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p> 論中國古代道德生態(tài)的形成及其特點</p><p> [摘要]一個民族由于生存環(huán)境、歷史境遇的不同,會形成不同的民族文化。對中華民族而言。文化的核心與靈魂是道德。由于社會上存在不同的族群、不同的階層、不同的團體,道德狀況也是多樣紛呈。形成一個大的道德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國道德生態(tài)系統(tǒng)形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它以儒家、道家道德為主干,其它諸家道德以及后來少數(shù)民族道德、外來宗教道德為輔翼。中國道德生態(tài)堅持道
2、德至上的原則。具有多樣性、層次性、平衡性、制約性、整體性等特征。中國道德生態(tài)具有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中國人的特點、中國人的生活、中國人的思想都在道德生態(tài)中體現(xiàn)出來,它是中國人之所以成為中國人依據(jù)。是中國特有的文明模式。 </p><p> [關(guān)鍵詞]中國古代;道德;生態(tài) </p><p> [作者簡介]張洪興,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博士后,吉林長春130024 </
3、p><p> [中圖分類號]B82-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434(2013)02-0001-05 </p><p> 一、中國古代道德生態(tài)的形成 </p><p> 一個民族由于生存環(huán)境、歷史境遇的不同。會形成不同的民族文化品格。中國古代文化是在中國特有地理環(huán)境、農(nóng)耕文明和宗法制社會基礎(chǔ)上形成的,道德生態(tài)亦然。相對封閉的地理環(huán)境、自給自足
4、的農(nóng)耕經(jīng)濟、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的宗法制度三者相互結(jié)合,相互作用,既形成了中國人溫和、堅韌、保守的性格,又使中國人形成了固土重遷、重人倫日用、重秩序和諧等傳統(tǒng)。為了保證宗法制社會的良性運行,儒家、道家都著力于道德建設(shè)。牟宗三先生在討論中國哲學的特質(zhì)時認為:“用一句最概括性的話來說,就是中國哲學特重‘主體性’(Subjectivity)與‘內(nèi)在道德性’(Inner-morality)。”所謂內(nèi)在道德性,牟宗三先生解釋為“道德的主體性”。道
5、德品性成為中華民族的首要特征,并且在大中華文化圈內(nèi)被廣泛接受,成為一種道德范式。這種道德范式,不只成就著、規(guī)范著、約束著中國人,對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諸國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p><p> 中國古代道德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形成經(jīng)歷了漫長的過程,但這系統(tǒng)形成后,卻具有了超乎想象的穩(wěn)定性。在長達二千年的中國古代社會中,它生生不息,連綿悠遠,成為世界文明史上獨一無二的存在。我們這里先約略說一下中國古代道德生態(tài)的形成。
6、 </p><p> 由于文獻的缺失,我們對夏、商社會的情況所知不多,“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論語,八佾》),孔子的時代夏禮、殷禮知之甚少,所以這們這里也就略而不言。但是,任何文明的發(fā)展不可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商的文明是對夏文明的因革,周文明是對商文明的因革,這一點還是首先需要明確的。我們知道,武王伐紂西周建立后。實行分封制,奠定了中國古代宗法制社會的基礎(chǔ)。
7、周公制禮作樂,奠定了中國禮樂之邦和禮樂文明教化的基礎(chǔ)。但所謂的禮樂,貫徹的是宗法制社會的核心理念,維護的是等級秩序。西周末年,周天子式微,出現(xiàn)了禮崩樂壞的局面,宗法制觀念受到了嚴重的挑戰(zhàn)。是維護、是強化,還是挑戰(zhàn)、否定宗法制社會?有識之士開展了所謂的百家爭鳴,章學誠《文史通義·原道》中說“人人自以為道德矣……皆自以為至極,而思以其道易天下者也”。大致反映了當時的情況。儒家以恢復周禮為己任,在仁、義的原則指引下,強調(diào)君君、臣臣、
8、父父、子子。形成了儒家所謂的仁義道德;墨家主張“兼愛”、“非攻”,要求“節(jié)葬”、“節(jié)用”、“尚同”、“尚賢”,站在小生產(chǎn)者的立場挑戰(zhàn)宗法制道德;道家則標舉道德的大旗,尚無貴虛,借</p><p> 二、道德至上的原則 </p><p> 我們知道,人有自然(動物)屬性和社會屬性,而社會屬性是人的本質(zhì)屬性。人的社會屬性包括諸多內(nèi)容,其中最核心的是人們理念、觀念層面的內(nèi)容。人生短短百年,在
