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考試考研英語一試題真題(含答案詳解+作文范文)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制度倫理視閾中的道德建設及其進路</p><p>  [摘要]我國傳統(tǒng)的主流倫理學(包括計劃經濟時代的主流倫理學)的重要缺陷之一是缺乏制度倫理思維。從制度倫理的角度看:制度的倫理功能遠遠大于個人美德,制度保障是人們選擇道德行為的必要前提,制度是維護道德的中堅力量。制度倫理是判斷社會道德進步與否的客觀標準。在從計劃經濟時代之威權社會走向市場經濟時代之民主社會的社會轉型期,我們的道德建設要具備宏

2、觀的制度倫理思維(而非微觀的個體道德思維),要通過制度創(chuàng)新和制度變革來加強和改善我們的道德建設,使我們的道德建設工程實現(xiàn)實質性的突破。 </p><p>  [關鍵詞]制度倫理 公民社會 憲政民主 </p><p>  [中圖分類號]B82-0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1539(2013)03-0102-06 </p><p>  近一段時期以來

3、,我國的社會生活中出現(xiàn)了一系列重大和惡劣的失德和敗德現(xiàn)象。雖然不能從這些現(xiàn)象中得出我們的倫理生活出現(xiàn)了“道德滑坡”甚至“道德沙塵暴”的結論,但是,我國當前的道德狀況確實令人焦慮和擔憂,我們的道德建設在某些方面離人們的期望和要求仍有很大的距離,卻是不爭的事實。從道德建設的角度看,當務之急是要深刻地反思導致這些現(xiàn)象出現(xiàn)和泛濫的制度原因,從制度倫理建設的角度來重新思考和定位道德建設的路徑和策略,在制度層面尋找道德建設的新舉措和新辦法。 <

4、;/p><p>  一、從個人美德到制度倫理:倫理思維的轉型 </p><p>  制度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制度”包括通常所說的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兩類,狹義的“制度”則僅指通常所說的正式制度。制度倫理指的是正式的制度安排中所內在地蘊含著的價值目標、倫理原則和道德規(guī)范。 </p><p>  制度首先是一組相互聯(lián)系的規(guī)則和規(guī)范體系,它們規(guī)定了特定組織、機構或集體的

5、行為模式和交往方式;這些規(guī)則和規(guī)范體系包含著某些明示的或默示的倫理規(guī)范。作為組織、機構或集體行動的規(guī)范,制度對人們的道德觀念的控制和影響是普遍有效和持續(xù)不斷的。 </p><p>  制度同時也是一種基本的社會結構。這種結構依據(jù)特定的價值和倫理原則規(guī)定了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利益關系和交往模式。因此,每一種具體的制度安排都要受一定的倫理觀念的支配。特定的制度不過是特定的價值和倫理觀念的實體化和具體化,是結構化、程序

6、化了的價值和倫理原則。作為特定倫理觀念的凝結和沉淀,制度對人們的道德觀念的預制和引導是潛移默化和無處不在的。 </p><p>  總之,制度就是依據(jù)特定的價值和倫理原則在人們之間分配基本的權利和義務的社會結構,是由正式的社會組織頒布和實施的用來規(guī)范主體間的行為并調整主體間的關系的一整套規(guī)范體系的總和。它依一定的程序,由一種超越于個體力量之上的社會性公共力量來強制性地實施某些規(guī)則,從而引導或迫使人們遵循某些行為模

7、式。 </p><p>  我國傳統(tǒng)的主流倫理學(包括計劃經濟時代的主流倫理學)的一個重要缺陷就在于,它只把個人視為道德行為的主體,只把道德理解為約束個人行為的規(guī)范。在這種倫理學看來,社會道德風尚的高低完全取決于個人道德修養(yǎng)和道德素質的高低;社會上之所以出現(xiàn)種種失德和敗德行為,完全是由于人心不古,世風日下。這種倫理思維傾向于到人的心靈中去尋找治國平天下的藥方,認為制度層面的問題也是源于個人道德品質的敗壞,只能通過

