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大型字典對唐諱字形的收錄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p>  略論大型字典對唐諱字形的收錄</p><p>  內(nèi)容摘要:唐代避諱,相對側(cè)重于文字形體的改變。這些避諱字形在失去了唐朝的避諱背景后,逐漸歸入俗字,并被宋元以來的字書收錄,成為現(xiàn)代大型字典的收字來源之一。不過,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大型字典在唐諱字形的收錄上存在著一些可以商榷的地方,有重新審視和辨析的必要。本文借助敦煌寫卷中多樣的唐諱字形,以《漢語大字典》第2版為例,從收集、考釋兩方面,略論其

2、可待完善之處。 </p><p>  關(guān)鍵詞:唐代;避諱;俗字;字典 </p><p>  中圖分類號:H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3)02-0103-08 </p><p>  2011年正式啟動的“中華字庫工程”,意在收集與匯總歷代文獻出現(xiàn)過的漢字和少數(shù)民族文字,辨析字形之源流演變,確定字形之歷史地位,建立漢字及少數(shù)民族文字的編

3、碼和主要字體字符庫。由于研究興趣所在,我們在參與以敦煌寫卷為主體的“手寫紙本文獻用字的搜集與整理”包(張涌泉教授負責,浙江師范大學承擔)時,對因規(guī)避唐代帝王名諱而產(chǎn)生的異體字形給予了特別關(guān)注,并充分利用《中華字?!?、《漢語大字典》等大型字典,考察其對唐諱字形的收錄情況,適當借鑒其辨析成果,以期促進相關(guān)工作的開展。 </p><p>  唐代避諱最直接的表現(xiàn)形式就是文字形體的改變,或換作相關(guān)漢字,或缺少個別筆畫,或

4、改換某個構(gòu)件,通過視覺上的形變以表達心理上的忌諱。這些避諱形體在失去了唐朝的避諱背景后,換作他字的先后回改;缺少筆畫、改換構(gòu)件的則往往成為俗字,在一定時間、范圍內(nèi)繼續(xù)流通使用,并逐漸被宋元以來的字書收錄,增加了異體字的數(shù)量。這些因避諱而產(chǎn)生的、形態(tài)各異的唐諱字形,既是現(xiàn)代大型字典的收字來源之一,也是其在收字數(shù)量上勝于其他字典的因素之一。 </p><p>  不過,我們在利用這些大型字典時,發(fā)現(xiàn)在唐諱字形的收錄和

5、辨析上存在著一些可以商榷的地方,而這些問題又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其他各類字典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或多或少地影響了語言文字的充分利用和文獻史料的整理發(fā)掘。今以反映最新研究成果的《漢語大字典》第2版(以下簡稱《大字典》)為例{1},試從收集、考釋兩方面,略陳疑義,并求教于諸讀者方家。 </p><p>  一 唐諱字形之收集 </p><p>  《大字典》在“凡例”部分明確指出,該書收字是“以

6、《康熙字典》為藍本,另從歷代辭書和古今著作中增收單字”。據(jù)此可以推測,《大字典》中唐諱字形的收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以《康熙字典》為代表的歷代辭書在收字范圍和數(shù)量的影響。換言之,這些辭書對唐諱字形收集的程度(也包括辭書本身流傳過程中導(dǎo)致的字形訛誤)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著《大字典》收字的質(zhì)量。相對于保存著豐富多樣的唐諱字形的敦煌文獻以及其他出土文獻,《大字典》在字形收集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兩個缺憾: </p><p>

7、 ?。ㄒ唬┧仗浦M字形涉及的名諱本字相對較少 </p><p>  李唐政權(quán)維持近300年之久,前后歷經(jīng)19位皇帝(不含武曌),再加上追尊的獻祖李熙、懿祖李天賜、太祖李虎、世祖李昺等{2},避諱對象繁多,產(chǎn)生了大量的避諱字形。而根據(jù)我們對《大字典》所收唐諱字形數(shù)量的統(tǒng)計來看,實際涉及的帝王名諱主要集中于太祖李虎、太宗李世民和睿宗李旦等幾位,僅約占帝王數(shù)量的三分之一,其他帝王的避諱字形基本上未見收載。 </p

8、><p>  唐代政治經(jīng)濟較為繁榮穩(wěn)定,避諱制度不斷完善,避諱觀念逐漸為當時社會各階層所接受,形成了濃郁的避諱風氣,避諱方法也漸趨多樣化。缺筆即是其中比較重要的一種。這種避諱方法在形體上避免了由于避諱而導(dǎo)致的字形更換,基本不影響典籍文獻的正常流傳,“古籍文字,可以少所更易”[1]120,同時也達到了規(guī)避帝王尊名的目的。就文獻資料來看,至遲在唐高宗顯慶五年(660)時,缺筆方法就已經(jīng)普及{3},成為當時避諱使用頻率較高

