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b> 目錄</b></p><p> 第一章 灌區(qū)基本概況1</p><p><b> 1.1灌區(qū)簡況1</b></p><p> 1.2灌區(qū)的自然條件1</p><p> 1.2.1地形和地勢1</p><p><b>
2、 1.2.2氣候1</b></p><p> 1.2.3降雨量2</p><p> 1.2.4蒸發(fā)量3</p><p> 1.2.5水文地質3</p><p><b> 1.2.6土壤4</b></p><p> 1.2.7社會經濟條件7</p>&
3、lt;p> 1.2.8農作物種植情況7</p><p> 1.3項目區(qū)基礎設施狀況9</p><p> 1.3.1水利設施狀況9</p><p> 1.3.2電力設施狀況9</p><p> 1.3.3交通設施狀況9</p><p> 1.4項目區(qū)土地利用現(xiàn)狀10</p>&
4、lt;p> 1.4.1土地利用結構10</p><p> 1.4.2項目區(qū)土地利用存在的問題12</p><p> 1.4.2.1土壤質量較差,生產力水平低12</p><p> 1.4.2.2基礎設施不完善,不利于農業(yè)生產的正常進行12</p><p> 1.4.2.3土地墾殖率和利用率低13</p>
5、<p> 1.5土地適宜性分析13</p><p> 第二章 灌區(qū)基本概況14</p><p> 2.1規(guī)劃標準及原則14</p><p> 2.1.1規(guī)劃標準14</p><p> 2.1.2規(guī)劃原則15</p><p> 2.2工程布局16</p><p&g
6、t; 2.2.1灌溉工程布局16</p><p> 2.2.2排澇工程布局17</p><p> 第三章 灌區(qū)灌溉制度的確定18</p><p> 3.1灌溉保證率的選擇18</p><p> 3.2作物需水量的計算18</p><p> 3.2.1徑流量18</p><p
7、> 3.2.2降雨量18</p><p> 3.2.3可利用的地下水量19</p><p> 3.2.4需水量分析20</p><p> 3.3作物灌溉定額的確定20</p><p> 3.3.1中稻灌溉制度的確定20</p><p> 3.3.2夏玉米灌溉制度的確定27</p>
8、;<p> 3.4農作物灌溉需水量計算30</p><p> 3.5水資源平衡分析31</p><p> 3.6灌水率的設計31</p><p> 3.7渠系布置32</p><p> 3.8灌溉渠道流量設計33</p><p> 3.9灌溉渠道橫斷面設計35</p>
9、<p> 第四章 排澇工程設計36</p><p> 4.1除澇設計標準36</p><p> 4.2設計基本資料及排水溝的布置36</p><p> 4.3排澇模數的計算37</p><p> 4.3.1設計暴雨的推求37</p><p> 4.3.2設計凈雨深的推求37<
10、/p><p> 4.3.3排澇模數的計算38</p><p> 4.4排水溝斷面設計38</p><p> 4.4.1排澇流量的確定38</p><p> 4.4.2排水溝斷面設計39</p><p> 第五章 單體工程設計40</p><p> 5.1 灌溉渠道縱橫斷面設計
11、40</p><p> 5.2排水溝斷面設計42</p><p> 5.3農渠襯砌方式的比選 40</p><p> 5.4 田間道路工程44</p><p> 5.5 渠系建筑物44</p>&
12、lt;p> 5.6 主要工程量45</p><p> 5.7 主要材料、設備數量45</p><p> 第六章 施工組織設計46</p><p> 6.1 施工條件46</p><p> 6.2 施工方法及工藝流程46</p><p> 6.2.1混凝土施工方法46</p>
13、<p> 6.2.2混凝土襯砌渠道施工方法50</p><p> 6.3 施工進度安排51</p><p> 第一章 灌區(qū)基本概況</p><p><b> 1.1灌區(qū)簡況</b></p><p> 項目區(qū)位于運河以東,馬廠鎮(zhèn)和金牛鎮(zhèn)境內,涉及面積59.5平方千米,人口0.9萬,轄長生、明香、
14、貓壩、三匯、龍鳳、龍虎、廟灣、國光、長崗9個行政村。,包括3個項目片,總面積543公頃(8145畝)。其中:南片位于金牛鎮(zhèn)大牛莊的西北角,面積65.8公頃(986.62畝),地理坐標為東經116°54′10.4″—116°56′45.6″,北緯38°34′15.8″—38°35′1.9″,西邊以五斗渠為界,其余三面以鄉(xiāng)村土路為界;中片位于曾官屯和舊張屯交接帶,面積129.8公頃(1946.92畝)
15、,地理坐標為東經 116°54′0.7″-116°54′46.6″,北緯38°35′59.3″—38°37′3.2″,東面、西面以排水斗溝為界,南面以金牛、馬廠兩鎮(zhèn)分界線為界,北面為耕地;北片位于王勝武屯、代官屯、劉世印屯、曾官屯四個村莊交接帶,面積347.2公頃(5207.39畝),地理坐標為東經116°54′49.6″—116°57′05″,北緯38°37′35.