8、提高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和道德素質來加以解決。這正是傳統(tǒng)的人治觀念的哲學基礎。這種倫理思維認識不到,制度(組織或機構)也是倫理行為的主體,制度也需要遵守基本的倫理原則。由于缺乏制度倫理的視角,傳統(tǒng)的倫理學只對個人的行為加以評判,而對制度的合理性本身卻不進行道德評判,對制度的不合理行為(不合理的決策、政策或法規(guī))也不進行道德譴責。制度倫理視角的缺失使得傳統(tǒng)倫理學缺乏從價值取向上引導和推動制度變革的責任感和使命意識,喪失了倫理學應有的制度批判和制

9、度建構功能,還使得傳統(tǒng)的道德建設難以走上制度創(chuàng)新的軌道,陷入治亂循環(huán)的歷史怪圈和人治的泥潭。 </p><p>  二、制度倫理思維及其啟示 </p><p>  根據(jù)傳統(tǒng)的倫理思維,所謂道德建設,就是對個人不斷地進行道德教育,樹立更多的道德榜樣,制定更多更細的個人行為規(guī)范,從而培養(yǎng)出更多具有較高道德素質和道德修養(yǎng)的個人。傳統(tǒng)個人美德倫理思維的這種初衷雖然是好的,但是從制度倫理思維的角度看

10、,把道德教育作為道德建設的主要措施,這是非常不夠的?!斑^去,在相當長的期間,我們曾錯誤地把公民道德建設看作純粹是公民個人的事情。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不顧公民實際的生活狀況,一味要求公民為著一種道德理想放棄個人的利益追求;不考慮公民現(xiàn)有的道德素質和水準,無限提高道德建設的目標;不注重社會公共生活的完善和發(fā)展,不斷地向公民個人提出這樣或那樣的道德要求。其實,在一個各種制度和規(guī)章尚不健全和完善的社會公共生活環(huán)境中,公民個人是不可能承受整個社會

11、道德狀況的改善這副重擔的。那些不切實際的做法不可能獲得公民的支持,反而會引起公民的不滿和逆反心理?!币虼耍谏鐣霓D型期,要建立起能夠維護并提高社會道德風尚的長效機制,我們就必須充分認識制度的倫理蘊含與倫理功能,把道德建設的主戰(zhàn)場放在制度倫理領域,用制度倫理思維來尋求道德建設的新舉措和新辦法。制度倫理建設的這種重要性主要是由制度的</p><p>  1 制度的倫理功能遠遠大于個人美德。與個人行為相比,制度性行為

12、的力量和影響是更為強大和深遠的。個體的不道德行為往往是一次性的,而且很容易被人們所識別;制度性的不道德行為則常常是持久的。且難以被人們所識別。個體的不道德行為給人們所帶來的傷害是局部、有限的,而制度的不道德行為給人們所帶來的傷害卻是全局性、系統(tǒng)性的。與制度所帶來的善相比,個人美德所帶來的善恰如滄海之一粟;與制度所帶來的惡相比,個人的敗德行為所帶來的惡亦不過是小巫見大巫。面對制度的罪惡,個人的美德往往是脆弱的;用個人美德去對抗制度的罪惡,

13、往往只能造就令人扼腕的悲劇性的道德英雄。在一個不合理的制度中,卑鄙往往能夠成為卑鄙者的通行證,而高尚只能成為高尚者的墓志銘。要想消除制度層面的惡,只能通過制度變革和制度創(chuàng)新;試圖通過提高個人美德來消除制度層面的惡,不僅不能消除制度之惡,反而會掩蓋制度之惡,使制度之惡延續(xù)下去。   制度展現(xiàn)的是某種群體性的行為模式,它通過自己的決策、政令和法度,向人們傳達和演示了某些實實在在的倫理觀念和價值取向。與單純的道德教育相比,這些倫理觀念和價值

14、取向對人們道德觀念的影響是深刻而持久的。人們往往是從其實際</p><p>  在制度設計合理的社會中,制度是道德的主要“提供者”,因為,在正義而合理的制度安排中,不僅社會合作的成本與收益能夠在社會成員之間得到公平的分配,從而從制度層面避免了大量不正義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而且能夠通過制度的約束與引導,使得人們能夠通過自己日常的、無需做出巨大道德犧牲的制度性行為,使社會所追求的“善”得到最大限度的實現(xiàn);對于這些善的目標,單

