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yè)論文---淺談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系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淺談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系</p><p>  摘要:教育是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師生關系又是教育過程中最基本的關系,現(xiàn)今社會需要和諧的師生關系,這對創(chuàng)建和諧教育,進而構建和諧社會都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意義。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類物質與精神層次的提高以及素質教育的全面推廣,現(xiàn)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弘揚人的主體性,期望達到個人的全面發(fā)展,充分發(fā)掘每個人的潛力,希望取得最大的效益和最高的發(fā)展。

2、所以現(xiàn)代社會中師生關系就是教師和學生在教育過程中所發(fā)生的直接交往和聯(lián)系,是社會人際關系在學校的具體體現(xiàn)。</p><p>  關鍵詞:師生交往;師生平等;寬松和諧;創(chuàng)新教育;現(xiàn)代教育觀</p><p>  On the educational process in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p><p>  Abstract

3、: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social life part, while education process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s the most basic relations, society now requires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4、this harmonious education, and to construct harmonious society has very important and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human material and spiritual levels of education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o

5、f modern education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the most</p><p>  Key words:student exchanges; students equality; a relaxed and harmonious; innovative education; modern educational concept</p><p>&l

6、t;b>  引 言</b></p><p>  教育是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師生關系又是教育過程中最基本的關系,現(xiàn)今社會需要和諧的師生關系,這對創(chuàng)建和諧教育,進而構建和諧社會都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意義。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類物質與精神層次的提高以及素質教育的全面推廣,現(xiàn)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弘揚人的主體性,期望達到個人的全面發(fā)展,充分發(fā)掘每個人的潛力,希望取得最大的效益和最高的發(fā)展。所以

7、現(xiàn)代社會中師生關系就是教師和學生在教育過程中所發(fā)生的直接交往和聯(lián)系,是社會人際關系在學校的具體體現(xiàn)。師生關系貫穿整個學校教育過程,體現(xiàn)在教學活動的各個方面,它以“教”和“學”的需求為基礎,以師生交往為條件,既是教育手段,又是教育目的,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教師能沖破經驗的束縛,不斷對教學進行診斷,并進一步糾錯、創(chuàng)新,提高教學能力,然而再回到實踐中進行驗證,不斷循環(huán),螺旋上升,從而從“粗放操作型”走向“科學合理型”。 </p&

8、gt;<p>  師生關系可以說是教師最主要的人際關系,在師生交往中,教師的態(tài)度、方式等無一不體現(xiàn)了教師的師德修養(yǎng)。在新時期,對教師在師生交往中的師德素養(yǎng)有著明確的要求,要求教師為了學生健康全面地發(fā)展,愛護、尊重學生,把學生當作獨立、自主的個體,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保證教育公正、公平地對每一個學生;明確認識學生是發(fā)展中的個體,體諒 寬容學生的缺點;同時又要嚴格要求學生,在不傷害學生身心健康的情況下,使每個學生都得到不

9、同的發(fā)展。</p><p>  一、原生態(tài)的師生關系</p><p>  (一)師生關系的原生態(tài)</p><p>  “師者,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反過來,生者,學道、求業(yè)、問惑也。師生關系最單純的內容就是:道、業(yè)與惑的傳承與互動。無論是根據(jù)自然法則還是現(xiàn)代法治規(guī)則,師生之間無論如何也是人格平等的,并無層次上的高低之分。但從傳統(tǒng)師道觀念以及師生關系的維系實際來看,老

10、師總是處于強勢一方,學生則毫無疑問處于弱勢一方。在這種具體的師生關系運作觀念和實踐模式下,學生入學讀書接受教育被視為“求學”,老師登堂教書育人則被視為“傳授”。顯然,“求——授”結構下的師生關系,很容易樹立師之權威,師道尊嚴堅不可摧,“尊敬師長”之規(guī)也就躍然于學生守則的顯著位置,成為學生道德義務的外在約束形式。這樣的道德規(guī)范一旦被長期宣教,學生遵守規(guī)矩的自覺性也便逐步形成,校園里甚至洋溢著學生“怕”老師的普遍風氣,日積月累,潛移默化,師