9、的方法之一,并在玄宗時期寫入《唐六典》,明確定位為“其文有犯國諱”的規(guī)避方法{4}。因此,唐代20多位需要避諱的帝王中,即使是像代宗李豫這樣字形相對復(fù)雜的名諱,都有采用缺筆方法避諱而產(chǎn)生新的字形。 </p><p>  《大字典》中,這類缺筆避諱字也在收錄之列。如《大字典·水部》收“■”字,據(jù)《字匯補》釋其系“泄”字省文(3/1670){5},是該字為規(guī)避太宗諱而缺筆。又如《大字典·黑部》收“

10、■”字,據(jù)《字匯補》釋其與“■”同(8/5059),為規(guī)避睿宗諱而缺書中間橫畫。除此之外,其他帝王名諱的缺筆規(guī)避字形幾乎不見于《大字典》。其實,相關(guān)的避諱字形在唐代文獻中屢見不鮮。試舉幾例: </p><p>  1. 世祖元皇帝諱“昺”,兼避嫌諱“丙”,唐時缺末筆點畫作“■”。如P.2536《春秋谷梁經(jīng)傳集解》有“秋,七月■申,及齊高傒盟于防”句,BD.15345《春秋谷梁傳桓公第二》有“夏四月■子,公薨于齊”

11、句,兩個截圖均是“丙”字避諱缺末筆的字形?!洞笞值洹凡粌H未收“丙”字缺筆字形,也沒有見到世祖的任何避諱字形。 </p><p>  2. 高祖諱“淵”,唐時避諱缺末筆豎畫作“■”。如開成石經(jīng)《尚書·商書·湯誥》中有“栗栗危懼,若將隕于深■”句,《毛詩·小雅·鶴鳴》中有“魚潛在■,或在于渚”、“魚在于渚,或潛在■”句,三個截圖均是“淵”字避諱缺末筆字形{1}。唐唐玄度《新加九

12、經(jīng)字樣》明確指出“淵”字“廟諱缺右畫作■”[2]30。《大字典》只收正字,未見避諱字形。 </p><p>  3. 高宗諱“治”,唐時避諱缺末筆橫畫作“■”。如《段承宗墓志》立于天寶十三年(754)[3]122,志文中“世”、“葉”皆避太宗諱,又有“又遷晉陵郡長史,治中之任,佐理惟賢”句,“治”字原碑作“■”,缺末筆避高宗諱字形。又如P.2536《春秋谷梁經(jīng)傳集解》有“蓋不能■其國,舍而歸于曹也”句,P.252

13、6《修文殿御覽》有“燕以為相,而國■”句,同樣是“治”字缺末筆字形?!洞笞值洹肺匆娫摫苤M字形。 </p><p>  4. 順宗諱“誦”,唐時缺末筆豎畫諱作“■”。如開成石經(jīng)《毛詩·小雅·節(jié)南山》“家父作■,以究王讻,式訛爾心,以畜萬邦”句{2},P.3540《天王文一卷》“■持經(jīng)法,乃至供養(yǎng)三寶”句,均為缺筆避順宗諱字形,亦不見于《大字典》。   誠然,缺筆避諱是通過“為字不成”的手段來達

14、到名諱禁忌的目的,容易規(guī)避,也容易辨識并回改,因而歷代辭書中收錄得較少。但是,在現(xiàn)存?zhèn)魇牢墨I和出土文獻中依然存在著不少的用例,或許仍然具有適當收錄與解釋的必要。 </p><p>  (二)所收帝王名諱的唐諱字形數(shù)量或待增加 </p><p>  即使是對于《大字典》已經(jīng)收錄的諸多唐諱字形,由于不同辭書的作者在采字范圍、取舍標準上各有不同,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大字典》收字范圍的大小以及字形

15、內(nèi)在統(tǒng)一規(guī)范的建立,因而相對于“鮮活”的敦煌文獻以及其他出土文獻,所收錄的唐代帝王名諱的唐諱字形數(shù)量或可待增加,大抵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p><p>  1. 避諱字形涉及的漢字范圍有待擴充 </p><p>  帝王名諱雖然只有一個或兩個漢字,但是通過語音或形體的關(guān)連,可以擴展至幾個甚至幾十個漢字。如唐太宗諱“世”,舉凡以“世”字作構(gòu)件的漢字(包括正字不含“世”而俗寫字形含“世”構(gòu)件

16、的漢字)都需要規(guī)避,從而產(chǎn)生出近百個避諱字形?!洞笞值洹吩谶@些避諱字形的收集范圍上有待進一步擴充。試以唐睿宗為例。 </p><p>  唐睿宗諱“旦”,除正諱外,以“旦”字作構(gòu)件的漢字亦在避諱之列,如上揭所舉“■”字。敦煌寫卷及其他出土文獻中,采用同樣避諱方法而產(chǎn)生的避諱字形還有很多,至少可以舉出下面這幾例: </p><p>  {1}■,“旦”避諱缺筆字形。如P.2617《周易經(jīng)典釋

