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的:分析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F)婦女外周血T 淋巴細胞亞群分布狀態(tài),探討免疫因素在其發(fā)病中的意義。同時探討POF 婦女血清性激素水平與外周血T 淋巴細胞亞群之間的關系,為進一步闡明POF 婦女內分泌和免疫系統(tǒng)的相互作用提供臨床實驗依據(jù)。 方法:以12 例POF患者為實驗組,20 例健康育齡婦女為對照組,采用流式細胞儀(FCM)檢測各組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CD3+、CD4+、CD8+
2、、CD4+/CD8+水平; 采用磁性勻相酶免疫法測定血清促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促黃體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17?-雌二醇(estradiol,17?-E2)、睪酮(testosterone, T)、孕激素(progesterone, P)及催乳素(prolactin,PRL)。 結果:(1)兩組外周血CD3+T淋巴細胞亞群百分比
3、比較, P>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實驗組外周血CD4+T淋巴細胞百分比為33.08±2.09,低于對照組38.72±7.95(P<0.05); 實驗組外周血CD8+ T淋巴細胞百分比35.02±2.49 明顯高于對照組24.03±7.16(P<0.001);實驗組CD4+/CD8+0.95±0.50 明顯低于對照組1.70±0.42(P<0.001);(2) 經(jīng)線性相關分析,隨血清E 2水平降低,CD4+、CD4+/CD
4、8+分別與E2呈正相關(r=0.421,P<0.05;r=0.520, P<0.01)、E2與CD8+呈負相關(r=-0.418, P<0.05)。E2與CD3+則無相關性(r=-0.129,P>0.05)。 結論:(1)兩組外周血成熟T淋巴細胞總體水平是一致的,POF患者CD8+T淋巴細胞亞群是升高的,這可能是卵巢功能衰退閉經(jīng)時自身免疫性卵巢炎在外周血的反映。 (2)CD4 +、CD4 +/CD8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絕經(jīng)期婦女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的改變及春與性激素水平的關系研究.pdf
- 卵巢早衰患者血清抗卵巢抗體和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變化的研究.pdf
- 惡性腫瘤患者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的改變及其臨床意義.pdf
- 急性脊髓損傷后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的改變及其意義.pdf
- T淋巴細胞亞群與MIF在自身免疫性卵巢早衰中的臨床意義.pdf
- 探討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的變化.pdf
- 重癥肌無力患者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的改變及其機制探討.pdf
- 補腎活血方對自身免疫性卵巢早衰小鼠T淋巴細胞亞群的影響.pdf
- 月經(jīng)周期中雌激素水平變化對外周血調節(jié)性T細胞水平的影響.pdf
- 躁狂癥患者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及其相關因素研究.pdf
- PID患者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變化與臨床相關性分析.pdf
- 斑禿患者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的變化及病理意義.pdf
- 炎性肌病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的臨床研究及T淋巴細胞致病機制的初步探討.pdf
- t淋巴細胞亞群及其臨床意義
- 人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抗腫瘤效應的研究.pdf
- 卵巢癌細胞影響外周血T淋巴細胞功能和分化的研究.pdf
- 柯薩奇病毒及T淋巴細胞亞群改變與1型糖尿病的關系.pdf
- 人鼻息肉組織及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分布的研究.pdf
-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維生素D水平與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關系.pdf
- 淋巴細胞趨化因子在COPD患者外周血中的表達及其對T細胞亞群的影響.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