16、3″--38°38′36.7″,東至老八支,南面和西面至鄉(xiāng)村土路,北面為耕地。</p><p> 1.2.1地形與地勢</p><p> 項目區(qū)屬低山丘陵區(qū),以低山、河谷地貌為主,海拔高程在640米至1010米之間,相對高差370米左右。區(qū)內為向斜發(fā)育而成的細長臺地,逆向平行嶺谷地貌。山丘較多,地下水豐富,但水源地較低,無法直接自流灌溉。</p><p&g
17、t;<b> 1.2.2氣候</b></p><p> 根據彭水縣氣象站1951-1993年的統(tǒng)計資料,多年平均氣溫17.6℃,最年</p><p> 平均氣溫18.3℃,最低年平均氣溫17.0℃,高低差值1.3℃,氣溫年際變化不大。項目區(qū)年平均日照數為135.4小時,最高月和最低月分別為8月、12月。8月為180小時,12月為36.9小時。最高年為1245.8
18、小時,最少年為870.2小時。大春作物生長季為815.9小時,小春作物生長季為380.5小時。</p><p> 項目區(qū)平均太陽輻射總量為64.62千卡/cm2,8月為最大值10.55千卡/cm2,7月次之為9.9210.55千卡/cm2,1月為最小值2.7310.55千卡/cm2。全年氣溫℃,活動積溫為6500℃;6℃的活動積溫為5509.6℃,10℃活動積溫為4796.3℃,20℃的活動積溫為3004.6℃
19、。0℃的積溫分布:冬季肀總量的5%,春季占29%,夏季占41%,秋季占25%,區(qū)內無霜期長,全年為305天。</p><p> 項目區(qū)屬東亞季風環(huán)流控制范圍,年內降雨分配極為不均勻。區(qū)內常年降雨量一般為1235.2mm,最高月6月為219.7 mm,最低月為14.8 mm。春季360.7 mm,占29%,夏季509.4 mm,占41%,秋季303.9 mm,占24%,冬季61.7 mm,占6%,</p&g
20、t;<p> 區(qū)內自然災害主要為洪澇,伏旱,但洪澇為主,水毀田土災害較重。</p><p><b> 1.2.3降雨量</b></p><p> 根據1959~1980年系列降水量資料,按經驗頻率公式計算,保證率為75%的年份為1974年。因此,確定1974年為典型年。</p><p> 設計典型年(1974年)月降水量分
21、配見表</p><p> 表1.1 1974年彭水縣月降水量分配表</p><p> 資料來源:《四川省涪陵地區(qū)水資源調查與水利區(qū)劃(附表)》,涪陵地區(qū)水利電力局編制,1993年4月。</p><p><b> 1.2.4蒸發(fā)量</b></p><p> 表1.2 彭水縣平均蒸發(fā)量統(tǒng)計表</p>&
22、lt;p> 資料來源:《四川省涪陵地區(qū)水資源調查與水利區(qū)劃(附表)》,涪陵地區(qū)水利電力局編制,1993年4月,附表4、蒸發(fā)資料的折算,為折算成60cm蒸發(fā)皿的蒸發(fā)量。</p><p><b> 1.2.5水文地質</b></p><p> 彭水縣屬武隆山尾部和大婁山褶皺地帶,整個構造受老廠坪、郁山,筲箕灘三個背斜和普子、桑柘坪、濯河壩~大集場三個大向斜所控
23、制。地質和構造為新華夏系次級沉降帶,屬新華夏系構造體系。起主導地位的顯著構造是北東向褶皺及其伴生的斷裂。項目區(qū)內地層以前震旦系變質巖為基底(未出露)。從震旦系到侏羅系,接受了巨厚層的沉積。出露地層為元古界震旦系灰?guī)r。項目洞區(qū)地質構造強烈、巖溶發(fā)育,地下徑流條件好,碳酸巖裂隙溶水水量豐富,易于開發(fā)利用。</p><p><b> 1.2.6土壤</b></p><p>
24、; 根據 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結果,項目區(qū)土壤主要包括2個土類(潮土和鹽土)、4個亞類(潮土、鹽化潮土、濕潮土和草甸鹽土)、4個土屬、5個土種,成土母質多為第四世紀大海沖積物,土層分布規(guī)律明顯,砂粘土相間,層理交錯,表層質地按距河流由近及遠,沖積物由粗到細分布。北片土壤主要為:輕壤質草甸鹽土(兩合土草甸鹽荒)、中壤質體粘潮土(體粘粘性兩合土)、粘質潮土(紅粘土)和中度沼澤化粘質濕潮土(中度濕潮土);中片主要為中壤質潮土(粘性兩合土
25、);南片主要是粘質潮土(紅粘土)。三片都以粘質潮土(即紅粘土)為主,其次是粘潮土和鹽土。其特性具體見表1.3。</p><p> 1.2.7社會經濟條件</p><p> 項目涉及的六個行政村,2001年,農戶數3198戶,人口12249人,年末耕地總面積35021畝(2334.73公頃),戶均耕地面積10.95畝(0.73公頃),人均耕地面積2.86畝,高于所在鄉(xiāng)鎮(zhèn)以及全縣的平均水平
26、。糧食、油料作物播種面積分別為42263畝(8452.60公頃)、3620畝(241.33公頃),總產量分別為683.61萬公斤、33.97萬公斤,播種面積單產分別為161.8公斤/畝、93.8公斤/畝,低于所在鄉(xiāng)鎮(zhèn)的平均水平。這表明,項目涉及村土地生產率水平較低,普遍存在廣種薄收的現(xiàn)象。
27、 </p><p> 2001年,項目涉及村農民的人均純收入在2200-3000元之間,在所在鄉(xiāng)鎮(zhèn)和縣域范圍內屬較富裕的地區(qū)(見表2-3)。</p><p> 1.2.8農作物種植情況</p><p> 項目區(qū)周邊多為旱地或水澆地,以種植冬小麥、玉米、高粱、大豆、花生等農作物
28、為主,多為一年兩熟或二年三熟。復種指數較高,在1.36-1.53之間。</p><p> 農作物中糧食作物占主導地位,糧食作物中又以冬小麥、夏玉米為主。2001年,項目涉及的六個村,糧、棉、油和瓜果蔬菜的播種面積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比例分別為87.8%、2.0%、7.5%和 1.8%(見表2-4),個別村(舊張屯)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比重高達93.4%;在糧食作物播種面積中,冬小麥播種面積占33.8%,夏玉米占28
29、.2%,兩項合計達62%,個別村(大王屯)達69.6%;此外,還有一定比例的大豆(15.6%)、高粱(13.1%)、綠豆(4.4%)、紅薯(1.8%)和谷子(1.8%)等糧食作物(見表2-5)。</p><p> 主要農產品有小麥、玉米、高粱、大豆、棉花、花生、葵花籽、蔬菜,其平均單產分別為135公斤/畝、197公斤/畝、266公斤/畝、103公斤/畝、75公斤/畝、130公斤/畝、98公斤/畝、2488公斤/
