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考試考研英語一試題真題(含答案詳解+作文范文)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2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p><b>  畢 業(yè) 論 文</b></p><p>  題目: 血液一般檢驗</p><p><b>  與疾病診斷意義</b></p><p>  系 別: 生物工程系</p><p>  專 業(yè): 生物技術(shù)</p><p>

2、;  姓 名: </p><p>  學 號: </p><p>  指導教師: </p><p><b>  目 錄</b></p><p><b>  摘 要ⅰ</b></p><p>  ABSTRACTⅱ</p

3、><p>  第一章 血液檢驗與疾病診斷1</p><p>  1.1血液檢驗與疾病診斷的關(guān)系1</p><p>  1.2研究的目的1</p><p>  1.3實際應(yīng)用價值1</p><p>  第二章 血液標本的采集與處理2</p><p>  2.1血液標本的種類2</p&

4、gt;<p>  2. 2血液標本的采集2</p><p>  2.2.1采血部位2</p><p>  2.2.2采血時間2</p><p>  2.2.3采血后的處理:3</p><p>  第三章 血液的檢查項目與臨床意義4</p><p>  3.1常用的檢查項目4</p>

5、<p>  3.2紅細胞計數(shù)和血紅蛋白測定及臨床意義4</p><p>  3.2.1紅細胞計數(shù)(RBC)4</p><p>  3.2.2臨床意義4</p><p>  3.3白細胞計數(shù)和白細胞分類計數(shù)與臨床意義8</p><p>  3.3.1白細胞計數(shù)和白細胞分類計數(shù)8</p><p> 

6、 3.3.2臨床意義8</p><p>  3.4網(wǎng)織紅細胞計數(shù)與臨床意義12</p><p>  3.4.1網(wǎng)織紅細胞計數(shù)12</p><p>  3.4.2網(wǎng)織紅細胞的臨床意義13</p><p>  3.5紅細胞沉降率測定與臨床意義14</p><p>  3.5.1紅細胞沉降率測定14</p&

7、gt;<p>  3.5.2紅細胞沉降率測定的臨床意義14</p><p>  3.6血細胞比容測定與臨床意義15</p><p>  3.7紅細胞各項常數(shù)測定與臨床意義16</p><p>  3.8血液一般檢驗的各方法及評價17</p><p><b>  第四章 總結(jié)19</b></p

8、><p><b>  參考文獻20</b></p><p><b>  致 謝22</b></p><p><b>  摘 要</b></p><p>  血液流經(jīng)人體的各個組織與器官,在生理狀態(tài)下,人體的各組織器官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是通過神經(jīng)、體液的調(diào)節(jié)及平衡來實現(xiàn)的

9、,這種平衡反映在血液的各種物理參數(shù)、生理參數(shù)等方面。因此血液細胞學分析不僅是診斷造血系統(tǒng)各種疾病的主要依據(jù),對其他系統(tǒng)疾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也可提供重要信息,因此成為臨床檢驗中最重要最常用的內(nèi)容之一。</p><p>  血液一般檢驗是指血液檢驗項目中最基礎(chǔ)及最常用的檢驗,主要包括紅細胞計數(shù)、白細胞計數(shù)、血紅蛋白測定、紅細胞形態(tài)觀察、紅細胞平均參數(shù)計算、網(wǎng)織紅細胞計數(shù)、嗜堿性點彩紅細胞計數(shù)和紅細胞沉降率測定等。&l

10、t;/p><p>  本文章通過探討血液檢驗所獲得的信息可及時了解發(fā)病原因、疾病程度、病情進展及預(yù)后判斷,從而為疾病的診斷、治療、預(yù)后及預(yù)防等提供依據(jù)。臨床可通過血液中各項細胞參數(shù)檢驗和細胞形態(tài)觀察對貧血和某些疾病進行診斷或鑒別診斷。 </p><p>  關(guān)鍵詞:血液檢驗 參數(shù)檢驗 形態(tài)觀察 疾病診斷</p><p><b>  ABSTRACT</b

11、></p><p>  Blood through the circulatory system and body tissues and organs in close contact in the body breathing, transport, defense, regulate body fluid osmotic pressure and acid-base balance and other

12、 physical activities, maintain the body's normal metabolism and the balance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In pathological cases, a variety of hematopoietic disorders, in addition to direct involvement in the

13、blood, often affect the body tissues and organs, such as anemia patients, reduced function </p><p>  Blood testing is generally the most basic blood test items and the most commonly used tests, including blo

14、od count and manual or instrument related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parameters, blood cell morphology, the most common coagulation tests, cross-matching of blood and so on. Therefore, blood tests can usually timely, accura

15、te, random, fully reflect the situation of the basic functions of the body. General examination of blood drawn is easy, convenient detection, is still screening disease, othe</p><p>  Clinical examination by

16、 the red blood cell parameters and morphology of blood cell anemia and certain diseases, diagnosis or differential diagnosis. Check the items are commonly used in blood cells: red blood cell count, hemoglobin, red blood

17、cell morphology, mean corpuscular parameter calculation, reticulocyte count, basophilic stippling for determination of red blood cell count and so on.</p><p>  KEYWORD :Blood Tests;Parametric test;Morphology

18、;Disease diagnosis</p><p>  第一章 血液檢驗與疾病診斷</p><p>  1.1血液檢驗與疾病診斷的關(guān)系</p><p>  人體不斷從外界攝入營養(yǎng)物質(zhì),經(jīng)消化道吸收進入血液,而血液不斷地循環(huán)于全身的每個部分,并將氧氣、葡萄糖、氨基酸、無機鹽等各種營養(yǎng)物質(zhì)輸送至各個組織器官,同時將機體的各種代謝產(chǎn)物,如二氧化碳、尿素、肌酐、膽色素等輸

19、送至排泄器官排出體外。血液還是免疫過程的媒介物和參加者,也是酶和激素的運輸者。這些都是在神經(jīng)體液的調(diào)節(jié)下,把全身連接為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進行各種正常的生理活動。因此,除了造血系統(tǒng)本身的各種疾病可以直接引起血液發(fā)生相應(yīng)的病理變化外,無論機體產(chǎn)生全身或局部的器質(zhì)性或功能性疾病,均可直接和間接影響血液的各種成分。在數(shù)量或質(zhì)量上發(fā)生一定的變化,在血液檢驗中反應(yīng)出來。所以,血液檢驗不僅是診斷各種血液病的主要依據(jù)[1]。對其他系統(tǒng)疾病的診斷也有很大的

