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學語文教學法,溫州大學 彭小明 教授電話:0577—88669932 郵箱:pxm2141261@21cn.com,柳斌:,我們不但要建立自己的教育學,還要建立自己的學科教育學,這方面工作有廣闊的天地。,課程介紹,《語文教學法》是一門綜合的應用理論學科,是漢語言文學(語文)師范教育專業(yè)的一門主要必修課。,,本課程除理論學習外,還通過教學觀摩(錄像)、微格教學、教育見習、備課寫教案、試講、教育實習、聽課、評課、說課、教
2、育調查、寫教學總結和教學論文、練習作業(yè)等手段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緒論:語文與語文教學法,討論: 語文是什么?,語文名稱的由來:,前語文(古代)辭章(詞章,清壬寅學制,1902)中國文學(中國文字,清癸卯學制,1903 )國語(國文,1906——1923)語文(1949,葉圣陶命名)漢語、文學(1956)語文(1958)-----,語文是什么?,語言+文字語言+文章語言+文學語言+文化語言+文字+文章+文學+文
3、化+ -----,,書面語言+口頭語言國語+國文語體文+文言文(指書面語言或文章)語言+言語語言或言語,一、語文是語言和言語,1、語言:是一套表達觀念的符號系統(tǒng),是言語的實踐總結。(1)分類:漢藏、印歐語系等(2)要素:語音、語匯、語法,2、言語:,是指個人運用語言的行為及作品,是語言的應用。(1)前言語(思維)(2)后言語:口頭言語;書面言語(寫字;作文),,(中國)語文:是關于中華民族通用語——漢語言的人文學科;語文
4、教育是以漢語言文字為載體的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教育。,二、大語文,美國教育家科勒斯涅克說: “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外延相等。”,定義:,“大語文”是20世紀80年代初河北邢臺特級教師張孝純提出的教育觀念。它是指語文教學領域的“最大化”。具體地說,是指以課堂教學為主體的,包括課外語文教育,社會生活語文學習在內的語文教育。,結構:,縱向: 學前語文、 課堂語文、 畢業(yè)后語文橫向: 家庭語
5、文、 學校語文、 社會語文,附:“唯語文” 和“去語文”,“唯語文”是指語文教學只限學校課堂的語言文字教學,語文教育不與其他學科結合、不與社會生活聯(lián)系。“去語文”又稱“泛語文”,是指語文教育的無限“泛化”,語文教學過程中失去“語文”(語言文字)的本體,把語文課上成“大人文課”。,3、語文教學法,(一)定義:語文教學法:研究語文教學、教育現象及其規(guī)律的一門學科。既是學科教育學,又是應用教育學;既是邊緣
6、學科,又是綜合學科。,(二)發(fā)展:,1、教授法(1897,盛宣懷,南洋公學師范院首開;《奏定學堂章程》各科教授法)2、教學法(1918年陶行知提倡改名;1922年“壬戌學制”定名),,3、教材教法(1939年《師范學院分系必修及選修科目表施行要點》定名“分科教材及教法研究”)4、教學法、教材教法、教學論通用期5、語文教育學(1986北京師范學院首改)6、語文課程與教學論,(三)學術發(fā)源:,1、體制之源—師范教育(1684,法國,
7、教師講習所;1897,我國,南洋公學)2、理論之源—《大教學論》(1632,捷克,夸美紐斯)3、體系之源—裴斯泰洛齊(1746—1827,瑞士,各科教學法之父),(四)體系:,①語文課程論;②語文教材論;③語文教學論;④語文評價論;⑤語文學法論;⑥語文教研論;⑦語文教師論。,附:參讀書目:,1、《語文教育研究概論》 周慶元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2、《語文教育學引論》 閻立欽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
8、96年版。3、《初中語文新課程教學法》倪文錦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4、《高中語文新課程教學法》倪文錦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5、《語感論》 王尚文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6、《言語教學論》 李海林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7、《語文科課程論基礎》 王榮生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8、《中國語文教育憂思錄》 王麗編,教育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9、《審視
