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鎂及其合金的室溫成型性能差,具有強烈的拉壓不對稱性和機械各向異性等,因此它們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為了滿足不同的工程使用要求,許多方法都被用來改變鎂合金的性能。其中,通過預變形引入形變孿生,從而改變鎂合金的屈服強度、各向異性和拉壓不對稱性等逐漸成為研究熱點之一。退火也是一種改善鎂合金成型性能的有效且經(jīng)濟的方式,鎂合金的最終織構可以通過退火去改變。因此,結合預變形和退火的優(yōu)勢改善鎂合金性能顯得尤為重要。
本論文以軋制態(tài) A
2、Z31鎂合金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不同方式的預壓縮,預壓縮后對部分試樣進行退火處理,通過組織觀察(OM)、X射線衍射分析(XRD)、電子背散射衍射(EBSD)等分析測試技術,研究了預壓縮和退火處理對 AZ31鎂合金軋板室溫再壓縮時力學行為的影響。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對軋制態(tài) AZ31鎂合金材料進行沿 TD(橫向)方向的單向預壓縮,發(fā)現(xiàn)沿 TD預壓縮后,(0002)基面和(1010)柱面出現(xiàn)擇優(yōu)分布,由于{1012}孿生的出現(xiàn)使得
3、基體的基面產(chǎn)生~86°的偏轉,進而導致預壓縮后 c軸轉向平行于壓縮方向的孿生織構形成,而沿 ND(法向)方向預壓縮后宏觀織構沒有明顯的改變。對沿 TD方向預壓縮試樣進行沿 ND方向的再壓縮時,先前產(chǎn)生的{1012}孿生會發(fā)生退孿生現(xiàn)象。
當對單向預壓縮試樣進行不同時間的退火處理后,沿 TD預壓縮試樣經(jīng)4h退火后仍殘留大量未發(fā)生再結晶的拉伸孿晶,晶粒并未得到明顯細化,其退火后屈服強度的提高主要是由于退火延緩了退孿生活動,即產(chǎn)生了
4、退火硬化現(xiàn)象。當沿 ND預壓縮試樣經(jīng)4h退火后沒有任何孿晶殘留,且晶粒得到明顯細化,其退火后屈服強度的提高主要歸因于靜態(tài)再結晶引起的晶粒細化。
對材料進行先沿 TD方向再沿 RD方向的兩步預壓縮,發(fā)現(xiàn)沿 RD方向的再壓縮過程是由基體中{1012}拉伸孿生的形成和{1012}孿生中{1012}-{1012}二次孿生的形成主導的,在{1012}一次孿生中形成的{1012}-{1012}二次孿生極大地改變了板材 ND方向的再壓縮行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AZ31鎂合金熱變形力學行為和動態(tài)再結晶的研究.pdf
- 低溫多向壓縮變形AZ31鎂合金及其退火行為研究.pdf
- AZ31鎂合金軋制變形能力及機理研究.pdf
- AZ31鎂合金軋制板材中低溫塑性變形行為研究.pdf
- 細晶AZ31鎂合金變形行為研究.pdf
- 變形條件對AZ31鎂合金超塑性變形的影響.pdf
- AZ31鎂合金壓縮變形及退火再結晶的研究.pdf
- AZ31變形鎂合金板材軋制工藝、組織與性能.pdf
- 擠壓態(tài)AZ31鎂合金室溫變形行為研究.pdf
- 預壓縮對AZ31鎂合金室溫再變形行為影響的研究.pdf
- AZ31鎂合金退火軋制組織和織構的研究.pdf
- RE、Sb對AZ31鎂合金熱擠壓變形行為的影響.pdf
- AZ31鎂合金變形孿生的研究.pdf
- 鑄態(tài)AZ31鎂合金坯料預變形對其成形性能的影響.pdf
- AZ31變形鎂合金的形變與損傷行為研究.pdf
- AZ31鎂合金變形細晶再變形強化研究.pdf
- AZ31鎂合金熱變形行為及顯微組織研究.pdf
- AZ31鎂合金熱變形行為研究及數(shù)值模擬.pdf
- 軋制方式對AZ31鎂合金組織性能及變形微觀機理影響的研究.pdf
- AZ31鎂合金板料溫熱變形行為及機理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