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亞洲男籃錦標賽作為目前亞洲最具有影響力和含金量的比賽,亞洲各國都會派出最強的陣容參賽,為國家爭光,代表國家隊進行比賽是每個球員最高的榮譽。近些年亞洲球隊的籃球水平逐年增加,在技戰(zhàn)術打法、比賽精彩性和比賽強度上等各個方面都有著明顯的提升,每支球隊都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點,亞洲男籃整體各隊水平越來越接近,各國在比賽、訓練、學習中互相提高。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錄像觀察法、數理統(tǒng)計法、專家問卷調查法、歸納總結法對第27屆男籃亞錦賽四強球隊在比賽中
2、的投籃、突破、運球、傳球、進攻籃板球以及無球隊員的移動等技術指標進行數據統(tǒng)計分析。第27屆男籃亞錦賽四強球隊進攻技術特點進行研究。主要結論為:
1.接球直接投籃和運球急停跳投,是亞錦賽四強男籃的主要投籃方式,中華臺北隊、韓國隊的接球直接投籃較多,伊朗隊各項投籃運用的比較平均,菲律賓隊在運球急停跳投和拋投的選擇上比較多。
2.亞錦賽男籃四強球隊隊員在助攻傳球、快攻傳球、轉移傳球中運用的傳球方式多種多樣,其中胸前傳球和頭
3、上傳球運用的次數較多,簡練的傳球方式也更加的實用。轉移傳球在各球隊使用次數最多,通過對比賽錄像的觀察發(fā)現,四強球隊隊員在發(fā)現隊友處在好的攻擊位置時,會第一時間將球轉移過去,給隊友創(chuàng)造更好的進攻機會。
3.亞錦賽男籃四強球隊各位置球員都能熟練運用各種運球技術,其中在面對防守時的體前變向運球最多。突破方式以同側步、交叉步的突破方式為主。突破分球、突破上籃應用次數多,多種處理球方式增加了突破的威脅性。
4.亞錦賽男籃四強球
4、隊進攻籃球板拼搶積極,伊朗隊與韓國隊大部分拼搶進攻籃板的方式為配合拼搶,而由于身體素質的原因,菲律賓隊以及中華臺北隊多以單人沖搶進攻籃板球為主。四強球隊拼搶進攻籃板球的人數多,不僅中鋒拼搶,外線球員拼搶進攻籃板球也非常積極。
5.亞錦賽男籃四強球隊隊員無球跑動積極,場上球員總是在跑動中尋找進攻得分機會。無球空切和無球擺脫多次運用。后衛(wèi)、前鋒球員向底角區(qū)域的移動頻繁,只要接到球都能果斷投籃。中鋒球員偏向籃下的無球移動以及為外線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第31屆奧運會男籃四強球隊陣地進攻戰(zhàn)術特點研究
- 第31屆奧運會男籃四強球隊陣地進攻戰(zhàn)術特點研究.pdf
- 第26、27屆男籃亞錦賽中國隊與四強對手進攻能力對比研究.pdf
- 8261.第28屆男籃亞錦賽前四強3號位陣地進攻中突破技術運用方式的研究
- 第1617屆的男排亞錦賽四強球隊制勝因素研究
- 第27屆亞錦賽中外男籃進攻速度的比較研究.pdf
- 第27屆亞錦賽男籃中鋒進攻能力的對比分析
- 第27屆亞錦賽男籃中鋒進攻能力的對比分析.pdf
- 第16-17屆的男排亞錦賽四強球隊制勝因素研究.pdf
- 第36、37屆歐錦賽男籃四強進攻基礎配合對比研究.pdf
- 27屆男籃亞錦賽中國男籃與賽會四強得分方式與得分區(qū)域的對比研究
- 27屆男籃亞錦賽中國男籃與賽會四強得分方式與得分區(qū)域的對比研究.pdf
- 第31屆奧運會中國男籃與四強球隊內線球員進攻能力的對比研究.pdf
- 第27屆亞錦賽中國男籃與對手進攻技術指標比較研究.pdf
- 中國男籃第27屆亞洲錦標賽與四強球隊的攻防指標的比較.pdf
- 中國男籃第27屆亞洲錦標賽與四強球隊的攻防指標的比較
- 第28屆男籃亞錦賽前三強常規(guī)指標的技術特點對比分析研究
- 2013年男籃亞錦賽四強球隊界外球戰(zhàn)術運用的研究.pdf
- 第28屆男籃亞錦賽前三強常規(guī)指標的技術特點對比分析研究.pdf
- 82761.第27屆亞錦賽中國男籃與對手進攻技術指標比較研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