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作為我國古代散文之大宗的論體文,經過先秦的孕育和兩漢的發(fā)展之后,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漸趨繁盛.其時,寫作論體文與子、史著述為“立言”的方式.就體式而言,論體文堪稱僅次于詩、賦的第三種重要文體.其時之論作思慮深湛,文采精拔,不僅是思想史上的珍品,也是文學史上的佳制.鑒于當今學術界對魏晉南北朝論體文文學性研究的欠缺,本文以其時狹義的“論”體文(包括論、辯、難、設論、史論和題目無“論”而實為“論”者)為研究對象,從文本出發(fā),結合文本產生的政治及思
2、想文化背景,進行學理層次的研究,借以探尋魏晉南北朝論體文發(fā)展的規(guī)律,發(fā)掘其獨特的題材分類、結構類型、言說方式、審美特征、審智特征;并就文體的演變來研究文學的發(fā)展,從文體的發(fā)生、分化、滲透、衰微以及其表現功能、審美精神的變革過程來認識文學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本文共分九章:
第一章魏晉南北朝論體文之繁盛因素
本章對魏晉南北朝論體文之興盛狀況予以概括,在此基礎上探究其生成因素.魏晉南北朝論體文之興盛主要表現為,當時的文士以極大
3、的熱情讀“論”、撰“論”、評“論”,涌現出大量優(yōu)秀的論體文與論體文集,論體觀念逐漸形成,對論體文的理論總結日漸加深.魏晉南北朝論體文興盛的生成因素主要包括社會政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文風文體因素與創(chuàng)作主體因素等.
第二、三、四章魏晉南北朝論體文之發(fā)展演變
此三章探究魏晉南北朝論體文之發(fā)展演變,主要進行兩方面的考察:一是歷史的考察.在縱向上概述論體文發(fā)展的脈絡,把握其發(fā)展的階段性,探究其發(fā)展的規(guī)律.橫向上將論體文置于當
4、時思想文化背景中,探討社會生活、時代思潮給予論體文的影響及論體文的發(fā)展變化.二是美學的考察.把論體文作為文學作品進行研究,在對重點作家作品進行的微觀分析中,突出其獨特的藝術風貌.對同時期的其他中小作家也適當分析,點面結合,充分展示當時的“論”壇盛況.
第二章為三國論體文之發(fā)展演變.三國論體文分為兩期,建安之論與正始之論.建安論體文融實用性與文學性于一體,表現出極具特色的藝術風貌.正始時期,談玄說理內容的注入,使論體文達到新的理
5、論水平和高度.玄理與美文同在,犀利的論辯鋒芒與高超的論辯技巧相結合,是正始論體文的主要特征.“論”壇巨子嵇康之論是基于經驗與理性之上的質疑與探索,以獨特的思維方式造就堅實的邏輯基礎,犀利的論辯鋒芒與高超的論辯藝術相結合,散發(fā)著獨特魅力.與魏相比,吳蜀論壇相對寂寥,但亦有少數文士,立足現實,縱橫揮灑,其優(yōu)秀之作堪與鄴下諸子比肩.
第三章為兩晉論體文之發(fā)展演變.西晉一朝,速盛而驟衰.如何在險惡的現實中存身立命成為文士普遍關心的問題
6、,出處之論表現了其全身遠禍的心理,文風以簡直、清省為主.與西晉奢靡、結黨、士無特操的政風緊密相關,刺世疾邪之作大量涌現,譏世呵俗,火氣甚大,文風多樣.玄理論文立論拔新領異,上追王、何.太康之英陸機之論在西晉論壇占據重要地位,代表了西晉文風發(fā)展的新傾向,表現出對綺麗富贍、藻飾雅化的自覺追求.東晉“論”壇,史論空前繁盛,尤其是編年體史書史論之多、篇幅之大,前所未有.玄學家所談玄理多承前人之余脈,缺乏原創(chuàng)理論.幾篇批判玄學的論文,成就頗高,皆
7、將批判的矛頭指向放誕之世風.佛理論文蓬勃發(fā)展,名士參與辯論佛理,名僧則以佛釋玄.高僧慧遠,受其時毗曇學的沾溉,在其論體觀念與論體文創(chuàng)作中多有表現.其論主要為護教而作,綜合運用多種論辯技巧,注重名相辨析,破立結合,條分縷析,別具特色.十六國姚秦高僧僧肇,吸取中觀學派“有無雙遣,不落兩邊”的論辯藝術,將其與先前接受的儒學、玄學影響融會貫通,用自然樸實的語言闡述深邃的佛理,《肇論》是在中印文化交融下結出的“論”體“奇葩”.