17、文一卷》:“難,乃■反。”P.3274《御注孝經(jīng)疏》:“武王克商,復(fù)以此地與■?!?</p><p>  {2}■,“坦”缺筆避諱字形。如P.2617《周易經(jīng)典釋文一卷》:“■,土但反?!盤.4660《河西都僧統(tǒng)沙門悟真邈真贊并序》:“■々開麗?!?</p><p>  {3}■,“擅”缺筆避諱字形。如P.4660《故燉煌陰處士邈真贊并序》:“孤高卓犖,獨■其名?!庇秩缣鞂毸哪辏?45)《

18、賈令婉墓志》“名擅國英,德為時杰,雄飛尚屈于三語,坐嘯先聞于百城”句[4]95,天寶七年(748)《李琚墓志》“其勇于效能,忽復(fù)兼擅,有如是者”句[4]146,其中的“擅”字原碑均作“■”。 </p><p>  {4}■,“檀”避諱缺筆字形。如S.5357《妙法蓮華經(jīng)》:“或有起石廟,栴■及沉水。”P.2163《諸經(jīng)要集》:“千億歲墮阿鼻地獄,■越不受師教,亦招前報。”P.2173《御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宣演卷上

19、》:“此中一二三,名為修行住,又舍身財?shù)葹椤??!?</p><p>  {5}■,“壇”避諱缺筆字形。如建中二年(781)《不空和尚碑》中即作“■”[5]20。又如P.3718《唐河西釋門范和尚寫真贊并序》:“釋門僧政、京城內(nèi)外臨■供奉大德?!盤.3630《大梁河西管內(nèi)釋門都僧政會恩和尚邈真贊》:“大梁故河西管內(nèi)釋門都僧政、兼毗尼藏主京城內(nèi)外臨■供奉大德?!?</p><p>  {6}■

20、,“暨”避諱缺筆字形。如開元二十年(732)《慕容瑾墓志》有“越自髫年,不為童兒之戲;暨乎弱歲,有老成人之風”句[6]73,原碑“暨”字即作“■”。《石林燕語》載“元豐五年(1082),黃冕仲榜唱名,有暨陶者……時暨自(字)闕下一畫。蘇(永注:指蘇子容)復(fù)言字下當從旦。此唐避睿宗諱,流俗遂誤,弗改耳”云云{1},“暨自(字)闕下一畫”即當指該缺筆字形。 </p><p>  {7}■,“景”避諱缺筆字形。“旦”字

21、的俗寫形“■”與“景”字上部幾乎相同,因此,“景”字及從“景”之字(如下條“影”字)亦需要避諱。如開元十九年(731)《劉祿墓志》有“譬景侯之存魏主,盛跡昭然”句[6]48,“景”字原碑即作“■”。又如P.2173《御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宣演卷上》:“螢爝呈光,未助太陽之■?!倍匮?41《唐景云二年張君義勛告》:“至■龍元年十月?!?</p><p>  {8}■,“影”避諱缺筆字形。如貞元五年(789)《李巒墓志

22、》有“姊妹五人,彫喪太半,見存者二,形影相隨”句[5]66,原碑“影”字即作“■”。又如P.3051《頻婆娑羅王后宮■女功德意供養(yǎng)塔生天因緣變》:“合掌虔誠而作禮,令其光■照雙間。”P.3718《唐河西釋門范和尚寫真贊并序》:“固命匠伯,邈■他年?!盤.3764《太公家教一卷》:“形■不睹?!?</p><p>  從唐代文獻來看,這些避諱字形在當時使用比較廣泛,但大約由于沒有被宋以后的字書載錄,所以今日也未能被

23、收入《大字典》。 </p><p>  2. 避諱字形外在形體的多樣性有待補充 </p><p>  東漢以后,造紙原料的改進促使書寫更加便利,文字運用的范圍也隨之不斷擴大。文字書寫務(wù)趨簡易,以淺近易寫為特點的俗字便很能迎合這一需要,再加上當時并沒有定體可以遵循,手寫之體,必然不能一致,字形紛雜的機會也就大大增強,從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了俗字流行的第一個高峰[7]11。唐代避諱,無論是缺

24、書筆畫,還是改換構(gòu)件,都是著重于通過字形的改變來達到規(guī)避的目的。因此,在李唐避諱法令寬松、風氣卻盛的大環(huán)境下,魏晉六朝時期形成的“姿態(tài)萬千”的俗寫字形也被自發(fā)地列入避諱范圍,采取同正字一樣的避諱方法,產(chǎn)生了“豐富多樣”的避諱字形,從而間接增加了俗字數(shù)量。 </p><p>  例如,唐高祖諱“淵”,《廣碑別字》收錄的各個時期的俗字數(shù)量分別如下表所示{2}: </p><p>  這些俗寫字

25、形都有可能在唐代繼續(xù)使用,并產(chǎn)生出相應(yīng)的避諱字形,因而當時“淵”字的避諱字形在數(shù)量上可以達到數(shù)十個?!洞笞值洹穬H收錄了“淵”字正體和四個俗寫字形,似乎略顯不夠。據(jù)敦煌文獻,至少可以補出八個唐諱字形: </p><p>  {1}■,俗寫“■”避諱缺筆字形。如P.3233《洞■神咒經(jīng)誓魔品第一》:“汝等耶王入■,汝耶王入水,汝耶王入火。” </p><p>  {2}■,俗寫“■”避諱缺筆字