20、幫助,這也是血液檢查在臨床上應(yīng)用最廣的根本原因。</p><p><b>  1.2研究的目的</b></p><p>  血液通過循環(huán)系統(tǒng)與全身各組織器官密切聯(lián)系,參與機體呼吸、運輸、防御、調(diào)節(jié)體液滲透壓和酸堿平衡等各項生理活動,維持機體正常新陳代謝和內(nèi)外環(huán)境的平衡。在病理情況下,造血系統(tǒng)的各種疾患,除直接累及血液外,常會影響全身各組織器官,例如貧血患者,由于血液攜

21、帶氧功能減低,可使全身各器官缺氧,導致循環(huán)、消化、神經(jīng)、泌尿等系統(tǒng)出現(xiàn)相應(yīng)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反之各組織器官的病變也可直接或間接地引起血液發(fā)生相應(yīng)的變化,例如全身各組織的感染性炎癥可引起血液內(nèi)白細胞總數(shù)和分類計數(shù)的改變[2]。</p><p><b>  1.3實際應(yīng)用價值</b></p><p>  血液檢驗?zāi)芗皶r、準確、隨機、全面反映機體的基本功能狀況。血液一般檢驗

22、取材容易,檢測便捷,仍然是篩檢疾病、遴選其他實驗檢查的首要程序[2]。</p><p>  臨床可通過各項血液細胞參數(shù)檢驗和細胞形態(tài)觀察對某些疾病進行診斷或鑒別診斷。</p><p>  第二章 血液標本的采集與處理</p><p>  2.1血液標本的種類</p><p>  血液標本的種類主要有[3]: </p><p

23、>  一、全血主要用于臨床血液學檢驗,如血細胞計數(shù)和分類計數(shù),以及血細胞形態(tài)學檢查等,也有用于病原生物學檢查和細胞遺傳學檢查 。</p><p>  二、血漿主要用于止血與血栓的檢驗和少數(shù)生物化學項目的檢驗,如內(nèi)分泌激素的檢測。 </p><p>  三、主要用于臨床生物化學和臨床免疫學檢驗。</p><p>  2. 2血液標本的采集</p>

24、<p>  2.2.1采血部位 </p><p>  一、毛細血管采血又稱皮膚穿刺采血,成人常在指端,嬰幼兒可在拇趾或足跟。采血部位應(yīng)無炎癥和水腫。采血時穿刺深度要適當,切忌用力擠壓。</p><p>  二、 靜脈采血是最常用的采血方法。成人多在手臂淺表靜脈采血,嬰幼兒可在頸外靜脈采血。采血所用注射器和容器必須干燥,采血時避免產(chǎn)生大量氣泡,采血后應(yīng)先取下針頭,將血液沿容器壁徐徐

25、注入容器。</p><p>  三、 動脈采血常用于血氣分析。采得的標本必須與空氣隔絕,立即送檢[3]。</p><p><b>  2.2.2采血時間</b></p><p>  采血時間常因檢驗的目的不同對采血的時間有不同的要求。</p><p>  空腹采血是指在禁食8小時后空腹采取的血液標本,一般多在晨起早餐前采

26、血。常用于臨床生物化學標本檢驗。</p><p><b>  特定時間采血。 </b></p><p>  急診采血的時間,不受時間限制。檢驗單上應(yīng)標明急診。</p><p>  2.2.3采血后的處理: </p><p>  抗凝劑:采用全血或血漿標本時,采血后應(yīng)立即將血液標本注入含適當抗凝劑的試管中,并充分搖勻。如用

27、肝素抗凝[4],則在抽血前先用肝素濕潤注射器。常用的抗凝劑有:</p><p>  草酸鹽(草酸鉀 草酸鈉等):草酸鉀、草酸鹽2mg、可抗凝 1 ml血液。</p><p>  枸櫞酸鈉:每1 ml血液需枸櫞酸鈉5mg。</p><p>  肝素:0.1~0.2mg肝素可抗凝1 ml血液。 </p><p> ?。ǘ┘皶r送檢及檢測&l

28、t;/p><p>  血液標本采集后應(yīng)盡快送檢驗室并及時檢測,因血液離體后可產(chǎn)生一些變化,如血細胞的代謝活動仍在繼續(xù)進行,部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使血糖含量降低;CO2從細胞內(nèi)向血漿移動等散逸,乳酸含量增高;從而影響檢驗結(jié)果。細菌培養(yǎng)的血標本采血后應(yīng)立即注入血培養(yǎng)皿中送檢,并防止標本被污染。</p><p>  第三章 血液的檢查項目與臨床意義</p><p>  3.1

29、常用的檢查項目</p><p>  常用的血液檢查項目有:紅細胞計數(shù)、血紅蛋白測定、紅細胞形態(tài)觀察、紅細胞平均參數(shù)計算、網(wǎng)織紅細胞計數(shù)、嗜堿性點彩紅細胞計數(shù)和紅細胞沉降率測定等[1]。</p><p>  3.2紅細胞計數(shù)和血紅蛋白測定及臨床意義 </p><p>  3.2.1紅細胞計數(shù)(RBC)</p><p>  紅細胞計數(shù)[5](re

30、d blood cell count,RBC)是血液一般檢驗的基本項目,常作為診斷貧血及紅細胞增多的主要指標之一。 </p><p><b>  【檢測原理】</b></p><p>  一、顯微鏡計數(shù)法 采用等滲稀釋液將血標本稀釋一定倍數(shù),滴入血細胞計數(shù)室中,顯微鏡下計數(shù)一定區(qū)域內(nèi)紅細胞數(shù),經(jīng)換算得每升血液中紅細胞數(shù)量。 </p><p> 

31、 二、血液多采用電阻抗法,也有采用流式細胞術(shù)激光檢測法等。</p><p>  表1 健康狀況下各階段紅細胞數(shù)與血紅蛋白數(shù)的參考值</p><p><b>  3.2.2臨床意義</b></p><p>  一、紅細胞及血紅蛋白數(shù)增多可以分為相對性增多與絕對性增多 。</p><p>  相對性增多主要是繼發(fā)性紅細胞增多

32、癥:主要是由于紅細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增多所致。 </p><p>  絕對性增多分為三類:</p><p>  紅細胞生成素代償性增加:組織缺氧所引起。</p><p>  生理性增加 見于胎兒及新生兒、高原地區(qū)居民。</p><p>  病理性增加 見于慢性肺、心疾患。(1)紅細胞生成素非代償性增加,組織無缺

33、氧,紅細胞生成素增加是與某些腫瘤或腎臟疾患有關(guān)。(2)真性紅細胞增多癥 (polycythemia vera) 是多能血干細胞突變引起以紅細胞增多為主的骨髓增殖性綜合征 ( myeloproliferative syndrome,MPS)。本病屬慢性和良性增生,但具有潛在惡性傾向,部分病例可轉(zhuǎn)變?yōu)榘籽 ?</p><p>  二、紅細胞及血紅蛋白減少、血紅蛋白量、單位容積循環(huán)血液中紅細胞數(shù) RBC、(Hg