11、生關系穩(wěn)定地維持于一種健康發(fā)展的良好秩序之中。這可以說是師生關系的原生態(tài)。</p><p> ?。ǘ┰鷳B(tài)的師生關系有益于良好學風、教風與校風的形成</p><p>  如此單純的師生關系結構并非刻意堆積而成,而是在純粹的作為求學講學圣地的校園土壤中自然生成。傳道授業(yè)解惑之師,恪守己任,以身作則,學生自然會產生一種服從與信賴,如此而來,學生不僅產生對傳授之師的尊重,而且也會基于對知識的渴

12、求而培養(yǎng)起對知識、對科學的尊重。知識只有首先被尊重,才可能有人們學習之、追求之的欲望;知識只有被普遍尊重,才有可能有整體意義上的濃郁學風。對知識、對科學真正表現(xiàn)出謙恭和敬重的為師者,往往也會心懷善意地向其學生慷慨傳授。竭盡全力滿足求學者需要的老師,其人格也往往頗具魅力,因為真正的愛心不會在為學和為人之間天然地發(fā)生割裂。</p><p> ?。ㄈ┰缙谛@里的師生關系</p><p>  盡

13、管許多人并沒有親歷,但依然可以通過數(shù)不盡的圖書報刊資料或者不少“過來人”那里,嗅嘗到早期校園里師生關系的原汁原味。在那些年代的那些日子里,在校園里的每一位教師,課堂上都能恪盡職守,傳授道業(yè);課余時間,仍然同學生切磋學問,交流人生。既沒有電子郵件、手機、騰迅QQ或MSN等交流工具,也沒有攝像頭、耳麥等視頻語音設備,但教師卻樂意和求知學生散步于校園,熱心而愉快地交流。學問在師生之間通過分享而顯得更加活躍、通過傳授而得以形成師徒承繼關系。開明

14、教師更會歡快地接受學生的質疑和批判,以學生超越自己為榮,并不以“出于藍而勝于藍”使自己輕易患上嫉妒與排擠的心病。所謂“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p><p>  (四)原生態(tài)的師生關系既包含鼓勵,也不會少了批評</p><p>  不僅如此,對待不求上進或違反校園紀律的學生,老師也會給予嚴肅的批評。顯然,批評也是一種教育。教育的內容不能沒有批評

15、。單純的鼓勵甚至毫無保留的過分鼓勵,是片面甚至偏激的教育方式,并不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原生態(tài)的師生關系必然包含鼓勵,但也不會少了批評。批評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待缺陷和錯誤的自我認知,以積蓄應對挫折、困難及突發(fā)事件的心理預備與抗擊能力。嚴肅的批評要適度,但必須不乏嚴厲。態(tài)度與方式皆無嚴厲色彩的批評,不是嚴肅的批評,而是縱容。原生態(tài)的師生關系之所以能夠使教師有為師之尊嚴或權威,與在鼓勵的同時也有嚴厲的批評不無關系。如果為師者面對學生的不佳表現(xiàn)

16、或不良行為大都嘻皮笑臉、有一句沒一句地開展所謂的“批評”,只能是不痛不癢,避實就虛,到頭來對學生毫無裨益。顯而易見,這是對學生不負責的表現(xiàn),學生從此也不再會對老師有發(fā)自內心的敬畏,反而可能會受老師舉止的熏染,也“嘻皮笑臉”了起來。當然,批評作為一類教育行為,是要講究藝術水準的。批評藝術屬行為藝術之一種,有失水準的批評,非但不能收到教育之效,反而可能會激化師生矛盾,破壞師生關系。易言之,批評不能用江湖社會中的油腔滑調,使批評蛻變?yōu)楹鲇坪涂v

17、容;批</p><p> ?。ㄎ澹┰鷳B(tài)的師生關系的教育模式</p><p>  由是觀之,原生態(tài)的師生關系既要有對學生的鼓勵和引導,又有對學生的嚴肅批評。只有前者或只有后者的教育模式,均非成功的教育模式,這種殘缺不全教育模式下的師生關系,也不可能是健康完整的師生關系。一味強調鼓勵,很容易放縱學生對錯誤和挫折的警惕、預防、修正或抵御,甚至可能會無收斂地演變?yōu)槔蠋熡懞脤W生的異化秩序;一味強調

