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桃流膠病(Peach tree gummosis)分布廣泛,我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qū)發(fā)病尤為嚴重,目前已影響到桃產(chǎn)業(yè)的健康發(fā)展。葡萄座腔菌屬(Botryosphaeriaspp.)真菌是引起桃流膠的主要病原菌,而Fusicoccum aesculi是桃樹上分離頻率最高的。桃流膠病菌可以通過皮孔、氣孔、傷口等途徑侵入樹體,明確桃流膠病菌侵染寄主后的初期癥狀,對把握流膠病最佳防治時間有指導意義。本試驗以桃當年生新梢上的乳白色氣泡狀斑點為初始
2、研究對象,結合石蠟切片觀察了其生長過程中的形態(tài)變化;并在此部位進行病原菌的分離鑒定。主要結果如下:
1.斑點發(fā)育階段特征將疑似流膠病病菌引起的乳白色氣泡狀斑點的發(fā)育過程劃分為5個階段,并對5個階段的斑點組織結構進行石蠟切片觀察:(Ⅰ)乳白色氣泡狀凸起(直徑<1 mm),對應的組織切片可以看到表皮下的皮層細胞分裂活躍,使表皮向外凸起;(Ⅱ)3天左右斑點中央變褐(直徑<1mm),中間皮層細胞開始木栓化;(Ⅲ)10天左右全部變褐未開
3、裂(直徑約1mm),整個斑點都呈紫紅色,木栓化;(Ⅳ)20天左右斑點全變褐后中央開裂(直徑1-2mm),木栓化向周邊擴展,中間皮層組織開始潰散開裂;(Ⅴ)40天后中央木栓化加劇,周邊變褐形成病斑(直徑>2mm),斑點周邊1-2mm范圍內(nèi)都呈紫紅色,皮層局部潰散。
2.不同階段病原菌的分離從不同階段的斑點分離病原菌,每個階段取120個樣,對分離到的疑似葡萄座腔菌的菌株進行純化培養(yǎng)。這類菌株在5個階段的分離率分別為0%、20.8%
4、、60.0%、75.8%、80.8%,其分離率隨分離階段的推后而明顯增加。
3.病原菌的鑒定及致病性測定挑取WH-9,WH-16,WH-31,WH-66,WH-73,WH-76,WH-176,WH-X5,WH-X37等菌株進行形態(tài)學及分子生物學鑒定,結果表明這9個菌株均為Fusicoccum aesculi,挑取其中四個菌株進行離體和活體致病性測定,結果顯示W(wǎng)H-31和WH-X5能引起桃樹流膠,從發(fā)病部位能再分離到與原接種菌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桃響應Lasiodiplodia theobromae侵染的基因表達變化及桃流膠病菌的侵染特性研究.pdf
- 疑似桃流膠病菌N2的分類鑒定與致病性測定.pdf
- 桃流膠病病菌致病力評價體系的建立.pdf
- 桃流膠病病原菌孢子捕捉及分離鑒定.pdf
- snt 1400-2004 甘蔗流膠病菌檢疫鑒定方
- 甘蔗受黑穗病菌侵染后的形態(tài)結構及生理生化變化.pdf
- 桃流膠病發(fā)病的影響因子及防治技術探討.pdf
- 廣西桃流膠病發(fā)生規(guī)律及主要影響因子研究.pdf
- 油松枯梢病菌越冬及入侵途徑研究.pdf
- 桃流膠病的誘導因素及鈣對桃流膠發(fā)生影響的研究.pdf
- 桃流膠病的發(fā)生及其病原菌研究.pdf
- 不同桃品種流膠病感病性及其化學防治研究.pdf
- 光照對大豆銹病菌萌發(fā)及侵染影響研究.pdf
- 稻曲病菌的侵染機制研究.pdf
- 植物侵染性病害侵染過程觀察
- BmNPV侵染后家蠶組織形態(tài)學觀察和相關基因篩選.pdf
- 棗縮果病菌的初侵染時期及防治研究.pdf
- 解淀粉芽孢桿菌J5防治桃流膠病的研究.pdf
- 侵染梨的一種新的Emaravirus屬病毒鑒定及特性研究.pdf
- 除草劑和硫酸銅對桃流膠病發(fā)病的影響.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