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考試考研英語一試題真題(含答案詳解+作文范文)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23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本研究在認知語言學框架下探討名-動轉類的轉喻理據與名.動轉類的詞匯學習的問題,提出轉喻是名-動轉類最根本的構詞理據,并據此對名.動轉類的詞匯學習展開研究。本研究的目的有二:一是探究轉喻理據在名-動轉類構詞過程中的運行規(guī)律;二是從名-動轉類的轉喻理據出發(fā)探討這類詞的詞匯學習特征和學習策略。 認知語言學的基本信念之一是“語法是概念化”,認知語義研究也認為“意義結構也是概念化”(Evans,2006);同時,認知語言學還認為,“語言單

2、位是象征單位”。對名-動轉類的轉喻理據的研究就是以這些理論假設為基本出發(fā)點的。在我們看來,既然名-動轉類構詞法知識是語法知識內容的一部分,因此名-動轉類構詞的過程當然也就是概念化的過程,即從表事物的概念發(fā)展為表動作的概念,而這個發(fā)展變化的過程本質上是一個轉喻的過程。為了說明和論證這個過程,具體以徐盛桓最近幾年提出的“外延內涵傳承”說作為論證的理論基礎。 對于轉喻,有從諸如修辭觀、語義觀、認知觀等進行的研究;在認知觀的大框架內,不

3、同的學者提出的理論又分別體現為映射觀、合成觀、邏輯觀等。認知框架內轉喻研究的邏輯觀認為,轉喻的本體和喻體作為兩個概念,其外延和內涵相互“傳承”,成為轉喻發(fā)生的基本理據。名-動轉類本質上是“名-動轉喻”,也就是擬轉類為動詞的那個名詞的外延和內涵“傳”出去,在名-動轉類后所建立的“動-賓”或“主-動”結構的上下文制約下,轉類后擬形成的動詞“承”受了其中合適的動作的內容,于是發(fā)生名-動轉類。 為此,建立了一個“以‘hammer’為例的

4、名-動轉類轉喻理據”解釋框架作為本論文的研究框架。這一解釋框架由兩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關于名-動轉類的轉喻理據的象征性說明;第二部分是關于名-動轉類構詞法的概念化過程的描述。概括起來,這一解釋框架是從兩個方面對名-動轉類的構詞理據的本質特征加以說明:其一,從概念化的角度而言,名-動轉類的實質就是表事物的概念轉換為表關系的概念;其二,從語法化的角度而言,名-動轉類的實質就是名詞的象征符號轉換為動詞的象征符號的過程。這一解釋框架是用來分析和

5、解釋名-動轉類過程中轉喻理據的運行規(guī)律,從而說明由外延和內涵的傳承所導致的名-動轉類構詞法所涉及的語法概念化的過程。這一語法化過程的刻畫又直接為論文后一部分有關名-動轉類的詞匯學習策略研究奠定理論導向,簡單地說就是:名-動轉類詞匯學習的策略和途徑來自“語法是概念化”、“意義結構也是概念化”的認識,而意義表征是百科知識化的,因此掌握有關名詞和動詞所表示的概念在不同文化中所具有的外延內涵內容對學習名-動轉類詞匯有很大的影響。換句話說,運用這

6、一解釋框架,為從概念結構的層面對名.動轉類這一特殊的語言現象進行分析提供了可能。 與早期其它同類研究的區(qū)別在于,不僅僅是從語義的角度,而且也從概念和思維的層面對名-動轉類詞匯的表達式進行研究。將轉喻視為名-動轉類一種最基本的構詞理據,分析其運行機制,研究其在名.動轉類過程中的促動作用。認為名詞所代表的事物概念和動詞所代表的是關系概念之間存在著一種“部分和整體”的關系。這是因為,從抽象意義來說,一種“關系”概念的存在必然是由不止一

7、種的概念來共同構成。換句話說,既然是一種“關系”,必然是至少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概念而其中必然隱含了事物概念共同形成。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動詞所代表的關系概念和名詞所代表的事物概念是一種整體和部分的關系。整體和部分之間是一種相鄰性,而“相鄰性”正是轉喻最基本的特征。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無論名-動轉類的轉化過程中要涉及到多少其他的認知因素(如隱喻、認知突顯等),但歸根結底,仍然是轉喻促使著該構詞法的最后形成,具體而言,就是事物代行動的(EVEN