18、批評,也很容易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嚴重者會形成諸如自卑、厭師甚至厭世的亞健康或不健康心理秩序。</p><p> ?。熒P系領域的具體表現(xiàn)</p><p>  因此,在傳道、授業(yè)和解惑的過程中,老師只有對學生既有鼓勵引導又有嚴肅批評,才是真正的道業(yè)傳授。這是為師的辯證法;也只有如此,通過有機有效的互動,老師對學生有了本能的照護和和關愛,學生也在潛移默化中產生對老師的尊重和敬愛。由此而

19、來,師生關系便有了濃厚的“人身色彩”(或曰“身份色彩”),而不是單純的赤裸裸的(市場)“經濟色彩”(或曰“契約色彩”)。師徒之間的人身色彩是傳統(tǒng)教育文化中的精華部分,也是原生態(tài)的師生關系。這是先進文化在教育領域尤其是師生關系領域的具體體現(xiàn)。在現(xiàn)代教育理念中,師生關系的人身性質在某些制度上仍有體現(xiàn),如未成年學生與教育機構之間明確的監(jiān)護關系及由此確立的責任制度、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培養(yǎng)中的導師制等。不僅如此,傳統(tǒng)教育文化中師生關系人身性質

20、的觀念,仍然延續(xù)至現(xiàn)代人的樸素認識里,從而形成了不成文的道德倫理規(guī)范,“范跑跑事件”之所以有如此浩大影響,與人們對“教師照護學生是其天然職責”的道德認識(人身屬性)無疑有極大關聯(lián)。</p><p> ?。ㄆ撸熒P系的人身性質</p><p>  當然,重提師生關系所包涵的人身性質,并非對人格獨立和人格平等之現(xiàn)代法治理念的褻瀆,更不是教育思想的倒退。相反,師生關系的人身性質與師生關系的契約

21、性質并不矛盾。這是因為,一方面,師生關系的人身性質并非等同于人身依附,而是一種道德倫理意義上的相互尊重、彼此相愛以及由此引伸的情感連帶,包括記憶與感恩等。這與基于血緣的親子關系多少有些相似,只不過師生關系的情感連帶性并非基于“血緣”,而是基于“學緣”。基于“學緣”可以產生諸多人際關系,如同學關系、師生關系等。同學關系如同戰(zhàn)友關系,也類似于基于血緣的兄弟姐妹關系,情感連帶性顯然比其他人際關系更加凸顯。同學關系如此,同樣基于“學緣”的師生關

22、系,在理論上當然也可以推論出其具有情感連帶性。</p><p> ?。ò耍熒P系的人身倫理</p><p>  另一方面,為師者收徒,求學者投靠,師徒契約由此產生。在現(xiàn)代官方教育模式下,為師者由教育機構或招生單位為之,求學者則是志愿填報者或者最終被錄取者,通過招生錄取行為締結所謂教育服務契約。在這一關系中,單純從民事契約關系上觀察,為師者代表教育機構具體承擔教書育人之義務,學生在履行支付

23、教育費用及其他應盡義務的同時,則有權享受培養(yǎng)單位提供的教育服務,并有權對服務質量進行監(jiān)督。在此種契約領域,師生之間是平等關系,即雙方當事人在人格上處于平等地位,沒有層次高低之分和人格貴賤之別。但這種平等的契約關系,并不掩蓋師生之間的知識傳授與人生培養(yǎng)的人身事實。前者作為客觀的抽象的法律準則,是“意志借助于外物來實現(xiàn)自我”,固然遵循平等原則;后者作為主觀的具體的道德準則,是“意志在主觀內心的實現(xiàn)”,自然包涵人身色彩。進一步說開去,師生之間