30、畝,低于同期所在鎮(zhèn)及全縣的平均水平(見表2-6)。</p><p> 項目區(qū)內土地利用類型基本上是荒草地、鹽堿地,土地利用率相當低。只有少許土地為當地農民自行開發(fā),種植小麥等農作物。由于土地肥力低下,干旱少雨,鹽堿威脅,經營粗放,管理不到位,同周圍其他有水源保證的優(yōu)質旱地相比,作物長勢不佳,畝產量相當低,平均在50-100公斤/畝左右。</p><p> 1.3項目區(qū)基礎設施狀況<
31、;/p><p> 1.3.1水利設施狀況</p><p> 遷橋規(guī)劃整理區(qū),有一口山平塘,當地俗稱水庫,但淤積嚴重,基本失去蓄水灌溉作用。項目區(qū)有排灌溝渠3000米,但由于多年失修,排水不暢,使區(qū)內暴雨積水,近66.67公頃稻田被淹時間長達10天,影響瀉洪能力。田間主要是水田中有歷史以來形成的一些水溝,排灌不分家,多為串灌,易傳播感染病。有些是望天田,天干時間稍長,就會減產甚至顆粒無收。旱
32、地中基本沒有灌溉設施。</p><p> 1.3.2電力設施狀況</p><p> 彭水(烏江電力集團)電網已輸送到該區(qū)的每戶家里,項目區(qū)有十千伏高壓線從東向西縱橫貫穿,電力設施較為齊全,這為項目施工和項目建設后區(qū)內水泵、電動機等設備的運行提供了便利的電力條件。</p><p> 1.3.3交通設施狀況</p><p> 該區(qū)有一條彭
33、(縣城)遷(遷橋)路通過,除長崗村外,其余村村通公路,還有一條遷橋通往巖東的公路,稍加維修即可通行,交通運輸較為方便。</p><p> 1.4項目區(qū)土地利用現(xiàn)狀</p><p> 1.4.1土地利用結構</p><p> 項目區(qū)土地總面積542.73公頃(8140.93畝,實測面積),主要為荒草地、鹽堿地、葦地等。其中,鹽堿旱地21.02公頃(315.36
34、畝),占總面積的3.87%;荒草地282.60公頃(4239.00畝), 占總面積的52.07%;鹽堿地211.36公頃(3170.40畝),占總面積的38.94%;葦地11.15公頃(167.25畝),占總面積的2.05%;溝渠5.12公頃(76.80畝),占總面積的0.94%;道路4.40公頃(66.00畝),占總面積的0.81%;其它未利用土地7.08公頃(106.20畝),占總面積的1.30%。</p><p
35、> 1.4.2項目區(qū)土地利用存在的問題</p><p> 1.4.2.1土壤質量較差,生產力水平低</p><p> 項目區(qū)內土壤主要為紅粘土、體粘粘性兩合土、粘性兩合土、中度粘質濕潮土和中鹽粘質兩合土。從上述土地利用現(xiàn)狀分析可知,項目區(qū)內鹽堿地面積相當大,占土地總面積的38.94%。紅粘土通體土質粘重,耕性差,易板結,遇雨泥濘,其生產特性是土溫低、養(yǎng)分高、不耐澇、保水保肥能力
36、強,土壤通透能力差。體粘粘性兩性合土表層土中壤質、心底土粘質,易滯澇泥托。粘性兩合土土壤通體中壤質,質地偏重,耕作比較困難,持水性能好,保水保肥力好。中度粘質濕潮土土質粘重,土壤耕性極差,地下水埋深淺(1.0-1.5米)。中鹽粘質兩合土旱季耕層含鹽量高,明顯影響農作物生長。從總體上看,項目區(qū)內土地質量較差,受旱澇鹽堿危害嚴重,產出率低下。</p><p> 1.4.2.2基礎設施不完善,不利于農業(yè)生產的正常進行
37、</p><p> 其一,項目區(qū)內地勢低洼,無排灌設施,區(qū)外排水斗溝年久失修,淤積十分嚴重,致使項目區(qū)內土地鹽堿化程度不斷加劇,這是影響項目區(qū)土地生產力的主要障礙因素;其二,項目區(qū)內道路主要為自然形成的土路,且大多數道路彎曲不平,寬窄不一,不利于農民生產和生活;其三,項目區(qū)內幾乎沒有樹木,農民自發(fā)、零星開墾的土地在風力等作用下,沙化趨勢日益明顯,農業(yè)生產環(huán)境日趨惡化。</p><p>
38、 1.4.2.3土地墾殖率和利用率低</p><p> 項目區(qū)土地墾殖率僅為3.87%,而且旱地質量低,基本上靠天收,利用粗放。土地利用率也只有5.63%,未利用土地面積為512.19公頃,占項目區(qū)土地總面積的94.37%。</p><p> 1.5土地適宜性分析</p><p> 項目區(qū)光熱資源豐富,土地生產潛力較大。據測算,本區(qū)光溫生產潛力1593.6克/
39、(平方米·年),降水生產潛力為934.1克/(平方米·年)。充沛的光熱資源基本上能夠滿足小麥、玉米等農作物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的要求。</p><p> 項目區(qū)地勢低平,平均海拔高度3.3-4.5米。地面起伏小,坡度不大,開發(fā)整理后有利于農業(yè)機械化作業(yè)。周邊排水溝網已基本形成,通過外部(斗溝)清淤,內部(農溝、斗溝)配套,即可形成比較完善的農田灌排系統(tǒng),有利于田間排水、洗鹽、降堿。</p
40、><p> 項目區(qū)土壤以粘質潮土、粘質濕潮土為主。土壤質地粘重,地下水位高。由于地處沖積平原向濱海平原過渡帶,為古黃河、子牙河沖積而成,曾是水生動植物如蘆葦、魚蝦的棲息地,中心地帶土壤表層有機質、速效鉀含量高,但磷氮元素較為缺乏,尤其以速效磷含量最低,處于缺磷狀態(tài)(見表2-2)。四周較高的地帶及緩坡地帶是鹽堿地,有機質含量低,土壤較貧瘠,但適合于耐堿經濟作物(如紫穗槐、堿蓬、檉柳等)和果樹(如金絲小棗、枸杞等)生長
41、。據調查,金絲小棗在青縣中壤質潮土和重度鹽化輕壤質濱海潮土上生長良好,且品質佳。</p><p> 區(qū)內土地利用限制性因素主要是旱、澇、鹽、堿、薄。子牙新河、北排河和八團排水支渠等排水溝渠的開挖基本上改變了區(qū)內十年九澇的局面。最近十幾年,由于降水少,蒸發(fā)大,基本上沒有地表徑流,加之過境客水少,因此,土地利用的限制因素集中表現(xiàn)為干旱缺水。解決了缺水的問題,就可以通過洗鹽淋堿等措施綜合治理鹽堿地,提高項目區(qū)耕地(包
42、括現(xiàn)有旱地和新增耕地)的生產率,保證土地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從目前情況來看,深層地下水是農業(yè)灌溉的主要水源(水質詳見表2-1);從長遠來看,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是解決項目區(qū)缺水的唯一、有效的途徑。</p><p> 根據土壤特性及項目區(qū)附近旱作農業(yè)實踐,區(qū)內土壤在實施改良工程并經過一定時間的耕種以后,適宜種植小麥、玉米、金絲小棗、紫穗槐等糧食和經濟作物,并且在灌排等基礎設施完善以后將會有較高的生產力,能產生很好的經濟