15、靠個人的道德努力是難以實現(xiàn)的。人們的制度性行為之于道德的總體供給,恰似斯密的“看不見的手”之于社會財富的增加;人們的制度性行為看似簡單和平常,卻出乎意料地決定著一個社會的道德狀況:要么使一個社會的“道德供給”充分,要么使道德成為一個社會的“稀缺資源”。因此,在一種正義而合理的社會中,制度將是道德的主要“生產者”和“提供者”,而個人的高尚美德只是道德的輔助性的“生產者”和“提供者”,發(fā)揮著“拾遺補缺”的道德生產功能。合理的制度只要求公民堅

16、守其職業(yè)倫理,并不要求每一個人都成為道德英雄。一個存在嚴重制度缺陷的社會往往把生產和提供道德的重負都強加在個人身上,成熟的民主社會則對公民進行“道德松綁”,把“道德供給”的重任委托給制度。 </p><p>  2 制度保障是人們選擇道德行為的必要前提。在日常生活中,當面對艱難的道德抉擇(如是否救助小悅悅)時,人們之所以選擇逃避或冷漠,主要是由于他們擔心救助他人的行為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道德風險或道德代價(例如,

17、擔心自己要為小悅悅的治療承擔費用。或擔心無法證明自己的清白而為小悅悅所受的傷害承擔法律責任)。只有當我們的制度安排足夠合理,能夠有效地降低道德行為的成本和風險,消除人們做出救助行為的后顧之憂,使道德行為能夠得到來自制度的激勵和保護,人們才會更為主動而積極地選擇道德行為。 </p><p>  反過來說,在公共生活領域中,一部分手中掌握著公共資源的官員之所以選擇以權謀私,則是由于我們的制度對他們手中的權力缺乏足夠的

18、制約和監(jiān)督,以致他們擁有了隨意使用手中權力的自由空間;而且,即使他們?yōu)E用手中的權力,他們的違法成本也很低。正是制度設計的這種缺失,使得貪污腐化等敗德行為和違法行為在某些領域呈現(xiàn)出高發(fā)或多發(fā)的趨勢。要減少和消除公共生活領域中的這些敗德和違法現(xiàn)象,僅僅通過喚醒或激發(fā)權力行使者的良知是遠遠不夠的。只有改進和完善現(xiàn)有的權力制約和權力監(jiān)督制度,用強制性的制度措施來規(guī)范和約束官員手中的權力,我們才能構筑起預防和懲治敗德行為和違法行為的長效機制。正如

19、鄧小平同志所說:“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币虼?,我們要想從根本上鏟除失德、敗德和違法行為的土壤,除了改進和完善我們的制度設計和制度安排,別無他途。 </p><p>  美國著名哲學家麥金泰爾曾認為,正義的規(guī)則只有對那些具備正義美德的人來說才是有意義的,因為,“只有那些擁有正義美德的人才有可能知道如何運用法律”。有的學者甚至認為,“沒有人的正義美德或沒有具

20、備正義美德的人,正義的秩序和規(guī)則只能是一紙空文”。但是,在抽象的意義上爭論究竟是先有正義的制度還是先有具備正義美德的個人是毫無意義的,就像爭論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中,特定的制度總是先于每一個具體的個人而存在的。當人們進入特定的制度系統(tǒng)中時,制度的規(guī)則系統(tǒng)(作為一種客觀的“社會事實”)就已經先于個人而存在;這些規(guī)則系統(tǒng)不僅制約著個人的行為,還塑造著個人的美德。所謂正義的美德,不過是遵守正義規(guī)則的心理取向和行為習慣,是內化到

