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背景:
隨著我國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飲食結構及生活方式發(fā)生了巨大的轉變。過多的脂肪攝入及缺乏鍛煉使肥胖率在我國城鄉(xiāng)各類人群中迅速上升。依據(jù)脂肪積聚部位可將肥胖分為腹型肥胖和非腹型肥胖。研究證實,肥胖和多種代謝性疾病的發(fā)生密切相關,是高血壓、糖尿病、脂代謝紊亂及動脈硬化等慢性疾病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腹型肥胖能顯著增加高血壓病、糖尿病及代謝綜合征的患病風險。隨著年齡的升高,女性人群由于體內生理及代謝的變化,超重及肥胖率隨之
2、增加,45歲后女性超重及肥胖率開始等于甚至大于男性。絕經(jīng)期后,其高血壓、高脂血癥、冠心病及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遠遠高于絕經(jīng)前,風險開始等于甚至高于男性。但針對老年女性開展的臨床試驗還比較少,很多治療、診斷及預防方案還存在爭議。
目的:
1)探討老年女性腹型肥胖及非杓型血壓與動脈硬化的關系。
2)探討老年女性腹型肥胖及非杓型血壓對動脈硬化的交互作用。
方法:
將353例老年女性根據(jù)
3、腰圍將受試者分為2組,即非腹型肥胖組(160例),腹型肥胖組(193例),本研究體質量指數(shù)(BMI)并不參與對腹型肥胖的界定;根據(jù)晝夜血壓節(jié)律分為杓型血壓組(166例)和非杓型血壓組(187例)。并根據(jù)腰圍和血壓節(jié)律將受試者再分為四組:杓型+正常腰圍組(n=108)、杓型+腰圍增高組(n=79)、非杓型+正常腰圍組(n=52)和非杓型+腰圍增高組(n=114)。所有受試者測量身高、體重及腰圍,檢測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標,并監(jiān)測頸橈脈搏波傳
4、導速度(carotid radial pulse wave velocity,crPWV)及24h動態(tài)血壓,根據(jù)夜間平均血壓下降率分為杓型血壓和非杓型血壓,并根據(jù)公式計算出對稱動態(tài)動脈硬化指數(shù)(symmetric 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sym-AASI)。
結果:
1)非腹型肥胖組夜間收縮壓下降率(12.87±7.62%)大于腹型肥胖組夜間收縮壓下降率(9.05±6.
5、7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非腹型肥胖組夜間舒張壓下降率(12.54±7.19%)大于腹型肥胖組夜間舒張壓下降率(8.34±6.3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非腹型肥胖組平均夜間血壓下降率(12.65±5.31%)大于腹型肥胖組平均夜間血壓下降率(8.58±4.9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非腹型肥胖組24h收縮壓(135.49±11.98 mm Hg)小于腹型肥胖組24h收縮壓(
6、138.20±12.45 mm Hg),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非腹型肥胖組24h舒張壓(77.97±8.46 mm Hg)小于腹型肥胖組24h舒張壓(81.06±8.15 mm Hg),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非腹型肥胖組晝間收縮壓(141.58±12.15 mm Hg)小于腹型肥胖組晝間收縮壓(142.50±12.42 mm Hg),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非腹型肥胖組晝間舒張壓(81.34±8.28
7、mm Hg)小于腹型肥胖組晝間舒張壓(83.37±8.17 mm Hg),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非腹型肥胖組夜間收縮壓(123.31±14.70 mm Hg)小于腹型肥胖組夜間收縮壓(129.60±14.84 mm Hg),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非腹型肥胖組夜間舒張壓(71.22±10.03 mm Hg)小于腹型肥胖組夜間舒張壓(76.43±9.22 mm Hg),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非
8、腹型肥胖組動態(tài)血壓性高血壓發(fā)生率[113(70.6%)]小于腹型肥胖組[155(80.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z=4.489, P<0.05)。
2)不同肥胖組間動脈硬化指標的比較:腹型肥胖組crPWV(11.78±1.18 m/s)高于非腹型肥胖組(10.85±1.04 m/s),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腹型肥胖組sym-AASI(0.31±0.15)高于非腹型肥胖組(0.23±0.17)顯著高于非腹型肥胖組
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腰圍與crPWV、sym-AASI相關(r=0.387、0.538,P<0.05)。
