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背景:隨著人們健康保健意識的提高,逐漸意識到肥胖不單純是體重超標,也是亞健康甚至是病態(tài)表現(xiàn),同時也是Ⅱ型糖尿病、心血管病、非酒精性脂肪肝、心血管疾病、骨質疏松、中風和癌癥等多種疾病的高危誘發(fā)因素。引起肥胖的原因有很多。原因:運動不足、基因缺陷、營養(yǎng)過剩等。減肥、瘦身和纖體成為當今社會健康保健和臨床醫(yī)學、美容的時髦話題。目前的減肥方法有很多,比如針灸療法,運動療法、藥物的療法等。但是這些治療的方法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一些條件局限性或對人們的
2、健康造成危害。雖然運動療法較為有效,但容易受到時間、空間、環(huán)境因素的制約。所以人們希望尋求一種更為安全、有效的減肥方法。上世紀80年代,美國科學家證實瘦素及其受體功能異常是導致部分人肥胖的罪魁禍首之一。瘦素(Leptin)基因也稱OB基因(肥胖基因)、瘦素主要是由白色脂肪組織分泌,是反應體內脂肪儲存和營養(yǎng)狀況的信號。Leptin可影響機體的許多生理和代謝過程,參與糖、脂肪及能量代謝的調節(jié),促使機體減少攝食,增加能量平衡。近年來,有研究者
3、發(fā)現(xiàn),注射瘦素可以治療肥胖,但對瘦素受體功能異常或瘦素抵抗的患者是無效的。本課題組利用瘦素免疫SD大鼠,產生的瘦素抗體中和了內源性瘦素的作用,從而模擬了瘦素抵抗作用,大鼠出現(xiàn)了肥胖癥狀,促進脂肪沉積,減弱了胰島分泌胰島素的功能。Brown等[2]在遠系雜交的小鼠中運用cDNA片斷序列分析發(fā)現(xiàn)瘦素受體基因第12外顯子一個鳥苷酸殘基缺失,導致編碼序列框架移碼,使Leptin受體轉導水平降低10倍,此位點為糖尿病位點的1個等位基因,小鼠出現(xiàn)糖
4、尿病和肥胖。既然瘦素是通過激活位于細胞表面的瘦素受體發(fā)揮抑制脂肪沉積作用,本實驗設想能否把瘦素受體作為肥胖、糖尿病治療的新靶點。瘦素受體(leptin receptor)基因也稱OBR基因。OBR在豬的多個組織器官上都有表達,如腦、小腸、卵巢、腎、脾、肝臟、垂體、心肌、肺等,其中下丘腦、腎臟、肝臟表達最強[3]。瘦素只有與位于下丘腦及脂肪組織的OBR結合,才可發(fā)揮降低食欲、減少能量攝取、增加能量消耗、抑制脂肪合成的作用。已有研究表明利用
5、受體蛋白片段免疫,產生的抗體可以結合到受體胞外區(qū),并可能產生抑制或促進效應。根據(jù)不同的片段、不同的動物,抗體可能激活OBR轉導途徑而增強leptin功能的發(fā)揮,或者阻礙OBR轉導途徑而抑制leptin功能的發(fā)揮[4]。如果抗體阻礙OBR轉導途徑而抑制leptin功能的發(fā)揮,可以促進脂肪沉積,導致動物肥胖及代謝綜合癥的發(fā)生。如果受體上某個區(qū)域肽片段產生的抗體激活OBR轉導途徑而增強leptin功能的發(fā)揮,抑制脂肪生長沉積,這將更好地改善動
6、物肉質及控制肥胖。在畜牧業(yè)上利用瘦素受體重組融合蛋白免疫法調控畜禽生產育肥和增加瘦肉率已取得很好效果。施振旦[5]等把瘦素受體蛋白片段制成疫苗免疫雞,采食量、體重、脂肪沉積降低。因此我們探討是否可以利用瘦素受體抗體與瘦素受體特異性結合,來模擬瘦素加強瘦素受體及相關調控基因的功能,從而抑制脂肪沉積和血糖水平。瘦素通過與瘦素受體結合后發(fā)生一系列神經(jīng)元反應,影響POMC基因與NPY基因表達,最終抑制食欲。POMC基因與NPY基因的生物學作用是
7、相互拮抗的,因而它們對食欲的調控最為關鍵。另外,本課題還關注與脂肪代謝相關的兩個基因PPARγ和UCP3,PPARγ對脂肪組織中甘油三酯水解的限速酶CPT-1進行轉錄調節(jié)[6]。CPT-1的表達水平與體脂含量相關,表達水平升高有助于增加脂肪酸分解,降低體脂肪沉積量[7]。UCP3基因是脂肪代謝的候選基因,UCP3基因在脂肪代謝過程中,使得骨骼肌中乙酰輔酶A羧化酶濃度降低,這樣降低骨骼肌丙二酸單酰輔酶A的濃度,從而從抑制狀態(tài)釋放CPT1,