21、個人人格中去的正義規(guī)則。沒有正義的規(guī)則,正義的美德是無法想象的。從美德形成的具體過程來看,正義的制度是先于個人的正義美德而存在的;個人的正義美德是由正義的制度來模塑、維持和強化的。只有正義的制度才能培育出具有正義美德的個人。如果人們在其中所交往的制度背景本身是不正義的,那么,不僅人們難以養(yǎng)成正義的美德,而且,即使他們通過道德教育養(yǎng)成了正義美德,這種美德也很快會被不正義的</p><p>  3 制度是維護道德的中

22、堅力量。制度是一種公共理性,是集體的“人工人格”。與個人的道德理性相比,制度的道德理性更為穩(wěn)定,因為,制度不會像個體的自然人格那樣,容易受到私人性的情緒和偏見的影響?!皯斏羁陶J識到,個體的道德理性是有限的。特別是在社會轉型時期,各種新舊倫理觀念相互沖突,善惡是非界限非常模糊,這就需要社會以制度的形式,建立一系列明確的社會道德規(guī)范,告訴人們什么是應當做的和什么是不應當做的,協(xié)助個體確立正確的倫理道德觀。同時,個人的道德意志也是有限的,往

23、往難以克制自私欲望的膨脹,或抵御不道德所獲的誘惑。社會轉型時期尤其如此?!?</p><p>  與個體的美德相比,制度對道德的維護是更為強大和有力的,因為制度對道德的維護所依賴的是經濟、法律等物質力量以及社會地位和聲望等“社會資本”,而個人對道德的維護所依賴的只有不穩(wěn)定的美德和良知。梁禹祥先生認為,相對于制度,美德和良知都屬于軟約束,而制度倫理則是硬約束與軟約束的結合;它從硬約束入手,通過制度的引導和規(guī)范,使制

24、度的規(guī)則逐漸內化為人們的行為準則,從而實現(xiàn)他律與自律、外在約束與內在約束的有機統(tǒng)一。同時,制度倫理“以現(xiàn)實利益為中介,利用人的懷賞畏罰心理,直接作用于人的行為層面,因此它的作用具有直接性和快捷性,正好彌補了單純道德教育作用比較軟和慢的缺欠”。萬俊人先生亦指出,蘊含特定價值取向的社會制度不僅約束著特定社會中的每一個個體,而且“也為個體行動的社會擴張?zhí)峁┝舜_定的保障和‘行動指南’,增加了社會的公信度,使個體行動有可能免于各種社會風險和偶然因

25、素的干擾,從而有可能實現(xiàn)單個的個體行動所無法實現(xiàn)的行動目標”。制度是一種集體行為模式,它對個體行動的控制是普遍有效和持續(xù)不斷的,因而,它對道德的維護也是集體性的和系統(tǒng)的,而個人對道德的維護則是零星、分散和偶然的。因此,制度對道德的維護不僅比個</p><p>  4 制度倫理是判斷社會道德進步與否的客觀標準。一段時期以來,隨著我國社會生活中大量道德問題的凸顯,人們就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的道德究竟是進步還是退步的問題

26、展開了激烈的爭論。主張道德滑坡說的人通過列舉現(xiàn)實生活中的種種敗德行為來證明自己的觀點;主張道德爬坡說的人則爭鋒相對地通過列舉社會生活中的大量正面典型來證明我國社會道德的進步。然而,證明社會道德是否進步的這種思路是值得商榷的。因為任何一個時代都會出現(xiàn)大量令人敬仰的道德英雄,同樣也會存在許多令人發(fā)指的無恥之徒。通過簡單的案例枚舉,我們很難對一個社會的道德狀況作出令人信服的全面判斷。 </p><p>  判斷一個社會

27、道德進步與否的恰當依據(jù)是,該社會的制度安排是否真正體現(xiàn)了符合人類發(fā)展方向的普遍倫理精神,該社會的制度設計是否系統(tǒng)地把人類的普遍價值落實到了社會生活的相關層面,并用制度性的公共力量來推廣和維護該社會的人們普遍認可的倫理原則和道德理想。一個社會的制度安排最為系統(tǒng)地體現(xiàn)了該社會所實際奉行的倫理原則,較為客觀地表明了該社會在道德進步方面所實際達到的歷史水準。因此,判斷一個社會之道德狀況的恰當標準應當是該社會的制度倫理。 </p>