24、的人身性質不僅僅屬于道德法則,更體現(xiàn)濃郁的倫理精神,是教育倫理上升的必然結論,如果按照黑格爾的法哲學思想來詮釋,師生關系的人身倫理就是調整契約關系的抽象法與調整人身關系的道德的統(tǒng)一。</p><p> ?。ň牛熒P系的和諧秩序</p><p>  原生態(tài)師生關系一定是有人身性質的,甚至可以說人身性是師生關系的早期屬性,也是首要屬性,“一日之師終生為父”的思想即是此身份屬性的寫照。人身屬性

25、包括人格屬性和身份屬性。前者是指師生之間在人格上相互尊重,強調人格獨立、人格自由、人格平等和人格尊嚴;后者是指師生之間基于“學緣”而產生的道業(yè)傳授上的師徒身份。契約性逐步浸入師生關系領域之時,強調師生關系的人身性顯然意義非凡。契約性使師生關系資源受市場調節(jié),發(fā)展至極端就會容易使師生倫理受到挑戰(zhàn)。因而,人身性之強調即是對此種風險的防范,可以彌補市場調節(jié)師生關系資源的局限性。同時,只有承認師生關系的人身性,才會更加促使為師者履行道德準則,把

26、教書育人當作事業(yè)放在自己的心上,把心放在教書育人的事業(yè)上。教師的職業(yè)道德緣何被社會普遍認同為高于其他職業(yè)人的職業(yè)道德,恐怕與師生關系人身屬性所要求的更高層次的關愛與尊重之天職不無關系。師生共同認可雙方關系的人身性質,也有利于在此共識的基礎上真正理解師生關系中的諸多應有內容,如竭盡全力的教導與培養(yǎng)、苦口婆心的說教與批評、無微不至的關懷與照護等。進而,師生之間就很容易建立起相互理解、尊重與信任的和諧秩序不是只有單純的硬</p>

27、<p> ?。ㄊ熒P系的演變</p><p>  以上就是傳統(tǒng)師生關系的整體概括,也是師生關系的理想描述。伴隨著市場經濟背景下的教育,師生關系突破了單純的師徒人身屬性,契約屬性逐步進入并深刻鑲嵌于其中。如果說,這是師生關系認識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的話,那么,在契約屬性越來越彰顯以至于出現(xiàn)師生關系人身屬性淡漠的時候,再重新承認并確立師生關系的人身屬性,就是師生關系認識上的第二次思想解放。之所以提出這樣

28、的問題并得出這樣的結論,是因為在教育迅猛發(fā)展、闊步前進的今天,無論從縱向上與過去相比,還是橫向上與尚存的單純師生關系相比,師生關系確實出現(xiàn)了一些可以感知的變化。從實際出發(fā),結合原生態(tài)的師生關系,今日師生關系之變化可以大致歸納為淡化、異化和惡化。</p><p>  二、創(chuàng)新教育下的師生關系</p><p><b> ?。ㄒ唬┊斀窠逃攸c</b></p>

29、<p>  1.提高升學率作為主流目的</p><p>  教學宣導發(fā)展學生的個性特長作為教學服務的切入點,發(fā)展學生的智力與能力是次要的,學校的最主要目的是提升各自的升學率,從而導致教學評價關注短期效應,并不關注學生的長期效應及終身發(fā)展的需要。這種評價觀的導向直接影響素質教育的落實并不徹底。因此必須建立起正確的教學評價觀和教學測試評價為教學服務的思想,明確評價的最終目標是為了提高教師的素養(yǎng),以及提高課堂

30、教學效果。</p><p>  2.教學評價缺乏科學性</p><p>  在當前的教學中,盡管我們認識到不僅要使學生掌握科目的基礎知識,更應發(fā)展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學生掌握知識和發(fā)展能力的認知結構是什么,學生的知識、能力如何一步步地發(fā)展起來,是個什么過程,如何在教學中把握住學生的這一認知過程,及時地分析學生認知能力的發(fā)展程度,如何補救存在的缺陷等問題,在理論上看法還很不一致。