9、一個生命長度內(nèi),首先要解決為什么活著、怎樣活著,為什么要死亡、如何死亡的問題,首先要賦予生命以意義。人生的意義其實是人本身賦予的,以期把人生由黑暗引向光明,由無聊引向有趣,由平庸引向崇高,讓人類沐浴文明之光。于是,就有了各種宗教法門,有了各種理想信念,有了各種學說教義。在人類的發(fā)展歷程中,宗教起到了重大的作用,當代的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仍然在人們的生活乃至國家政治中占有一席之地,賦予生命以宗教意義是這些國家文化的重要特征。中國的宗教觀
10、念相對薄弱,賦予生命以道德意義是中國文化最核心的內(nèi)核。 </p><p> 在甲骨文中,“道”字并沒有出現(xiàn)。西周金文中,道字由“首”和“行”兩部分構(gòu)成。據(jù)劉翔先生考證,道字從行從首,象人張首處于十字街口之狀,其本義應為引道而行。筆者以為,道字的產(chǎn)生,應該是先民“近取諸物”(《周易·系辭》)的結(jié)果,意指人們腳下行走之路;當人們觀念豐富之后。才會有人道、天道的擴展。而德字,從當前已有的資料看,比道字產(chǎn)生還
11、要早。德,從行從橫目之形。意為張望后看清道路而有所得。德,即得也。晁福林在《先秦時期“德”觀念的起源及其發(fā)展》一文中認為:“在有確鑿文字記載的殷商時代,‘德’即得到之‘得’,意指得到‘天’的眷顧與恩惠。具體說來,商人之‘德(得)’是從兩個方面獲取的:一是‘天命?!恰咦妗?。在商人的理念中,高祖既是天意的代表,又是與人關(guān)系最為密切者……因此??梢哉f殷商時代的‘德’,實際上是其天命觀、神意觀的一種表達,人們贊美‘德’,就是在贊美天命
12、和先祖的賜予。”翻在天道觀念尤其是道的本體意義產(chǎn)生之后,德便引申為世間萬物(包括人)從道(天)得來的內(nèi)在的品性,所以,《管子·心術(shù)》篇中說:“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職道之精。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謂所得以然也,以無為之謂道,</p><p> 上面儒、道兩家解決了人之生的問題,如何解決人之死的問題呢?在道德層面上,儒家由生入死,而道家則是由死人生。在《論語·先進》中記載,子路向孔子請
13、教事奉鬼神的事情,孔子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路又請教死亡的問題,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孔子回避鬼神及死亡的問題,所以不語怪、力、亂、神,立足人事;但是,儒家講究厚葬,強調(diào)慎終追遠(《論語·學而》),要求“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論語-八佾》),把祖先神化,把人生神化,以生來事死,讓生人感悟死亡,或者說賦予死亡以意義。道家之道的根基是無,他們的學說從無展開。又復歸于無?!盁o,名天地之始”(《老子》第一章)、“天下萬物生
14、于有,有生于無”(《老子》四十章),生命的過程即從開始,而死(無)則是其母、其根,只有“復守其母”(《老子》五十二章),“復歸其根”(《老子》十六章),才能達到“死而不亡者壽”(《老子》三十三章)、“沒身不殆”(《老子》十六章)的境界。而在《莊子·至樂》篇“莊子妻死”的寓言中,莊子考察了生命的過程,“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
15、lt;/p><p> 可以說,在儒家、道家的道德世界中,解決了人們生與死的根本問題。不管它保守也好,循環(huán)也罷,在它萌芽、生成、發(fā)展、繁榮的二三千年中,中國人堅持道德至上的原則,并漸次形成了道統(tǒng)的傳承。尤其是儒家。自韓愈在古文運動中提出道統(tǒng)說后,得到宋明理學家的大力推揚。一般認為,道統(tǒng)強調(diào)儒家的脈落與傳承,在筆者看來,道統(tǒng)的觀念絕不僅限于意識觀念層面,它更側(cè)重于道德的統(tǒng)治,對中國的政治統(tǒng)治(政統(tǒng))產(chǎn)生了極大的制約與影
16、響。雖然,在西方資本主義侵入后,中國人遭受了一百余年的恥辱與磨難,這種道德范式受到了沖擊,近代以來中國人也進行了多種革新甚至革命,但不管如何,它是中國人之所以成為中國人的根本所在。 </p><p> 三、中國古代道德生態(tài)的基本特點 </p><p> 在儒家、道家道德至上原則的引領(lǐng)下,人們自覺致力于道德建設(shè),完善自身的品行。這里有一個問題需要首先說明。很長時間以來,人們對道德的理解。
17、常常只與儒家學說聯(lián)系在一起,仿佛仁、義、忠、信等儒家觀念即是道德的全部內(nèi)容。也正因如此,所謂道德至上的論調(diào)也常為現(xiàn)代人所詬病?!耙话阏f來,道德至上論者多以高層面的生命內(nèi)涵淹沒低層面的生命追求,把生命的豐富內(nèi)涵單向地化約為人倫道德,將多元的生命主體簡化為一元的道德主體,淡化人保護生命、自由、財產(chǎn)等‘情’方面的追求,總想用性善情惡、義利之辯、舍生取義等教化人們,最終走向泛道德主義。失去生命中最本真的東西,沒有對生命本身的尊重也會使道德走向虛