43、效益。</p><p> 第二章 灌區(qū)灌排工程規(guī)劃設計</p><p> 2.1規(guī)劃標準及原則</p><p><b> 2.1.1規(guī)劃標準</b></p><p> 按照《土地開發(fā)整理標準》規(guī)定,結合項目區(qū)的實際情況,本次規(guī)劃設計灌溉標準采用P=75%的保證率。本項目采用自流灌溉,明渠輸水的灌溉方式。支渠道多
44、沿山腳布置,農渠的比降較大,渠系建筑物較多,為防止渠道塌陷損毀,同時減少渠系占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渠系水利用系數,渠道采用硬質化矩形斷面。農溝采用矩形斷面,漿砌石擋土墻。溝渠根據地形情況,采取溝渠相間或相鄰的布局方式。</p><p> 項目區(qū)原有排水斗溝(小河道)或灌排兩用渠由于建設標準不高,加之年久失修,已遭嚴重的損壞。目前該地區(qū)除澇標準較低,大體相當于3年一遇。為了保證項目區(qū)不受瀝澇威脅,支溝需要進行清淤
45、疏浚,使其排澇排滯標準達到“十年一遇”。</p><p> 項目區(qū)內土壤為夾沙黃泥土,土壤質地為粘重,滲水性不強;地下水埋深淺,在1.5-2.0米左右。為了達到排澇的要求,本次規(guī)劃設計排澇采用“十年一遇”的一日暴雨,三日排至作物耐淹水深的標準。</p><p><b> 2.1.2規(guī)劃原則</b></p><p> 在貫徹“十分珍惜、合理
46、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基本國策的基礎上,本規(guī)劃遵循如下原則:</p><p> (1)與相關規(guī)劃相協(xié)調。首先,根據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的要求,確定土地開發(fā)整理規(guī)劃中的土地利用方向和各類用地布局;其次,土地開發(fā)整理規(guī)劃與農業(yè)、水利、環(huán)保、交通、村鎮(zhèn)等部門規(guī)劃相協(xié)調。</p><p> ?。?)優(yōu)化土地利用結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p><p> ?。?)綜合考
47、慮土地開發(fā)整理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實現(xiàn)土地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p><p> ?。?)因地制宜。從項目區(qū)的實際情況出發(fā),確定土地利用的方向、各項工程的規(guī)模及其布局。</p><p> ?。?)政府決策與公眾參與。在規(guī)劃編制過程中,充分聽取青縣、馬廠鎮(zhèn)、金牛鎮(zhèn)各級政府、各部門以及項目區(qū)農民的意見,爭取廣大群眾的支持。</p><p><b>
48、 2.2工程布局</b></p><p> 2.2.1灌溉工程布局</p><p> 本項目灌溉水源主要以項目區(qū)的水庫,采用自流引水灌溉,輸水方式采用明渠輸水。渠道輸水系統(tǒng)分干、支、農三級;共有支渠2條、農渠22條。</p><p> 項目區(qū)屬山間盆地地形,東西兩片山丘眾多同,地形復雜,渠線布置比較困難,渠道過水建筑物較多。為保證渠道水位和農渠水流
49、能夠平穩(wěn)進入田間毛渠,分別設置壓力管式陡坡和渡槽。在渠道與道路相交的地方設置橋涵,由于渠道橫斷面較小,為節(jié)省投資,直接在渠道上設置鋼筋混凝土橋面板以利通行。</p><p> 項目區(qū)灌溉系統(tǒng)工程布局詳見下表:</p><p> 表2.1 項目區(qū)灌溉系統(tǒng)工程布區(qū)一覽表</p><p> 項目區(qū)丘陵山地面積大,地面高差達300多米, 該區(qū)年降雨量較大,但春旱嚴重,
50、而當地旱地種植的小麥在春季分蘗拔節(jié)期正是需水量大的季節(jié),如果沒有灌溉水補充,將無法滿足生物生長需要。如果修建提水灌溉工程,設計揚程高達160-250米,運行成本又太大,故不能考慮修建提水設施。所以在這些地方建坡式梯田,采取蓄水灌溉的措施。根據地面坡度不同,隔10-40米修田埂,田埂上側為截水溝和排水溝合二為一,可截留坡地徑流,同時在徑流量大時又可及時排水。田埂下側建蓄水溝,攔蓄地表水,以供坡地旱作物灌溉之用。項目區(qū)擬修建坡式梯田的面積為
51、2140畝。</p><p> 2.2.2排澇工程布局</p><p> 項目區(qū)排水溝只設有農溝。整個灌區(qū)控制范圍內排澇采用明溝自流排澇,農溝排水流入排水河道中,整個灌區(qū)地勢為兩旁高中間低的山谷地勢,中間有一天然河道。</p><p> 在排水溝與道路交叉處布設橋涵,分農溝過(生產路、田間道)路涵兩種類型。在地形變化較大的地方,設置跌水,以保證水流的平順。項目
52、區(qū)排水系統(tǒng)工程布局詳見下表:</p><p> 表2.2 項目區(qū)排水系統(tǒng)工程布區(qū)一覽表</p><p> 由于整個灌區(qū)都是單一的向一側傾斜的,所以,溝渠的布置形式采取溝渠相鄰一種布局方式。</p><p> 第三章 灌區(qū)灌溉制度的制定</p><p> 3.1灌溉保證率的選擇</p><p> 項目區(qū)雖然雨
53、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167mm),地下水豐富,但水源水位普遍偏低,開發(fā)利用困難,且抽水灌溉涉及經濟成本原因,所以灌溉保證率不宜太高,依據《土地開發(fā)整理標準》,確定灌溉設計保證率為75%。</p><p> 3.2作物需水量的計算</p><p><b> 3.2.1徑流量</b></p><p> 項目區(qū)位于中山區(qū),海拔在640~1
54、010米之間,區(qū)域相對封閉,無過境可利用客水的徑流。項目區(qū)內的河道徑流主要依靠地下水的匯集,短期來看可供利用的地表水資源相當有限。本規(guī)劃采用地下水作為灌溉水源,地表徑流量的利用在地下水中考慮,故徑流量不計入可供水量范疇,即=0。</p><p><b> 3.2.2降水量</b></p><p> 項目區(qū)緊靠武隆縣,兩地氣象條件基本相同,本項目設計所用所用資料采用