31、在實踐上就更缺乏科學的測量、評價手段。</p><p>  3.教學媒體的廣泛使用</p><p>  現(xiàn)代教育媒體所呈現(xiàn)的影音模式對于學生掌握知識、發(fā)展想象、啟迪思維、形成智能都有關鍵性的作用。但在實際教學活動中,隨著運用的廣泛性增強,有些教師卻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不管實際教學是否需要,效果如何,將模型、圖片、投影等一并采用,結果弄得學生一團迷霧,應接不暇。這就在一定程度上超負荷于學生的接

32、受能力,并且影響了學生思維的流暢性以及深刻性,在同一節(jié)課的時間內,卻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p><p><b>  (二)教育方法提升</b></p><p>  1.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p><p>  師生在校的時間占了生活的大部分。師生關系是一種非常重要的人際關系,想要取得和諧的師生合作關系,首先要尊重學生,而尊重學生不僅要尊重學生

33、的人格,同時也要尊重學生的個性,不同程度接受知識的個性化差異。讓學生能親近教師,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一個高高在上的權威教師是不可能平等地與學生交流的,學生也不會喜歡這樣的教師。其次教師要根據(jù)每個班級的特點,采用一些有利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的方法,要善于及時調控課堂氣氛,沉悶時來點小幽默,過分熱鬧時給點冷卻劑。讓每一堂課都成為一次全民表演秀,而不是個人舞臺秀。</p><p>  2.建立科學的教學觀 <

34、/p><p>  傳統(tǒng)的教學觀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只關注知識的掌握、技能的訓練、能力的提高,這也是短期提升升學率的有效方式,很少考慮如何通過教學使學生全方位地認識、提升自己的素質,實現(xiàn)自我價值。在科學的教學過程中,應充分認識并肯定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愛護、尊重學生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培養(yǎng)學生自覺、自理能力,激發(fā)學生對于科目的興趣和求知欲,增強參與性,并要認識到學生的差異,不以同一標準去衡量學生,更不要以學

35、生的分數(shù)論英雄?!靶闹杏腥恕笔侵附處熞P注將來的學生,課堂上不僅要傳授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會科學的探索與發(fā)現(xiàn)。不僅要提升升學率,同時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在探索結果的過程中學會運用科學的方法。要看以知識、技能為載體的素養(yǎng)讓學生感悟到了多少,當學生走出校門,若干年后,當他們遺忘了知識技能后在其身上留下了多少知識的精神、思想、方法。教學設計反思不是一般地回顧教學設計情況,而是深究先前的教學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對不合理

36、的行為和思維方式進行變革,重新設計教學方案。反思教學就是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創(chuàng)新科學的教學方法,將學生帶入教學的真正主題,在開心愉悅的課堂氣氛中學到知識。</p><p>  3.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p><p>  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能夠提高成績,而且將使人終身受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最有用的工具。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當前數(shù)學課程改革中必須面對的問題?,F(xiàn)代生理

37、學認為,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逐步培養(yǎng)起來的相對穩(wěn)定的心理勢態(tài),是一種不假思索就能自然而然表現(xiàn)出來的學習能力。良好的學習能力,是學生一生受益的內在素養(yǎng),是真正的“學會學習”“學會發(fā)展”,這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更是素質教育追求的理想目標,是初中數(shù)學價值的體現(xiàn)。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是最值得現(xiàn)代教育去探求的,例如數(shù)學工具書在數(shù)學學習中顯得尤為重要,但我們應該如何更好的使用數(shù)學工具書,使其充分發(fā)揮它的作用呢?這個答案需要老師們

38、不斷的通過實踐來總結經驗。在實際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不少學生比較懶,怕費事,或盲目輕信,或輕易放過,或只做自己能做的題。因此,應在平時要求學生看書、多做題、記憶數(shù)學公式等,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加以解決。此外,教師在檢查預習和作業(yè)檢查時,一定要適時地宣導良好的學習習慣帶來的眾多對學習的幫助,以督促學生自覺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p><p>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課堂學習,更應關注學生的校外、課外學習,重視學生自

