又加以帽焉。”由之可知:“重戴”是唐代士大夫開啟的風氣。 </p><p>  其具體方式,則是在幞頭(折上巾,乃是烏紗帽的前身)之上再加一頂帽子。加戴之帽的最大特點,是“以皂羅為之,方而垂檐”,即帽檐上懸垂著一片方形黑羅。此外,此帽乃是紫色襯里,帽下綴有一對紫色絲編的系絳,戴帽人將系絳于頷下打結,由此將帽子固定住。這種帽是前代“大裁帽”的沿襲,而大裁

3、帽本來是普通庶民所用的帽具。 </p><p>  對于加于幞頭上之帽,生活于兩宋之交的葉夢得《石林燕語》有更為具體的說明:“今席帽、裁帽分為兩等,中丞至御史與六曹郎中則于席帽前加全幅皂紗。僅圍其半為裁帽。非臺官及自中郎以上,與員外而下,則無有為席帽,不知何義。而‘裁’與‘席’之名,亦不可解。”按其說法,必須達到一定官階才有權戴垂紗之帽。垂紗之帽又分兩種樣式,在帽檐周遭掛滿一圈烏色紗或羅,叫“席帽”,僅限于“中丞

4、、御史與六曹郎中”等高官;只圍掛一半,則叫“裁帽”,為更低階的官員們使用。 </p><p>  首先應認識到,帽檐懸垂紗羅之帽,在當時是一種普遍使用的帽具。北宋高承《事物紀原》“帷帽”一條即談道:“今世士人往往用皂紗若青全幅,連綴于油帽或氈笠之前,以障風塵,為遠行之服,蓋本此?!痹谒未行允看蠓蚱毡槭褂靡环N圍有黑或藍色長紗的帽或笠,目的在于通過長紗來阻擋塵沙,是長途趕路時的專用服飾。北宋畫家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5、》中繪有三位戴如此垂紗帽的形象。一位臉呈正面,此人騎馬剛剛出得城門,頭戴一頂斗笠式的帶檐帽,檐下垂有一圈半透明軟紗,長度直至肘部,不過這圈垂紗可以從正面分開,由之令戴帽人能夠隨時撩開紗帷看清眼前的世界。戴帽者一身長袍,顯示其為一位男子。他前有男仆控馬,后有男仆扛著擔子,看來正是“遠行”的“士人”。畫中另兩位均為背影,同樣是一襲有身份男子所穿的及踝長袍,騎馬而行,不過帽下的半透明圍紗較短,僅過肩頭。三人帽上的垂紗均繞檐一周,應該便是“席帽

6、”。于是,畫卷還讓我們得知席帽、裁帽的帽式,大致接近斗笠的形狀,這與文獻中的相關記述一致:“席帽,永貞之前組藤為蓋,曰‘席帽’,取其輕也。后.……乃細色罽代藤,曰‘氈帽’?!保ㄌ评羁飦V《資暇錄》) </p><p>  “上河圖”中人物眾多,帽具也多種多樣,但僅有三人戴席帽,且都是走在出城的路上,男仆或挑擔相隨在后,或扛傘步行于馬前,此般描繪印證了《事物紀原》所言。在民間,垂有紗羅的帽具一直都是“遠行之服”,目的

7、在于遮蔽路上難免的土塵。 </p><p>  實際上,在唐代,席帽已然十分普遍。典型如唐人牛僧孺《玄怪錄》所錄“張老”故事中,張老給韋恕“一故席帽”作為憑信,讓他去揚州藥肆中取錢。同理,“僅圍其半”的裁帽同樣是民間通行之帽具,據記載,五代前蜀后主王衍喜歡微服出宮,到酒肆、倡家玩樂,又討厭被人識破,便“好戴大裁帽,蓋欲混己”(《五國故事》),甚至為此而“下令士民皆著大裁帽”(《資治通鑒》)。 </p>

8、<p>  大約因為長安城中皆是土道,揚塵嚴重,自中唐起,京城的士大夫便形成了一道規(guī)矩:只要出門,即使大多數(shù)情況下只是在城中四處來往,一律須戴席帽。士大夫都要帶“幞頭”,再于其上加席帽,等于戴了雙重的帽具,于是出現(xiàn)了“重戴”這一叫法。如唐人薛調所撰《無雙傳》中即提到:“午后有一人重戴,領婦人四五輩,欲出此門。街中人皆識,云是租庸使劉尚書。門司不敢放出?!?</p><p>  到了北宋時代,“在京百

