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分類號密級UDC學校代碼10497學位論文題目內河船舶LNG加氣站事故分析及安全評價研究英文ResearchontheAccidentAnalysisSafetyEvaluation題目ofLNGFillingStationofInlRiverShip研究生姓名吳潔姓名朱漢華職稱教授學位博士單位名稱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郵編430063申請學位級別碩士學科專業(yè)名稱載運工具運用工程論文提交日期2015.04論文答辯日期2015.05學位授予單
2、位武漢理工大學學位授予日期答辯委員會主席評閱人2015年5月指導教師武漢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摘要我國能源主要以煤炭、石油為主體,天然氣占有比例較小,石化能源利用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國家能源需求正迅猛增長,引進LNG綠色能源能夠有效緩解能源供應緊張,能夠減少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污染,對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起到推動作用。內河船舶燃料油改氣由于其經濟環(huán)保的特點已成為研究熱點及趨勢。推廣內河航運業(yè)LNG動力船舶已經成為交通運輸部綠色交通示范工作之一,
3、是船舶運輸節(jié)能減排、綠色低碳環(huán)保的重要調整方向,對我國內河運輸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內河LNG加氣站能夠為船舶提供燃料動力,加強加氣站的建設是為建成暢通、高效、平安、綠色的現代化內河水運體系做鋪墊。內河水上LNG加氣站具有潛在危險,有必要對其進行事故分析及安全評價,對其存在的重大事故危險因素進行深入研究,對內河加氣站內的事故進行控制和預防。本文針對內河船舶LNG加氣站泄漏擴散及火災爆炸后果進行分析,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分析了內河船
4、舶LNG加氣站的建站模式、流程和工藝布局,選定內河適用的船基式加氣站為研究對象,針對船基式加氣站的五個分區(qū)進行分析得到危險有害因素辨識結果,研究了加氣站內泄漏事故原因及影響因素。(2)仿真研究了內河船舶加氣站連續(xù)泄漏后果。使用Gambit軟件建立LNG躉船甲板上的儲罐模型,對躉船進行風場分析,并對儲罐連續(xù)泄漏的液池進行仿真分析。通過分析不同的泄漏情景下導致的火災爆炸后果,得到躉船上儲罐的火災爆炸模型,定量研究了池火災的火焰高度及熱輻射強
5、度,計算得到池火災安全距離。(3)評價了內河躉船LNG儲罐的瞬時泄漏。使用SaferTrace軟件對LNG儲罐瞬時泄漏后果建模,仿真得到液池半徑及持續(xù)時間,得到蒸氣云水平方向與豎直方向的安全距離及蒸氣云濃度隨時間變化的趨勢。使用道化學評價法定量研究內河LNG加氣站的儲罐火災爆炸危險指數及安全補償指數,降低了危險等級,計算得到火災爆炸暴露半徑及暴露面積。(4)探討了環(huán)境條件風速、溫度、大氣穩(wěn)定度對蒸氣云擴散結果的影響。風速的改變會影響蒸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lng加氣站安全
- lng加氣站安全培訓
- lng加氣站事故應急預案(全套)
- lng加氣站事故應急預案全套
- lng加氣站事故處置應急預案[1]
- lng加氣站
- 淺談lng加氣站的常見事故及規(guī)避對策
- LNG加氣站工藝技術、安全及經濟性分析.pdf
- lng加氣站投資機會分析
- 淺談lng加氣站的安全問題
- lng加氣站幾個關鍵安全技術的研究
- lng加氣站及cng常規(guī)加氣站工程初步設計
- LNG加氣站幾個關鍵安全技術的研究.pdf
- LNG加氣站設計優(yōu)化.pdf
- lng加氣站建站流程及手續(xù)
- lng加氣站培訓總結
- lng加氣站投產方案
- 內河船舶最低安全配員案例研究.pdf
- lng加氣站安全管理制度大全
- 內河船舶航行安全態(tài)勢分析與可視化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