39、學能力的培育。自學能力是培養(yǎng)能力、發(fā)展智力的基礎和各項能力賴以提高的重要條件,它既能有效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又為未來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p><p>  4.提升教師的教育水平 </p><p>  提高教師的教學科研意識尤為重要。良好的教學素質要求教師必須參加教學改革和教學研究,對教學中發(fā)生的諸多事件能予以關注,并把他們作為自己的教學研究對象,是當代教師應具備的素質。一個經常地并

40、自覺地對自己教學進行反思的教師,就有可能發(fā)現(xiàn)許多教學中的問題,越是發(fā)現(xiàn)問題,就越有強烈的愿望想去解決這些問題。關注問題并去解決問題的過程,也就是教師樹立自己的科研意識,并潛心參與教學研究的過程。通過團體的說課、聽課與評課,教師們可以互相借鑒以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在這種團體的教學觀摩、教學評比、教學經驗的切磋與交流中,每一個參與者都提供了自己獨特的教學經驗,同時也都能從他人的經驗中借鑒有益的經驗。多種經驗的對照比較,就可以使每一位教師對自

41、己的教學進行全方位的反思。這樣,可普遍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從而整體上推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 </p><p>  三、新時期教育下的師生關系</p><p>  現(xiàn)代教育觀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教師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思想性格各異的學生。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師生之間是平等對話、互教互學的過程,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權威,學生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師生共同學習的“學習共同體”。學生

42、的思維是由教師去發(fā)現(xiàn)、呵護、開發(fā)、點燃的火把。教學過程也不再是按照教師單方思維設計并運作的“流水線”和“圈套”,而是變成一種動態(tài)的、變化的、發(fā)展的,并不斷完善的富有師生個性的創(chuàng)作過程。</p><p>  (一)師生平等是新時期師生關系的核心特征</p><p>  1.平等是熱愛學生、尊重學生的必然行為</p><p>  尊重學生和熱愛學生主要是對學生人格的尊重

43、和對學生的關心,對學生人格的尊重,前提就是要站在平等的地位上去看待學生。尊重學生,首先就要與學生平等相待。熱愛學生,對學生負責就要關心和了解,只有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才能真正了解學生,才能明白他們的需要,從而去關心、去愛護他們。</p><p>  2.科技與社會的發(fā)展,使得學生與教師在學習上處于平等地位</p><p>  信息化時代的來臨,使學習方式發(fā)生了很大轉變,自主、探究、發(fā)現(xiàn)

44、、合作式學習成為學習的主要方式,人們獲取知識技能的途徑越來越多樣化。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壟斷者,教材等文本內容不再是學生生活的知識的唯一途徑,教師和學生在某些方面的學習處于同等的地位。</p><p>  3.關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師生平等</p><p>  《中小學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明確規(guī)定:“尊重學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對待學生?!薄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也規(guī)定:

45、“教師要與學生平等相處,尊重學生人格;因材施教,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師生平等是現(xiàn)代教育的一個重要理念,人格平等早為人們所接受,但教育教學中師生之間因長期以來的信息知識的不對稱,造成的師尊生卑的觀念在許多人心中還沒有徹底消除。隨著現(xiàn)代教育觀、學生觀的不斷發(fā)展,師生平等越來越得到人們的認可和接受,因陋就簡此出現(xiàn)了上面的有關規(guī)定,從教師“依法執(zhí)教”的角度講,教育教學中也要建立一種平等的師生關系。</p><p>  

46、(二)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對教師的要求</p><p><b>  1.更新教育觀念</b></p><p>  首先,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學生不是“知識的容器”,知識和技能只有通過學生自己探究和發(fā)現(xiàn),最后才能真正內化為學生自己的東西,從而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學生不僅通過學習活動學到一定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其終身學習準備相應的知識

47、和技能。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是作為引導者、合作者、合作者和協(xié)助者的身份存在的,師生只能是一種平等、對話、交流的關系。</p><p>  其次,教師還要更新知識觀。教師要重新認識知識對學生的價值,現(xiàn)代社會知識不再被作為一種目的,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得到了全面發(fā)展,除了知識之外,更要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體驗和情感。知識不再是永恒不變的真理,學生對知識的鑒賞力、判斷力的批判力顯得更加重要,學生在一定知識的基礎上,