9、中學語文教育》孔慶東等主編,汕頭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10、《中國古代語文教育史》 張隆華、曾仲珊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11、《中國現代語文教育史》 李杏保、顧黃初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12、《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 葉圣陶著,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附:參讀刊物,1、語文建設(語文出版社)2、中學語文教學(首都師大) 3、語文教學通訊(山西師大)4、中學語文教學參考(陜西師大)
10、 5、語文學習(上海教育出版社) 6、語文教學與研究(華中師大),,7、中學語文(湖北大學)8、學語文(安徽師大) 9、教學月刊-中學文科版(浙江) 10、中學語文教與學(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11、教育研究(中央教科所) 12、課程·教材·教法(人民出版社),第一章 語文課程論,第一節(jié) 語文學科的性質第二節(jié) 語文
11、學科的特點第三節(jié) 語文學科的目的第四節(jié) 語文學科的任務,一、語文學科的性質和特點,討論:語文學科的性質是什么?,語文學科的性質觀:,工具性?(葉圣陶、張志公、呂叔湘)人文性?(王尚文、韓軍、程紅兵)統(tǒng)一性?(陳鐘梁、于漪、新課標)言語性?(李維鼎、李海林、潘新和)消解論?(于源溟)懸置論?(王榮生),(一)本質屬性:,1、工具性(符號性、實用性、基礎性) 語文是百科之母 語文是社會“公器”
12、2、人文性(民族性、教育性、思想性) 語文教育是人的“文化”過程。 語文教育是人的“社會化”過程。,語文的人文性:,是指語文教育中的文化特質——文化知識和文化精神,它與語文的思想性溶在一起,構成一種精神力量,滲透在語文教學的方方面面。,(二)一般特點:,1、綜合性 (1)目標的多重性 (2)內容的綜合性2、實踐性 (1)學習過程的親歷性 (2)言語運用的技能性,(三)其他特點:,1、科學性(知識性)
13、 2、文學性 3、藝術性(審美性) 4、生活性(社會性),二、語文教學目的和任務,(一)目的:教學目的:通過教學,學生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它上位概念是:教育方針——教育目的——課程目標,布盧姆教學目的表達:,認知領域(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情感領域(接受、反映、價值判斷、價值體系、獨特價值觀)動作技能領域(模仿、操作、精確、連接),“新課標”表達:,三個維度(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4、;五個領域(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1、義教《語文課程標準》:,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
15、、體、美的和諧發(fā)展。,2、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課程目標的表達:,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fā)展奠定基礎。,(二)任務:,1、傳授語文知識2、培養(yǎng)語文能力3、開發(fā)學生智力4、進行思想教育5、進行審美教育,1、知識傳授,知識的分類:(1)本學科知識、其他百科知識(2)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
16、3)理論知識、實踐性知識(4)顯性知識、隱性知識(5)昔時信息、即時信息,語文知識的內容:,(1)漢語知識(語音、文字、詞匯、語法、修辭、邏輯)(2)文體知識(四種文章、四種文學、古代文體)(3) 文學知識(文學史、文學理論、作家作品),,(4)文化知識(稱謂、紀年、風俗、節(jié)日、科舉……)(5)文言知識(文字、詞法、句法)(6) 其他知識,如讀寫常識,聽說常識……,語文知識教學的要求:,精要(教學內容)
17、好懂(教學方法)有用(教學目的),2、能力培養(yǎng),(1)言語能力(即聽、說、讀、寫能力)(2)語言能力(語感),包括文詞感;語句感;語篇感(語體感、語境感),語感:,語感:指一個人對某種語言文字敏銳的感知、判斷和敏捷的應對能力。 (1)對語言結構、運用模式的掌握;(2)良好的語言反應機制,語境:,語境:語言使用的環(huán)境。(1)上下文語境(2)場合語境(3)民族文化傳統(tǒng)語境,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1)語文應用能力(2)
