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一篇宣傳式新聞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b>  解剖一篇宣傳式新聞</b></p><p>  從新聞業(yè)務層面看,中國新聞宣傳中政治縮合語、口號式的套話和程式化、模板化、臉譜化的寫作套路令公眾不滿。而且越是重要的新聞、越是重要的人物出現、越是重要的講話、越是重要的外事會見、越是重要的發(fā)獎大會,媒體往往越是模板化、臉譜化和程式化。 </p><p>  例如發(fā)獎或表彰大會的報道模板:某某

2、部門、于某日、在某某地方、舉行了某某大會、中央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領導人參加、某某領導主持、某某某某某某領導向獲獎代表頒獎、握手、某某領導講話。會場氣氛隆重、某某領導宣布會議開始、在熱烈的掌聲中某某領導發(fā)表講話(領導講話很長,但是很少使用直接引語)。 </p><p>  “兩會”或黨代會的報道模板:某日,某會議在某地開幕,某領導講話(通常把口號式的豪言壯語寫進導語),某人主持會議,會場莊嚴氣氛熱烈,

3、出席會議的人數、出席會議的主要領導人,出席會議的還有,出席會議的有關部門人士還有等等。 </p><p>  外事會見的報道模板:某某領導人、于某某日、在某某地方、會見了某某國家某某領導人。雙方進行了親切友好(或富有成效)的談話。不是說政府工作會議或公告不能作為新聞報道,“關鍵在于報道什么樣的新聞事實、怎樣報道和報道中使用什么樣的語言?!?</p><p>  新華社高級記者、現任香港樹仁

4、學院新聞系主任的劉其中教授指出,當前媒體流行的不良文風包括:與新聞主題無關的鋪墊太多,致使文字拉得太長;遣詞造句太花哨,太別扭,花哨、別扭得讓人不得要領;故弄玄虛,把本來十分簡單的事情復雜化,記者不會用樸實無華的語言把實質性的內容直截了當、明白無誤地報道出來,而是追求美麗的詞藻,作許多與主題無關的鋪墊,把文字拉得太長等等。宣傳性的新聞作品令人窒息。 </p><p>  2002年5月3日的《中國青年報》發(fā)表了題

5、為《情愛灑在雪山草地》的通訊,這是一篇比較典型的宣傳式新聞作品。在這里,我對這篇通訊做個點評(括號內小字),具體分析宣傳式新聞的套路與改進的方法。 </p><p>  雪山訴說(雪山能說話嗎?這是記者個人感情的抒發(fā)。新聞在于用事實說話,展示事實,而不是講述記者的感覺)著子弟兵的恩情(用字太大、太空,應該用一個具體感人的細節(jié)和充滿了人情味的故事展示子弟兵的恩情),草地銘記(草地有記憶嗎?寫新聞不是寫詩)著“金珠瑪

6、米”的功績(又是一個空洞的詞,為什么不能用一個鮮活的故事或事實來展示這個功績?)! </p><p>  四川壤塘縣(四川壤塘縣在哪里:除了當地讀者外,誰會關注這個偏僻的縣?《中國青年報》是全國的報紙,它有理由要報道讀者所在地發(fā)生的新聞。但是,正因為它是一張全國性報紙,它發(fā)表的每一篇地方新聞都需要有一個全國的視角,也就是說,讓黑龍江讀者、海南駐軍讀者感覺到四川壤塘縣發(fā)生的事情正是我周圍甚至與個人相關的新聞事件。因

7、此,地方新聞的全國視點就是:外地新聞本地化。外地新聞的本地化在于強調人的共性,從人性出發(fā),從人的故事出發(fā),而不是強調地域、單位等等讓讀者產生局外感的內容)人武部回歸軍隊建制12年,始終(需要細節(jié)說明,否則這兩個字讀起來蒼白無力,甚至有點夸大其詞的感覺)保持與藏區(qū)群眾血肉(沒有具體真實感人的故事,如何讓讀者感覺這種血肉關系的存在)聯系,使萬名(有沖擊力的新聞重點是寫好一家一戶一人的故事,遠勝于“萬人”致富的概念)生活貧困(如何貧困?全家穿

8、一條褲子?蓋一床被子?)的藏區(qū)人民,過上了幸福(什么樣的生活堪稱“幸福”?沒有具體描述,又是空話)文明的好日子(前面用了“幸?!?,后面又添“好日子”后綴,實屬累贅)。他們先后56次受到成都軍區(qū)、四川省軍區(qū)的表彰獎勵,并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p><p>  伴著5月飛雪(多大的雪?有多厚?),我們走進(如何走進?步行、騎牦牛、乘吉普車)高原(對高原的描寫),聆聽他們(“他們”是誰?)的故事…… &l