4)非杓型血壓組腰圍(85.09±8.36 cm)大于杓型血壓組腰圍(80.73±7.95 cm)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5)杓型血壓組crPWV(11.57±1.25m/s)高于非杓型血壓組(11.17±1.14m/s),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杓型血壓組s
10、ym-AASI(0.28±0.16)高于非杓型血壓組(0.27±0.16)顯著高于非腹型肥胖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6)夜間平均血壓下降率與crPWV、sym-AASI相關(r=-0.29、-0.29,P<0.05)。
7)不同血壓節(jié)律合并不同肥胖類型組crPWV、sym-AASI有差異。杓型+正常腰圍組crPWV(10.78±0.98 m/s)低于杓型+腰圍增高組(11.69±1.14 m/s)、非
11、杓型+腰圍正常組(11.00±1.15 m/s)、非杓型+腰圍增高組(11.83±1.21 m/s),杓型+腰圍增高組crPWV(11.69±1.14 m/s)低于非杓型+腰圍正常組(11.00±1.15 m/s)及非杓型+腰圍增高組(11.83±1.21 m/s),非杓型+腰圍正常組crPWV(11.00±1.15 m/s)低于非杓型+腰圍增高組(11.83±1.21 m/s),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杓型+正常腰圍組sym
12、-AASI(0.21±0.16)低于杓型+腰圍增高組(0.31±0.15)、非杓型+腰圍正常組(0.22±0.19)及非杓型+腰圍增高組(0.32±0.14),杓型+腰圍增高組sym-AASI(0.31±0.15)低于非杓型+腰圍正常組(0.22±0.19)、非杓型+腰圍增高組(0.32±0.14),非杓型+腰圍正常組sym-AASI(0.22±0.19)低于非杓型+腰圍增高組(0.32±0.1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3、br> 8)腰圍和血壓節(jié)律對crPWV影響的2×2析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腹型肥胖組與非腹型肥胖組相比(不考慮血壓節(jié)律)crPWV提高了0.87(m/s),非杓型組與杓型組相比(不考慮腹型肥胖)crPWV提高了0.25(m/s),腹型肥胖和非杓型血壓的交互效作用使crPWV提高了0.01(m/s),而且交互效應輪廓圖中兩直線幾乎平行,可見兩因素協(xié)同作用很小。腰圍和血壓節(jié)律對sym-AASI影響的2×2析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腹型肥胖組與非
14、腹型肥胖組相比(不考慮血壓節(jié)律)sym-AASI高了0.01,非杓型組與杓型組相比(不考慮腹型肥胖)sym-AASI提高了0.02。腹型肥胖和非杓型血壓的協(xié)同作用使sym-AASI提高了0.01,而且交互效應輪廓圖中兩直線幾乎平行,可見兩因素交互作用很小。
結論:
1.老年女性腹型肥胖與正常血壓晝夜節(jié)律的消失密切相關;
2.老年女性腹型肥胖者與非腹型肥胖者相比,其動脈硬化指標增高明顯;
3.老年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老年高血壓“絡病”與動脈僵硬度相關性的預試驗.pdf
- 絕經(jīng)婦女睡眠障礙與動脈僵硬度相關性研究.pdf
- 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血清尿酸水平與頸動脈斑塊性質及動脈僵硬度的相關性研究.pdf
- 動態(tài)動脈僵硬度指數(shù)與冠狀動脈狹窄程度的相關性研究.pdf
- 腹透患者動脈僵硬度及相關生物標記Galectin-3.pdf
- 高血壓病患者血脂水平與大動脈僵硬度的相關性研究.pdf
- 正常血壓高值人群動脈僵硬度早期變化及與尿微量蛋白相關性的研究.pdf
- 收縮壓與兔主動脈僵硬度的相關性研究.pdf
- 高血壓患者動脈僵硬度的影響因素.pdf
- 兒童腹型肥胖人體測量學指標與血壓的相關性研究.pdf
- 動脈僵硬度與ACS患者PCI術后發(fā)生對比劑腎病的相關性研究.pdf
- 腹膜透析患者腹型肥胖與預后的相關性研究.pdf
- 高血壓病患者動態(tài)動脈僵硬度指數(shù)與頸動脈粥樣硬化及左心室肥厚的相關性研究.pdf
- 原發(fā)性高血壓血清血管緊張素Ⅱ和轉化生長因子β1與動脈僵硬度的相關性研究.pdf
- 高血壓左心室重構及其與動脈僵硬度關系的研究.pdf
- 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頸總動脈僵硬度與左室舒張功能相關性研究.pdf
-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不同中醫(yī)證型間動脈僵硬度比較及相關性研究.pdf
- 農村中老年高血壓人群肥胖的流行特點及不同肥胖指標與血壓水平的相關性研究.pdf
- 基于中醫(yī)示范社區(qū)的高血壓人群防治研究(山東平原模式)——社區(qū)高血壓人群證候與動脈僵硬度的相關性研究.pdf
- 腹型肥胖與老年慢性病相關性分析及不同糖代謝水平下血清因子變化.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