18、語文審美能力(3)語文探究能力,3、智力開發(fā),(1)一般智力(智商)觀察力(源泉)記憶力(倉庫)思維力(核心)聯(lián)想力(紐帶)想象力(翅膀),(2)情緒智力(情商):,動機(內驅力)需要(原動力)態(tài)度(方向)興趣(最好的老師),,習慣(下意識的心理和行為)情感(潤滑劑)性格(關鍵) 意志(保證)膽量(有人稱“膽商”),4、思想教育,語文德育:就是通過語文學科教育活動進行的思想教育。廣義的“思想教育”包括德育、情
19、育、心育、群育、個性教育等。防止思想教育 “政治化”。,語文“德育”的特點:,形象性情感性審美性滲透性非直接性,5、審美教育,語文美育:通過語文學科教育活動進行的審美教育。就是從語文教材中挖掘審美潛在因素,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形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完善心靈美的塑造。,語文美育的內容:,自然美(風景美、風物美、風俗美);社會美(人性美、生活美);藝術美(文字美、語言美、形象美、情境美、結構美、情感美、哲理
20、美、科學美等),學生的語文審美能力:,感知美(對審美對象的整體把握)理解美(對審美對象的本質理性把握)鑒賞美(對審美對象的鑒別、欣賞和評價,它要求區(qū)分審美對象的行知、類型、形態(tài)和價值)創(chuàng)造美(表達美,人的審美理想對象化實踐活動),第二章 語文教材論,第一節(jié) 語文課綱第二節(jié) 語文教材第三節(jié) 語文媒體,一、語文課綱,語文課綱:語文教學大綱及課程標準。由教育行政部門依據教育方針、教育規(guī)律、社會需要、學科特點制定頒布的,指導
21、語文教育教學的綱領性文件。,(一)依據:,1、國家的教育方針;2、國家有關的法律法規(guī);3、國情特點;4、學科的知識結構和教學規(guī)律。,(二) 作用:,1、教材編制的依據;2、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依據;3、進行考查、考試的依據;4、評估教育教學質量的依據。,(三)內容:,1、論述語文課程的性質、地位;2、規(guī)定語文課程的目的、任務;3、闡明語文教學的理念、方法;4、明確語文教學的內容、篇目;5、提出學生學習的標準、
22、要求。,(四)義教《語文課程標準》教育理念:,1、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是指一個人語文方面諸多素質的整合,是語文知識、語文能力、語文情感、語文態(tài)度、語文習慣、語文方式,甚至文化素養(yǎng)、審美情趣、人格個性、思想道德等各方面的融合。,,2、 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3、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方式。4、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五)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教育理念:,1、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充分發(fā)揮
23、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2、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fā)展。3、遵循共同基礎與多樣選擇相統(tǒng)一的原則,構建開放、有序的語文課程。,(六)義教《語文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充分發(fā)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重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 正確處理基本素養(yǎng)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關系遵循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語文學習規(guī)律,選擇教學策略,(七)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全