55、武隆縣的氣象資料。</p><p> 根據1959~1980年系列降水量資料,按經驗頻率公式計算,保證率為75%的年份為1974年。因此,確定1974年為典型年。</p><p> 設計典型年(1974年)月降水量分配見表</p><p> 表3.1 1974年武隆縣月降水量分配表</p><p> 資料來源:《四川省涪陵地區(qū)水資源調
56、查與水利區(qū)劃(附表)》,涪陵地區(qū)水利電力局編制,1993年4月。</p><p> 項目區(qū)降水量可被作物所利用的部分和水庫坑塘攔蓄下來使用的部分,可以作為有效降雨量。本項目區(qū)白擬在廟灣村和生基村附近修建三個大的蓄水池,在同坡旱地區(qū)修建坡式梯田,蓄積天然來水,采用這些式程后,項目區(qū)可蓄積天然來水量約為設計典型年總降水量的的5%。</p><p> 項目區(qū)承雨面積為1014.67公頃,可利
57、用的降水量為W2=54.33萬立米。</p><p> 3.2.3可利用的地下水量</p><p> 項目區(qū)地下水資源豐富,山泉眾多,當地人畜飲水普遍采有引取山泉水。項目區(qū)中部盆地周圍山丘碳酸巖裂隙溶洞水匯流及河岸地下水基流的側滲形成一條小河流,枯水季節(jié)流量為0.4m3/s。項目區(qū)西部有窯罐廠水源,為碳酸裂隙巖溶洞水出露,枯水季節(jié)流量為0.2 m3/s,項目區(qū)東部有涼水井水源,亦為碳酸
58、裂隙巖溶洞水出露,枯水季節(jié)流量為0.1 m3/s,項目區(qū)明星村有一小河流,枯水季節(jié)流量為1.3 m3/s,為山丘碳酸巖裂隙溶洞水匯流及河岸地下水基流的側滲形成一條小河流涼水井水。</p><p> 水源年可供水量=流量×全年時間</p><p> ?。?0.4+0.2+0.1)×31536000=2207.52萬立米</p><p> 由于可
59、供水量較大,短期內暫不考慮其它的地下水利用方式。</p><p><b> 可供利用的總水量 </b></p><p> ?。?+54.33+2207.52=2261.85萬立方米</p><p> 3.2.4需水量分析</p><p> 本次土地整理項目區(qū)范圍不包括城鎮(zhèn)居民點和工礦用地需水量分析,不考慮工業(yè)用水。
60、人畜飲用水當地群眾普遍引取山泉水,本次規(guī)劃不考慮。</p><p> 3.3作物灌溉定額的確定</p><p> 參照項目涉及村目前的種植制度和今后種植業(yè)結構調整的要求,以中稻和夏玉米等兩種典型作物來確定灌溉定額。</p><p> 3.3.1中稻灌溉制度的確定</p><p> ?。?)水稻的泡田定額的確定:</p>&
61、lt;p> 根據當地群眾的耕作經驗,劃定中稻的泡田時間為5月11日~5月25日,歷時15天。</p><p> M1=0.667 (h0+S1+e1t1-P1)</p><p> 式中 M1-水稻的泡田定額,m3/畝</p><p> h0-插秧時田面所需的水層深度,mm,取30mm;</p><p> S1-泡田期的滲漏量,
62、mm;</p><p> e1-泡田期內水田的田面平均蒸發(fā)量,mm/d;</p><p> t1-泡田期的日數,d;</p><p> P1-泡田期的降雨量,mm。</p><p> 根據彭水縣國土局提供的資料,項目區(qū)土壤為小黃泥和大土黃泥,土壤中含沙,屬中粘含沙土,取其滲漏強度為1.4mm/d(《中國主要作物需水量與灌溉》,P136
63、)。</p><p> 項目區(qū)緊鄰武隆縣,兩地氣象條件基本相同,本項目設計所用資料采用武隆縣的氣象資料。根據武隆縣氣象局1950年-1980年的實測降水資料,75%設計頻率年為1974年,由1974年的逐日降雨資料,可得泡田期的有效降水量為38mm。</p><p> 泡田期的田面平均了蒸發(fā)量由下表選取:</p><p> 表3.2 多年平均蒸發(fā)量統(tǒng)計表<
64、;/p><p> 資料來源:《四川省涪陵地區(qū)水資源調查與水利區(qū)劃(附表)》,涪陵地區(qū)水利電力局編制,1993年4月</p><p> 蒸發(fā)資料采用折算后(60cm蒸發(fā)皿)的數值計算。</p><p> 計算得中稻的泡田定額為M1=49m3/畝。</p><p> ?。?)中稻生育期灌溉制度的確定</p><p>
65、利用水量平衡方程確定中稻的灌溉制度。</p><p> h1+P+m-WC-d=h2</p><p> 式中 h1-時段初田面水層深度,mm;</p><p> h2-時段末田面水層深度,mm;</p><p> P-時段內降雨量,mm;</p><p> d-時段內的排水量,mm;</p>&
66、lt;p> m-時段內的灌水量,mm;</p><p> WC-時段內的田間耗水量,mm。</p><p> 時段內的降雨量根據武隆縣氣象局提供的1974年逐日降雨資料計算。</p><p> 田間耗水量的計算采用參考作物系數法,根據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推薦的適合于我國情況的修正彭曼公式,四川省采用境內155個縣1951年~1989年的39年氣象資料,計算出
67、參考作物需水量和作物系數,本規(guī)劃采用原四川省重慶地區(qū)的參考作物需水量和作物系數:</p><p> 表3.3 中稻田間耗水強度計算表</p><p> 參考作物需水量和需水系數資料來源:《中國主要作物需水量和灌溉》,水利電力出版社,1995</p><p> 在水稻生長的任何一個時段內,農田水分的變化決定于該時段內的來和耗水之間的消長,它們之間的關系,可以用水
68、量平衡方程表示。如果時段初的農田水分處于適宜水層的上限(hmax),經過一個時段的消耗,田面水層降到適宜水層的下限(hmin),這時沒有降雨,則進行灌溉,灌水定額為:</p><p> m=hmax-hmin</p><p> 當中稻生育期內某次降雨量超過水稻的耐淹深度時,就要排水。</p><p> 表3.4 中稻各生育階段淹灌水層深度</p>
69、<p> 注:生育期時段的劃定參考彭水縣農業(yè)局提供的資料</p><p> 運用水量平衡方程,根據逐日降雨資料、中稻各時段日耗水強度、設計淹水層進行逐日計算,計算過程見下表:</p><p> 表3.5 中稻生育期灌溉制度計算表 單位:mm</p><p> 根據計算得出中稻生育期內的各次灌水定額和灌水時間,作為中稻的灌溉制度。</p&
