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bào)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1、第十一章 理 氣 劑,理氣劑,概念凡以理氣藥為主組成,具有行氣或降氣的作用,主治氣滯或氣逆病證的方劑,統(tǒng)稱為理氣劑。適應(yīng)證 氣滯證、氣逆證。分類 行氣與降氣兩類。,氣的病變,,氣的不足,氣機(jī)運(yùn)行失調(diào),,氣虛,氣脫,,氣陷,氣逆,氣滯,補(bǔ)氣:四君子湯,益氣固脫:獨(dú)參湯、生脈散,益氣升陷:補(bǔ)中益氣湯,,補(bǔ)益劑,,肺--咳、喘,胃--嘔吐呃逆,,降氣,局部脹滿,,肝-脅、乳房、少腹,脾胃-脘腹,,行氣,,,理氣劑,降氣,行氣
2、,,宣降肺氣藥,和胃降逆藥,,行氣疏肝藥,行氣理脾藥,,消除病因藥+,,寒:溫里藥,熱:清熱藥,氣虛:補(bǔ)氣藥,陰虛:補(bǔ)陰藥,注意事項(xiàng),1、氣滯與氣逆常相兼并見,治療時應(yīng)注意辨清其輕重主次,行氣與降氣藥配伍使用。2、應(yīng)審證析因,適當(dāng)配伍。3、理氣藥物大多辛溫香燥,易于耗氣傷津,助熱生火,年老體弱或素體氣虛陰虧、內(nèi)熱較甚者,則當(dāng)慎用,或酌情配伍益氣滋潤之品。4、理氣藥物辛散走竄,有動血及動胎之弊,有出血傾向的患者或婦女適值經(jīng)期者均應(yīng)
3、慎用,孕婦則不宜使用。,第一節(jié) 行 氣,朱震亨(丹溪)認(rèn)為:,“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佛郁,諸病生焉,故人身諸病,多生于郁”,越鞠丸 《丹溪心法》 本方名系以功用命名。“越”是逾越、發(fā)越之意?!熬稀笔乔?、鞠躬之意,可引申為受到壓抑之象。本方能發(fā)越郁結(jié)之氣,而名“越鞠”。正如《醫(yī)方考》所言: “越鞠者,發(fā)越鞠郁之謂也。并作丸劑,可使郁結(jié)之氣,慢慢發(fā)越疏散故名越鞠丸”。,越 鞠 丸,組成 香附 川芎 蒼
4、術(shù) 神曲 梔子各等分主治 六郁證(氣、血、痰、濕、食、火郁) 胸膈痞悶,脘腹脹滿或疼痛,噯腐吞酸,惡心嘔吐,飲食不消,主治證候分析,七情所傷飲食失節(jié)寒溫不適,六郁證,胸膈痞悶 氣,脘腹脹痛 血,噯腐吞酸 火,濕痰,惡心嘔吐,飲食不消 食,,,肝氣郁滯,,脾氣壅滯,,,,,,,,肝,脾,病機(jī) 肝脾氣滯所致之六郁治法 行氣解郁(六郁之中,以氣郁為主。清?吳儀洛《成方切用》“治郁者必先理氣,以氣行
5、則郁行,氣阻則郁結(jié)也。”),君 香附——行氣解郁,以治氣郁 川芎——活血行氣,以治血郁臣 助香附行氣解郁之功佐 梔子——清熱瀉火,以治火郁 蒼術(shù)——燥濕運(yùn)脾,以治濕郁 神曲——消食和胃,以治食郁,治痰郁,,,,,,治生痰之本,方 解,特點(diǎn):1、五藥醫(yī)六郁,貴在治病求本。2、諸法并舉,重在調(diào)理氣機(jī)。,臨床應(yīng)用1、用方