34、b及血細胞比容 Hct)低于參考值低限,通常稱為貧血[6]。引起紅細胞及血紅蛋白減少的原因可概括為兩類:生理性減少、病理性減少。</p><p>  貧血原因和發(fā)病機制可將貧血分為三大類:</p><p>  紅細胞生成不足:造血干細胞增殖與分化障礙,紅系祖細胞增殖與分化障礙、DNA合成障礙、血紅蛋白合成障礙、血紅素合成缺陷、珠蛋白合成缺陷、再生障礙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浸潤所致貧血

35、、內(nèi)分泌疾病所致貧血、慢性病性貧血、骨髓病性貧血、營養(yǎng)缺乏所致貧血、葉酸及維生素 12缺乏所致的巨幼細胞貧血、缺鐵性貧血、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異常血紅蛋白病。</p><p>  紅細胞破壞增多:紅細胞內(nèi)在缺陷 (遺傳性)紅細胞膜缺陷、紅細胞酶缺陷、珠蛋白合成缺陷、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紅細胞外來因素 (獲得性) 免疫性因素、機械性因素、化學性因素、感染或生物因素、單核-吞噬細胞系統(tǒng)功能亢進、遺傳性球形細胞增

36、多癥、遺傳性球形細胞增多癥、遺傳性橢圓形細胞增多癥、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缺陷癥、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溶血病、藥物相關(guān)抗體溶血性貧血、新生兒同種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心血管創(chuàng)傷性溶血性貧血、行軍性血紅蛋白尿感染或生物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貧血、脾功能亢進。</p><p>  失血:急性失血、慢性失血、慢性失血性貧血、缺鐵性貧血。</p><p>  三、紅細

37、胞形態(tài)學改變[5] </p><p>  紅細胞形態(tài)學改變對幫助推斷貧血的病因具有一定的意義。因此,在貧血病例的診斷中,不僅要進行紅細胞數(shù)和血紅蛋白量的測定[6],還必須仔細觀察紅細胞的形態(tài)有無改變。外周血中常見的紅細胞形態(tài)異常有以下幾種:</p><p>  圖1 外周血中常見的紅細胞形態(tài)異常情況</p><p><b>  1.大小異常 </b&

38、gt;</p><p>  (1) 小紅細胞 :紅細胞直徑小于 6μm。見于低色素性貧血、球形細胞。</p><p>  (2) 大紅細胞 :直徑大于10μm。見于溶血性貧血、急性失血性貧血,也可見于巨幼細胞貧血。</p><p>  (3) 巨紅細胞 :直徑大于15μm,見于巨幼細胞貧血。 </p><p>  (4) 紅細胞大小不均 :紅

39、細胞大小懸殊,這種現(xiàn)象見于病理造血,反映骨髓中紅細胞系增生明顯旺盛。</p><p>  2.形態(tài)異常 較常見的有 </p><p>  球形細胞:主要見于遺傳性球形細胞增多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 </p><p>  橢圓形細胞:見于遺傳性橢圓形細胞增多癥,巨幼細胞貧血時可見到巨橢圓形紅細胞。</p><p>  口形細胞:見于遺傳性口

40、形細胞增多癥。</p><p>  靶形細胞:見于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常血紅蛋白病。少量也可見于缺鐵性貧血、其他溶血性貧血[7]。 </p><p>  鐮形細胞:形如鐮刀狀,白血病[8]。</p><p>  淚滴形細胞:見于骨髓纖維化, 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溶血性貧血等。</p><p>  棘細胞及刺細胞:見于棘細胞增多癥 (先天)棘

41、細胞及刺細胞:先天性無β脂蛋白血癥。也可見于脾切除后、酒精中毒性肝病、尿毒癥等。</p><p>  裂細胞:又稱紅細胞形態(tài)不整癥 ( poikilocytosis)。因紅細胞受機械或物理因素所致的破壞,見于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心血管創(chuàng)傷性溶血性貧血,也可見于嚴重燒傷。</p><p>  紅細胞緡錢狀形成 (rouleaux formatioin):涂片中紅細胞呈串狀疊連似緡錢狀。見于

42、高球蛋白血癥、高纖維蛋白原血癥時,使紅細胞表面電荷發(fā)生改變,而促使紅細胞互相聚集連結(jié)。常見于多發(fā)性骨髓瘤、原發(fā)性巨球蛋白血癥等。</p><p>  3.染色反應(yīng)的異常 </p><p>  低色素性:提示血紅蛋白含量明顯減少。常見于缺鐵性貧血、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鐵粒幼細胞性貧血。</p><p>  高色素性:常見于巨幼細胞貧血,球形細胞也呈高色素性。<

43、/p><p>  嗜多色性 (多染色性):紅細胞呈灰色,稱嗜多色性紅細胞或多染色性紅細胞。在正常人外周血中可見到少量—約占 1%。其增多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活躍,紅細胞系增生旺盛。見于增生性貧血、尤以溶血性貧血時最多見。</p><p><b>  4.結(jié)構(gòu)的異常</b></p><p>  嗜堿性點彩:紅細胞胞質(zhì)內(nèi)見到散在的大小和數(shù)量不一深藍色顆粒稱

44、嗜堿性點彩,這種細胞稱為點彩紅細胞。其增多表示骨髓中紅細胞系增生旺盛并伴有紊亂現(xiàn)象,見于增生性貧血、巨幼細胞貧血及骨髓纖維化等。在鉛、汞、鋅、鉍等重金屬中毒時,點彩紅細胞也明顯增多,常作為鉛中毒診斷的指標之一。</p><p>  Howell-Jolly小體(染色質(zhì)小體):此小體可能是幼小體( 紅細胞在核分裂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種異常染色質(zhì),或是核染色質(zhì)的殘留部分。常見于溶血性貧血、巨幼細胞貧血、脾切除后,也可見于紅

45、白血病或其他增生性貧血。</p><p>  Cabot (卡波 ) 環(huán):曾被認為是核膜的殘留物,現(xiàn)認為可能是紡綞體的殘余物或是胞質(zhì)中脂蛋白變性所致。與Howell-Jolly 小體同時出現(xiàn),常見于溶血性貧血、巨幼細胞貧血、脾切除后或中毒等。 </p><p>  有核紅細胞 :有核紅細胞即幼稚紅細胞,存在于骨髓中。正常成人外周血中出現(xiàn)有核紅細胞均屬病理現(xiàn)象??梢娪冢?1)增生性貧血:以出

46、現(xiàn)晚幼紅或中幼紅細胞為主。2)紅血病、紅白血?。嚎梢娫t或早幼紅細胞。3)髓外造血:可見各階段幼紅細胞,也見幼粒細胞及巨核細胞。4)其他:如骨髓轉(zhuǎn)移癌、嚴重缺氧等[9]。</p><p>  3.3白細胞計數(shù)和白細胞分類計數(shù)與臨床意義</p><p>  3.3.1白細胞計數(shù)和白細胞分類計數(shù)</p><p>  循環(huán)血液中的白細胞[10]包括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