8、TFORACTION)的轉喻模式;而轉類后的名詞之所以能識解為動詞,是因為名詞所代表的事物的外延和內涵經過一定的選擇和認定,在特定的語境下,將概念外延/內涵特征中的某些同動作有關的內容“傳遞”給了將要因轉類而成的“動詞”,使得新“動詞”得以表示動作。 為了清楚地說明這一點,我們從轉喻思維、表現方式和外在表征三方面的關系加以說明,即說明轉喻思維如何轉化為所體現的事件方式,最后再轉化為語言的外在表征。初步的觀察發(fā)現,轉喻思維、表現方

9、式、外在表征又分別對應于語言深層、語言淺層和語言表層。就名動轉類而言,它所體現的轉喻過程表現為:從深層次來說,人們通過對名詞所表征的事物的外延內涵內容及其傳承的把握,領悟其中隱含的動作概念。在認識上以對指稱的認識轉指對關系的認識,以事物轉指動作,這是一種轉喻思維;從淺層來說,在用對指稱的認識轉指對關系的認識即名詞轉指動作的過程中,該名轉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與事物之間以及它們同從句中的其他一些事物或狀態(tài)之間,可以構成相關事件間的兩個相位——主

10、要事件和伴隨事件,從而將由事物所隱含的動作通過事件關系比較清楚地表征出來;最后,在表層,通過直接由名詞用作動詞,將上述的對事件和關系的認識凝固在一事物所隱含的動作里,完成了名詞轉用作動詞的詞類轉換。 上述這些有關名-動轉類的轉喻理據的分析為進行名-動轉類詞匯學習研究提供了啟示:既然轉喻是名-動轉類最根本的構詞理據,那么對轉喻思維的訓練和轉喻理據知識的良好掌握應該有助于名-動轉類的詞匯學習?;谶@樣的考慮,進一步對名-動轉類的詞匯

11、學習展開了研究。 首先,從理論上進行分析和闡述,說明概念化過程和名.動轉類詞匯學習的關系,指出從概念化的角度而言,名-動轉類的本質特征就是名詞所表征的事物概念轉化為動詞所體現的關系的概念的過程;并說明可以通過認識名-動轉類如何以轉喻為理據轉化成為名-動轉類構詞法的知識,學會認識和掌握一個從名詞轉類來的“新”動詞:既學習對名-動轉類的“新”動詞的詞義進行正確的理解和判斷,又學會根據表達的需要自己造出一個從名詞轉類來的“新”動詞。同

12、時還對名-動轉類詞匯學習的有利和不利因素進行了分析,提出可能制約名-動轉類詞匯學習的三大因素:語境、文化、學習者自身的概念整合能力。 其次,采用有聲思維法對6名被試使用名-動轉類的詞匯學習策略和方法進行了研究,并對轉喻理據在這些策略中的應用情況及限制詞匯學習策略的因素進行了考察。通過對受試進行培訓并檢測合格后進行了數據的采集、整理、評估和分析等幾個階段,最后得出如下研究結論: 1.參照Lawson and Hogben(

13、1996)的分類框架,將名-動轉類詞匯學習策略和方法分為四大類,它們分別對應于11種學習方法。(1)重復策略,包括朗讀相關單詞和簡單操練;(2)詞的特征分析策略,包括拼讀和詞類劃分;(3)簡單闡釋策略,包括句子翻譯和情景簡單參照:(4)復雜推導策略,包括復雜語境應用、改述、利用記憶術、文化導入法、內涵分析法。其中情景簡單參照、復雜語境運用和內涵分析法三種方法屬于高頻使用的學習方法。 2.分析發(fā)現,跨文化的語言百科知識、語境因素及

14、學習者的概念整合能力都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名轉動詞的正確習得。 3.轉喻理據在學習策略中有所體現,主要表現在內涵分析法和簡單情景參照及復雜語境判斷等學習方法中借助對概念的內涵特征的把握來實現名-動轉類的理解。 這一有關名-動轉類詞匯學習的研究為進行相關的詞匯教學所提供的啟示就在于:名-動轉類是一種重要的構詞法,無論英語還是漢語都比較普遍。因此對這一構詞法的理據的研究可以促使發(fā)現其形成規(guī)律,從而提出一些詞匯學習的策略和方法,可

15、以準確地理解和把握名-動轉類這一特殊的語言表達式。師生應共同注意到這一特殊的語言形式并采取相應的方法來完成教和學兩方面的任務. 綜上所述,對名-動轉類的轉喻理據和詞匯學習的研究表明:轉喻是名-動轉類的一種最根本的構詞理據,對轉喻理據的良好掌握有助于學習者對名-動轉類的正確理解和深層習得。同時,對名-動轉類詞匯學習的研究發(fā)現,概念結構的延伸和重組是名-動轉類形成的一種重要方式,在其形成過程中,語境因素、文化因素和學習者個人的概念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