8、提高β氧化,從而完成其調節(jié)脂類代謝的功能。
目的:肥胖是多種疾病的高危誘發(fā)因素。尋找減肥的方法已刻不容緩。美國科學家發(fā)現(xiàn)瘦素及瘦素受體功能異常是導致部分人肥胖的原因。Leptin可影響機體的許多生理和代謝過程,參與糖、脂肪及能量代謝的調節(jié),促使機體減少攝食,增加能量平衡。Leptin通過激活位于細胞表面的受體OBR發(fā)揮抑制脂肪沉積的生物學作用。瘦素及瘦素受體功能異??蓪е绿侵x的異常。在畜牧業(yè)上利用瘦素受體重組融合蛋白免
9、疫法降低雞體重、脂肪沉積降低已取得很好的效果。因而本課題利用瘦素受體胞外進跨膜區(qū)重組融合蛋白主動免疫SD大鼠,探討能否利用OBR抗體與OBR特異性結合的能力,來模擬Leptin加強OBR及相關調控基因的功能,從而抑制脂肪沉積和降血糖,為研發(fā)預防和治療肥胖癥及相關代謝性疾病(Ⅱ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等)藥物奠定實驗基礎和理論依據(jù)。
方法:⑴PCR擴增克隆瘦素受體胞外近跨膜區(qū)基因片段,并將其插入到大腸桿菌表達質粒pRSETA
10、。⑵大腸桿菌BL21(DE3)株中用IPTG誘導各表達菌表達表達瘦素受體胞外近跨膜區(qū)重組融合蛋白;②鑒定:western-blotting定性檢測純化的瘦素受體胞外近跨膜區(qū)重組融合蛋白。③純化:用50%Ni-NTA樹脂利用親和層析在變性條件下純化目的蛋白,經(jīng)尿素和pH梯度透析逐步除去尿素,并將蛋白溶解于PBS中。⑶按常規(guī)方法制成油乳劑疫苗。將大腸桿菌中表達并純化瘦素受體胞外近跨膜區(qū)重組融合蛋白與礦物油等佐劑在勻漿器中混勻制備基因工程疫苗
11、⑷挑選30只體重均勻、健康的40日齡SD大鼠♀,隨機分為2組,每組15只,單籠飼養(yǎng),預飼5d后進行正式實驗。供試SD大鼠在整個實驗期間給予普通鼠料,自由采食、自由飲水。⑸實驗全期按免疫次數(shù)分成3個階段:以第一次免疫前一天記為第0天,于第1天進行第一次免疫,第20天、40天加強免疫。免疫采用腿肌兩側兩點注射方法,處理組(OBR-a)每只每次免疫1mg瘦素受體胞外近跨膜區(qū)重組融合蛋白,對照組(KLH)免疫1mgKLH蛋白。⑹分別在實驗的第0
12、、7、14、20、27、34、40、47天對大鼠進行采血和對采食量、體重和體長進行測定,并計算Lee's指數(shù)(衡量大鼠肥胖程度的重要指標)。采血后分離血清用于抗體水平、血清葡萄糖、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瘦素、胰島素、膽囊收縮素的測定。第49天每組隨機挑選6只大鼠進行耐糖量測試,在第50天時將所有大鼠安樂死,分離腹脂、肝臟稱量鮮重并計算腹脂率、肝臟指數(shù)。采集肝臟檢測組織甘油三酯含量。采肝臟制作冰凍切片(油紅O染色
13、)和采皮下脂肪制作石蠟切片(HE染色),胰腺制作石蠟切片后進行胰島素免疫組化檢測。采集下丘腦、垂體、腿部肌肉、肝臟進行脂肪沉積、攝食相關基因(UCP3、PPARγ、POMC、NPY)的熒光定量PCR檢測。⑺動物試驗所得的所有數(shù)據(jù)用SPSS13.0統(tǒng)計分析軟件處理。體重、采食量、體長、Lee's指數(shù)采用two-way ANOVA進行統(tǒng)計分析;其他用平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Student's t test進行統(tǒng)計分析。P<0.05表示差異顯
14、著。
結果:①通過提取西藏小型豬肝組織總RNA,反轉錄后進行OBR胞外近跨膜區(qū)基因片段PCR擴增并成功構建OOBR胞外近跨膜區(qū)原核表達載體;成功誘導表達純化西藏小型豬OBR胞外近跨膜區(qū)蛋白。②免疫SD大鼠后,體重、體長、Lee's指數(shù)、腹脂率、肝臟脂肪沉積、胰島素分泌、血糖、胰島素、血脂四項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而采食量顯著增加(p<0.05)、皮下脂肪細胞體積縮小。另外,免疫OBR胞外近跨膜區(qū)重組融合蛋白組的大鼠血清中CC