9、t;/p><p>  平均海拔3500米,年平均氣溫4.8攝氏度,北部無霜期僅25天的壤塘縣,位于青藏高原東南麓的褶皺(專業(yè)行話沒有解釋,99%的讀者不明白)里。1990年初(新聞報道講求時效,如果一定要把很久很久以前發(fā)生的事情寫進新聞報道中,要盡量通過突出強調其中的人情故事,而不是強調“時間”,用人的故事沖淡“時效”問題帶給讀者的距離感)一天,一輛北京吉普車拉來了壤塘縣人武部回歸軍隊的第一屆班子領頭人――部長劉維芳

10、、政委李尚武。他們在鄉(xiāng)村轉(這些部隊領導在村里如何“轉”?如何吃?如何???新聞要回答讀者對關鍵細節(jié)的問題,而不是留給讀者疑問,否則給人虛假感)了20多天,既為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感到吃驚,更為當地貧困落后的生活感到震撼。他們想不到(多余的5個字。前面既然“震撼”了,當然意味著他們是沒有想到的)全縣3萬多人,竟有40%吃不飽,不少戶全家只有一身出門衣服(好細節(jié)?。4鬄闹?,一些人餓得受不了,竟以草根、樹皮充饑(好細節(jié)?。?。 </p>

11、;<p>  面對嚴酷的現實,部黨委會“一班人”立下錚錚(如果后面引用的誓言本身擲地有聲,誓言前面何必要加上錚錚二字,如果后面的誓言讓讀者聽起來毫無力量,“錚錚”二字反而虛假)誓言:不管地理條件如何受限,自然環(huán)境如何惡劣,只要穿這身軍裝,就要想一切辦法為鄉(xiāng)親們實現溫飽努力! </p><p>  要在雪山草地讓鄉(xiāng)親們吃飽穿暖實屬不易!武裝部官兵走進村莊、農戶,與藏區(qū)群眾結起扶貧幫困對子。阿詩瑪村是全

12、縣最偏僻、最貧困的(偏僻和貧困都達到了之最,讀者想知道具體情形,但是,記者沒有描述。新聞作品最忌諱的就是這種沒有視覺感的形容詞)一個村,不通公路不通電(好細節(jié)?。l(xiāng)親們一直過著刀耕火種、靠天吃飯的日子。1992年(為什么總是使用十幾年前的事例?)大雪剛開山,人武部官兵就馱著背包,帶著干糧,挎著水壺,騎馬進了村。他們爭取到資金20多萬元,在村里推廣科學養(yǎng)殖技術,引進了良種間種套種技術,為178戶牧民安裝了太陽能蓄電池。經過兩年艱苦努力,

13、全村基本形成了“造血功能”較強的經濟格局,集體經濟由272元上升至12萬元,人均年純收入由150元上升到760元,全村有103戶人家脫貧。 </p><p>  “外面進不來,里面出不去”,也是造成壤塘藏區(qū)群眾生活貧困的重要原因。從1990年冬季(又是一個十多年前的事例。難道是根據一篇當地政府或軍隊總結報道改寫的?記者最近沒有去當地做新的采訪?)開始,武裝部領導帶領民兵開展起了為期數年的交通大會戰(zhàn)。盡管風雪遮住了

14、路標,冰雪凍住了步伐,但絲毫沒動搖大家“只要藏區(qū)群眾過上好日子,不說下雪,就是下刀子也要上”的決心。他們昨逢暴風雪,今戰(zhàn)泥石流;逢山開路,遇河搭橋(絕不可以把新聞寫成快板書、京劇唱詞,讀起來既好笑,又虛假),12年先后修通了9條186公里公路、40多座橋梁。昔日天塹如今變通途,形成了連接兩省七縣的公路交通網絡。 </p><p>  壤塘縣領導(這又不是敏感問題,信源不愿透露姓名。縣領導也要有個名字,沒名沒姓的領

15、導就顯假),告訴我們:12年來,人武部官兵行程3萬余公里,先后對22個鄉(xiāng)村實施扶貧幫困,使1000多戶群眾越過了溫飽線。鄉(xiāng)親們(除非大家齊聲喊,否則怎可用“們”?最好還是有名有姓引用信源好)稱解放軍為“穿軍裝的活佛”(好引語?。?</p><p>  為把現代知識帶進高原,讓愚昧(沒有電燈公路不等于愚昧。中國5000年,人類幾千年,都生活在沒有電燈汽車電視中,難道可以稱他們都生活在“愚昧”中嗎?難道游牧文化就等