26、形。如P.2444《洞淵神咒經(jīng)斬鬼第七》卷首、卷末篇名“洞■神呪經(jīng)斬鬼品第七”。 </p><p>  {3}■,俗寫“■”避諱缺筆字形。如P.3742《二教論》:“澄照■猷,無惑求于象罔?!?</p><p>  {4}■,俗寫“■”避諱缺筆字形。如S.1603《莊子郭象注》:“■乎,其不可測也。”   {5}■,俗寫“■”避諱缺筆字形。如北8452(珍020)《無上秘要卷第五十二》:

27、“無極大道下元玄黃洞■洞靈高皇九土四司五命十二仙君?!?</p><p>  {6}■,俗寫“■”避諱缺筆字形。如P.3725《老子道經(jīng)》:“魚不可脫于■,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p><p>  {7}■,俗寫“■”避諱缺筆字形。P.2528《文選卷第二》:“臨沅湘之玄■。” </p><p>  {8}■,俗寫“■”避諱缺筆字形。P.2528《文選卷第二》:

28、“《國語》曰:魯宣公濫于泗■?!?</p><p>  3. 避諱字形內(nèi)在形體的統(tǒng)一性有待完善 </p><p>  單純從數(shù)量來說,《大字典》所見唐諱字形中最多的是為避太宗李世民諱而產(chǎn)生的。這不僅是因為唐太宗諱雙名,都需要規(guī)避,也是因為“世”“民”二字具備良好的構(gòu)字條件,容易充當其它漢字的構(gòu)件,缺少筆畫、改換構(gòu)件字形的避諱方法均可以使用。因此,對于同一個諱字而言,往往既會產(chǎn)生缺筆避諱字形

29、,也會產(chǎn)生改形避諱字形。例如“泄”字右部為“世”,唐時也需要避諱,《大字典·水部》中收有“■”(3/1670)、“洩”(3/1721)二字,前者即是右部缺筆作“■”后訛變而成,而后者是將“世”改作“曳”后的避諱字形。由于《大字典》受字形來源以及自身體例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對這類避諱字形內(nèi)在規(guī)律的掘發(fā)相對較弱,其內(nèi)在統(tǒng)一性或有待完善。如: </p><p>  {1}從“枼”類漢字?!皷ァ睘椤叭~”的初文,后

30、來上半部分獨立分化出“世”字,而“枼”字反而被看作以“木”為形、以“世”為聲的形聲字{1}。唐避太宗諱,構(gòu)件“枼”中含有太宗名諱字形,故亦需規(guī)避。和“世”字相同,從“枼”漢字有兩種避諱方法:一是將“世”改形作“■”,二是將“世”缺筆作“■”。因而,一個諱字通常會有規(guī)律地產(chǎn)生出兩種避諱字形,共同存在于唐代文獻中?!洞笞值洹匪諒摹皷ァ鳖悵h字中,部分諱字只收錄了其中的一種避諱字形,而忽略了另外一種(從數(shù)量來看,缺筆避諱字形收錄相對較少),整

31、體上略顯缺乏統(tǒng)一性。例如: </p><p> ?。?)“揲”字,避諱或改形作“■”,如P.2602《無上秘要卷第廿九》有“上■阮樂天頌”篇;或缺筆作“■”,如P.2617《周易經(jīng)典釋文一卷》有“揲,時設(shè)反,按■猶數(shù)也”句?!洞笞值?#183;手部》僅收前一個字形(4/2017),而未收后者。 </p><p> ?。?)“牒”字,避諱或改形作“■”,如P.2646《新集吉兇書儀上下兩卷并

32、序》有“■狀如前,謹■”句;或缺筆作“■”,如S.196《顯德五年洪范大師殘牒》有“■件狀如前,謹■”句?!洞笞值?#183;片部》僅收前一字形(4/2162),而未收后者。 </p><p>  {2}從“冓”類漢字?!皟凇北緸閮婶~相遇之形,后以該字為構(gòu)件,與其它表義形旁“止”、“彳”、“辵”等構(gòu)成形聲字,而自身逐漸成為一個表音構(gòu)件。漢代字形隸化后,“冓”上部筆畫與“世”及其俗寫形“■”相似,故俗寫中經(jīng)?;煊?,

33、將“冓”寫作“■”或“■”。唐時將其作為“標準字形”處理,也加以規(guī)避。和從“枼”類漢字相似,從“冓”漢字也有將上部構(gòu)件改形作“■”和缺筆作“■”兩種避諱方法,同一個諱字就會產(chǎn)生出兩種避諱字形?!洞笞值洹芬膊煌潭却嬖谌笔漳骋环N字形的情況。如: </p><p> ?。?)“購”字,避諱或改形作“■”,如P.3126《冥報記》“既而爾朱兆■徽萬戶侯,祖仁遂斬徽送之,并慝其金百斤、馬五十匹”句;或缺筆作“■”,如S.