28、<p>  在歷史上和現(xiàn)實中都存在著這樣的現(xiàn)象,即一個社會所標榜和宣傳的道德理想和倫理原則非常迷人,但是該社會的制度安排所蘊含的倫理精神卻與它所宣稱的價值觀和倫理原則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在這種情況下,該社會的制度倫理與該社會所倡導的個人美德就變成了“兩張皮”。該社會的個體道德所倡導的是一套行為規(guī)范,而該社會的制度(集體行為)所奉行的卻是另一套社會規(guī)范,二者無法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某種有機的規(guī)范系統(tǒng)。在這樣的社會里,人們養(yǎng)成的

29、往往是普遍的虛偽和雙重人格,道德相對主義和倫理虛無主義大行其道。因此,僅僅根據(jù)該社會所倡導的倫理原則和零星的個人所表現(xiàn)出來的道德英雄主義,我們無法對這個社會的實際道德水準做出客觀的歷史評判。 </p><p>  同時,在對一個社會的道德狀況進行評判時,我們不僅要拿該社會的道德狀況與它之前的社會的道德狀況進行比較(歷史維度),而且要依據(jù)該社會的人們所持有的意愿和期望以及該社會的人們在基本價值和倫理原則方面所達成的

30、普遍共識來對該社會的道德現(xiàn)狀加以評判<共識維度)。歷史維度方面的進步不能成為一個社會沾沾自喜、自我感覺良好的理由,更不能成為一個社會的統(tǒng)治者為其制度安排的合理性加以辯護的充分理由。因為,僅從歷史的維度看,哪怕是歷史上那些最為反動、最臭名昭著的政權形態(tài)的制度安排(如奴隸制)都會在某些方面比它之前的政權形態(tài)有所進步。這種歷史維度的相對進步并不能成為一種政權形態(tài)免受道德批評、享有道德豁免權的理由。如果一個社會的制度安排未能反映生活在該社

31、會中的人們的普遍道德共識,未能改善到該社會的人們所普遍期待的程度,那么,該社會的道德進步也就沒有達到它本應達到的水平,人們就可以合理地對該社會的制度安排提出道德批評,從道德上加以譴責,從而推動該社會的制度變革,把該社會的制度倫理提升到它本應達到的歷史高度。一個滿足于歷史維度的進步的民族是思想懶惰、不思進取的民族;只有用一個時代的普遍共識來激勵和引領自己的制度變革</p><p>  三、制度創(chuàng)新:社會轉型期道德建

32、設的抓手 </p><p>  自從西方列強在近代用堅船利炮敲開大清帝國的國門以來,中國就開始了艱難的從傳統(tǒng)走向現(xiàn)代的轉型過程。在從傳統(tǒng)的臣民社會向現(xiàn)代公民社會轉型的過程中,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主流道德——儒家道德——隨著制度儒家的解體而土崩瓦解,但是,新的社會規(guī)范并未隨著新的社會制度的建立而相應地建立起來。目前,我國正在從計劃經濟時代的威權社會向市場經濟時代的民主社會過渡。在社會的轉型期,我們的道德建設要具備宏觀的制

33、度倫理思維(而非微觀的個體道德思維),要通過制度創(chuàng)新和制度變革來加強和改善我們的道德建設,使我們的道德建設工程實現(xiàn)實質性的突破。梁禹祥先生認為:“大量事實說明,社會道德要求要為社會成員普遍認肯,并轉化為多數(shù)人的行為規(guī)范,首先取決于制度標示著什么樣的道德價值導向,并在多大程度上貫徹了基本道德原則。如果制度所體現(xiàn)的道德精神與社會基本道德原則不完全一致,那么正確的道德規(guī)范體系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就難免是蒼白無力的。”所以,解決制度的道德合理性問題,是