16、于愚昧落后嗎?在新聞報道中,用詞造句要避免使用有種族偏見、文化偏見、自以為是、自我中心的判斷)落后遠離牧區(qū),人武部官兵采取定點輔導、集中學習等方式,辦起“雪山夜校”和科技培訓班,不間斷地深入鄉(xiāng)村傳播新知識、新信息、新技術。為使藏區(qū)群眾融入社會大文明(什么是社會大文明?北京拆古老的四合院、建水泥鋼筋大樓就是融入“社會大文明”?)他們承包了全縣的“村村通”工程,為每個鄉(xiāng)鎮(zhèn)安裝了衛(wèi)星接收設備,使古老的藏區(qū)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p&

17、gt;<p>  南木達鄉(xiāng)過去只有一所小學,為讓孩子們都有書讀,在運輸條件不具備(具體是什么樣的道路條件?)的情況下,武裝部人員肩扛背馱(很好的細節(jié)故事,應該再細一些,用在導語中),硬將50多噸建筑材料送進了60公里外的山中,歷時4年,建起了該鄉(xiāng)的第二所學校。他們還與67戶人家結成“窮親戚”,常年實施“換工助學”,確保了孩子們安心學習。 </p><p>  12年來(不要忘了新聞的基本定義。最有效

18、的新聞報道是此時此刻正在發(fā)生的事情),壤塘縣人武部先后幫助5個鄉(xiāng)村建起了小學,將200多名藏區(qū)孩子請進了課堂,其中100多人考上了初中、高中,13人考上了中專、大學。 </p><p>  1993年9月(又是一個10年前的事例!),壤塘縣棕柯鄉(xiāng)與近鄰爐霍縣宗麥鄉(xiāng)發(fā)生草場糾紛,雙方數百人聚集一起,要一比高低。千鈞一發(fā)之際,人武部領導率領工作組趕到現場,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兩個空洞的成語等于什么也沒說。新聞寫作不僅

19、忌諱形容詞,也忌諱使用四字結構的成語。使用成語或形容詞表明記者的懶惰,記者沒有深入采訪挖掘事實和細節(jié),只好從揀幾句成語套話形容詞蒙事),及時將一場流血沖突制止。事后,雙方都帶著哈達上門感謝子弟兵:“要不是武裝部的‘金珠瑪米’及時出手相幫,我們不知道要干出什么蠢事!” </p><p>  在壤塘藏區(qū),還傳頌著一個藏族阿爸與68個“兒子”的故事:1993年(如果這篇報道發(fā)表在1993年的《中國青年報》上還有情可原,

20、但是發(fā)表在9年后的2002年,不知道意義何在?),68歲的孤寡老人確爾森因患眼疾雙目失明,老人失去生活信心,幾次欲尋短見。人武部領導知道此事后,安慰他:“老人家,如果不嫌棄,就讓我們做你的兒子,為你養(yǎng)老送終吧!”從此,官兵和民兵照顧起了老人。沒生活日用品,大家給他買;沒糧食吃,官兵給他送去;生病了,大家背他上醫(yī)院治療。就這樣,先后有68位官兵、民兵一照顧老人就是9年。4月中旬,人武部副部長格木基調新單位任職,臨行前他特來向老人辭行。老人

21、滿含熱淚,用動人的歌聲為“兒子”送行―― </p><p>  “藏族和漢族是一個媽媽的女兒,我們的媽媽叫中國,叫中國……”(如果故事發(fā)生在國外,藏族與漢族兒女相見,雙方產生這種話語,聽起來還有些感人。雙方同在中國的大地上,在這種語境下加這樣一句話,讀起來有些怪怪的。) </p><p>  這是一篇通訊題材(或稱特寫)的新聞報道。記者為什么一定要采用通訊題材,而不是消息題材?這是因為記者

22、在采訪過程中,發(fā)現遇到的故事和掌握的素材太有人情味了,只有通過篇幅較長或較為靈活的通訊題材,才能完整地報道出來。作為通訊或特寫,反映的是作者對細節(jié)的觀察力、對采訪報道對象談話的語言敏感力。記者應該通過簡練、清晰、具體的寫作和語言風格報道所見所聞。 </p><p>  通訊與消息相比,雖然在新聞構成要素上不過分強調事件的時效性、地域的接近性、人物的顯赫和后果的嚴重性,但是,通訊特別強調事件對讀者個人的人性化、個人

23、化的人情誘惑力。這種人情的故事有個報道假設:讀者會認同被報道的人物或故事。此外,通訊故事雖然不過分強調時效性,但是,通訊的報道和發(fā)表應該有一個“新聞掛鉤”,應該與新近發(fā)生的一個公眾關注的新聞事件有一定的關聯。 </p><p>  通訊寫作中聲色并舉的細節(jié)描寫,是為了激發(fā)讀者的好奇心、想像力、新鮮感。因此,在通訊報道中,不要穿插太多的歷史事例。例如上面這篇通訊幾處寫的都是十多年前發(fā)生的事情,讀起來象乏味的歷史課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