70、gt;<p> 表3.6 中稻生育期灌溉制度表</p><p> 確定中稻生育期的灌溉定額M2=245m3/畝。</p><p> ?。?)中稻灌溉定額的確定</p><p> 中稻的灌溉定額 M=M1+M2=49+245=294m3/畝。</p><p> 3.3.2夏玉米的灌溉制度的確定</p><
71、;p> ?。?)夏玉米播前灌水定額啊的確定:</p><p> 夏玉米播前灌水定額的確定用下式計算:</p><p> 式中:—設計播前灌水定額,m3/畝;</p><p> H—計劃濕潤層深度,取0.8m;</p><p> —一般為田間持水率,以占孔隙的百分數計,土壤為中粘含沙,取60%;</p><p&
72、gt; —播前計劃濕潤土層內的平均含水率,以占孔隙的百分率計,取40%;</p><p> n—相應于H土層內的土壤空隙率,以占土壤體積的百分數計,取48%;</p><p> 計算得出夏玉米的播前灌水定額為51.2m3/畝。</p><p> (2)夏玉米生育期灌溉制度的確定</p><p> 利用水量平衡原理制定玉米生育期的灌溉
73、制度:</p><p> Wt=W0+WT+P0+K+M-ET</p><p> 式中 Wt-t時段末計劃濕潤層中的儲水量,m3/畝;</p><p> W0-時段初土壤計劃濕潤層中的儲水量,m3/畝;</p><p> WT-由于計劃濕潤層增加而增加的水量,m3/畝;</p><p> P0-土壤計劃濕潤層
74、內保存的有效降雨量,m3/畝;</p><p> K-時段t內的地下水補給量,m3/畝;</p><p> M-時段t內的灌溉水量,m3/畝;</p><p> ET-時段t內的作物需水量,m3/畝。</p><p> 為了滿足農作物正常生長的需要,作物某一時段內的土壤計劃濕潤層內的儲水量必須經常保持在一定的適宜范圍以內,即通常要求不
75、小于作物的最小儲水量(Wmin)和不大于允許的最大儲水量(Wmax)。由于各時段作物的需水量是一種經常的消耗,而降雨則是一種間斷的補給,因此在某時段內,土壤計劃濕潤層的儲水量降低到或接近于作物的最小儲水量時,就需要灌溉,反之就需要排水。</p><p> 計劃濕潤層允許的最大儲水量:Wmax=667nH</p><p> 計劃濕潤層允許的最小儲水量:Wmax=667nHθmin<
76、/p><p> θmax取田間持水率,θmin取田間持水率的45%。</p><p> 由于計劃濕潤層增加而增加的水量由下式計算:</p><p> WT=667θn(H2-H1)</p><p> 式中:H1-計算時段初的計劃濕潤層深度,m;</p><p> H2-計算時段末的計劃濕潤層深度,m。</p
77、><p> 根據設計頻率年的逐日降雨資料,計算夏玉米生育期內的逐日有效降雨量。小于5mm降雨量,不考慮有效利用量。</p><p> 表3.7 1974年夏玉米生育期有效降雨量表</p><p> 注:1974年逐日降雨資料由彭水縣氣象局提供</p><p> 查由修正彭曼公式計算而繪制的《中國夏玉米多年平均需水量等值線圖》(《中國主要作
78、物需水量及灌溉》,水利電力出版社,1995年,P79),喬遷灌區(qū)夏玉米多年平均需水量為350mm。選用相鄰地區(qū)的夏玉米需水量模系數,計算夏玉米各生育階段的需水量。</p><p> 表3.8 夏玉米的階段需水量表</p><p> 將以上數據代入水量平衡方程,利用水量平衡圖解法得出夏玉米生育期的灌溉制度。</p><p> 表3.9 夏玉米生育期灌溉制度表&l
79、t;/p><p> 確定夏玉米生育的灌溉定額為 M2=157.21m3/畝。</p><p> ?。?)夏玉米的灌溉定額的確定</p><p> 夏玉米的灌溉定額為 M=M1+M2=51.2+157.21=208.41m3/畝。</p><p> 3.4農作物灌溉需水量計算</p><p> 項目區(qū)內農業(yè)生產需水量
80、用下列公式計算:</p><p> 式中:—農業(yè)生產總需水量,立方米;</p><p> —綜合毛灌溉定額,立方米/畝;</p><p><b> —灌溉面積,畝;</b></p><p> 第一塊 2362畝 水田 </p><p> 第二塊 898畝;其中水田223畝、旱
81、地675畝。</p><p> 第三塊 1925畝 旱地</p><p><b> 總面積是5185畝</b></p><p> ?。?)確定毛灌溉定額</p><p> 毛灌溉定額根據下式計算:</p><p> 式中:-作物凈灌溉定額,立方米/畝;</p><
82、p> -灌溉水利用系數。計劃灌溉采用混凝土渠道,渠道輸水損失小,而且渠道輸水距離和控制面積都較小,水利用系數較高,確定水利用系數=0.8。</p><p> 典型年內設計種植制度為輪種制度,即上半年種水稻+下半年種夏玉米。中稻和夏玉米灌溉定額分別為=294立方米/畝,=208.41立方米/畝,則設計典型年內毛灌溉定額:</p><p> ===628立方米/畝</p>
83、;<p> ?。?)確定項目區(qū)灌溉面積</p><p> 經在項目區(qū)渠系規(guī)劃布置圖上計算,項目區(qū)采用渠道灌溉面積()為3379畝</p><p> ?。?)設計年內項目區(qū)農業(yè)總需水量計算</p><p> =628×5185=323.9萬立方米。</p><p> 3.5水資源平衡分析</p>&l
84、t;p> 由以上計算可知,設計年項目區(qū)可供水量=2258.9萬立方米,需水量=323.9萬立方米 。可見,項目區(qū)年度水資源供給量遠大于年度需水量。</p><p><b> 3.6灌水率的設計</b></p><p> 灌水率是指灌區(qū)單位面積(萬畝)上所需的灌溉凈流量,它根據作物灌溉制度確定,由它確定渠首的引水流量和渠道設計流量。灌水率可用下式計算:<
85、;/p><p><b> q凈=</b></p><p> 式中:?。魑锓N植比例;</p><p> m-作物的每次灌水定額,m3/萬畝;</p><p> T-灌水延續(xù)時間,d。</p><p> 本項目灌區(qū)屬自流灌區(qū),每天灌水時間以24小時計,式中系數為8.64。</p>
86、<p> 根據作物的灌溉制度,計算出作物各次的灌水率,如下表所示:</p><p> 表3.10 灌 水 率 表</p><p> 根據灌水率表繪灌水率圖,發(fā)現(xiàn)各時期的灌水率差別較小,渠道輸水連續(xù),利于管理,所以此圖為最終灌水率圖。</p><p> 根據灌水率表,確定設計灌水率 q凈=1.16m3/s.萬畝,最小灌水率為0.87m3/s.萬畝。
87、</p><p><b> 3.7渠系布置</b></p><p> 根據該項目片的地形、道路、水網分布特點以及現(xiàn)有渠道進行渠道規(guī)劃。項目片灌溉系統(tǒng)采用自流灌溉,自流灌溉從紙廠溝水庫中引水。渠系共有支渠2條,農渠22條。灌溉系統(tǒng)具體布置情況見規(guī)劃設計圖,各渠道長度和控制面積見下表。</p><p> 表3.11 灌溉渠系情況表</p