18、偽?!逼鋵?,看待、理解或者評價中國道德,應從整體上著手,儒家、道家道德處于一種互補的、動態(tài)的平衡狀態(tài),道德在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了低層面的生命追求,而且培養(yǎng)了中國人的藝術(shù)情懷與生命情結(jié),形成一種良性的道德生態(tài)系統(tǒng)。 </p><p> 在筆者看來,中國古代道德生態(tài)具有多樣性、層次性、平衡性、制約性、整體性等特點,下面予以簡要單說明。 </p><p> 多樣性。中國的文化與基督教文化明有顯得
19、不同。作為基督教的元典,《圣經(jīng)》總是反復歌頌神的功績;《舊約·申命記》也反復告誡教徒們“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你和你子子孫孫一生敬畏耶和華。謹守他的一切律例、誡命”、“神是獨一的主”,基督教的教義對西文化的形成起到了基礎(chǔ)性的作用。儒家道家學說雖有說教的意味,但缺少絕對的威權(quán),缺少絕對的控制。而道家尤其是莊子的學說。是在解構(gòu)儒家學說的基礎(chǔ)上產(chǎn)生的,更易使儒家的說教產(chǎn)生分離。所以,中國文化中具備使
20、道德生態(tài)呈現(xiàn)多樣性的基礎(chǔ)。其實,人類社會本就千姿百態(tài),人情世態(tài)也不可能整齊劃一,道德狀況亦理應如此。道德的多樣性是建立良性道德生態(tài)的基礎(chǔ),是社會包容性的首要特征。 </p><p> 中國古代道德生態(tài)雖以儒家、道家道德為主干、主流,但有主干也有旁支,有主流也有支流。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之后,道家潛潤滋長,陰陽家、法家甚乃兵家也都有自己的“市場”。形成道德多元的格局。儒家雖堅持人倫道德,但不諱言對富貴的追
21、求,不諱言人的基本的欲求,如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論語·里仁》),“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論語-述而》);孟子也說“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儒家的道德也不總是讓人們正襟危坐。《論語·雍也》中,孔子告誡子夏說:“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不管孔子的意愿如何?!靶∪巳濉贝_實是存在的。如果
22、說“君子儒”是儒家主干。則“小人儒”則是旁支。在老子、莊子那里,道家的道本就是玄妙幽遠的,其不確定性正為道德的多樣性提供了契機。《莊子·天地》中,東郭子問道于莊子,莊子以道在螻蟻、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來闡明道之無所不在,世間萬物皆有道,道及其所依附的德自然呈現(xiàn)出多樣性的特征。在中國歷史發(fā)展的進程中,不同民族的道德也不斷與儒家、道家道德相融會,尤其是曾經(jīng)一統(tǒng)</p><p> 道家道德的層次性更是明顯
23、?!独献印分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有人道,地有地道,天有天道,而道的最高層次即自然?!独献印菲呤哒轮姓f“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強調(diào)的則是天道與人道的不同。莊子的天道觀與老子一脈相承,但莊子賦予人道以更大的靈活性,強調(diào)隨時處順,不得已時甚至主張?zhí)幱凇安呐c不材之間”(《莊子·山木》篇)。 </p><p> 平衡性。在中國人的思維觀念中,一直存在一
24、個近于二元論的傳統(tǒng)。《周易·賁卦·彖辭》中說“剛?cè)峤诲e,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國先民從天文、人文視野出發(fā),觀念自然與人事。在他們看來,自然界中有高有下、有山有澤、有陽有月。人事中則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尊有卑,在此基礎(chǔ)上,漸漸抽象而產(chǎn)生陰、陽的觀念。陰陽的觀念影響至為深巨,它是中國文化產(chǎn)生、發(fā)展的基礎(chǔ),儒家、道家道德即由此而產(chǎn)生。一般認為,儒家繼承了乾道的功能與特征,道家
25、繼承的陰道的功能與特征。從表面上看,孔子以恢復周禮為己任,而老子則是以批判為旨歸,儒、道兩家相互攻訐,仿佛水火不相容,但實際上是與陰陽、乾坤一樣,雖是對立的兩面,但是同源互補的,《老子》四十二章中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和”是陰陽、乾坤、儒道追求的一個根本性的目標。儒道互補即如太極圖中的陰陽魚一樣,陰陽此消彼長,此長彼消,實現(xiàn)一種陰陽的和合。 </p><p> 馮友蘭曾經(jīng)說:“真正形上學的方法的兩
