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的: 內皮微粒(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s,EMP)是內皮細胞在激活或凋亡狀態(tài)下所釋放的微小囊泡狀物質。近年來研究顯示其在炎癥,凝血和血管功能方面均具有一定的作用,內皮微粒的測定被認為是評價內皮損傷的新方法。本研究通過觀察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兒血漿內皮微粒水平的變化,確定內皮微粒水平變化與川崎病冠狀動脈損傷的關系,探討該方法在早期診斷冠狀動脈損傷中的價值。 方法:
2、 30例川崎病患凡均符合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員會第四次修訂的診斷標準,其中24例完全型KD患兒,6例不完全型KD患兒,并按病程依次分為急性期(起病至IVIG治療前,病程的第1~11天),亞急性麓(IVIG治療后,體溫正常,病程的第11~21天),恢復期(C反應蛋白恢復正常,病程的第21~60天)。根據超聲心動圖將川崎病組又分為冠狀動脈損傷組(6例)和無冠狀動脈損傷組(24例);分別以10例發(fā)熱伴有皮疹的患兒及10例健康兒童為發(fā)熱對照
3、組和正常對照組。采用流式細胞術檢測血漿中CD31+/CD42b-內皮微粒水平。 結果: KD患兒急性期血漿EMP水平為8.18±2.29%,亞急性期為5.93±1.05%,恢復期為2.77±0.85%。發(fā)熱對照組患兒血漿EMP水平為3.66±1.16%,正常對照組患兒血漿EMP水平為1.34±0.38%。 川崎病患兒急性期血漿內皮微粒水平明顯高于恢復期和正常對照組(P<0.01);亞急性期血漿內皮微粒水平明顯高子
4、恢復期和正常對照組(p<0.01):發(fā)熱對照組血漿內皮微粒水平高于正常對照組(P<0.05);恢復期血漿內皮微粒水平與正常對照組之間無顯著性差異:急性期與亞急性期血漿內皮微粒水平比較無顯著性差異。川崎病患兒急性期、亞急性期血漿EMP水平分別與發(fā)熱對照組比較,均無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急性期川崎病患兒中冠狀動脈損傷組血漿內皮微粒水平高于無冠狀動脈損傷組,兩者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0.01)。 結論: 川崎病患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纖維蛋白溶解系統(tǒng)與川崎病冠狀動脈損傷的關系研究.pdf
- 抵抗素與川崎病患兒冠狀動脈內皮細胞損傷關系.pdf
- 川崎病冠狀動脈損傷與心肌損傷的相關性研究.pdf
- MMP-9與川崎病冠狀動脈損傷的相關研究.pdf
- 川崎病早期冠狀動脈損傷的認知圖構建.pdf
- 川崎病并發(fā)冠狀動脈瘤的回顧與隨訪研究.pdf
- 川崎病冠狀動脈損害及其轉歸的回顧性研究.pdf
- 川崎病冠狀動脈病變臨床分級的危險因素分析.pdf
- ITPKC基因位點與川崎病并冠狀動脈損害的實驗研究.pdf
- 血清MMP-9與TIMP-1水平的動態(tài)變化預測和早期診斷川崎病冠狀動脈病變.pdf
- 川崎病并發(fā)急性冠狀動脈病變的危險因素分析.pdf
- 50例川崎病冠狀動脈血栓形成臨床分析與隨訪研究.pdf
- TGFBR2基因多態(tài)性與川崎病并冠狀動脈損傷相關性的研究.pdf
- 川崎病患兒并發(fā)冠狀動脈損傷的危險因素探討及分析.pdf
- 川崎病并發(fā)冠狀動脈瘤高危因素及超聲隨訪研究.pdf
- 紅細胞分布寬度對川崎病冠狀動脈病變預測價值的研究.pdf
- 血漿尾加壓素Ⅱ、內皮素與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的關系.pdf
- 血漿骨橋蛋白水平與冠狀動脈鈣化及其嚴重程度的關系.pdf
- 36例川崎病合并巨大冠狀動脈瘤高危因素分析.pdf
- 凝血酶敏感蛋白-1對川崎病冠狀動脈評價的意義.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