9、官席帽”,京城高官出行時均帶垂紗之帽。對此,南宋羅大經《鶴林玉露》解釋得清楚:“唐時席帽,乃舉子所戴”,“至本朝都大梁,地勢平曠,每風起,則塵沙撲面,故侍從跨馬,許重戴以障塵?!睎|京汴梁風沙很大,北宋承襲唐風,官員一律以騎馬為出行方式,所以戴席帽、裁帽來擋風沙就成了很自然的選擇。不過,據《石林燕語》:“五代始命御史服裁帽。本朝淳化初,又命公卿皆服之?!本驮谒翁诖净?90-994)年間,朝廷正式下令,宰相等高官在京城中來往時需戴席帽、

10、裁帽。這一規(guī)定顯然意在體恤朝臣們的辛苦,考慮到他們走在東京土路上時避塵土的實際需要。不過,由此而促成的形勢乃是,京城官員們使用這類帽具的方式被制度化,人人都需遵行。 </p><p>  關于北宋京城官僚使用帶護紗帽具的情況,文獻中不乏介紹,彼此間或有矛盾之處。其中最為簡明的一條當屬《事物紀原》:“五代以來,唯御史服之。本朝淳化初,宰相、學士、御史、比(兩)省官、尚書省五品已上皆令服之?!保ā按竺薄睏l)綜合宋人資

11、料,概況地說,自北宋初期就形成了定制,重要機構的五品以上高級官員出行時都要“重戴”,即在幞頭之上再加戴垂紗帽。垂紗帽還會分為兩等,最高級別的官僚如宰相等戴席帽,即帽檐周圍垂吊一圈長薄紗或羅;較低級的官僚則戴裁帽,即僅僅在帽檐的前半周掛有長紗羅。至于帽的樣式也有規(guī)定,襯里、系絳皆為高貴的紫色,以此與民間普通人趕路時戴的席帽、裁帽相區(qū)別。另外,在規(guī)定范疇之外的低階官員則不被允許戴垂紗帽。 </p><p>  在如此

12、的制度之下,唐時出現(xiàn)的“重戴”這一詞稱在宋代又衍生出了一種新的意思“京城士人舊通用青涼傘。祥符五年,始詔惟親王得用之,余悉禁。六年,中書、樞密院亦許用……既張傘而席帽仍舊,故謂之‘重戴’?!保ā妒盅嗾Z》卷七)自大中祥符五年(1012)起,只有中書省與樞密院的重要官員可以與親王們一樣,出行時由侍從在馬后高擎?zhèn)闵w相隨。這樣一來,高官騎馬出行時,不僅頭戴席帽,而且身后還有從人為之張舉著傘蓋,于是,重戴便被理解為“即有傘,又服帽”。如此的樣式

13、也叫“重蓋”:“在京百官席帽,宰執(zhí)、皇親用傘,呼為‘重蓋’。”(北宋朱彧《萍洲可談》卷一)由于“都城內,非執(zhí)政大臣、宗室,并不許張蓋”(北宋王得臣《麈史》),整座東京城里有資格“即有傘,又服帽”之人寥寥可數(shù),所以,如此的“重蓋”形象便成為身份尊貴的象征,成為權力與威嚴的象征,成為士大夫所能獲得的最大成功的象征,引時人無比艷羨。 </p><p>  到南宋時代,京城(臨安)官員改為乘轎出行,同時,江南氣候溫潤,城

14、市中的道路均鋪磚,用以在馬上避風塵的席帽、裁帽便沒有了用場。也于是,在北宋時代備受重視的“重戴”制度便名存實亡了。雖然“中興后,御史、兩制、知貢舉官、新進士上三人,許服之”,但從文獻來看,這一規(guī)定并未認真執(zhí)行。 </p><p>  如此說來,所有那些讓我們迷戀與緬懷的北宋偉大文人政治家: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都曾戴著席帽或裁帽,以一方黑色的薄紗羅遮護住面容,騎馬走在東京的繁華道路上。對于今人來說,這可真是出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