6、要點(diǎn): 胸膈痞悶,脘腹脹痛,飲食不消等。,2. 臨床視何郁為重,調(diào)整其君藥并加味相應(yīng)藥物,若偏重于氣郁,重用香附,酌加木香、郁金。 血郁, 川芎,酌加桃仁、紅花。 濕郁, 蒼術(shù),酌加茯苓、澤瀉。 火郁, 梔子,酌加黃芩、黃連。 痰郁,
7、 酌加半夏、陳皮。 食郁, 神曲,酌加山楂、麥芽。,越鞠保和丸,組成:越鞠丸加木香、檳榔。功效:舒肝解郁,開胃消食主治:氣郁停滯之噯氣嘈雜,胸腹脹痛,消化不良。,柴胡疏肝散 (《醫(yī)學(xué)統(tǒng)旨》),組成 陳皮醋炒 柴胡各二錢 川芎 香附 枳殼 芍藥各一錢半 甘草炙,五分主治 肝氣郁滯證。 脅肋疼痛,胸悶善太息,情志抑郁,或易怒,脘腹脹滿,脈弦。病機(jī) 肝失疏泄,氣
8、滯血郁,肝胃不和。治法 疏肝解郁,行氣止痛。,方解君 柴胡——疏肝解郁臣 香附——疏肝理氣止痛 川芎——疏肝開郁,行氣活血,止脅痛 共助柴胡以解肝經(jīng)之郁滯,而增行氣活血止痛之效。佐 陳皮、枳殼——理氣行滯和胃(醋炒以入肝行氣) 白芍、甘草——養(yǎng)血柔肝,緩急止痛使 甘草——調(diào)和藥性,特點(diǎn),1、以大隊(duì)辛散入肝理氣之藥為主,輔佐以養(yǎng)血柔肝、活血暢脈、和胃降逆之品,疏肝之
9、中兼以養(yǎng)肝,理氣之中兼以調(diào)血,調(diào)肝兼行和胃。2、由四逆散重用柴胡,輕用甘草,將枳實(shí)易為枳殼,加香附、川芎、陳皮組成。疏肝理氣法的代表方。,臨床應(yīng)用,用方要點(diǎn):本方為疏肝解郁的常用方劑,臨床當(dāng)以脅肋脹痛,脈弦為使用依據(jù)。臨證加減:氣郁血滯見脅肋痛甚,舌有瘀點(diǎn)或色紫者,加當(dāng)歸、郁金、烏藥以行氣活血止痛;肝郁化火,口苦舌紅者,加梔子、黃芩、川楝子以清肝泄火;兼肝陰不足,見脅痛口干,舌紅苔少者,酌加枸杞子、沙參、麥冬以滋陰柔肝。使用注意
10、:本方芳香辛燥,易耗氣傷陰,不宜久服;孕婦慎用。,瓜蔞薤白白酒湯,《金匱要略》,瓜蔞薤白白酒湯,組成 瓜蔞實(shí)一枚 薤白半升 白酒七升主治 痰阻氣滯之胸痹。 胸中悶痛,甚至胸痛徹背,喘息咳唾,短氣,舌苔白膩,脈沉弦或緊。,主證分析:胸陽不振,痰阻氣滯之胸痹。,胸陽不振,,(津液不布),痰 濁,,,(阻滯氣機(jī)),阻于胸中,胸痹,,胸中悶痛,甚則胸痛徹背。喘息咳唾、短氣。苔白膩,脈沉弦或緊。,病機(jī) 胸陽不振
11、,痰阻氣滯治法 通陽散結(jié),行氣祛痰。,方 解君 瓜蔞實(shí)—滌痰散結(jié),寬胸理氣臣 薤白——宣通胸陽,散寒行氣 二藥相合,散胸中陰寒,化上焦痰濁,宣胸中氣機(jī),是治療胸痹之要藥。佐 白酒——行氣活血,以增薤白行氣通陽之功。,特點(diǎn),行氣與祛痰并行,寬胸與通陽相協(xié)。 此方治療胸痹的基礎(chǔ)方劑。,臨床應(yīng)用,1.用方要點(diǎn):以胸中悶痛,喘息短氣,舌苔白膩,脈弦。2.臨證加