88、><p> 3.8灌溉渠道流量設計</p><p> 項目區(qū)支、農渠均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支渠道渠底設計比降為1/500,農渠設計比降采用1/1000。田間水利用系數采用0.9,支、農渠的渠道水利用系數采用0.95。支、農渠采用續(xù)灌工作制度。</p><p> 渠道設計流量的推算:</p><p> 由于續(xù)灌各級渠道的流量相差懸殊,這就要
89、求分段推算設計流量,各渠道采用不同的斷面。另外,各級續(xù)灌渠道的輸水時間等于灌區(qū)的灌水延續(xù)時間,可以直接由下級渠道的毛流量推算上級渠道的毛流量。所以,續(xù)灌渠道的設計流量的推算方法是自下而上逐級逐段推算。</p><p> ?。?)計算每條農渠的設計田間凈流量</p><p><b> Q農田凈=Aq凈</b></p><p><b>
90、 式中:</b></p><p> Q農田凈——農渠的田間凈流量(m3/s);</p><p> A——農渠的灌溉面積(畝);</p><p> ?。?)每條農渠的凈流量</p><p><b> Q農凈=</b></p><p><b> 式中:</b>
91、;</p><p> Q農田凈——農渠的田間凈流量,(m3/s);</p><p> ——田間水利用系數。</p><p> (3)計算農渠的毛流量</p><p> 由農渠的凈流量計入田間損失水量,求得田間毛流量,即農渠的凈流量。</p><p><b> Q農毛=</b></p
92、><p><b> 式中:</b></p><p> Q農凈——農渠的凈流量,(m3/s);</p><p> ——渠道水利用系數;</p><p> ?。?)計算支渠渠道的設計流量(毛流量)</p><p> 根據支渠所控制的農渠的毛流量之和,及支渠的流量損失來推求支渠的毛流量,即設計流量。
93、</p><p> 在灌區(qū)的管理和運用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設計未能預料的情況(如灌區(qū)組成變化,擴大灌溉面積,稀遇干旱氣候等)和短時期擴大輸水要求。因此應使渠道輸水留有余地,采用加大流量,本設計支渠流量采用加大20%計算。</p><p> Q加大 =1.2 Q設計</p><p> 式中:Q加大——加大流量(m3/s)。</p><p>
94、 本設計的支渠斷面設計采用加大流量。農渠由于采用續(xù)灌,故也要考慮其加大流量。</p><p> 經計算,灌溉渠道加大流量見表</p><p> 表3.12 渠道設計流量計算表</p><p> 3.9灌溉渠道橫斷面設計</p><p> 灌溉渠道采用矩形斷面,用明渠均勻流公式進行計算,計算公式為:</p><p&g
95、t;<b> Q=AC</b></p><p><b> 式中:</b></p><p> A——過水斷面面積(m2);</p><p> R——水力半徑(m);</p><p> C——謝才系數,采用公式進行計算,n為溝(渠)床糙率(砼渠道n=0.015);</p><
96、;p> Q——設計流量(m3/s);</p><p> i——比降(支渠i=1/3000,農渠i=1/1000)。</p><p> 經計算,渠道橫斷面設計成果見下表</p><p> 表3.13 渠道橫斷面設計成果表 單位:m</p><p> 第四章 排澇工程設計</p><p><
97、;b> 4.1除澇設計標準</b></p><p> 根據部設計部門的意見,結合當地情況,除澇設計標準采用十年一遇,一日暴雨,3日排除至作物耐淹水深的標準。</p><p> 4.2設計基本資料及排水溝的布置</p><p> 田塊規(guī)劃成果:根據項目區(qū)地形,由于地形不規(guī)則,具體田塊布置見灌區(qū)平面規(guī)劃圖。</p><p&g
98、t;<b> 2.排水溝布置</b></p><p> 排水溝系統(tǒng)任務主要是排除澇水,排水系統(tǒng)的布置原則如下:</p><p> ?。?)盡量將排水溝布置在低洼處,便于自流排除;</p><p> ?。?)結合項目區(qū)內的天然河道進行布置,充分利用已有溝渠,進行規(guī)劃,減少排水系統(tǒng)工程量。</p><p> ?。?)排水
99、溝要考慮地形地、行政區(qū)劃、耕作田塊進行布置,要與灌溉渠道系統(tǒng)相結合;</p><p> ?。?)排水系統(tǒng)的布置,應使建筑物和土方工程量最小。</p><p> (5)農溝直接匯入天然排水系統(tǒng)中,所以支溝大都利用天然河溝,不再布置。</p><p> 由于項目區(qū)地形復雜,排水溝的布置較為復雜,較難用文字進行具體描述,詳細布置情況參見土地整理項目規(guī)劃圖。</p
100、><p> 4.3排澇模數的計算 </p><p> 4.3.1設計暴雨的推求</p><p> 查《四川省水文手冊》所附的暴雨等值線圖,喬遷鄉(xiāng)多年年最大24小時暴雨均值H=90mm,,變差系數Cv24=0.44 (Cs=2 Cv24),由皮爾遜Ⅲ型頻率曲線,根據Cv24值,查得10%頻率年(十年一遇)的徑流過程系數Kp=1.53,則十年一遇的設計暴雨量為:<
101、;/p><p> H24p=KpH24</p><p> 計算得H24p為126.84mm。</p><p> 4.3.2設計凈雨深的推求</p><p> 設計徑流深以水田為代表計算。</p><p> R=H24p-h田蓄-E-f</p><p><b> 式中:</
102、b></p><p><b> R——設計徑流深;</b></p><p> H24p——十年一遇24小時降雨;</p><p> h田蓄——水田滯蓄水深,由水稻的耐淹水深確定,本設計采用水稻返青期和分蘗期的耐淹水深與最優(yōu)淹水層的差確定,為25mm;</p><p> E——三日田間蒸發(fā)量,采用15mm;&
103、lt;/p><p> f——水田滲漏量,采用1.4mm/d。98</p><p> 計算得設計凈雨深R為85.44mm。</p><p> 4.3.3水田排澇模數的計算</p><p> 水田的排澇模數按平均排除法計算:</p><p><b> q=R/3.6Tt</b></p>
104、;<p><b> 式中:</b></p><p> T——排水歷時,T=3日;</p><p> t——每天的排水時間,自流排水采用24小時。</p><p> 計算得q=0.33m3/s.Km2。</p><p> 4.4排水溝斷面設計</p><p> 4.4.1排