47、、嗜堿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等 5 種。 嗜堿性粒細胞、白細胞計數(shù)是測定血液中各種白細胞的總數(shù),白細胞計數(shù)是測定血液中各種白細胞的總數(shù),而分類計數(shù)則是求得各種類型白細胞的比值百分數(shù)。由于外周血中 5 種白細胞各有其生理功能,在不同病理情況下,可引起不同類型的白細胞發(fā)生數(shù)量或質(zhì)量的變化。故分析白細胞變化的意義時,必須計算各種類型白細胞的絕對值才有診斷參考價值。(絕對值=白細胞總數(shù)×分類計數(shù)的百分數(shù) )</p>

48、<p>  表2 健康狀況下白細胞數(shù)目參考值</p><p>  表3 白細胞類型及各細胞所占比例</p><p><b>  3.3.2臨床意義</b></p><p>  通常白細胞數(shù)高于 10×109/ L 稱白細胞增多,低于 4×109/L 稱白細胞減少。由于外周血中細胞的組成主要是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

49、尤其以中性粒細胞為主。故在大多情況下,白細胞的增多或減少,主要受中性粒細胞的影響。因此,白細胞增多或減少通常就與中性粒細胞的增多或減少有著密切關(guān)系和相同意義[9]。</p><p>  一、中性粒細胞:1.中性粒細胞增多;2.中性粒細胞減少;3.中性粒細胞的核象變化;4.中性粒細胞常見的形態(tài)異常 。</p><p>  1.中性粒細胞增多 </p><p>  引起

50、中性粒細胞病理性增多的原因很多,大致上可歸納為反應(yīng)性增多和異常增生性增多兩大類。</p><p>  反應(yīng)性增多是機體對各種病因刺激的應(yīng)激反應(yīng),是機體對各種病因刺激的應(yīng)激反應(yīng),骨髓貯存池中的粒細胞釋放或邊緣池粒細胞進入血液循環(huán)。因此,增多的粒細胞大多為成熟的分葉核粒細胞或較成熟的桿狀核粒細胞。</p><p>  異常增生性增多為造血干細胞克隆性疾病,造血組織中粒細胞大量增生,見于粒細胞白

51、血病和骨髓增殖性疾病。前者造血組織中原始或幼稚粒細胞大量增生,釋放至外周血中的主要是病理性粒細胞,如白血病細胞。</p><p>  反應(yīng)性增多可見于:急性感染或炎性、廣泛的組織損傷或壞死、急性溶血、急性失血、急性中毒、惡性腫瘤等。</p><p>  異常增生性增多見于:粒細胞白血病[20]、急性粒細胞白血病(AML) 的亞型中,M1、M2、M3、的亞型中,M4 和M6 型均可有病理性原

52、始粒細胞在骨髓中大量異常增生,但外周血中出現(xiàn)白細胞數(shù)增高只有不到 50%的病例,一般增至(10~50)×109/L,超過100×109 /L者較少。而其他較少病例白細胞數(shù)在正常范圍或減少,甚至顯著減少。</p><p>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11] (CML) 多數(shù)病例白細胞總數(shù)慢性粒細胞白血病顯著增高,達(100~600)×109/L,早期無癥狀病例可在 50×109/L

53、以下。血象中粒細胞百分數(shù)常在90%以上,可見到各發(fā)育階段的粒系細胞,以中幼和晚幼粒細胞數(shù)量較多,原粒及早幼粒細胞不超過10%。 。</p><p>  骨髓增殖性疾病:包括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原發(fā)骨髓增殖性疾病性血小板增多癥和骨髓纖維化癥。慢性粒細胞白血病也可包括在此類疾病的范疇中。本組疾病均系多能干細胞的病變引起,具有潛在演變?yōu)榧毙园籽〉内厔輀7]。</p><p>  2.中性粒細胞減

54、少(又稱為白細胞減少)</p><p>  白細胞總數(shù)低于 4×109/L稱為白細胞減少,其中主要是中性粒細胞減少。當中性粒細胞絕對值低于1.5×109/L,稱為粒細胞減少癥;低于0.5×109/L 時稱為粒細胞缺乏癥。引起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病因很多,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某些感染性疾病、血液系統(tǒng)疾病、單核吞噬細胞系統(tǒng)功能亢進、其他等。</p><p>  3.

55、中性粒細胞的核象變化 </p><p>  中性粒細胞的核象是指粒細胞的分葉狀況,它反映粒細胞的成熟程度,而核象變化則可反映某些疾病的病情和預(yù)后。正常時外周血中中性粒細胞的分葉以 3 葉居多,但可見到少量桿狀核粒細胞,葉核之間的正常比值為 1:13 (約1%~5%) 。</p><p>  比值增大,即桿狀核粒細胞增多,桿狀核與分葉核粒細胞的比值>1:13 時,甚或出現(xiàn)桿狀核以前更幼稚階段

56、的粒細胞,稱為中性粒細胞核左移。前更幼稚階段的粒細胞,稱為中性粒細胞核左移如分葉核粒細胞分葉過多,分葉在 5 葉以上的細胞時稱為中性粒細胞核右移超過 3 %時稱為中性粒細胞核右移。</p><p>  圖2 中性粒細胞的核象變化</p><p>  中性粒細胞核左移:核左移伴有白細胞總數(shù)增高者,稱為再生性左移, 表示機體的反應(yīng)性強,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能釋放大量粒細胞至外周血。常見于感染、類

57、白血病反應(yīng)等。核左移而白細胞總數(shù)不增高,甚至減少者,稱為退行性左移,提示骨髓造血功能減低,粒細胞生成和成熟受阻。常見于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減少癥、受阻缺乏癥時。</p><p>  中性粒細胞核右移:主要見于巨幼細胞貧血和應(yīng)用抗代謝化學藥物治療后。 </p><p>  4.中性粒細胞常見的形態(tài)異常 </p><p>  中性粒細胞的中毒性改變:① 細胞大小不均

58、;② 胞質(zhì)中出現(xiàn)中毒性顆粒及空泡形成;③ 核變性:可有核固縮、核溶解和核碎裂等現(xiàn)象。中性粒細胞出現(xiàn)上述中毒改變者,稱為中毒性粒細胞見于嚴重的急性感染,也可見于慢性感染、大面積燒傷、各種原因所致的急性中毒、惡性腫瘤等。</p><p>  巨多分葉核中性粒細胞:這種細胞的體積較大,核分葉常在5葉以上,甚至在10葉以上,核染質(zhì)疏松。常見于巨幼細胞貧血、抗代謝藥物治療后。 常見于巨幼細胞貧血、抗代謝藥物治療后。<