26、種:一種是正底方法:一種是負底方法。正底方法是以邏輯分析法講形上學。負底方法是講形上學不能講,講形上學不能講,亦是一種講形上學的方法。猶之乎不屑于教誨人,或不教誨人,亦是一種教誨人的方法。”從思維角度來講,儒家是“正”的方面,而道家則是“負”的方法。在善的原則指導下,儒家所謂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都是人性中積極的、正面的響應,所以說,儒家道德更多的是一種要求,或者說一種束縛。而道家則采用的是一種“道德減法”,主張絕仁棄義
27、,批判儒家禮法,追求自然天成。需要說明的是,道家尤其是莊子的道德追求是以真為前提的,“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故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強親者,雖笑不和”(《莊子-漁夫》),離開了真,老莊的道德就沒有了底色。這樣,中國古代道德生態(tài)一方面規(guī)范人的行為品性,一方面又在莊子齊物、逍遙等訴求下解放人的個性。從而相得益彰,達到一種動態(tài)的平衡。中國古代士人所堅持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其實是在儒道互補格局下的一種微
28、妙的平衡。 </p><p> 制約性。當?shù)赖律鷳B(tài)系統(tǒng)形成后,它就對系統(tǒng)內(nèi)的個體形成制約。使其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它的束縛。這種制約性,從橫的方面來講,體現(xiàn)當時的社會層面的道德生活中;從縱的方面來說,體現(xiàn)在歷史的傳承中。我們知道,儒家“三綱五?!庇^念產(chǎn)生以后,所謂的綱常倫理就對人們的行為日用具有極大的約束力;而道家的真的原則,則讓人們努力去偽存真,保持自己的自然天性,這同樣也是一種約束。儒家、道家道德一方面給予社
29、會個體以認同感、歸屬感,另一方面也要求社會個體的認同與歸屬。在歷朝歷代的更替過程中,漢族政權(quán)自然而然地選擇了儒家思想作為官方的意識形態(tài);即便是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在鞏固統(tǒng)治的過程中也無一例外地選擇儒家作為統(tǒng)治的基礎(chǔ),供奉孔子為圣人、先師,從而合理地納入到中華民族歷史傳承的序列中。遼太祖阿保機稱帝后,曾就國家的政治問題征求大臣們的意見。據(jù)《遼史-義宗倍傳》中記載: </p><p> 時太祖問侍臣曰:“受命之君,當事天敬
30、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皆以佛對。太祖日:“佛非中國教。”倍曰:“孔子大圣,萬世所尊,宜先。”太祖大悅,即建孔子廟,詔皇太子春秋釋奠。 </p><p> 遼的國家意識形態(tài)即以儒家為正統(tǒng)。之后的元、清的統(tǒng)治莫不都是如此。元朝尊孔子,重道教,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秋,元武宗海山加稱孔子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順治二年(1645年),清世祖福臨加尊孔子為“大成至圣文宣先師”,對孔子的尊崇雖是鞏固其統(tǒng)治
31、的需要,為其統(tǒng)治尋求法理基礎(chǔ),但從另外角度來說的話,這正體現(xiàn)了儒家道德強有力的約束力量。道德生態(tài)橫的與縱的約束力共同作用,是中國古代社會具有超常穩(wěn)定性的重要原因。 </p><p> 整體性。我們前面說過,中國古代道德生態(tài)是在農(nóng)耕文明和宗法制社會基礎(chǔ)上形成的,從世界范圍來看,具有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中國人的特點、中國人的生活、中國人的思想都在這道德生態(tài)中體現(xiàn)出來,它是中國人之所以成為中國人的標準和依據(jù),是中國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中國古代建筑特點
- 中國古代建筑的特點
- 中國古代偵查制度的特點及其成因
- 80271.論中國古代教育政策的特點
- 中國古代雕塑的藝術(shù)特點
- 談中國古代建筑的特點
- 中國古代宗教思想的特點
- 論中國古代鞍馬畫的發(fā)展與特點.pdf
- 論中國古代市民階層審美文化的發(fā)生、發(fā)展及其特點
- 中國古代建筑的特點及影響
- 中國古代雕塑的藝術(shù)特點探析
- 中國古代雕塑的藝術(shù)特點分析
- 論中國古代鋪首
- 中國古代意象特征論
- 論中國古代仁政思想
- 論中國古代盛世形成期的戰(zhàn)略文化.pdf
- 論中國古代市民階層審美文化的發(fā)生、發(fā)展及其特點.pdf
- 中國古代
- 中國古代兵役制度特點
- 中國古代小說節(jié)奏論.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