12、減: 寒重:加干姜、桂枝、附子。 氣滯重:加枳實(shí)、厚樸。 痰濁重:加半夏、菖蒲、陳皮。 兼血瘀:加丹參、赤芍、川芎。,瓜蔞薤白茶,組成:瓜蔞、薤白、半夏功效:寬胸化痰,通陽散結(jié)主治:痰氣互結(jié)之胸痹。胸部滿痛,苔白膩,脈弦,半 夏 厚 樸 湯,《金匱要略》,半夏厚樸湯,組成 半夏一升 厚樸三兩 茯苓四兩 生姜五兩 蘇葉二
13、兩主治 梅核氣 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或咳或嘔,舌苔白潤或白膩,脈弦緩或弦滑,《金匱要略》“婦人咽中如有炙臠”《易簡方》“喜怒悲思憂恐驚之氣,結(jié)成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核氣,在咽喉之間,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氣所為也”。,情志不遂肝氣郁結(jié)肺胃失于 痰氣相搏宣降津液凝聚為痰 阻于咽喉,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 吞咽不下胸膈滿悶,或咳或嘔舌苔白潤或白膩,脈弦緩或弦滑,,
14、,,,,,病機(jī) 七情郁結(jié),痰氣互結(jié)于咽喉治法 行氣散結(jié),降逆化痰。,君 半夏——化痰散結(jié),降逆和胃 厚樸——行氣開郁,下氣除滿臣 茯苓——滲濕健脾,治生痰之源 蘇葉——①芳香疏散,理肺舒肝,協(xié)厚樸開郁散結(jié) ②質(zhì)輕入肺,引藥上行以達(dá)病所佐 生姜——散水氣以消痰,降逆止嘔 助半夏化痰散結(jié),和胃止嘔,解半夏之毒,,痰氣并治,方 解,特點(diǎn),痰氣并治,行中有降。 有仲景小
15、半夏湯加茯苓之意,重在化痰 。辛苦合用:辛可行氣散結(jié),苦能燥濕降逆 。,臨 床 應(yīng) 用,1.用方要點(diǎn): 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苔白膩,脈弦滑2.臨證加減: 氣郁甚,加香附、郁金。 脅肋痛,加川楝子,元胡。 咽痛,加玄參,桔梗。,,使用注意:,氣郁化火,陰傷津虧者,不宜使用本方。金嗓利咽丸組成:半夏厚樸湯加味功效:疏肝理氣,化痰
16、利咽主治:咽喉異物感,咽部不適,聲音嘶啞,及聲帶肥厚,厚樸溫中湯 (《內(nèi)外傷辨惑論》),組成 厚樸姜制 橘皮去白,各一兩 甘草炙 茯苓去皮 草豆蔻仁 木香各五錢 干姜七分 生姜三片 主治 脾胃寒濕氣滯證。 脘腹脹滿或疼痛,不思飲食,舌苔白膩,脈沉弦。病機(jī) 寒濕困脾,氣機(jī)阻滯。治法 行氣除滿,溫中燥濕。,方解 :,君 厚樸(重用)——行氣消脹,燥濕除滿臣 草豆蔻——溫中散寒,燥濕醒脾