59、/p><p>  棒狀小體 (Auer小體:在白細胞胞質(zhì)中出現(xiàn))呈紫紅色細棒狀物質(zhì),長約1~6μm,一條或數(shù)條不定,故稱為棒狀小體。棒狀小體只出現(xiàn)在白血病細胞中,見到棒狀小體就可確診為急性白血病。</p><p>  棒狀小體在急性粒細胞白血病的幼稚粒細胞胞質(zhì)中較為多見 (呈粗短棒狀,常為1~3條);在急性早幼粒細呈粗短棒狀條稱柴束細胞,胞白血病 (M3型) 則可見到成束棒狀小體 ( 稱柴束細

60、胞,faggot cell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中則不出現(xiàn)棒狀故棒狀小體對急性白血病的診斷,以及白血病細胞類型的鑒別有一定的參考價值。</p><p>  球形包涵體( Dohle體):在中性粒細胞胞質(zhì)中出現(xiàn)的局部嗜堿性著色區(qū)域,見于嚴重感染,如猩紅熱、白喉、肺炎、麻疹、敗血癥、燒傷等。</p><p>  其他異常粒細胞:多系與遺傳有關(guān)的異常形態(tài)變化。</p><p

61、><b>  二、嗜酸性粒細胞 </b></p><p>  1.嗜酸性粒細胞增多:主要見于變態(tài)反應(yīng)性疾病和寄生蟲病,也可見于血液?。ㄈ缏?、惡性淋巴瘤等)、某些皮膚病、惡性腫瘤、傳染病,以及風濕性疾病、腎上腺皮質(zhì) 功能減退癥、高嗜酸性粒細胞綜合征等。</p><p>  2.嗜酸性粒細胞減少:可見于長期應(yīng)用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后。在某些急性傳染病 (如傷寒的極期,因

62、機體應(yīng)激反應(yīng)增高,皮質(zhì)激素分泌增加,使嗜酸性粒細胞減少。疾病恢復(fù)期時嗜酸性粒細胞又重新出現(xiàn)。</p><p><b>  三、嗜堿性粒細胞</b></p><p>  嗜堿性粒細胞增多可見于慢性粒細胞白血病、骨髓纖維化、慢性溶血及脾切除后。嗜堿性粒細胞減少一般無臨床意義。</p><p><b>  四、淋巴細胞 </b>

63、;</p><p>  兒童期時 (出生 4~6天后至 6歲左右淋巴細胞比例較高,可達 40%~ 50%,6歲以后淋巴細胞逐漸減例較高,6 歲以后淋巴細胞逐漸減低,粒細胞比例增加,逐漸達成人水平)此為兒童期的淋巴細胞生理性增多。 </p><p>  淋巴細胞增多[12] </p><p>  絕對性增多可見于:①某些感染性疾病 主要為病毒性感染。②淋巴細胞白血病、

64、淋巴瘤。③急性傳染病或感染性疾病的恢復(fù)期。④組織移植后的排斥反應(yīng)。</p><p>  相對性增多在再生障礙性貧血[13]、粒細胞減少癥和粒細胞缺乏癥時中性粒細胞減少,故淋巴細胞相對性增多。</p><p>  淋巴細胞減少 主要見于應(yīng)用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烷化劑、抗淋巴細胞球蛋白等的治療,接觸放射線,免疫缺陷性疾病等。</p><p>  異形淋巴細胞 (abnor

65、mal lymphocyte) 在外周血中有時可見到一種形態(tài)變異的淋巴細胞,稱為異形淋巴細胞。主要是由 T淋巴細胞受抗原刺激轉(zhuǎn)化而來,少數(shù)為 B 淋巴細胞。</p><p>  異形淋巴細胞增多可見于: ①病毒感染性疾病最為常見。②藥物過敏。③輸血、血液透析或體外循環(huán)術(shù)后。如免疫性疾病、粒細胞缺乏癥。④其他疾病 如免疫性疾病、粒細胞缺乏癥、放射治療等。</p><p><b>

66、;  五、單核細胞 </b></p><p>  單核細胞增多可見于:某些感染:如瘧疾、黑熱病、結(jié)核病、感染性心內(nèi)膜炎等;血液?。喝鐔魏思毎籽。灰部梢娪趷盒越M織細胞病、淋巴瘤、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癥等。</p><p>  單核細胞減少一般無重要臨床意義。 </p><p>  3.4網(wǎng)織紅細胞計數(shù)與臨床意義</p><p>  

67、3.4.1網(wǎng)織紅細胞計數(shù)</p><p>  網(wǎng)織紅細胞 (reticulocyte) 是晚幼紅細胞到成熟紅細胞之間尚未完全成熟的紅細胞,胞質(zhì)中尚殘存多少不等的核糖核酸等嗜堿性物質(zhì)。由骨髓進入血液后,約經(jīng)約48 h 殘存的嗜堿性物質(zhì)才完全消失,成為成熟紅細胞。用活體染色,這些嗜堿性物質(zhì)即被凝聚沉淀并著色,在胞質(zhì)中呈現(xiàn)藍色細顆粒狀,顆粒間又有細絲狀聯(lián)綴而構(gòu)成網(wǎng)狀結(jié)構(gòu),故稱網(wǎng)織紅細胞[14]。</p>

68、<p><b>  【參考值】</b></p><p>  表4健康狀況下網(wǎng)織紅細胞各年齡段參考值</p><p>  3.4.2網(wǎng)織紅細胞的臨床意義</p><p>  網(wǎng)織紅細胞計數(shù)的臨床應(yīng)用及其意義有以下幾個方面: </p><p>  1.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 </p><p> 

69、 網(wǎng)織紅細胞的增減反映骨髓紅細胞系統(tǒng)增生的情況, 故也間接地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對貧血的診斷和鑒別診斷有重要參考價值。</p><p> ?。?)網(wǎng)織紅細胞增多:表示骨髓紅細胞系增生旺盛。溶血性貧血時網(wǎng)織紅細胞百分數(shù)可增至 6%~8%或以上,急性大量溶血時,則可高達 20%或更高。急性失血性貧血時網(wǎng)織紅細胞也可明顯增高。缺鐵性貧血及巨幼細胞貧血時,網(wǎng)織紅細胞常僅輕度增高,時可在正常范圍或輕度減少。 <

70、/p><p> ?。?)網(wǎng)織細細胞減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減低,見于再生障礙性貧血。典型的病例常低于0.5%,甚至為 0。絕對值低于15×109/L 常作為診斷再生障礙性貧血的指標之一。在骨髓病性貧血 ( 如急性白血病 )時,因骨髓中異常細胞的大量浸潤,使紅系細胞增生受到抑制,網(wǎng)織紅細胞也減少。 </p><p>  2.作為貧血治療的療效判斷和治療性試驗的觀察指標[15]<