24、面發(fā)揮語文課程的功能,促進學生素質的整體提高針對高中語文課程的特點實施教學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和語文課程同步發(fā)展,,關于必修課程的教學。必修課程根據“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兩個方面的目標,組織五個模塊實施教學。 關于選修課程的設計與教學。高中語文選修課程是在必修課程基礎上的拓展與提高,有的側重于實際應用,有的著眼于鑒賞陶冶,有的旨在引導探索研究。,(八)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設計思路,必修課程(閱
25、讀與鑒賞 ;表達與交流 )選修課程(詩歌與散文 ;小說與戲劇 ;新聞與傳記 ;語言文字應用 ;文化論著選讀與專題研討 ),討論:高中“新課標”普適性如何?,一個學期(20周)分2個學段,一個學段(10周)學習1個模塊(36學時)得2個學分。必修課獲10學分(360學時,5個模塊)可畢業(yè),高一高二3學期可完成選修課獲8學分(288學時,4個模塊)可畢業(yè),行者可再選修3個模塊(獲6個學分)。必修課和選修課共可獲24學分(18學分可
26、畢業(yè)),二、語文教材,討論:教教材還是用教材?,(一)教材概念,泛指:大語文教材,書面的和非書面的特指:語文課上師生使用的教材,包括教科書、習題集、練習冊、教學掛圖、音響教材、教學軟件、選修教材等專指:語文教科書,(二)教材分類:,1、圖書類教材2、視聽類教材3、電子類教材4、現實類教材,附:我國古代語文教材,1、蒙學教材(三百千)2、選學教材 文選類:《昭明文選》等; 詩選類:《詩經》《千家詩》《唐詩三百首》等;
27、語選類:《增廣賢文》《幼學瓊林》等。3、經學教材(四書五經)4、作文教材(屬對、筆法類等),(三)教材要素:,1、范文系統(tǒng)經典:代表民族文化的精品文獻;例文:可教性、模仿性極強、有規(guī)律有模式可尋的作品;讀文:可讀性強,用于積累語言,培養(yǎng)語感的文章。用件:節(jié)選。,2、知識系統(tǒng),1)陳述性知識2)程序性知識3)策略性知識,,3、實踐活動系統(tǒng) (1)語文活動 (2)思考 (3)練習4、資源(助讀
28、)系統(tǒng) 文字、圖表,(四)教材類型:,1、分編型①文言·白話; ②文學·漢語; ③閱讀·寫作; ④讀本·練習; ⑤課內·課外; ⑥多分法,2、合編型:,范文選編法主次配合法綜合組元法組元法:以時間為主線、以作者為主線、以國別為主線、以文體為主線、以知識為主線、以話題為主線、以能力
29、為主線、以活動為主線、以手法為主線、以語言為主線、以問題為主線,(五)教材標準(文質兼美、適合教學),①教科書的科學性與藝術性;②教科書的時代性與經典性;③教科書的實踐性與開放性;④教科書的思想性與實用性; ⑤教科書的可讀性與可教性;,(六)教材使用:,①宏觀上總攬全局(套—冊)②中觀上把握單元(組合線索、承擔責任)③微觀上吃透課文 (有什么,教什么)。,(七)教材處理,原則:1、整體性與重點性相統(tǒng)一;2、科學性與藝術性
30、相統(tǒng)一;3、目的性與針對性相統(tǒng)一。,方法:,順序法逆序法變序法無序法,程序:,1、確定教學目標;2、明確重點難點;3、選擇教學方法;4、安排教學步驟;5、編制反饋練習,三、教學媒體,定義:為實現教學目的,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所使用的媒介和工具。分類:硬件與軟件;印刷媒體與非印刷媒體;視覺媒體、聽覺媒體、視聽媒體與綜合媒體;傳統(tǒng)媒體與現代媒體,(一)傳統(tǒng)(常規(guī))教學媒體,黑板、卡片、圖片、掛圖、圖表、圖書、報刊、標本、
31、模型、實物等,(二)現代(電教)教學媒體,照相機、幻燈機、投影機、錄音機、廣播、電視、電影、錄相機、語音實驗室、電腦(網絡、課件、多媒體)等,現代媒體的特點:,1、信息容量大2、功能多樣性3、媒體智能化,語文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整合:,上網查找課文相關資料,使用交互式多媒體課件,用計算機寫日記(博客),收發(fā)電子郵件,到論壇參加討論,建立學習網站,編寫電子化語文教材,構建虛擬語文教室等 。,現代媒體基本功能:,1、演示;
32、2、信息共享;3、改變教、學方式,第三章 語文教學論,引論 我國古代的語文教學第一節(jié) 語文教學原則第二節(jié) 語文教學內容第三節(jié) 語文教學方法第四節(jié) 語文教學模式第五節(jié) 語文教學環(huán)境第六節(jié) 語文教學藝術,引論:我國古代的語文教學:,四大特點:1、語文不是獨立的一門學科2、語文與選士制度密切關系3、語文教學基本上與口頭語言脫節(jié)4、教學方法以講學與個別傳授為主,三大經驗:,1、識字教學“韻文化”;2、系
