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民用和軍用航空均期望未來的飛行器能夠在變化的飛行環(huán)境中完成各種飛行任務,“變體飛行器”也由此產生。改變飛行器機翼的翼型彎度可以防止翼尖失速效應,改變展向升力分布,對提高飛行器飛行性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執(zhí)行飛行任務過程中,機翼的精確變形是變形翼技術能夠應用于實際的關鍵所在,因此研究機翼的變形控制問題具有重要的工程價值。基于此,本文將機翼模型簡化為懸臂梁結構,并對其變形控制方法展開深入研究。
本文對壓電纖維復合材料驅動的懸臂梁
2、結構進行了研究。該系統(tǒng)具有遲滯特性、蠕變特性和振動特性,這些非線性特性不僅使得系統(tǒng)建模困難,而且嚴重影響系統(tǒng)控制精度。在分析系統(tǒng)特性的基礎上,分別從開環(huán)控制和閉環(huán)控制的角度,進行系統(tǒng)建模和控制器設計。在開環(huán)控制中,運用Modified Prandtl–Ishlinskii(MPI)模型建立遲滯模型并進行遲滯逆補償,通過對數模型進行蠕變建模和補償控制,并采用輸入整形技術抑制系統(tǒng)振動。針對開環(huán)控制不能實現干擾抑制問題,本文基于ARX模型辨識
3、出懸臂梁系統(tǒng)近似動態(tài)模型,并運 H∞魯棒控制理論設計閉環(huán)控制器。為了實現對動態(tài)信號的快速跟蹤,基于前饋-反饋控制理論為壓電懸臂梁系統(tǒng)設計了二自由度魯棒控制器,并提出了一種分時控制方法以實現對雙輸入單輸出壓電懸臂梁的準確變形控制。為了驗證所設計控制器的有效性和控制效果,運用MATLAB軟件進行了大量的數值仿真分析;搭建了壓電懸臂梁控制系統(tǒng)實驗平臺,并采用LabVIEW軟件編寫相關的控制算法實驗程序,驗證所設計的控制器的實際控制效果。實驗結
4、果表明:開環(huán)全補償控制取得了較好的控制效果,控制誤差在6%以內,但是開環(huán)控制并不能抑制外界干擾;設計的單自由度魯棒控制器能夠實現對階躍信號的快速響應,調節(jié)時間為0.8s,超調量為3%,穩(wěn)態(tài)誤差在5%以內,系統(tǒng)受到干擾時能在0.5s內恢復穩(wěn)定,并且控制效果優(yōu)于傳統(tǒng)PID控制器;設計的二自由度魯棒控制器能夠實現對動態(tài)信號的快速跟蹤,且跟蹤誤差在8%以內;針對雙輸入單輸出壓電懸臂梁系統(tǒng),分時控制方法能實現對動態(tài)信號的快速跟蹤且跟蹤誤差小,滿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壓電智能懸臂梁的主動振動控制研究.pdf
- 基于壓電材料的懸臂梁振動主動控制研究.pdf
- 基于壓電材料的懸臂梁振動半主動控制研究.pdf
- 壓電微懸臂梁傳感技術的研究.pdf
- 壓電智能懸臂梁的被動與主動振動控制研究.pdf
- 基于DSP的壓電懸臂梁振動控制系統(tǒng)研究.pdf
- 基于壓電纖維復合材料的懸臂梁扭轉控制研究.pdf
- 基于分塊壓電懸臂梁的壓電地板單元研制.pdf
- 壓電微懸臂梁探針的制備工藝研究.pdf
- 壓電微懸臂梁共振檢測系統(tǒng)的研究.pdf
- 基于子空間辨識算法的壓電懸臂梁振動主動控制研究.pdf
- 智能懸臂梁壓電片布置與振動主動控制技術的研究.pdf
- 非線性壓電懸臂梁振動特性與能量采集研究.pdf
- 壓電懸臂梁式振動能量收集技術研究.pdf
- 壓電懸臂梁風車的建模仿真與試驗研究.pdf
- 壓電復合材料阻尼機理及其懸臂梁主動控制的研究.pdf
- 柔性基礎懸臂梁振動主動控制.pdf
- 基于壓電懸臂梁的SFM反饋控制與信號檢測系統(tǒng)研制.pdf
- 懸臂梁振動的魯棒控制方法研究.pdf
- 懸臂梁式壓電俘能器理論和實驗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