17、佐 陳皮、木香——行氣寬中 助厚樸下氣消脹除滿 干姜、生姜——溫胃暖脾止痛 助草豆蔻溫中散寒 茯苓——滲濕健脾和中使 炙甘草——和中,調(diào)和諸藥,特點(diǎn),行氣與溫中并用,芳香與溫燥并施。厚樸溫中湯 與理中丸 比較: 均有干姜、甘草及溫中散寒之功,可用治中寒之證。 厚樸溫中湯以
18、厚樸行氣除滿為君,以行氣為主,兼以溫中燥濕,主治脾胃氣滯寒濕證—屬實(shí) 理中丸以干姜溫中散寒為君,以溫中為主,并能補(bǔ)氣健脾,主治中焦虛寒之證—屬虛,臨床應(yīng)用 用方要點(diǎn):以脘腹脹滿或疼痛,舌苔白,脈沉弦為使用要點(diǎn)。 臨證加減:若濕盛者,加腹皮、澤瀉;感寒而脘腹痛甚者,酌加良姜、肉桂;兼夾食滯,加神曲、山楂;兼肝郁見脅痛,泛酸水者,加香附、烏賊骨;兼胃氣上逆惡嘔者,加半夏、姜竹茹。 使用注意:氣虛或胃陰不足者,不宜使用。,天臺
19、烏藥散,《圣濟(jì)總錄》,組成 天臺烏藥 木香 小茴香微炒 青皮去白,焙 高良姜炒,各半兩 檳榔銼,二個 川楝子十個 巴豆七十粒 用法 先將巴豆微打破,同川楝子用麩炒黑,去巴豆及麩皮不用。溫酒送下。主治 寒滯肝脈之小腸疝氣。 少腹引控睪丸而痛,偏墜腫脹,苔白,脈弦。亦治痛經(jīng),瘕聚等屬寒凝氣滯者。病機(jī) 寒凝肝脈,氣機(jī)結(jié)滯。治法 行氣疏肝,散寒止痛。,方解:,君 烏藥——行氣疏肝,散寒止痛臣
20、 青皮——疏肝破氣 木香——理氣止痛 小茴香——曖肝散寒 高良姜——散寒止痛佐 檳榔——下氣導(dǎo)滯,直達(dá)下焦而破堅(jiān) 制川楝子——既可制其苦寒之性,又能增其行氣散結(jié)之力?!叭バ栽鲇谩?溫酒——散寒,行氣,活血,,治寒疝氣痛的要藥,,,,臨床應(yīng)用,1.用方要點(diǎn): 少腹痛引睪丸,舌淡苔白,脈沉弦。2.臨證加減: 偏墜腫脹,加
21、荔枝核,橘核。 寒甚,加肉桂,吳茱萸。3.使用注意: 腎陰虛氣滯、濕熱下注之疝痛,禁用本方。,第二節(jié) 降氣,蘇子降氣湯 《備急千金要方 》,組成 紫蘇子 半夏湯洗七次,各二兩半 川當(dāng)歸半兩 甘草炙,二兩 前胡 厚樸各一兩 肉桂去皮,一兩半 生姜二片 大棗一個 蘇葉五片 主治 上實(shí)下虛之喘咳證。 喘咳痰多,胸膈滿悶,
22、短氣,呼多吸少,或腰疼腳軟,或肢體浮腫,舌苔白滑或白膩,脈滑。病機(jī) 痰涎壅肺,腎陽不足。治法 降氣平喘,祛痰止咳,主治證病機(jī)分析 :,上實(shí)(痰涎壅肺),下虛(腎陽不足),,肺失肅降-咳喘短氣,痰多,痰阻氣滯-胸膈滿悶,,腎不納氣-呼多吸少 水濕內(nèi)停-水溢肌膚-浮腫 失于溫養(yǎng)-腰疼腳弱 舌苔白滑或白膩,脈弦滑,,祛痰止咳降氣平喘,方解: 君 紫蘇子——降氣消痰 ,潤腸通便 臣 半夏 ——降逆燥濕祛痰
23、 厚樸——降氣平喘,寬胸除滿 佐 前胡——宣肺降氣,祛痰止咳 制諸溫藥之燥,,降氣平喘祛痰降中寓宣治上實(shí)(標(biāo)),,,佐 桂心——溫補(bǔ)下元 當(dāng)歸——養(yǎng)血補(bǔ)虛以助桂心溫補(bǔ)下元 治“咳逆上氣”,潤燥通便 制半夏、厚樸之燥,以防辛燥傷津 生姜、蘇葉——