33、統(tǒng)的文章之學; 3、大量的讀、寫實踐。,三大問題:,1、語文教學的性質和目的—科舉考試的附庸。2、語文教學的內容—識字加讀古文加作古文。 3、語文學習的主要方法—記誦和摹仿。,四大弊端:,1、脫離語言實際2、脫離應用實際 3、忽視文學教育 4、忽視知識教育,一、語文教學原則,教育規(guī)律是教育現象與其它社會現象,以及教育現象內部各個構成要素之間本質的、必然的、內在的聯(lián)系或關系。教學原則是教學的基本原理和法則,它是教學規(guī)律在教學
34、過程中的反映,是教學的指導思想。,,語文教學原則,就是依據語文教學的客觀規(guī)律制定的,處理語文教學基本矛盾的準繩,或者說,就是語文教學工作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導思想。,傳統(tǒng)的教學原則回顧:,因材施教原則 、知行合一原則、學思結合原則、循序漸進原則、教學相長原則、 直觀性原則、啟發(fā)性原則、鞏固性原則、積累性原則等,現代教學原則(一):,1、民主性(平等、均等、公開、公正 、參與、互動、信賴、尊重、理解、對話)2、主體(間)性(師生是雙主
35、體,教材是客體)3、開放性(目標、內容、模式、資源、評價的開放),,4、實踐性(活動性) 5、創(chuàng)新性(思想、知識、內容、教法、手段、形式的創(chuàng)新)6、個性化(學習個性化、教學風格化)7、審美性(重視美育、教學藝術化),現代教學原則(二):,1、成人與成才相結合(目的)2、人文與科學相結合(內容)3、智商與情商相結合(結果)4、學會與會學相結合(任務)5、個性與群性相結合(要求)6、統(tǒng)一與多元相結合(思想),,7、主導與主
36、體相結合(關系)8、苦學與樂學相結合(態(tài)度)9、教法與學法相結合(方法)10、傳話與對話相結合(方式)11、預設與生成相結合(目標)12、定量與定性相結合(評價),語文傳統(tǒng)教學原則:,1、語文教學與思想教育相結合2、基礎知識與基本能力相結合3、語文訓練與思維訓練相結合4、課內學習與課外活動相結合,語文教學新原則:,1、 語言教學為言語能力培養(yǎng)服務2、 言語內容與言語形式統(tǒng)一3、 書面言語
37、與口頭言語兼顧4、 語感培養(yǎng)與智力開發(fā)結合5、課堂語文學習與社會語文實踐并舉,還可補幾條:,1、語言與文學兼顧的原則2、古文與時文兼顧的原則3、小語文與大語文相結合的原則4、自主與合作相結合的原則5、習得與學得相統(tǒng)一的原則6、模仿與創(chuàng)新相統(tǒng)一的原則,二、語文教學內容,語文教學內容:是指針對具體情境中的具體學生,為了使他們更好地掌握課程內容,達成課程目標對語文教材進行適當的加工處理后所生成具體內容,它回答的是“實際
38、上需要教什么”和“實際上最好用什么去教”的問題。,,一般來說,教學內容主要以教材為載體的,所謂教語文就是教課文。但,從教學要求來看,教材只是教學的素材,它只有通過教師的教學實踐才能轉化為現實的教學內容,兩者之間雖然關系密切,卻并不等同。,三概念區(qū)別:,1、語文課程內容:語文課教什么,學生學什么;2、語文教材內容:語文課用什么教,學生用什么學;3、語文教學內容:老師做什么事,學生開展什么活動。,(一)語文教學內容選擇的變化,1、傳統(tǒng)認
39、為,語文課就是學文章,學著讀文章和寫文章。 最先,在語文教學中,人們是從文章學的角度看待和處理課文,教學內容便是義理和辭章。語言覺醒之后,又有了詞法和語法等。后來語言知識逐步在教學中增大比重,發(fā)展成為語言本位教學。,,2、對于文學作品的教學則從文藝學出發(fā),教授文學理論及文學史等文學常識。3、隨著“五環(huán)節(jié)教學法”(凱洛夫)引入,語文教學內容的“八字憲法”(字詞句篇語修邏文)得以建立。,(二)教學內容的新認定,語文基本內容是言語形式。
40、因為一定的言語內容生成于一定的言語形式,一定的言語形式實現一定的言語內容。與言語內容相比,言語形式是語文更本質、更關鍵、更重要的東西(或稱本體)。,(三)語文教學內容三個層面:,1、學習語言(言語):閱讀、寫作、口語交際(聽說讀寫等言語實踐活動)2、關于語言(言語)學習:語文知識(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語文策略(策略性知識,包括學習方法、學習調控、元認知策略)3、通過語言(言語)學習:語言文字、文章(文學)、文化。,(四)語文教
41、學內容四個要素:,1、語文知識教學:(1)社會的語言規(guī)律(如約定俗成)(2)他人的言語經驗(如范文:突現主旨、適應語境、符合語體)(3)言語行為的法制(如表情達意時的察物、創(chuàng)意、綴言、得體;讀解文本時的感言、辨體、得意、及物等),,2、語文技能訓練:(1)外部言語操作技能(如寫字、打字、朗讀、背誦、講述、寫作等)(2)內隱言語心智技能(如分析與綜合、比較與分類、概括與抽象、聯(lián)想與想像、切分與組裝、刪繁與提要),,3、文化素養(yǎng)培
