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研究目的:通過對應用表面肌電圖技術所獲得的相關數據指標進行分析與研究,探討不同形式跑步過程中下肢肌肉運動過程中的肌電圖的變化特征和相關生理學意義,以豐富和拓展當前運動生理學機能評定內容及其檢測手段。 研究方法:在功率跑臺上,對12名受試對象進行遞增負荷跑、V70%VO2max、10%坡度勻速跑、V85%VO2max勻速平坡跑和上、下坡遞增坡度勻速走實驗,運用表面肌電圖技術,全程實時監(jiān)測記錄下肢肌的表面肌電圖的變化、同步記錄運動心
2、率和遞增負荷運動中氣體代謝指標(通氣量和攝氧量)變化。 研究結果: (1)下肢肌的iEMG值在遞增負荷運動中,隨運動強度的增大、運動疲勞的出現(xiàn),總體呈現(xiàn)上升趨勢;大強度平坡勻速跑運動過程中,整體表現(xiàn)出先減小后增大的趨勢;上坡勻速跑運動過程中,除了股二頭肌,股外側肌表現(xiàn)出隨時間的增加先減少后增加的趨勢,其他監(jiān)測肌肉的iEMG值均表現(xiàn)出隨時間的增加而增大的趨勢。 (2)下肢肌的MF值在遞增負荷運動中,隨運動負荷的遞增
3、表現(xiàn)出先上升后降低的趨勢;上坡、平坡勻速跑運動過程中,下肢肌的MF值整體表現(xiàn)出隨運動時間的增加而下降的趨勢,且上坡和平坡勻速運動至疲勞全程中,下肢肌的MF變化幅度相似,均呈現(xiàn)出逐漸降低的趨勢,下降幅度由大到小的順序為腓腸肌內側頭>股內側肌>股外側肌>脛骨前肌>腓腸肌外側頭>股二頭肌。(3)下坡遞增坡度勻速走過程中,脛骨前肌,腓腸肌的iEMG值隨坡度的遞增而減少,股內側肌、股外側肌、股二頭肌的iEMG值隨坡度的增加而增加;上坡遞增坡度勻速
4、走過程中,下肢肌的iEMG值隨坡度的增加而增加。 研究結論: (1)在遞增負荷運動中,下肢肌的iEMG值整體呈現(xiàn)出隨運動負荷的增加而增加,MF值隨運動負荷的遞增呈現(xiàn)出先上升后降低的的變化特征。 (2)V85%VO2max平坡勻速跑至疲勞過程中,下肢肌的iEMG值隨運動時間的增加、機體疲勞的出現(xiàn),整體呈現(xiàn)出先減少后增加的變化特征;MF值整體呈現(xiàn)出減少的變化特征。 (3)V70%VO2max、10%坡度勻速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功率自動車不同踏蹬形式運動中下肢肌疲勞sEMG的變化特征.pdf
- 第九套廣播體操運動過程中下肢肌肉表面肌電特性研究
- 第九套廣播體操運動過程中下肢肌肉表面肌電特性研究.pdf
- 不同程度緊身壓迫對踏蹬運動中下肢sEMG變化特征的影響.pdf
- 不同頻率電針治療腦卒中下肢痙攣的表面肌電研究.pdf
- 不同形式下膝關節(jié)屈伸運動力學特征及主要肌群SEMG的變化.pdf
- 男子400m二級運動員全程跑過程中下肢肌電活動特征研究.pdf
- 青中年男子落地過程中下肢運動生物力學特征分析.pdf
- 運動過程中人體皮膚溫度的變化探究
- 運動過程中人體皮膚溫度的變化探究.pdf
- 運動過程中人體機能變化規(guī)律
- 不同負荷的肌收縮過程中動作反應時變化特征.pdf
- 6733.人體跑步過程中下肢運動模型及實驗研究
- 股四頭肌疲勞前后反應時及表面肌電圖的變化特征.pdf
- 對初中女生800m跑前心理狀態(tài)及運動過程中心率變化的研究.pdf
- 不同體能個體大強度運動過程中的反應時變化研究.pdf
- 對初中女生800m跑前心理狀態(tài)及運動過程中心率變化的研究
- 短時疲勞狀態(tài)下橄欖球運動員側切動作中下肢肌肉的表面肌電特征.pdf
- 家兔不同形態(tài)肌的肌內神經、運動終板、肌梭分布.pdf
- 橢圓機不同坡度對下肢肌肉表面肌電時域特征的影響.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