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全世界每年生產的食用植物油有15%來自于油菜,而在我國則高達一半。但是如此重要的食用油來源,我國的自給率卻只有40%。作為我國第一大油料作物,油菜推廣和發(fā)展受到種種因素的制約。旱災和倒伏成為油菜不能廣泛推廣和減產的重要制約因素之一。本研究以干旱脅迫下莖稈抗折力差異顯著的5個甘藍型油菜品系為材料,在旱棚內進行干旱脅迫處理,以正常澆水為對照,分析了莖稈抗折力和不同生育時期根、莖、葉的木質素含量及其動態(tài)變化情況,同時比較了各生育時期不同部位木
2、質素合成相關基因的表達差異,以期為培育油菜抗倒伏品種提供依據。
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在油菜生長的4個時期,分析其莖稈抗折力發(fā)現:在干旱處理下,抗折力隨著生長期的變化逐漸增加;而在正常澆水的條件下,莖稈抗折力在青莢期有一個較明顯的下降。除蕾薹期外,其余各個時期干旱組的抗折力普遍高于對照組。差異在終花期和青莢期達到極顯著水平,油菜莖稈抗折力的表現因基因型、環(huán)境條件和生長時期而不同。
2)分析木質素含量發(fā)現:
3、初花期和終花期是油菜木質素快速增長和積累的時期,其中根和葉的快速積累期集中在初花期。在不同時期和處理下,木質素含量受環(huán)境影響很大,除蕾薹期外,木質素在干旱脅迫下的積累都比正常澆水的對照組要快。木質素含量與抗折力的相關分析表明,木質素含量與抗折力存在顯著的正相關性,木質素含量越高,抗折能力越強。
3)提取油菜各生育時期根、莖、葉的RNA,用熒光定量PCR方法測定6個關鍵基因的相對表達量,結果發(fā)現:PAL1、PAL2、4CL1和C
4、AD基因的表達量趨勢都是先升高后降低,干旱組的表達量普遍高于對照組,其中PAL1與CAD基因的表達量在干旱脅迫條件下峰值會推遲,基本集中在終花期,而PAL2和4CL1基因的表達量在干旱組和對照組峰值出現在初花期;C4H和CCoAOMT基因的表達量在兩種環(huán)境下都呈現上升趨勢,且峰值出現在青莢期。
4)以兩個環(huán)境、三個部位為基礎,計算了6個基因表達量和木質素含量之間的相關系數。在對照組,大多數的基因相關性不明顯,只有PAL1與PA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鹽脅迫下油菜素內酯對油菜幼苗離子穩(wěn)態(tài)的調控.pdf
- 油桐花芽分化期Tunglfy基因時空表達及內源激素含量的動態(tài)變化.pdf
- 5-氨基乙酰丙酸調控干旱脅迫下油菜幼苗生長的生理機制研究.pdf
- 甘藍型油菜響應干旱脅迫的表達譜分析.pdf
- 低鋅脅迫下油菜鋅吸收的基因型差異及機理.pdf
- 苗期低溫誘導對煙草莖尖油菜素內酯含量及其受體基因表達的影響.pdf
- 水稻OSNOX2基因的表達及其對干旱脅迫的響應.pdf
- 白芥CBL基因克隆及其在干旱脅迫下的表達分析.pdf
- 不同NaCl濃度持續(xù)脅迫下油菜幼苗的生理響應.pdf
- 發(fā)菜cphA與cphB基因的克隆、表達及其對干旱脅迫的響應.pdf
- 高粱ERECTA家族基因的克隆及其干旱脅迫相對表達水平的分析.pdf
- 臍橙果實成熟過程中主要香氣物質含量的變化及其關鍵基因的表達.pdf
- 脫水素基因轉化的矮牽牛對干旱脅迫的反應.pdf
- 有機酸對鎘脅迫下油菜生理特性的影響.pdf
- 水楊酸和谷胱甘肽調控鉻脅迫下油菜不同耐性品種生理生化和基因組變化的作用機理.pdf
- 干旱和鹽脅迫下葫蘆巴堿含量變化的研究.pdf
- 干旱脅迫對不同種(品種)泡桐基因表達的影響.pdf
- 幼齡茶樹在干旱脅迫下基因表達差異分析.pdf
- 人β-防御素3基因的克隆和表達及其在感染皮膚組織中表達的動態(tài)變化研究.pdf
- 轉pprⅠ基因甘藍型油菜干旱脅迫耐受性應答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