34、5731《時要字樣卷下》“■:贖”例。《大字典·貝部》收有“■”字(7/3898),釋其同“購”,實際上就是后者避諱字形的訛變,但未收前者。 </p><p>  (2)“溝”字,避諱或改形作“■”,如S.692《秦婦吟》“■壑漸平人漸少,六軍門外倚殭尸”句;或缺筆作“■”,如S.5431《開蒙要訓》“■渠溉灌”句?!洞笞值?#183;水部》收有“■”字,釋其同“溝”(3/1749),正是前者避諱字形的

35、訛變{2},但未收后者。 </p><p>  二 唐諱字形之考釋 </p><p>  除收字外,字形考釋無疑也是大型字典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洞笞值洹穼τ谒仗浦M字形也盡可能征引文獻考明其正字。不過,唐諱字形在失去了避諱背景后,經(jīng)宋元以來的字書傳摹轉(zhuǎn)刻,難免會造成字形的訛誤,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字典》的釋讀質(zhì)量。同時,《大字典》主要依據(jù)各辭書的考釋結(jié)果,不可避免地受到原辭書對諱字處理方式的

36、影響。就目前來看,這些因素造成《大字典》在唐諱字形的考釋上或多或少地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p><p> ?。ㄒ唬┲苯釉糯謺粗该髡?</p><p>  《大字典》中收錄的唐諱字形主要取自于各種字書,限于體例,無法進行一定的系統(tǒng)性考證。而一些唐諱字形在被字書收錄時,或者由于其時司空見慣,抑或由于字形已經(jīng)訛變,字書作者只是根據(jù)當時的情況保存了字形,而未能加以考釋?!洞笞值洹芬泊?/p>

37、多相沿,未能指明正字。例如: </p><p>  1.■,《大字典·示部》引《龍龕手鏡》羊制反,釋作“祭名”(5/2556),未指明正字。 </p><p>  按:此字即“■”的避諱缺筆字。上文已言,含“世”漢字唐時也需要避太宗諱,可缺筆作“■”,傳抄中容易訛變作“廿”、“■”、“”等形。《玉篇·示部》:“■,翌制切,祭也?!盵8]58音義相同?!洞笞值洹肺茨軠贤ū?/p>

38、諱字形“■”與“■”之間的關(guān)系。 </p><p>  2.■,《大字典·糸部》引《字匯補》釋作“外國布名”,“徒協(xié)切”(6/3635),未指明正字。 </p><p>  今按:此字即“緤”的避諱缺筆字。構(gòu)件“世”避諱缺筆形體“■”與“廿”相近,而“■”不成字,傳抄中容易寫作“廿”。從“枼”字形也相同,《大字典·足部》“■,同‘蹀’”(7/3957)正是其例?!洞笞值?/p>

39、·糸部》已收“緤”字(6/3649)。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卷10“木綿”條引晉張勃《吳錄·地理志》云:“交址定安縣有木緜樹,高丈。實如酒杯,口有緜,如蠶之緜也。又可作布,名曰‘白緤’,一名‘毛布’?!眥1} </p><p>  又,《大字典·糸部》引《篇海類編》收有“■”字(6/3645),讀作“私列切”時釋其“同‘緤(紲)’”,而讀作“徒葉切”時僅釋其為“布名”,未指明正字,實

40、際上同樣也是“緤”字。這個字形在敦煌文獻中甚為常見。如P.2992VA《歸義軍節(jié)度兵馬留后使檢校司徒兼御史大夫曹上回鶻眾宰相狀》有“眾宰相各附白花綿綾壹拾足,白■壹匹”、P.3212VB《辛丑年五月三日惠深交割文書》有“惠深聽阿舊與立機■一匹,交小師作汗衫”等記載,其中的“■”皆即“緤”字,亦俱可以“布名”釋義。   3.■,《大字典·革部》釋為“古時縫紉戴在手指上用皮革制成以防針刺的指環(huán)”,引《改併四聲篇?!贰耙簟觥?,又引

41、《字匯補》注音“徒協(xié)切”(8/4624),均未指明正字。 </p><p>  按:此字即“鞢”的避諱缺筆字。可參看上面“緤”字?!洞笞值?#183;革部》已經(jīng)收錄“鞢”字(8/4628),有xiè、zhá和dié三個讀音,但字義相近。其中,第一、第三個讀音正分別與“音■”(“葉”避唐諱字形)、“徒協(xié)切”相同,是為一字多音,后又引申出《大字典》所釋義項。唐時避諱缺筆作“■”后,沿用既