42、養(yǎng)(1)傳播人文文化知識(2)形成高雅審美情趣(3)培養(yǎng)健康高尚人格,,4、語言實踐活動(l)智力活動,即外顯的聽、說、讀、寫、思、做等言語實踐; (2)非智力活動,即內隱的動機、興趣、情感、態(tài)度、意志等心理活動。,(五)語文學習五領域:,1、識字與寫字;2、閱讀;3、寫作;4、口語交際;5、綜合性學習。,王榮生認為:,“語文教學內容,是教學層面的概念,從教的方面來說,主要指教師為達到教學目標而在教學實踐中呈現的種種材
43、料。它既包括在教學中對現成教材內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師對教材內容的‘重構’——處理、加工、改編乃至增刪、更換;既包括對課程內容的執(zhí)行,也包括在課程實施中教師對課程內容的創(chuàng)新?!?李山林認為:,湖南科技大學李山林分別從教材處理意義上與目標操作意義上對語文教學內容的內涵作了界定,他指出語文教學內容由兩大部分構成,一是與語文教學內容目標相應的語文知識教學內容,包括常用的漢字、語言、文章寫作知識、文學文化常識等;一是與語文教學能力目標相應的語文活
44、動教學內容,包括閱讀活動、寫作活動、口語交際活動等。,三、語文教學方法,討論: 知識重要還是方法重要?,,達爾文: “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概念:,教學方法:為了提高語文素養(yǎng),根據語言和言語規(guī)律,憑借言語材料、教師、學生與教學內容之間進行交往對話活動是運用的一系列方式、步驟、手段、技術的總和。,,教學策略:是在教學目標確定以后,根據已定的教學任務和學生的特征,有針對性地選擇與組合相關的教學內容、教學組織
45、形式、教學方法和技術,形成的具有效率意義的特定的教學方案。,教學方法一般分類:,1、運用語言的方法2、直觀感知的方法3、實際操作的方法4、綜合交錯的方法,(一)閱讀法,1、朗讀(1)方式:范讀、領讀、齊讀、輪讀、個別讀、分組讀、自由讀、分角色讀(2)層次:正確朗讀、流利朗讀、理解朗讀、表情朗讀,,(3)作用:矯正語音、理解文意、激發(fā)興趣、欣賞藝術、增強語感(4)要求:停頓、重音、語調、速度,2、默讀,(1)作用:便于思考、利
46、于提高速度、培養(yǎng)閱讀習慣;(2)要求:培養(yǎng)直映能力、培養(yǎng)速讀能力、重視默讀效果;(3)指導:視距不適當的要糾正;帶音動嘴的要制止;不專心的要提醒。,3、背誦,( 1)方式:默背、齊背、個別背(2)作用:加強記憶、鞏固知識、深入領會課文、提高說寫能力,(二)講授法,1、方式:講述法、講解法、講評法、復述法、講讀法、講演法、講練法、說書法2、作用:傳授知識系統(tǒng)性、高效性、示范性3、要求:講得精確、講得精練、講得精采、講得有啟發(fā)性
47、,(三)對話法,1、方式:問答法、談話法、討論法、辯論法2、作用:發(fā)揚教學民主、發(fā)展智力、培養(yǎng)能力3、要求:要設計、要準備、要鼓勵、要引導、要總結、要反思,(四)實踐法,觀察、調查、訪談、參觀、實驗、考察、考證、游戲、交往、旅游、實習、見習、練習、作業(yè)、創(chuàng)作等,(五)電教法,照相機、幻燈機、投影機、錄音機、廣播、電視、電影、錄相機、語音實驗實、電腦、網絡、多媒體等運用,(六)研究法,問題—解決式;活動—探索式課題—探究式;實驗
48、—論證式,(七)自學法,葉圣陶:教是為了不教;學是為了會學。盧仲衡的“自學—輔導式”顏振遙的“啟—讀—練—知—結”魏書生的“自學派”,總結:,教有法,教無定法,重在得法;無法之法乃為至法教亦多術矣,運用在乎人(葉圣陶)萬法讀為本一法為主,多法組合教的法子依據學的法子(陶行知),附:其他教育教學方法舉隅:,1、語感教學法 (洪鎮(zhèn)濤、王尚文) 2、思路教學法 3、情感教學法 (于漪) 4、案例教學法 (根舍因
49、、克拉夫基) 5、點撥教學法 (蔡澄清) 6、情境教學法 (李吉林),,7、導讀教學法 (錢夢龍)8、目標教學法(布盧姆)9、反饋教學法(劉顯國)10、問題教學法(杜威、馬赫穆多夫)11、欣賞教學法12、活動教學法 (杜威、陶行知),,13、點面教學法14、愉快教學法 (上海一師附小等)15、成功教學法 (上海閘北八中)16、整體教學法 (查有梁)17、合作教學法 (美國的斯萊文、前蘇聯(lián)阿莫納什維利)18、
50、啟發(fā)式教學法 (《學記》、柏拉圖),,19、設計教學法 (克伯屈)20、發(fā)現教學法 (布魯納)21、創(chuàng)新教學法 (奧斯本、吉爾福特、陶行知)22、差異教學法 (華國棟)22. 單元教學法(莫禮生)23. 比較教學法(傅永安)24. 程序教學法(普萊西、斯金納),,25. 直觀教學法26. 圖示教學法 (王松泉)27. 暗示教學法 (洛扎諾夫)28. 競賽教學法(羅樹根)29. 大語文教學法(張孝純)30. 非指導性
