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下頜肌張力障礙全腦灰質形態(tài)學研究、危險因素及生命質量調查.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6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的:
  比較口下頜肌張力障礙患者與正常對照的全腦灰質差異,以探討其發(fā)病機制。探討口下頜肌張力障礙發(fā)病危險因素并評價其健康相關生命質量。
  方法:
  對19例口下頜肌張力障礙患者及性別年齡匹配正常對照進行全腦軸位T1加權三維結構像采集。利用SPM8對掃描圖像進行預處理,并進行基于體素的統(tǒng)計學分析比較。
  對80例口下頜肌張力障礙患者及100例性別年齡比例匹配正常對照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內容包括一般情況、社會

2、行為因素、環(huán)境因素、遺傳因素、既往病史、SF-36健康調查量表、漢密爾頓焦慮及抑郁量表等,數(shù)據(jù)錄入IBM SPSS 2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
  結果:
  口下頜肌張力障礙在右側小腦半球、右側中央后回及雙側楔前葉呈灰質顯著增加(P<0.01,非校正),而在雙側中央前回、右側殼核、左側額中回、右側顳中回則呈灰質顯著減少(P<0.01,非校正)。
  多因素回歸分析顯示,焦慮、抑郁程度與口下頜肌張力障礙發(fā)病呈顯著正相關

3、(P<0.05)??谙骂M肌張力障礙患者SF-36各維度評分顯著低于正常對照(P<0.001)。伴有頸部肌張力障礙患者SF-36軀體疼痛維度評分顯著下降(P<0.05),伴有焦慮、抑郁患者SF-36各維度評分顯著低于無焦慮抑郁患者(P<0.05)。
  結論:
  口下頜肌張力障礙存在殼核、小腦、感覺運動皮層等區(qū)域灰質改變,其病理生理機制可能與皮層-基底節(jié)-丘腦-皮層回路及皮層-小腦-丘腦-皮層回路受累的感覺運動整合功能異常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