48、利用自身經驗和體驗不斷創(chuàng)新知識,從而獲得思想的解放和全面自由的發(fā)展。</p><p>  最后,教師還要正確確立“平等者中的首席”觀念。師生之間只有價值的平等而沒有地位高低之分,教師是“平等者中的首席”。并且在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氛圍中“教師的作用沒有被拋棄,而是得以重新建構,從外在于學生情境轉向情境共存。教師是內在情境的領導者而不是外在的專制者。</p><p>  2.熱愛尊重學生,確立

49、民主觀念,強化師生平等意識 </p><p>  只有確立民主觀念和師生平等意識,教師才能更自覺、更主動地走近學生,進入學生的精神世界,了解學生的情感體驗、價值觀和精神需求;才能可能用學生最需要的理解、愛、合作、尊嚴、友誼來調整學生的種種需要、生活學習太度和行為選擇。這樣就會使學生擺脫因教師的外在影響產生的疏遠感和心理上的太抑感,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和情感距離,消除淡化學生面對教師是產生的畏懼心理。擺脫了學習過程中

50、情感、精神上的空虛、壓力和厭倦,就會認同教師講述的道理,形成道德自覺。在行為選擇過程中就會自覺地注意自我反省、自我調控和自我完善,追究更高尚的需求,發(fā)展更健合、更完善的人格。因此,教師必須樹立和強化師生平等意識,去關心、理解、尊重學生,去把握、研究、思考、教育學生,從而獲得理想的教育教學效果。</p><p>  3.重視學生獨立性、能動性和主體性的發(fā)揮 </p><p>  建立平等、民

51、主的師生關系,教師必須充分重視學生的獨立性、能動性和主體性的發(fā)揮,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育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增強學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從根本上轉變教育教學方法,改變“我說你聽”、“我教你學”的傳統(tǒng)教育模式,充分強化教育對象的主體地位、自主意識。只有這樣,學生才會信任、親近、熱愛教師,教師的教育才能得到學生的認同和接受,使教育工作更具有針對性和親和力,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會使學生從對教

52、師的迷信盲從的狀態(tài)下解放出來,個性得到充分張揚,從而給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提高、想象力的豐富、智力的發(fā)展提供列廣闊、自由的空間。這樣,教師的教育教學不再是一種強制性的行為,而是學生用來發(fā)展智慧、完善自我品行的過程。</p><p>  4.提高自身素質,改進交往策略 </p><p>  要營造一個師生之間平等和諧的交往。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要鼓勵每一個學生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和觀點,努力創(chuàng)造一個使學生感到

53、尊重和安全的環(huán)境。教師在各種教育教學環(huán)境中,不要急于代替學生思考和行動,發(fā)找“正確的答案”,應尊重學生自己的思考和行動,充分予以肯定。同時要注意人際關系和人際交往的技巧。正如卡茨頓所指出的:“教室是最擁擠的人類環(huán)境?!焙芏鄷r候師生交往常會成為粗俗的、敷衍的和例行公事式的交流。通常在其他地方實行的禮貌,在這里卻常常被棄置一旁,特別是在對付難對付的學生時。新時期要求教師提高師德水平,真正建立一種師生平等的關系,因此應該注意人際交往的溝通的技

54、巧,這也是平等對待學生的表現(xiàn)。在交往中教師應該知道學生的姓名,并在可能的情況下用眼睛進行交流等。</p><p>  (三) 如何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p><p>  1.新型的師生關系要求教師要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地對待學生</p><p>  教師與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是正常的人與人交往的關系。教師與學生在法律上是平等的,學生的生存權、發(fā)展權、受保護權以及參與

55、家庭、社會生活的權利都應當受到尊重。學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為方式同樣得到尊重。讓學生得到足夠的表現(xiàn)自己、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機會。</p><p>  2.要以愛為基礎,信任、理解學生</p><p>  教師應傾心竭力投入所熱愛的教育事業(yè)中去。用真情去關心和愛護學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善于與學生溝通,給學生以生理和情感上的安全感,關愛每一個學生,有信心教育好每一個學生,特別是那些“