42、廣,被字書收錄,人為淡化了與正字之間的關(guān)系。 </p><p>  4.■,《大字典·走部》引《改併四聲篇?!纷⒁簟俺笫狼小保屪鳌俺保?/3708),未指明正字。 </p><p>  按:此字即“■”的避諱缺筆字。上文已言,構(gòu)件“廿”是“世”缺筆字形“■”的訛變?!洞笞值洹酚谕徊恳呀?jīng)收錄“■”字,并引《玉篇》釋其同“■(跇)”,“丑例切”(6/3710),讀音亦同。 &l

43、t;/p><p>  5.■,《大字典·竹部》引《改併四聲篇?!纷ⅰ耙綦骸?,釋作“簸”(5/3231),未指明正字。 </p><p>  按:此字即“■”的避諱改形字??蓞⒖瓷厦妗熬姟弊??!洞笞值?#183;竹部》已經(jīng)收錄“■”字,并引《廣韻》、《集韻》釋其與“簸”同義,音“徒協(xié)切”(5/3233),正與“牒”相同。 </p><p>  6.■,《大字典&

44、#183;尸部》引《字匯補》注“他計切,音替”(2/1049),未釋義,也未指明正字。 </p><p>  按:此字即“屜”避諱改形字的訛變字形。為規(guī)避太宗諱,“世”字作為偏旁時,常改作“曳”,《大字典·木部》“栧,同‘枻’”(3/1283)即是其例。唐時“屜”可避諱改形作“■”,《玉篇·履部》即云“■”同“屜”[8]2222。俗寫中,“彳”旁與“丬”旁容易混用,《大字典·尸部》“

45、■,同‘屧’”(2/1051)即其例,故“■”可更換偏旁訛變作“■”,如S.617《俗務(wù)要名林》:“■脊,上他曳反,下音積?!薄般堋迸耘c“爿”旁又經(jīng)常混用,故“■”又可更換偏旁訛變作“■”。 </p><p>  7.■,《大字典·攴部》據(jù)《改併四聲篇?!芬洱堼愂昼R》,釋其“音敏”(3/1559),并未指明正字。 </p><p>  按:此字即“敃”避諱缺筆字的訛變。唐時避太

46、宗諱,“民”單獨使用或作為構(gòu)件時,均可以缺筆作“■”,如P.2475《太玄真一本際經(jīng)卷第二》有“示以空相,■其分別計劃之心”句,“■”即“泯”。傳抄既久,“■”左下角鉤畫逐漸訛變成橫畫或近似橫畫形體,如S.388《時要字樣》“右正行者正體,腳注訛俗”類“農(nóng)”下腳注“■”,此即“農(nóng)”字俗寫“■”的避諱缺筆字,最下方橫畫實際上是“ ■ ”的鉤畫。這類字形楷定后,即與《大字典》所收“■”字左部相同。 </p><p>

47、  (二)雖指出正字但未指明是由避諱導(dǎo)致 </p><p>  字書收字自然是以文獻中所見到的字形為主要來源,編著者也會根據(jù)各個字形在當時的使用頻率、讀音變化等情況加以適當歸類和簡單說明。一些唐諱字形在被收入宋元字書時,自身的避諱因素可能在當時還相對比較明顯,甚至還在一定范圍內(nèi)使用,因而其時的字書并不加以特別說明?!洞笞值洹吩诟鶕?jù)古代字書匯集這些避諱字形時,雖然從形體上已經(jīng)考釋出正字,但忽略了對字形變化原因的闡釋

48、,難免會造成避諱字與正字之間的字形差異過于突出,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被淡化,似乎不利于漢字的辨識和理解。例如: </p><p>  1.■,《大字典·貝部》考其同“貰”,引《字匯補》稱是該字的省文(7/3866)。 </p><p>  按:雖然“■”的正字確為“貰”,但只說“”是由“世”省文而成,似仍欠切當。上文已言,構(gòu)件“世”避太宗諱可缺筆作“■”,傳抄中常常訛變作“廿”、“”等形。“

49、■”即是由“貰”的避諱缺筆字“■”訛變后形成,而非普通意義上的省文字形。 </p><p>  又,上揭所舉同一部的“■”字(7/3898),訛變原因相同。 </p><p>  2.■,《大字典·辵部》引《正字通》釋其為“‘迣’的訛字”(7/4071),無進一步的文字說明。 </p><p>  按:該字的正字確為“迣”,但僅以“訛字”來概括字形差異的原

50、因,似過于籠統(tǒng)。如前所言,構(gòu)件“世”避諱缺筆形體“■”容易被直接寫作“廿”,“■”即是“迣”避諱缺筆字在傳抄中訛變出的字形。 </p><p>  3.■,《大字典·水部》據(jù)《農(nóng)政全書》與《農(nóng)書》的異文,判定該字“同‘溝’”(3/1749)。 </p><p>  按:該字雖然確實同“溝”,但兩個字形之間差異良多,僅據(jù)異文推測正字,仍難讓讀者知其“所以然”。實際上,該字即是“溝”