24、散寒宣肺佐使 大棗、甘草——和中,調(diào)和藥性,,溫腎納氣以平喘溫陽化氣以行水,溫補(bǔ)下元顧下虛(本),,蘇子降氣湯,特點(diǎn):治上顧下,標(biāo)本兼顧,治上治標(biāo)為主;降中寓宣,臨床應(yīng)用用方要點(diǎn): 喘咳短氣,痰多稀白,胸膈滿悶,苔白滑或白膩,脈滑。本方為治上實(shí)下虛喘咳證的常用方。,蘇子降氣湯,臨證加減:1、痰多喘甚:+瀉肺平喘藥:葶藶子、桑白皮2、喘不能平臥或動則氣短難續(xù): ?。{氣平喘藥:胡桃肉、沉香、訶子3、腎陽虛
25、明顯:+溫腎助陽藥:附子、補(bǔ)骨脂4、水腫、小便不利:+利尿藥,定 喘 湯,《攝生眾妙方》,組成 白果去殼,砸碎炒黃,二十一枚 麻黃三錢 蘇子二錢 甘草一錢 款冬花三錢 杏仁去皮尖,一錢五分 桑白皮蜜炙,三錢 黃芩微炒, 一錢五分 法制半夏三錢 主治 風(fēng)寒外束,痰熱內(nèi)蘊(yùn)之哮喘。 喘咳痰多氣急,痰稠色黃,或微惡風(fēng)寒,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主證病機(jī)分析,風(fēng)寒外束 痰熱內(nèi)蘊(yùn) 肺失宣降,微惡風(fēng)寒
26、,哮喘咳嗽,痰稠而黃 ,苔黃膩,脈滑數(shù),,,宣肺降氣清熱化痰,病機(jī) 痰熱內(nèi)蘊(yùn),復(fù)感風(fēng)寒,肺失宣降。治法 宣肺降氣,清熱化痰。,方解君 麻黃——宣肺平喘,解表散邪 一散 白果——斂肺定喘,祛痰止咳 一收 增強(qiáng)平喘之功,又防麻黃辛散太過耗傷肺氣臣 桑白皮——清熱瀉肺平喘 黃 芩——清熱化痰佐 杏仁、款冬花——降氣平喘 蘇子、半夏——
27、化痰止咳佐使 生甘草——止咳 ,調(diào)和諸藥,,,消內(nèi)蘊(yùn)之痰熱,特點(diǎn):,宣開與清降并用, 發(fā)散與收斂兼施。,臨 床 應(yīng) 用,1.用方要點(diǎn): 哮喘咳嗽,痰多黃稠,苔黃膩,脈滑數(shù)。2.臨證加減: 無表證者,減少麻黃用量。 痰多者,加瓜蔞、膽南星。 肺熱重者,酌加生石膏、魚腥草。,3.使用注意: 新感風(fēng)寒,內(nèi)無痰熱及肺腎虛喘者不宜使用。,,定 喘
28、 湯與蘇子降氣湯比較,定喘湯是用宣肺平喘之麻黃和白果,配伍化痰清熱降氣之蘇子、半夏、杏仁、冬花、黃芩、桑白皮等,具有宣肺降氣,清熱化痰之功,主治風(fēng)寒外束,痰熱內(nèi)蘊(yùn),肺失宣降之哮喘;蘇子降氣湯是以蘇子降氣平喘為主,配以下氣祛痰,溫腎納氣之品,具降氣化痰,平喘止咳,溫腎納氣之功,主治痰壅肺實(shí)兼腎陽虛弱之咳喘痰多等。,定 喘 湯與小青龍湯比較,小青龍湯是用麻黃、桂枝配伍干姜、細(xì)辛、半夏等,功可解表散寒,溫肺化飲,適宜于內(nèi)有寒飲,又兼表寒(