34、道德建設的核心問題之一。陳筠泉先生亦指出:“離開制度的正義性來談個人道德的修養(yǎng)和完善,甚至對個人提出各種嚴格的道德要求,那只是充當一個牧師的角色,即使本人真誠相信和努力遵奉這些</p><p>  從制度倫理的角度看,我國當前的道德建設應當以下述三個方面為突破口。 </p><p>  1 培育公民社會。政治哲學意義上的公民社會指的是相對獨立于政治國家與市場經濟組織的社會空間;它包括個人私

35、域、非政府組織、非官方的公共領域(如獨立的大學和媒體)和社會運動等要素。對于轉型期的社會來說,培育成熟的公民社會是一項基礎性的工作。一個具有自主性和獨立性的成熟的公民社會,能夠有效地抵制和消解資本和權力對社會公共生活的有害的和主觀任性的干預和影響,為公民倫理精神的健康成長提供充足的文化土壤。以大學和媒體為主體的公共領域是公共理性的搖籃,承擔著闡釋、倡導和堅守普遍價值的功能,是良知的守望者,是一個民族的倫理精神的傳承者和捍衛(wèi)者。公民社會是

36、激發(fā)認同,凝聚共識的公共空間。成熟的公民社會可以合理地分擔政府難以承擔的某些職能,避免資源和權力的過分集中,減少并壓縮權力尋租現(xiàn)象的生存空間,使善治和民主政治成為可能。因此,加強公民社會的建設是道德建設的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   2 推進政治文明建設,完善憲政民主。對處于轉型期的社會來說,政府的功能和角色定位顯得尤其重要。一個成熟而理性的政府應與公民社會保持某種建設性的良性互動關系,依據(jù)公共理性的精神為公民社會的健康成長提供必要的制度

37、和法律保障,并對</p><p>  3 吏德建設是當前道德建設的重點。官員是一個社會的制度規(guī)則的執(zhí)行者,是制度規(guī)范的主要踐行者,是制度倫理精神的重要體現(xiàn)者。我國有著“以吏為師”的悠久傳統(tǒng),官員的行為對公民發(fā)揮著極為重要的示范和教化功能。普通公民總是首先從官員的行為中觀察、了解和習得我們社會中實際盛行的制度倫理,并依據(jù)官員的行為來決定自己對社會制度的認同和忠誠程度。官員的行為是我們社會的制度倫理的風向標,是衡量我

38、國社會的道德水準的最重要的指標之一。政府官員利用公共權力牟取私利的行為深深地刺痛著公民那敏感的道德神經。官員利用公共權力肆無忌憚地侵犯和剝奪公民的基本權利,是導致我國社會的道德底線一再被突破的重要根源。因此,吏德建設應當是當前我國道德建設的重點。 </p><p>  新時期的吏德建設不能再走傳統(tǒng)的個人美德建設的老路,不能指望通過道德教育和道德自律來預防和解決官員的貪污腐敗行為。吏德建設必須采用制度創(chuàng)新和制度建設

39、的新路,要用制度的強制力量來規(guī)范和約束官員的行為。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從總體上檢查和審核中觀和微觀層面的制度規(guī)則,確保這些規(guī)則符合宏觀層面的公平正義這一基本憲法精神,同時還要避免不同層面和不同部門之間的規(guī)則出現(xiàn)相互矛盾、相互抵消的現(xiàn)象。規(guī)則的制定應訴諸公共理性,反映真實的民意,要防止規(guī)則成為特權和部門利益的保護傘,規(guī)則的制定應足夠細密和全面,不給潛規(guī)則留下制度空間,也不給權力的濫用留下制度的漏洞。要用權力來制約和監(jiān)督權力,防止權力過分集中

40、。權力是一個社會的“公器”,因此,權力必須在陽光下運行,要用制度來強迫官員對權力的使用公開透明;公開透明是實現(xiàn)有效監(jiān)督的前提。獨立的媒體是一個社會的無冕之王,要用法律制度來保障媒體對權力運行的監(jiān)督和批評??傊挥型ㄟ^制度創(chuàng)新,用制度來預防和懲治官員的敗德和違法行為,我們的吏德建設才能走上正確的軌道,我們的道德建設也才能由此走向光明的坦途。 </p><p><b>  責任編輯;馮書生</b&g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