51、俗寫避唐諱字形的訛變。上文已言,構(gòu)件“冓”俗寫中常作“■”或“■”,唐時避諱可以將上部改形作“■”。俗寫中,“冓”下方構(gòu)件“冉”亦或作“冄”,如P.2617《周易經(jīng)典釋文一卷》有“■,古豆反”句,“■”即“媾”字;進而可訛變作“井”形,如P.2361《本際經(jīng)疏卷第三》有“■積成地”句,“■”即“搆”字。從“冓”之字多有這兩種形變。故“■”應(yīng)當是在“溝”字避諱改形后由上兩種字形中的某一種再次訛變而成。由此觀之,由“溝”到“■”,至少經(jīng)歷了

52、避諱、俗寫、訛變幾個階段,相當復(fù)雜。 </p><p>  4.■,《大字典·心部》引《正字通》考其同“惵”,又以《文選》和《后漢書》的異文予以佐證(4/2482)。 </p><p>  按:雖然《大字典》援引了字書解釋和異文例證來說明二字之間所謂“同”的關(guān)系,但“同”的原因仍然沒有揭示出來。實際上,該字形變化的原因很簡單,是“惵”避唐諱改形字,可以參看上文。 </p&g

53、t;<p>  5.■,《大字典·山部》釋其有chí、mín二音,讀作后者時引《龍龕手鏡》考其“同‘岷’”(2/789)。 </p><p>  按:“■”與“岷”整體結(jié)構(gòu)雖然相似,但直接考定后者為前者的正字,并沒有解釋原因,仍不易讓人理解。同時,既然一字二音,但卻為何僅僅是在一種讀音下“同‘岷’”呢?實際上,“■”讀mín音時,是“岷”避諱改形字。唐時避太宗

54、諱,“民”字作構(gòu)件時一般改作“氏”。唐高宗在顯慶二年(657)十二月十六日頒布詔書改“昬”字,即是改上部“民”作“氏”{1}。又如高博001《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并序》中有“去來都■,聲求之惑已除”句,“■”即“泯”字諱改?!搬骸北苤M改作“■”后,在字形上與原本用作山名、音“陳尼切”的“■”相同,因而,《大字典》僅按字形視“■”為多音字,標出不同讀音,指明正字,卻沒有指出字形的內(nèi)在關(guān)系。  ?。ㄈ╇m指出正字但所定正字卻存在問題 <

55、/p><p>  《大字典》在“凡例”中解釋“異體字的表述方式”時,指出:全同異體字不注音,在“同‘×’”之后出書證、例證;非全同異體字注音,在“同‘×’”之后簡要釋義,并引書證、例證。從《大字典》對唐諱字形的實際考釋情況來看,在考證某字形的正字時均作“同某”。如《大字典·艸部》有“■”字,是避唐太宗諱的典型字形,文獻中習見,《大字典》即考其“同‘葉’”,并引清阮元??庇泚碜糇C(6/34

56、53)。我們在統(tǒng)計唐諱字形時卻發(fā)現(xiàn),個別以“同某”方式考釋出的正字在字形上與避諱字形有較大的差異,或者說與單純根據(jù)避諱形體推定出的正字有較大的出入。試舉幾例: </p><p>  1.■,《大字典·貝部》引《字匯》考其“同‘賖’”,釋義“未與錢也”(7/3866)。 </p><p>  按:《大字典·貝部》于該字下還收有“■”字,釋其“同‘貰’”,“賖也”,上文已考

57、,“■”確實是“貰”避唐太宗諱缺筆字形。而在本例中,“■”字實際上也是“貰”為規(guī)避太宗諱而改上部“世”作“■”形,S.388《正名要錄》“本音雖同,字義各別”類中“■,緩;奢,憍”例亦可為其證。但是,《大字典》指出“■”的正字是“貰”,卻又考釋“■”同“賖”,同一個正字產(chǎn)生的兩種避諱字形卻推定出了兩個不同的正字,這個矛盾現(xiàn)象說明兩者之中必有一個是有失允當?shù)摹?jù)《說文解字·貝部》:“貰,貸也?!盵9]130正與“賖”同義。大概《

58、字匯》釋“■”字“同賖”是指字義,而《大字典》視其為正字,以至抵牾凸現(xiàn)。 </p><p>  2.■,《大字典·女部》引《玉篇》考其“同‘媟’”(2/1118)。 </p><p>  按:唐時避太宗諱,從“世”之字或改從“曳”,《大字典·水部》“洩”同“泄”(3/1721)即是其例??蓞⒖瓷衔?。因而從字形上來說,“■”應(yīng)當是“■”的避諱改形字。 </p>

59、<p>  又,《龍龕手鏡·女部》:“■,先結(jié)反?!盵10]284《字匯補·女部》注該字“音泄”,而“義未詳”{2};《說文解字·女部》:“媟,嬻也。從女,枼聲?!盵9]263“世”即從“枼”分化而來,故疑“■”字或即“媟”之省,《玉篇·女部》釋其唐諱字“■”同“媟”亦可為佐證[8]607。 </p><p>  3.■,《大字典·足部》引《直音篇》