29、重)之喘咳,其特點(diǎn)是喘咳,痰稀白量多;定喘湯是以麻黃、白果與蘇子、半夏、黃芩、桑白皮等配伍,功可宣肺降氣,清熱化痰,兼解表散寒,用于治療風(fēng)寒(輕)外束,痰熱內(nèi)蘊(yùn)之哮喘咳嗽,并痰稠色黃等。,旋覆代赭湯,《傷寒論》,組成 旋覆花三兩 人參二兩 生姜五兩 代赭石一兩 炙甘草三兩 半夏洗,半升 大棗擘,十二枚主治 中虛痰阻氣逆證。 心下痞硬,噫氣不除,或反胃嘔逆,吐涎沫,舌淡苔白滑,脈弦而虛。,主證病機(jī)分析:,汗
30、吐下,,中氣虛弱,,脾不運(yùn)濕,濕聚為痰-痰阻氣滯-心下痞硬 胃氣上逆-噫氣(噯氣),嘔吐,呃逆 苔白滑,脈弦虛,胃失和降中虛痰阻,,病機(jī) 中虛痰阻,胃失和降。治法 降逆化痰,益氣和胃。,方解 君 旋覆花——下氣消痰,降逆止噫臣 少用代赭石——重鎮(zhèn)降逆,下氣止噫 半夏——祛痰散結(jié),降逆和胃 生姜——降逆止嘔,溫胃化痰, 制赭石寒涼,使其鎮(zhèn)降
31、氣逆不伐胃 解半夏之毒佐 人參、大棗、炙甘草——益氣健脾養(yǎng)胃使 炙甘草——調(diào)和藥性,臨 床 應(yīng) 用,1.用方要點(diǎn): 心下痞硬,噯氣頻作,呃逆,苔白滑,脈弦虛。2.臨證加減: 胃氣不虛,去人參、大棗,加重代赭石用量。 痰多,加茯苓、陳皮。,旋覆代 赭 湯--臨床應(yīng)用,(1)和胃降逆的代表方,,胃氣虛胃不虛,,挾痰:本方兼熱:+竹茹-橘皮竹茹湯偏寒
32、:+丁香、柿蒂或合理中丸兼陰虛:+山藥、石斛、麥冬,,可減代赭石,減 人參 大棗,,痰濕甚,苔厚膩:合平胃散 挾食積,噯氣臭腐:+消食藥 兼肝郁,脅痛:合四逆散 兼熱,吞酸吐苔:合左金丸,(2)眩暈:+天麻,白術(shù)。,旋覆代赭湯與半夏瀉心湯比較,共有半夏、人參、甘草、大棗,可治療虛實(shí)錯雜之痞證。半夏瀉心湯以黃芩、黃連之苦寒泄熱配伍干姜、半夏之辛溫開結(jié)為主,溫清苦辛并用,適用于中虛寒熱互結(jié)之痞證;旋覆代赭湯以旋覆花、代赭石之降逆
33、下氣配伍半夏、生姜之化痰和胃為主,適用于中虛痰阻氣逆之痞證。,橘皮竹茹湯,《金匱要略》,主證分析:,胃失和降——呃逆或干嘔 胃虛——虛煩少氣,納差有熱——口干,舌紅嫩,脈虛數(shù)。,胃虛有熱呃逆,,功效:降逆止呃,益氣清熱。,方解:君 橘皮--行氣和胃止嘔 竹茹--清熱安胃以止嘔 臣 人參--益氣補(bǔ)中 生姜--和胃降逆止嘔 佐
34、 大棗 甘草--益氣健脾養(yǎng)胃 使 甘草—調(diào)和諸藥,配伍特點(diǎn):,補(bǔ)而不滯,清而不寒。用量特點(diǎn): 橘皮、竹茹均須大劑量才能獲效。,臨 床 應(yīng) 用,1.用方要點(diǎn): 呃逆或嘔吐,舌紅嫩,脈虛數(shù)。2.臨證加減: 胃熱兼陰傷盛,加麥冬、石斛。 胃熱嘔吐,氣不虛者,去人參、大棗,加柿蒂、枇杷葉。3. 使用注意: 呃逆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