105、澇流量的確定</p><p> 根據當地實際選取明溝排水,由項目區(qū)規(guī)劃圖知,農溝的控制面積為0.04~0.15km2,按最大面積0.15 km2計算,則排水溝的排澇流量可用下式計算:</p><p><b> Q排澇=qA</b></p><p><b> 式中:</b></p><p>
106、Q排澇——排澇流量,m3/s;</p><p> A——控制面積,km2。</p><p> 計算得農溝的排澇流量為0.0495m3/s</p><p> 4.4.2排水溝斷面設計</p><p><b> (1)設計水位</b></p><p> 根據控制地下水水位的要求,農溝水位低于
107、田面0.5米。</p><p><b> (2)橫斷面設計</b></p><p> 項目區(qū)內土壤為粘質土,地形坡度較緩,故選擇各排水溝參數如下:</p><p> 下面以農溝為例,說明排水溝橫斷面設計過程:</p><p> 通過實地調查,并在征詢有關專家意見的基礎上,農溝采用梯形漿砌石斷面的,選邊坡系數m=1
108、.0,糙率n=0.025,取縱坡i=3/1000,底寬b=0.35m,h=0.25。</p><p> 溝深按下列公式根據明渠均勻流公式進行試算:</p><p> Q=ωC(Ri)1/2。</p><p> 式中:ω=(b+mh)h=0.15m2;</p><p> χ=b+2h(1+m2)1/2=1.057m;</p>
109、<p> R=ω/χ=0.142m;</p><p> 謝才系數C=(1/n)*R1/6 =28.29</p><p> 所以,輸水能力Q=0.15×28.29×(0.142×3/1000)1/2</p><p> =0.0516m3/s>農溝設計排水流量=0.0495m3/s;</p>&l
110、t;p> 流速校核:v=Q/ω=0.34m/s>不淤流速v=0.25m/s;</p><p> 上述擬定斷面既能排澇除水,又能有效降低地下水水位。</p><p> 表4.1 排水溝設計成果表</p><p> 第五章 單體工程設計</p><p> 5.1灌溉渠道縱橫斷面設計</p><p>
111、 設計流量是進行水力計算,確定渠道過水斷面尺寸的主要依據,合理的渠道、橫斷面除了滿足渠道的輸水、配水要求外,還應滿足渠床穩(wěn)定條件,包括縱向穩(wěn)定和平面穩(wěn)定兩個方面??v向穩(wěn)定要求渠道在設計條件下工作,不發(fā)生沖刷和淤積,或在一定時期內沖淤平衡。平面穩(wěn)定要求渠道在設計條件下工作時,渠道水流不發(fā)生左右搖擺。</p><p> 渠道橫斷面尺寸要依據渠道設計流量通過水力計算加以確定。一般情況下采用明渠均勻流公式計算:即&l
112、t;/p><p><b> Q=AC</b></p><p> 式中:Q—渠道設計流量(m3/s)</p><p> A—渠道過水斷面面積(m2)</p><p><b> R—水力半徑</b></p><p><b> i—渠底比降</b><
113、;/p><p> c—謝才系數,一般采用曼寧公式 c= R1/6 進行計算,其中n為糙率</p><p> 農渠的渠底比降,為了減少工程量,應盡可能選用和地面相近的渠底比降。i=0.001。渠床糙率系數:由《灌溉排水工程學》P142表3-14,n=0.017.</p><p><b> 農渠采用矩形斷面,</b></p><
114、;p><b> 采用試算法:</b></p><p> 初選定b=0.3m, n=0.017, Q=0.066 m3/s, i=0.001</p><p> 用迭代公式: =</p><p> 代入數據,經試算得 h=0.5m</p><p> A=(b+mh)h=0.15 (m2)</p&
115、gt;<p> V==0.44(m/s)</p><p> 渠道的不沖流速和土壤性質,水流含砂量,斷面水力要素有關,一般土渠的不沖流速可依據《灌溉排水工程學》P146表3-48中查出,Vcs1= 5.0(m/s)</p><p> V不沖=KQ0.1 = 5×0.0660.1=3.8( 查表3-24)</p><p> 渠道的不淤流速
116、,由不淤流速經驗公式:</p><p> Vcd=C0Q0.5</p><p> 式中 :Vcd為渠道的不淤流速(m/s)</p><p> C0為不淤流速系數,隨渠道流量和寬深比而變,見《灌溉排水工程學》P148,表3-25查得 C0=0.4</p><p> Vcd=0.4×0.0660.5=0.1(m/s)</p
117、><p> Vcd=0.1(m/s)<V=0.44(m/s)<Vcs=3.8(m/s)</p><p> 滿足不淤不沖流速,斷面尺寸適合,即:b= 0.3 (m), i=0.001, m=0, n=0.017 , Q=0.066。</p><p> 預制板厚取0.04m, 砂礫料墊層厚取此處取0.20m。</p><p>
118、 安全超高Δh取0.27m,堤頂寬度D取0.6m</p><p> 5.1.2 渠道設計水位計算公式:</p><p> 灌溉渠道不僅要滿足輸送設計流量的要求,還要滿足水位控制的要求??v斷面設計根據灌溉水位要求確定渠道的空間位置,即先確定不同樁號處的設計水位高程,再根據設計水位求渠底高程、堤頂高程等。</p><p> 為了灌溉要求,各級渠道入口處都應具有
119、足夠的水位,這個水位是根據灌溉面積上控制點的高程加上各種水頭損失,自下而上逐級推求的。</p><p><b> 式中:</b></p><p> ——渠道進水口處的設計水位(m);</p><p> ——渠道灌溉范圍內控制點的地面高程(m),控制點是指較難灌到水的地面,在地形均勻變化的地區(qū),控制點選擇的原則是:如沿渠地面坡度大于渠道比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灌溉排水畢業(yè)(設計)論文
- 灌溉排水
- 灌溉與排水
- 灌溉排水概論
- 畢業(yè)設計(論文)+道路排水畢業(yè)設計論文
- 給排水-畢業(yè)論文(設計)
- 給排水畢業(yè)論文設計
- 給排水畢業(yè)設計論文
- 灌溉排水新技術
- 灌溉排水渠系設計規(guī)范
- 灌溉畢業(yè)設計
- 灌溉畢業(yè)設計
- 灌溉排水方法發(fā)展概述
- 灌溉排水工程
- 智能節(jié)水灌溉系統(tǒng)的設計【畢業(yè)論文】
- 智能節(jié)水灌溉系統(tǒng)的設計【畢業(yè)論文】
- 改造工程給排水設計畢業(yè)論文
- 給排水專業(yè)的畢業(yè)設計論文
- 灌溉排水5-2s
- 灌溉排水工程學課程設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