第四章為
8、南北朝論體文之發(fā)展演變.南朝論體文主要成就在史論與佛學理論上,宋之史家范曄將一字寓褒貶的“春秋筆法”運用于《后漢書》史論中,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的史論筆法,微言見意,婉而成章,伏脈千里,褒貶互見.其史論情感表達曲折幽深,諷喻多致,具有文約而意豐、委婉而多諷的特點.裴松之《三國志注》之史論與南朝四史之史論,以及殘缺的裴子野《宋略》史論、何之元《梁典·總論》各具風格,表現了南朝史論之駢體與散體共存的特色.南朝三教之爭主要集中在形神論、報應論、夷夏論
9、與沙門不敬王者論,論爭激烈,但其論辯藝術較之前代并未有突出進步.其風格與當時講究辭藻用事之文風迥異,行文保持質樸、流暢、緩急有致的特點.北朝論體文就總體而言不興盛,僅有少量作品存世.魏收《魏書》之史論成就較為突出,與北朝文風相諧和,具有古樸質實的語言風格,體現了其務本求實、鉤深致遠的特色.在北朝佛道論衡中,甄鸞的《笑道論》與道安的《二教論》是罕見的思辨性較強的論體文,對道教進行有力的批判.
第五章魏晉南北朝論體文之題材類型
10、r> 兩漢論體文受控于經學的話語權力,強調發(fā)言屬論不詭于圣人,內容來源與立論依據也往往出自經典.這種封閉僵化的狀態(tài),嚴重制約了論體文的發(fā)展.與其相比,魏晉南北朝論體文之題材卻呈“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之勢,“理”論、史論、政論、文藝論與雜論各呈其采.玄學的興起促進了以“三玄“為主要內容的玄理之論的發(fā)達,文士們研《周易》,說《老》、《莊》,辯養(yǎng)生,論公謙,興致盎然.佛教在東晉南北朝時期已蔚為大國,佛理之論主要包括報應論、夷夏論、形神論、
11、沙門不敬王者論等.史學的興盛則使史論走向繁榮,表現為分量加重,體例創(chuàng)新,史識提升.興亡之論、天人關系之論、歷史人物之論等皆蓬勃發(fā)展.社會的長期動蕩,政局的極度不穩(wěn)使各類軍政之論、刑禮之論應運而生.游藝風俗的盛行促使文藝論的勃興,其時文士在“游”中體悟自然宇宙之理,將“藝”上升至“理”的境界,又以此為指導,促進“藝”之提高.此時期之雜論更是異彩紛呈,或譏彈世俗,或針砭士風,或系心出處,或研討天文,或談論五倫.魏晉南北朝論體文之題材具有開拓
12、性與沿襲性相結合的特點.
第六章魏晉南北朝論體文之結構類型
文章結構是作者主觀思路與事物客觀邏輯性相結合的產物,魏晉南北朝論體文的結構類型多樣,按其形式分為問對型、論難型與論證型,各具特點,并且表現出不同的思維特征.魏晉南北朝論體文的結構要素包括順序、聯(lián)結、對比三種,三者相互貫通,互動互補,共同構成文章結構,使之層次分明,組合嚴密,參差變化,波瀾曲折.作為獨特的生命形式,筆圓、意圓、神圓相融合使魏晉南北朝論體文的結構
13、具有意脈貫通的圓通美、自然渾融的圓融美、圓轉靈動的圓活美.