71、/p><p>  缺鐵性貧血和巨幼細胞貧血病人在治療前,網(wǎng)織紅細胞僅輕度增高,也可正?;蜉p度減少地分別給予鐵劑或葉酸治療后,網(wǎng)織紅細胞的升高先于紅細胞恢復(fù)之前。</p><p>  在用藥 3~5 天后網(wǎng)織紅細胞即開始上升,7~10天以上達高峰,一般增至 6 %~8 %,,也可達10%以上。治療后 2周左右網(wǎng)織紅細胞逐漸下降,而紅細胞及血紅蛋2周左右網(wǎng)織紅細胞逐漸下降,這一現(xiàn)象稱為網(wǎng)織紅細胞反

72、應(yīng)。這可以作為貧血治療時早期判斷療效的指標。 </p><p>  臨床上也有應(yīng)用網(wǎng)織紅細胞反應(yīng)[16]的觀察作為缺鐵性貧血或巨幼細胞貧血診斷的治療性試驗,即對上述治療性試兩種貧血病人的診斷尚未明確者,可分別給以鐵劑或葉酸進行試驗性治療。如用藥后出現(xiàn)網(wǎng)織紅細胞反應(yīng), 就可幫助確定為該種貧血的診斷,或作出鑒別診斷。 </p><p>  3.作為病情觀察的指標 </p><

73、;p>  貧血病人在治療過程中,連續(xù)進行網(wǎng)織紅細胞計數(shù)觀察,可以作為判斷病情變化的參考指標。如治療后網(wǎng)織紅細胞逐漸降低,表示溶血或出血已得到控制。如網(wǎng)織紅細胞持續(xù)不減低,甚至更見增高者,表示病情尚未控制,甚至還在加重。</p><p>  3.5紅細胞沉降率測定與臨床意義</p><p>  3.5.1紅細胞沉降率測定</p><p>  紅細胞沉降率 (ES

74、R)是指紅細胞在一定條件下沉降的速率。正常情況下,紅細胞在血漿中具有相對的懸浮穩(wěn)定性,沉降極其緩慢。但在很多病理情況下,血沉率可明顯增快。紅細胞沉降的速率受兩種相反方向力量的相互作用,即紅細胞的下沉力與血漿的阻遏力。 </p><p>  正常情況下,因紅細胞膜表面的唾液酸帶有負電荷,紅細胞互相排斥使細胞間距離約為25nm,彼此分散懸浮于血漿中,下沉受到的阻力較大,故沉降較慢。使紅細胞沉降加速的主要原因是紅細胞聚

75、集,而影響紅細胞聚集的因素則主要存在于血漿中。</p><p>  影響紅細胞沉降率的因素:血漿紅細胞蛋白質(zhì)、脂質(zhì)紅細胞減少、球蛋白增高、膽固醇增高、纖維蛋白原增高、甘油三酯增高、紅細胞增多、紅細胞形態(tài)異常清蛋白減少、磷脂減少。</p><p>  【參考值】魏氏 (Westergren) 法:</p><p>  成年男性 0~15mm /h</p>

76、<p>  成年女性 0~20mm /h</p><p>  3.5.2紅細胞沉降率測定的臨床意義</p><p>  一、生理性變化[18] 正常成年男性血沉率變化不大。新生兒因纖維蛋白原含量低,血沉較慢。12歲以下的兒童血沉可略快。婦女生理期血沉略增快,妊娠3個月以后血沉逐漸加快,直至分娩后3周逐漸恢復(fù)正常,老年人也可因周逐漸恢復(fù)正常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逐漸增加而血沉加快。高

77、原地區(qū)居民因有代償性紅細胞增多,故血沉低于平原地區(qū)。 </p><p>  二、病理性變化 臨床上以血沉增快為常見,可見于:</p><p><b>  1.炎癥性疾??;</b></p><p>  2.組織損傷及壞死; </p><p>  3.惡性腫瘤:增長較速的惡性腫瘤血沉多明顯增快;</p><

78、;p>  4.各種原因所致的高球蛋白血癥:如多發(fā)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癥、惡性淋巴瘤、風濕性疾病、感染性心內(nèi)膜炎等疾病所致的高球蛋白血癥時,血沉常顯增快。慢性腎炎、肝硬化時常有清蛋白減少、球蛋白増高,血沉也可明顯增快。</p><p>  5.貧血貧血病人血紅蛋白低于90g /L時,血沉可輕度增快,并隨貧血加重而增快越明顯。但嚴重貧血時,因紅胞過少不易形成緡錢狀聚集,故血沉的快并不與紅細胞的減少成正比。貧血伴

79、有異形紅細胞增多時,因異形紅細胞不易聚集成緡錢狀,故雖有貧血而血沉加快不多。</p><p><b>  6.高膽固醇血癥 </b></p><p>  繼發(fā)于動脈粥樣硬化、繼發(fā)于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腎病綜合征、粘液性水腫等的血膽固醇增高,或原發(fā)性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血沉均見增快。血沉減慢的臨床意義較小。在紅細胞數(shù)量明顯增多如各種原因所致的脫水使血液濃縮、真性紅細胞

80、增多癥、或纖維蛋白原含量嚴重減低時,血沉可減慢。</p><p>  紅細胞沉降率測定在臨床診斷上雖有一定參考價值,但并無特異性。故臨床上一般用于以下一些情況的輔助診斷。 </p><p>  動態(tài)觀察病情變化[19] :炎癥性疾病及組織損傷或壞死如風濕熱、結(jié)核病、心肌梗死等疾病,病變活動時血沉增快,病情好轉(zhuǎn)或靜止時,血沉率可較前降低或恢復(fù)至正常。 </p>

81、<p>  用作良性腫瘤與惡性腫瘤鑒別的參考 :良性腫瘤血沉多正常,而惡性腫瘤則有不同程度增快,晚期或有轉(zhuǎn)移時常明顯增快。</p><p>  反映血漿中球蛋白增高,從而可以考慮到一些導致高球蛋白血癥的疾病的診斷與鑒別診斷。</p><p>  3.6血細胞比容測定與臨床意義</p><p>  血細胞比容(hematocric,Hct)舊稱紅細胞壓積(

82、PCV)。血細胞比容主要是指血細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積的比值。與血中紅細胞的數(shù)量、大小及血漿容量有關(guān),常用來幫助診斷貧血并判斷其程度,也可用作紅細胞各項平均值的計算,有助于對貧血進行形態(tài)學分類。</p><p>  【參考值】: 微量法: </p><p>  男 0.467±0.039 L/L </p><p>  女 0.421±0.054 L