56、問題”學生,家庭不健全的學生。只有在愛的氛圍里,在信任和理解中,學生才可能釋放出所有的潛能,發(fā)展其天賦與個性,具備自主的意識與能力,從而自我教育、自我踐行、自我評價,全而健康地發(fā)展。</p><p>  3.要面向全體,因材施教</p><p>  我們講平等對待學生,不僅指師生人格的平等,也指教師平等對待全體學生,而不是厚此薄彼,有親疏遠近。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關注每學生,根據(jù)每個學生的

57、個性和基礎的不同,進行分層次人類個別指導教育,使每個學生都獲得一種自我認同感、歸屬感、勝任感和使命感,讓每個學生教能體味成功的愉悅,使學生從成功走向成功。</p><p>  4.要講求民主,寬松和諧</p><p>  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要具有民主思想和作風,善于營造寬松和諧的教育環(huán)境。教師要由教學的操作者、主宰者變?yōu)橐龑д摺⒓ぐl(fā)者、組織者,這種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促使師生成為學習、探究、

58、發(fā)展的伙伴。要多給學生一些思考討論的時間、實踐活動的空間,多一點個性的張揚,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同時,教師要學會向學生學習,達到教學相長。在互聯(lián)網越來普及,知識信息來源多元化的今天,教師應該善于學習,豐富自己,面對學生提出的千奇百怪的問題,要善于采取不同的建議和意見,即使是“稀奇古怪”的冥想,“莫名其妙”的問題,教能寬容并加以認真對待,與學生共享探究的樂趣。在民主、寬松的環(huán)境里,學生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和探索精神,才能得以發(fā)揚

59、光大,也才能實現(xiàn)教育的終極目標。</p><p>  5.塑造和提升現(xiàn)代教師人格</p><p>  教師的人格對于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江澤民同志在第三次全教會上深刻地指出:“教師是學生增長知識和思想進步的導師,他的一言一午,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質上、學識學風上,全面以身作則,自覺率先垂范,這樣才能真正為人師表?!霸趯W生的成長過程中,影響最大的人

60、往往是他的老師?!薄坝H其師,信其道?!爆F(xiàn)代教師的人格,內在地規(guī)定了教師應成為學生政治思想的領路人,道德品投影的塑造者。德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若不重視自身思想品德修養(yǎng),在言行上出現(xiàn)雙重人格,學生對教師關于做人的教誨就難以信服,甚至還會產生逆反心理。正如孔子所說的那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而不從?!?lt;/p><p><b>  結束語</b></p><p&g

61、t;  經過以上論證,現(xiàn)代教育須從學生角度以及教師角度進行完善,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習慣,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并在學生與教師之間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從教育的大方向出發(fā),現(xiàn)代教育須建立科學的價值觀,不能單純以升學率為最終目的,須全面發(fā)展學生的興趣愛好,提升學生各方面素質,以達到提升總體能力的效果。</p><p><b>  參考文獻:</b></p><p>  [1]張楚

62、廷.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教學論綱[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p><p>  [2]鐘啟泉,傅道春,楊明全,劉芳.教師角色的轉變---新課程師資培訓精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p><p>  [3]徐文森,吳剛平.新課程的教學觀---新課程的深化與反思[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p><p>  

63、[4]續(xù)梅.新課程對學生學習的要求---教學藝術的理論與實現(xiàn)[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p><p>  [5]吳效鐸.教學的心理機制----教師的使命[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8.</p><p>  [6]陳太偉.讀懂課堂---有效觀課議課[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p><p>  [7]蔡京玉,張明,付偉,陳曉娟.引領學

64、生走進教學----教師教學基本功的新訓練[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0.</p><p>  [8]永香,臻儒.新師生觀---教師怎樣進行反思與研究[M].沈陽: 遼寧大學出版社, 2010.</p><p>  [9]黃景玉,曾慶春,魏庭全.師生平等---- 教師職業(yè)道德經典案例評析[M].西安: 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p><p>  [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