第七章魏晉南北朝論體文之言說方式
不同的言說方式顯示出不同的民族特性與精神個性,魏晉南北朝論體文的言說方式融思辨、敘事、詩意于一體,獨具特色.思辨性言說借助推理與演繹,闡釋道理條分縷析,使文章具有難以置辯的力量,敘事性言說體現了“未嘗離事而言理”的根本規(guī)定,詩意性言說則表現為用詩性之“言”承載玄遠之“思”.三者融綜,表現出魏晉南北朝文士辨合與符驗相結合、體與
14、用相結合的論辯原則與思維趨向.
第八章魏晉南北朝論體文之審美特征
受魏晉南北朝唯美文風之影響,以言理為主要特征的論體文,說理趨向藝術化.在其時文士看來,論體文之所以與詩賦同立于文學之林,乃因其具有獨特的審美特征——文采.本章以劉勰提出的“形文”、“聲文”、“情文”三種文采為基準,檢視魏晉南北朝論體文在文辭經營、音律諧調、情志表現上的特色,從審美的角度略觀其多元風采.魏晉南北朝論體文形文之美主要表現為駢散共存、用舊合機
15、、意象豐盈三個方面.聲文之美主要表現為:長短迭用,以錯落為貴的節(jié)奏美;宮商變化,以應機為節(jié)的聲律美;同聲相應,以自然為則的音韻美;語助余聲,以彌縫為巧的虛詞美.其情文之美則表現在論體文中充滿強烈的憂生之嗟、刺世之憤與家國之嘆,在個體情感體驗中蘊含著普遍的人生智慧與理性思考.理趣,是魏晉南北朝論體文中“理”的審美化存在的具體體現,是作者人生智慧、理性思辨與藝術才華的結晶,主要表現為意趣之美、興味之美、氣勢之美與情韻之美.
第九章
16、魏晉南北朝論體文之審智特征
所謂“審智”,此處指將事物或藝術品所蘊含的“智”作為欣賞的對象.從文體的角度看,論體文無疑是所有文體中最具審智特征的,而這也正是其與詩、賦等文體的本質區(qū)別.“理感”,是魏晉南北朝論體文的運思起點,也是其“理”的審美發(fā)生原點.“娛思”,即對理的執(zhí)著追求與由衷熱愛,是魏晉南北朝文士投身于以審智為特征的論體文創(chuàng)作中的內部動因,娛己思以娛人之思,樂吾趣以樂人之趣.魏晉南北朝論體文致思之理路主要有以直覺為歸的
17、致思傾向,“寄言出意”與“取象比類”的致思方式,尚古、宗經、征圣致思模式之變異與整合.從數理批評的角度考察魏晉南北朝論體文之思辨模式,則會發(fā)現其主要包括三方面:一元化生與執(zhí)一統(tǒng)眾,二極共構與莫不有對,三維同建與“三事”話語.魏晉南北朝論體文具有致力于現實批判的反思品格、追求理想境界的超越品格與張揚主體意識的獨創(chuàng)品格,
在對魏晉南北朝論體文進行較為深入論述的基礎上,本文認為,用近人所謂“一代有一代之文學”觀念衡量,論體文堪稱魏晉
18、南北朝的“時代文體”.時代思潮造就了“論”,其時文士選擇了“論”,魏晉南北朝論體文在漫漫“論”史中,以其韻自天成之自然風格令前代、后世莫與比隆.當其以獨立特行之姿態(tài)與楚之騷、漢之賦、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并列時,“一代有一代之文學”觀之內涵才更為豐富,其“文學”才成為真正傳統(tǒng)意義上的、包括文與筆的“文學”.研究魏晉南北朝論體文,讓我們獲益的不僅是其理論價值與文學價值,更成為恰如其分地評價古人的原創(chuàng)性和專利權的基點,并以此建立起具有中國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