83、/L</p><p><b>  【臨床意義】</b></p><p>  一、血細胞比容增高常達0.50以上,見于各種原因所致的紅細胞相對性增多或絕對性增多。</p><p>  二、血細胞比容減低 見于各種貧血。</p><p>  由于貧血類型的不同,紅細胞體積大小也有不同,故血細胞比容減少與紅細胞數(shù)減少并不一定

84、成正比。因此必須將紅細胞數(shù)、血紅蛋白量和血細胞比容三者結(jié)合起來,計算紅細胞各項平均值,進行貧血的形態(tài)學分類才有參考意義。</p><p>  3.7紅細胞各項常數(shù)測定與臨床意義</p><p>  1.平均紅細胞容積(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 </p><p>  2.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

85、lobin, MCH) </p><p>  3.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MCHC) </p><p>  4.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ed blood cell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 ,RDW) 是反映紅細胞體積異質(zhì)性的參數(shù),用所測得的紅細胞體積大小的變易系數(shù)(coefficient of variabil

86、ity),即RDW-CV 細胞體積大小的變易系數(shù),或標準差RDW-SD來表示。</p><p><b>  健康狀況下各參考值</b></p><p>  MCV 81~98fl </p><p>  MCH 27~32pg </p><p>  MCHC 320~360g/L(32%~36%)</p>&

87、lt;p>  RDW-CV 11.5%~14.5% </p><p>  【臨床意義】 主要用于貧血的細胞形態(tài)學分類。</p><p>  表5 健康狀況下血液檢驗報告參考值</p><p><b>  備注</b></p><p>  1.「↑」表示檢驗數(shù)值上升,超過參考值范圍</p><p&

88、gt;  「↓」表示檢驗數(shù)值下降,低于參考值范圍</p><p>  2.以上之「參考意義」僅為參考,疾病診斷均依醫(yī)師配合臨床其他評估后方可確立行定論。</p><p>  3.若有任何疑問請洽??漆t(yī)師或臨床護理人員</p><p>  3.8血液一般檢驗的各方法及評價</p><p>  紅細胞計數(shù)即測定單位體積血液中的 RBC 數(shù)量。&l

89、t;/p><p>  血細胞計數(shù)時應(yīng)注意質(zhì)量保證,血細胞計數(shù)的誤差來源于技術(shù)誤差和固有誤差(儀器誤差和分布誤 差)。ICSH推薦氰化高鐵血紅蛋白測定法作為 Hb 測定參考方法,但試劑含KCN 有劇毒,處理不當易造成環(huán)境公害;Hb 測定對貧血程度的判斷上優(yōu)于紅細胞計數(shù);RBC形態(tài)與 Hb 濃度測定、RBC 計數(shù)結(jié)果及其他參數(shù)相結(jié)合對貧血的診斷和鑒別診斷有很重要的臨床價值。</p><p>  H

90、CT 的高低主要與 RBC 數(shù)量及大小有關(guān);微量法標本用量少,結(jié)果準確、快速、重復(fù)性好,WHO 推薦為常規(guī)方法。</p><p>  網(wǎng)織紅細胞須活體或熒光染色后可通過顯微鏡或儀器進行辨認和計數(shù);普通顯微鏡法易掌握、成本低,但操作費時,且受主觀因素影響,計數(shù)精確性較差等;外周血網(wǎng)織紅細胞數(shù)量和分類是反映骨髓紅系造血狀態(tài)的敏感指標。</p><p>  紅細胞沉降率指在規(guī)定條件下,離體抗凝全

91、血 RBC 自然下沉的速度;ESR 影響因素有血漿、RBC 及測定因素等。魏氏法是 ICSH 及全國臨床檢驗方法學學術(shù)會議推薦的參考方法;血沉是一項缺乏特異性的指標,不能用于疾病的診斷,但對疾病的鑒別和動態(tài)觀察有參考價值。 </p><p>  外周血白細胞計數(shù)、分類計數(shù)及形態(tài)學檢查,是診斷疾病,尤其是對惡性血液病進行初步診斷和評估療效的基本指標。</p><p>  白細胞計數(shù)是指測定單

92、位容積的外周血各種白細胞的總數(shù)。</p><p>  白細胞[20]計數(shù)方法有顯微鏡計數(shù)法和血液分析儀法,顯微鏡計數(shù)法是白細胞計數(shù)的參考方法,顯微鏡計數(shù)法尚無公認或比較完善的質(zhì)量保證與考核方法,關(guān)鍵在于嚴格遵守操作規(guī)程,掌握其誤差規(guī)律,熟練操作技術(shù)。</p><p>  白細胞分類計數(shù)的方法有顯微鏡分類計數(shù)法和血液分析儀分類計數(shù)法,前者是參考方法,后者是白細胞分類計數(shù)和篩檢的首選方法。顯微

93、鏡下白細胞分類根據(jù)染色血涂片上白細胞形態(tài)計數(shù)出各種白細胞百分率。</p><p>  白細胞形態(tài)學檢查有顯微鏡法和血液分析儀法;中性粒細胞形態(tài)主要變化有毒性變化(大小不均、中毒顆粒、空泡形成、杜勒小體、退行性變)、棒狀小體、中性粒細胞核象變化(核左移、核右移);淋巴細胞形態(tài)學變化有異型淋巴細胞、具有衛(wèi)星核淋巴細胞。</p><p>  血小板計數(shù)[21]常用血液分析儀篩檢法,當儀器測定血小

94、板數(shù)量明顯異常時,仍需鏡檢復(fù)核血小板計數(shù)和 (或)復(fù)查血涂片。正常血小板直徑為1.5μm~3μm,年輕血小板體積較大;血小板計數(shù)影響的因素較多,血涂片觀測血小板和紅細胞、白細胞形態(tài)和數(shù)量有助于復(fù)核血液分析儀血小板計數(shù)異常。臨床上大多數(shù)止凝血的重要信息可從 PLT、APTT、PT 和 Fg 基本篩檢試驗獲得。這些試驗操作簡便、成本低廉、結(jié)果可靠,符合疾病篩檢診斷試驗的要求。APTT 反映內(nèi)源性凝血因子,PT 則是檢測外源性凝血途徑的最常用

95、試驗;APTT 及 PT 的質(zhì)量保證和主要影響因素均與激活劑的質(zhì)量有關(guān)[11]。</p><p><b>  第四章 總結(jié)</b></p><p>  近年來,隨著基礎(chǔ)學科的飛速發(fā)展,實驗技術(shù)的日新月異,促使血液學的研究內(nèi)容和范疇不斷地深入和擴大,開拓了許多新的領(lǐng)域[22],如血細胞生物學和血液分子生物學等。血液學已成為生理和病理多種專業(yè)工作者共同耕耘的園地,血液學范