60、、《字匯補》考其“同‘蹀’”(7/3973)。 </p><p>  按:核《字匯補·足部》,原書確作“■”,并論其“徒枼切,與蹀同”{1}。再核《直音篇·足部》,原書實作“■”,右部中間為“■”,亦論其同“蹀”{2}。大概《大字典》即據(jù)二書考訂正字為“蹀”,而在字形上襲用成書相對較晚的《字匯補》。實際上,從字形來講,“■”應(yīng)當是“■”的形訛(“■”“■”等字亦可為證),而后者的正字定作“■”

61、方為妥當。“枼”“葉”音同,故俗寫中從“枼”漢字常有改從“葉”的現(xiàn)象,如《大字典·土部》有“■”字,即釋其同“堞”(1/522)。唐時避太宗諱,改從“葉”的漢字也有相應(yīng)改右部中間“世”為“■”的字形,“■”即是其例。雖然“蹀”、“■”通用,但仍不宜將前者視為后者避諱字形“■”的正字。 </p><p>  4.■,《大字典·月部》引《龍龕手鏡》、《篇海類編》考其“同■ (■)”(4/2235)

62、。 </p><p>  按:核《龍龕手鏡·肉部》,視“■”為“或作”,而視“■”為“今”,注音“直葉反”[10]415。再核《篇海類編·身體類·肉部》:“■,詳■。”[11]18《大字典》大概綜合了兩種字書的考述,因而注“■”字“同■(■)”。稍加參考上文的分析已可以看出,“■”也是“■”避唐太宗諱改右上“世”為“■”字形,《大字典·月部》已收錄,正考其“同‘■’”(4/

63、2241)。顯然,《大字典》是將同一個正字多個唐諱字形中的一個作為正字來考訂另一個。這種做法是否允當,還可以進一步討論。實際上,“■”直接注作“同‘■’”即可。 </p><p>  5.■,《大字典·阜部》引《改併四聲篇海》考作“同■(?。保?/4455)。 </p><p>  按:查《改併四聲篇海·阜部》,原文作:“■■,二,中央高也、豐也、大也、盛也?!盵12

64、]391大概《大字典》即據(jù)之以“■”為“■”的正字,而同一部中又據(jù)《龍龕手鏡》釋“■”字“同‘隆’”(7/4446),故于“■”后再加注“隆”字??梢钥闯?,《大字典》已經(jīng)認同“■”是“隆”的一個俗寫字形,是在用正字的一個俗寫字來注解另一個俗寫字。 </p><p>  而根據(jù)字形特點,頗疑“■”是“隆”避諱缺筆字的訛變。唐時避玄宗李隆基諱,“隆”字可以缺書右下構(gòu)件“生”的豎畫而寫作“■”,如P.2602《無上秘要

65、卷第廿九》有“一明天地,生死普■”句,“普■”即“普隆”。缺筆字形的右中部與“口”形比較相似,容易誤寫而訛變作“■”。如果我們的推測成立,那么《大字典》是將同一個正字的某個俗寫字形作為正字來考訂其唐諱字形。因此,“■”直接注作“同‘隆’”相對更為妥當。 </p><p>  《大字典》第2版匯聚了近20年來的研究成果,具有著收字宏富、字形規(guī)范、注音精準、內(nèi)容完善、釋義詳備、查檢方便、排版精善、裝幀美觀等八大優(yōu)點,

66、成就顯著[13],無需多言。但正如本文開篇所指出的,我們嘗試歸納《大字典》在唐諱字形收錄上的若干問題,主要是由于這些現(xiàn)象和問題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包括《大字典》在內(nèi)的諸多現(xiàn)代字典中,或多或少地影響了現(xiàn)代字典的編纂質(zhì)量和語言文字的研究利用。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敦煌文獻為代表的唐五代出土文獻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近代漢字的研究材料日臻豐富,理論體系漸趨完善,為現(xiàn)代字典收錄和考釋唐諱字形提供了可靠的字形來源和穩(wěn)固的理論基礎(chǔ)。我們有理由相信,唐

67、代避諱及避諱字形的相關(guān)研究也將會不斷取得新的成果。 </p><p><b>  參考文獻: </b></p><p>  [1] 陳垣.史諱舉例[M].北京:中華書局,2004. </p><p>  [2] 唐玄度.新加九經(jīng)字樣[M].叢書集成初編:第1065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 </p><p>  [3

68、]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第26冊[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p><p>  [4]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第25冊[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p><p>  [5]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第28冊[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p><p>  [6]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

69、刻拓本匯編:第23冊[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p><p>  [7] 張涌泉.敦煌俗字研究導(dǎo)論[M].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 </p><p>  [8] 胡吉宣.玉篇校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p><p>  [9] 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p><p>

70、  [10] 行均.龍龕手鏡[M].北京:中華書局,1985. </p><p>  [11] 宋濂.篇海類編[M].續(xù)修四庫全書:第23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p><p>  [12] 韓孝彥,韓道昭.成化丁亥重刊改併五音類聚四聲篇海[C]//續(xù)修四庫全書:第22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p><p>  [13]周志鋒.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