15、K的含量比對照組高,且差異顯著(P<0.05); CCK生理功能是抑制食欲,與瘦素共同反饋調節(jié)下丘腦的飽食中樞。理論上實驗組大鼠相對與對照組食欲應該更差。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免疫OBR胞外近跨膜區(qū)重組融合蛋白組的大鼠采食量比對照組的高。③瘦素通過與瘦素受體結合,發(fā)生一系列神經(jīng)元反應,最終抑制食欲。本實驗利用熒光定量PCR技術檢測了免疫了OBR的SD大鼠體內最為關鍵的兩個與食欲相關的基因——POMC和NPY。結果表明,免疫OBR-a后,S
16、D大鼠POMC基因的表達量低于對照組,NPY基因表達量高于對照組。POMC基因與NPY基因的生物學作用是相互拮抗的,POMC基因表達越低與NPY基因表達越高,促進食欲的效果更好[8]。免疫OBR-a后,SD大鼠體內leptin含量降低會導致食欲的增加。這與本實驗中對SD大鼠測定的采食量數(shù)據(jù)相吻合。免疫OBR-a后,在實驗后期SD大鼠的采食量均高于對照組。④免疫OBR-a后,皮下脂肪細胞體積縮小,另外熒光定量PCR結果顯示,調控脂肪沉積的
17、PPARγ和UCP3基因均上調,且PPARγ的表達量與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PPARγ是通過調控脂肪代謝過程中的某些酶的表達,促進脂肪的分解代謝。UCP3基因通過使呼吸鏈中的氧化與磷酸化作用解偶聯(lián),降低ATP合成效率,使貯存的能量以熱能形式釋放。兩者最終都是促進代謝,減少脂肪沉積。這也與實驗中統(tǒng)計到的腹脂肪率、皮下脂肪沉積數(shù)據(jù)一致。在實驗第50天,對免疫OBR-a的SD大鼠腹脂進行分離,稱重并計算腹脂率;對皮下脂肪進行HE染色
18、,觀察脂肪細胞大小變化。結果顯示,免疫OBR-a的大鼠腹脂率、皮下脂肪細胞大小低于對照組。
結論:對SD大鼠免疫OBR-a后,產生了抗OBR-a抗體,促進了瘦素與瘦素受體的結合,進而促進了與脂肪代謝相關基因——UCP3和PPARγ的表達,促進了能量代謝,減少了脂肪沉積,導致體內leptin含量的降低,leptin含量的降低導致POMC基因表達的減少、NPY基因表達的增多,最終導致食欲的增強。若利用這些特點改進實驗設計,在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牛免疫缺陷病毒跨膜糖蛋白跨膜區(qū)及胞內區(qū)研究.pdf
- 褐藻糖膠對高脂血癥大鼠脂代謝酶的影響
- 電針足少陽膽經(jīng)穴對SD大鼠脂代謝的影響.pdf
- 腎交感神經(jīng)離斷對高脂誘導胰島素抵抗SD大鼠糖代謝的影響.pdf
- 甘油二酯對SD大鼠脂質代謝的影響及其機制研究.pdf
- 海參腦苷脂對肥胖小鼠脂代謝和糖代謝的影響.pdf
- 辣椒素對糖尿病大鼠糖和脂代謝的影響.pdf
- 高脂飲食對SD大鼠胰島β細胞功能、脂代謝及氧化應激狀態(tài)的影響.pdf
- 普洱茶茶色素對SD大鼠脂質代謝的影響及其作用機理研究.pdf
- 高糖高脂對體外培養(yǎng)大鼠腎小球系膜細胞的影響.pdf
- 中樞SFRP5對SD大鼠糖代謝及胰島素敏感性的影響.pdf
- 高脂血癥對大鼠腦脂代謝的影響研究.pdf
- 染料木黃酮對大鼠脂代謝的影響.pdf
- 高脂肪、高蛋白飲食對發(fā)育期大鼠糖代謝的影響.pdf
- 伊貝沙坦對胰島素抵抗SD大鼠脂蛋白脂酶的影響.pdf
- Her-2-neu膜外及跨膜區(qū)蛋白基因重組腺病毒的構建和誘導的免疫效應.pdf
- 糖腎膠囊對高果糖餐大鼠胰島素抵抗及脂代謝的影響.pdf
- 消脂湯對代謝綜合征大鼠脂質代謝影響的實驗研究.pdf
- 大豆皂甙對大鼠脂質代謝影響的研究.pdf
- 熊果酸對胰島素抵抗大鼠糖、脂代謝及肝臟葡萄糖激酶的影響.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