96、圍不斷擴大,血液學在醫(yī)學整體中已成為分子細胞生物學的前驅(qū)。</p><p>  而血液檢驗是以血液學的理論為基礎(chǔ),以檢驗學的實驗方法為手段,以臨床血液病為工作對象,創(chuàng)建了一個理論—檢驗—疾病相互結(jié)合、緊密聯(lián)系的新體系,且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發(fā)展、完善和提高。尤其近二十年來,醫(yī)學分子生物學的進展全面推動了血液分子細胞生物學的發(fā)展,血細胞的分子和細胞學結(jié)構(gòu)的研究及其在發(fā)病中的作用原理對血液疾病的理論和實踐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97、,把血液學提高到嶄新的“分子血液學”水平[23]。在方法學上,多聚酶鏈反應(yīng)等分子生物學研究方法在血液學檢驗和臨床診斷中已廣泛應(yīng)用,使認識和診斷疾病從原來的細胞水平上升到亞細胞水平,到目前的分子水平[24]。</p><p>  隨著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自動化儀器已應(yīng)用到血液一般檢驗工作中,使血液一般檢驗測定快速、項目擴展、參數(shù)增多。因此,血液一般檢驗?zāi)芗皶r、準確、隨機、全面反映機體的基本功能狀況。血液一般檢驗取材容易

98、,檢測便捷,仍然是篩檢疾病、遴選其他實驗檢查的首要程序,而測定血液各細胞參數(shù)可監(jiān)測出個體的生理機能,對指導臨床判斷,疾病的診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和臨床價值。</p><p><b>  參考文獻</b></p><p>  [1] 葉應(yīng)嫵,王毓三,申子瑜.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M].3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12-30.</p><p&g

99、t;  [2] 邢培清,劉玉振,主編.實用輸血檢驗.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1.255-260.</p><p>  [3] 李惠玉,祁靜,楊琛.366例不合格血標本原因及護理對策[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09(6):39-40.</p><p>  [4] 郭芳.實驗室檢測前的影響因素.臨床檢驗及實驗室設(shè)備,2007,9(1):33-34.</p><p>

100、;  [5] 李錫金,劉景漢,馬曙軒,等.紅細胞形態(tài)的臨床應(yīng)用觀察[J].解放軍醫(yī)學雜志,2005,20(3):237.</p><p>  [6] 郭峰.紅細胞免疫及其調(diào)節(jié)功能測定方法.免疫學雜志,2001,6(1):60~65 </p><p>  [7] Houston TX.Defferences between refraory anemia with excess blasts

101、 in transfomation and acute myelold leukemia[J].Blood,2007,96(1):372-373. </p><p>  [8] Lee SP, Ataga KI, Zayed M,et al.Phase I study of eptifibatide in patients with sickle cell anaemia[J].Br J Haematol, 2

102、007, 139(4) : 612-620. </p><p>  [9] Nakajyo T , Nakao S. Detection of potential markers for qualitative abnor2 malities of hematopoietic cells in patients with aplastic anemia RinshoKetsueki , 2000 ; 41 :3

103、75 - 379</p><p>  [10] 胡麗華,曹杰,樂道利,等.白細胞的臨床應(yīng)用[J] .臨床血液學雜志, 2000, 13(6):267-268 </p><p>  [11] 薛志科,金 潔,陳志妹,等. 25例伴復(fù)雜變異易位的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細胞遺傳學分析[J].中華血液學雜志,2006,27(5):</p><p>  [12] Merchav S

104、 , Tatarsky I , Chezar J , et al . 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2 binuria associated with in vitro inhibition of erythropoiesis by bone marrow T lymphocytes. Isr Med Assoc J , 2000 ; 2 :22 - 24</p><p>  [13]

105、蔡正文,余永衛(wèi),楊日楷,等.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難治性貧血與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臨床表現(xiàn)和血液學改變的比較研究[J].白血病·淋巴病,2009,10(2):89-90.351-352.</p><p>  [14] 趙燕田,周 穎,王桂花,等.Sysmex-9000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網(wǎng)織紅細胞計數(shù)與目測法比較 [J].實用醫(yī)技雜志,1999,6(9):657.</p><p>  [

106、15] 崔 巍,林其燧.網(wǎng)織紅細胞的自動化分析與臨床應(yīng)用[J].世界醫(yī)療器械,2008,4(4):8-12.</p><p>  [16] 沈定樹,黃宗干.網(wǎng)織紅細胞計數(shù)的研究進展[J].國外醫(yī)藥臨床生物化學與檢驗學分冊,1996,17(5):207-208.</p><p>  [17] 彭明婷,趙聲明,王 蔚,等.網(wǎng)織紅細胞在腫瘤病人化療過程中的動態(tài)變化[J].中華醫(yī)學檢驗雜志,199

107、7,20(6):367-369.</p><p>  [18] 馬新英.全自動血沉分析儀的應(yīng)用[J]. LabMedClin, September, 2006,l3:6.</p><p>  [19] 王福經(jīng),劉玉蘭,徐立文.兩種抗凝劑測定紅細胞沉降率的對比分析[J].青島大學醫(yī)學院學報,2004,4:355-356.</p><p>  [20] Elalamy

108、I, Chakroun T, Gerotziafas GT,et al. Circulating Klinkhardt U, Harder S.Flow cytometric measurement of platelet-leukocyte aggregates:Apossible target to monitor platelet function[J].Sem Thromb Hemost,2005,31(4):400-403 &

109、lt;/p><p>  [21] Platelet-leukocyte aggregates: A marker of microvascular injury in diabetic patients[J].Thromb Res,2008,121(6):843-848. </p><p>  [22] 曾海英,鄧勉君.淺談我國檢驗醫(yī)學發(fā)展與前景[J].國際醫(yī)藥衛(wèi)生導報,2008,14(3).

110、</p><p>  [23] 吳健民.檢驗醫(yī)學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J].華中醫(yī)學檢驗, 2009, 1: 1-2.</p><p>  [24] 鄢盛愷.關(guān)于我國臨床檢驗醫(yī)學設(shè)備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問題的思考[J].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2005,12,28(12):1327.</p><p><b>  致 謝</b></p><p>

111、;  當畢業(yè)論文設(shè)計手稿完成之際,我要衷心地感謝我的指導老師 教授, 感謝她在工作的同時,抽出大量休息時間來指導我的畢業(yè)論文設(shè)計。她對事業(yè)孜孜不倦追求的精神,大膽的創(chuàng)新意識,嚴謹?shù)目茖W精神,敏捷的學術(shù)思維,廣博的知識造詣以及和藹近人的人格魅力,使我終身受益。 </p><p>  也感謝檢驗科室的xx 主任,和檢驗科的各位老師的悉心指導,感謝 縣中醫(yī)院檢驗科全體老師對我的幫助,使我在實習中受益匪淺。 &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