51、教學法(羅杰斯),,31. 掌握學習教學法(布盧姆)32. 道爾頓制教學法(柏克赫司特)33. 有意義學習教學法(奧蘇貝爾)34.遷移教學法 (馬芯蘭)35.嘗試教學法 (邱學華)36.學導式教學法 (胥長辰),四、語文教學模式,討論: 教學模式需要建構還是解構?,(一)定義:,俗稱“大方法”。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學理論基礎上,為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而設計或形成的一種教學模型。教學模式是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中介。,(二)
52、組成要素:,1、教學思想(理論依據是什么)2、教學目的(教學的結果是什么)3、教學內容(教什么、如何呈現)4、師生關系(如何看待師生的作用),,5、教學程序(過程、結構、操作系統(tǒng)等)6、教學策略(方法、途徑、手段等)7、教學個性(特點、風格等)8、教學評價(評價的主體、方法、標準),(三)分類:,美國喬伊斯《教學模式》:1、信息加工處理模式(認知理論),如喬伊斯的概念獲得模式、奧蘇貝爾的有意義言語接受學習教學模式。2、個
53、人人格發(fā)展模式(人本主義),如羅杰斯的非指導性教學模式。,,3、社會互動作用模式(社會心理學),如西倫的小組研究模式、阿莫納什維利的合作學習。4、行為控制教學模式(行為主義),如布盧姆掌握式學習,普萊西、斯納金的程序教學模式。,(四)我國中小學基本教學模式:,1、傳授式:復習—授新—鞏固—應用2、學導式:自學—質疑—誘導—練習3、發(fā)現式:誘導—提問—研究—解決4、體驗式:設境—活動—體驗—感悟5、師徒式:示范—模仿—練習—遷移
54、,(五)新課程教學模式,1、基于問題—解決式的教學(質疑—發(fā)現—分析—解決)2、基于研究性學習的教學(選題—假設—論證—表達),,3、基于主題—對話式教學(話題—準備—對話—總結)4、基于合作學習的教學(目標—任務—分工—合作)5、基于綜合性學習的教學(計劃—組織—活動—反思),,6、基于課程資源開發(fā)的教學(專題—搜尋—綜合—呈現)7、基于多元智能開發(fā)的教學(承認差異—因材施教—開發(fā)潛能—發(fā)展個性),(六)語文教學過程,所謂教學
55、過程,就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相結合或相統(tǒng)一的活動過程,亦即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學習的活動過程。,過程要素:,過去:教師—教材—學生—學會現在:教師—學生—教材—會學,中國古代常見教學過程:,1、孔子:學、思、習、行結合2、荀子:聞、見、知、行統(tǒng)一3、《學記》: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近現代:,1、王森然:參考—研究—討論—讀后2、黎錦熙:理解(預習、整理)—練習(比較、應用)—發(fā)展(創(chuàng)作、活用)3、葉圣陶:預習—課內
56、報告和討論(包括教師精講)—練習,當代:,1、錢夢龍:自讀—教讀—作業(yè)—復讀2、魏書生:定向—自學—討論—答疑—自測—自結3、育才中學:讀讀—議議—講講—練練,國外常見教學過程:,1、赫爾巴特:明了—聯(lián)想—系統(tǒng)—方法2、杜威:情境—問題—假設—論證—檢驗3、凱洛夫:組織教學 —復習舊課—講授新課—鞏固新課—布置作業(yè)。,總結:,感知教段—理解教段—應用教段讀通—讀懂—讀好預習—講習—練習—復習,五、語文教學環(huán)境,討論:
57、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還是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一)定義:學校教學活動賴以進行的各種客觀條件的綜合。(二)分類:1、硬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物質環(huán)境)2、軟環(huán)境(人際環(huán)境、觀念環(huán)境),構成要素:,1、自然因素。如空氣、溫度、光線、聲音、顏色、氣味等。2、物質因素。如教學建筑、設備、設施、場地等;如教室布置(秧田型、馬蹄型、圓型、模塊型等),,3、社會因素。如社會信息、價值傾向、社會語文應用等。 4、人際因
58、素。如師生心理、師生生生關系等。5、其他因素。如校風、班風、教風、學風、考風、課堂教學氣氛等。,(三)作用:,1、調控語文教學方向(目標、內容、評價標準等)2、制約語文教學行為(方法、手段、形式等)3、影響語文教學效果(熏陶、補充、強化等),(四)優(yōu)化途徑與方法,1、優(yōu)化語文課堂教學形式2、提高語文教師文化素養(yǎng)3、實現語文教學現代化4、美化學校教學環(huán)境5、凈化社會大語文環(huán)境,六、語文教學藝術,烏申斯基:
59、 “教育是人類最高級的一種藝術,因為它滿足人的本性的完善?!?(一)教學藝術,1、定義:教師嫻熟地運用綜合的教學技能技巧,按美的規(guī)律而進行的獨特性教學實踐活動。2、基礎:教學科學(符合學科規(guī)律和心理規(guī)律),3、類型,教學環(huán)境的藝術、教學態(tài)度的藝術教學技術的藝術、教學過程的藝術教學管理的藝術、教學輔導的藝術,語文教學藝術的內容:,語文教學藝術的內容包括備課藝術、導課藝術、板書藝術、語言藝術、提問藝術、練習設計藝術、結課藝術、組織管
60、理藝術、應變藝術和育人藝術等等 。,4、特點:,技巧性:嫻熟的技能成技巧;創(chuàng)造性:多樣、獨特而有個性;審美性:藝術而有美感。,5、功能:,高信度功能;高激勵功能;高效率功能;高育才功能。,(二)教學審美:,教育的價值: 真:合規(guī)律性—科學性(理智感) 善:合目的性—思想性(道德感) 美:合人的自由創(chuàng)造的本質和豐富多彩的個性—藝術性(美感),,1、教材美(范文美、編制美、插圖美等)2、教學美(內容美、結構美、
61、情感美、板書美、氣氛美、節(jié)奏美、語言美等)3、教師美(形象美、內在美 )4、教學環(huán)境美(環(huán)境美、人際美等),(三) 教學風格:,1、定義:教學藝術個性的集中體現,是教師的個人風度和格調。2、類型:(1)按性質分:科學型(理智型);藝術型(情趣型),,(2)按側重分:重讀型、重問型、重情型、重理型、重美型、重講型、重道型、重演型、重能型、重知型、重悟型、重趣型、重動型、創(chuàng)新型、交往型等,,(3)按個性分
62、:活潑與嚴謹;華美與樸實;細膩與曠達,,3、特征:獨特性(個人的,特別的);外顯性(表現在教學整個環(huán)節(jié)的);穩(wěn)定性(相對固定而不變的),,4、成因:1)性格因素; 2)學識因素; 3)閱歷因素; 4)技藝因素; 5)人格因素,(四) 教學流派:,定義:是教學
63、藝術個性在教學群體上的表現。特征:1)理論觀念的趨同性; 2)群體風格的獨特性; 3)現實社會的影響性成因:師承;地域;理念,按地域分:,京派:唯實海派:求活粵派:開放浙派:創(chuàng)新,附:“浙派”,代表教師:江山中學鄭逸農、嘉興三中王幸平 、衢州二中童志斌 、杭州十一中孫碧云 、紹興沈江峰、褚樹榮、楊林、新昌中學董汀豐 、浙江特級教師羊剛 、回浦中學包建新 、東陽中學陳
64、益林 、溫州中學林國爽等。,基本特征:,1、求實:樸實,真實,實在,實踐 2、造新:問題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 3、用情:以情感人,以情激情,以情點燃學生的心靈之火,,4、施藝:用文學、繪畫、雕塑、建筑、音樂、舞蹈、戲劇、電影、曲藝等介入語文教學 5、唯效:關心學生知識的獲取、思維拓展、潛能的開發(fā)和個性的發(fā)展。,語文教學六大流派:,1、導讀派(錢夢龍為代表); 2、情感派(于漪為代表); 3、自學派(魏書生為代表);,,
65、4、得得派(陸繼椿為代表);5、茶館派(段力佩為代表);6、情境派(李吉林為代表)。,其他語文教學流派:,1、思維派(寧鴻彬為代表)2、設疑派(陳鐘梁為代表)3、語感派(洪鎮(zhèn)濤)4、大語文派(張孝純、姚竹青為代表)5、目標派(武鎮(zhèn)北為代表),第四章 閱讀教學,高爾基:“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彼自捳f:閱讀是智慧之源。,閱讀教學的重要性:,1、所花時間最多2、所費精力最大3、所獲信息最廣4、所受教育最深,一、閱讀概
66、述:,(一)閱讀的定義:閱讀是大腦對經由視覺攝入的語言符號進行感知、理解,獲得意義,同時進行情感和語言實踐活動的復雜心理過程。(感知——理解——欣賞——評判——儲存——遷移),(二)閱讀的功能:,1、信息解碼 (多元解讀)2、文化浸潤(人文積淀)3、心靈溝通(跨時空對話),(三)閱讀的類型:,積累型閱讀理解型閱讀鑒賞型閱讀研究型閱讀,(四)解讀的方式:,1、語義學閱讀(以文本為中心) 2、 文體論閱讀 ;3、社會學閱讀(
67、以作者為中心) 4、文化學閱讀;5、接受學閱讀(以讀者為中心),二、閱讀教學的任務:,(一)激發(fā)閱讀興趣(廣泛、濃厚、高雅)(二)培養(yǎng)閱讀習慣(心理、行為習慣)(三)教會閱讀方法(泛讀—略讀—精讀—研讀等),,(四)提高閱讀能力:1、認讀能力(識字能力);2、理解能力(解讀能力);3、評價能力(批評能力);4、欣賞能力(審美能力)。,其他閱讀能力:,概括能力(歸納能力);質疑能力(發(fā)問能力); 積累能力(積淀能力);
68、創(chuàng)造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三、閱讀教學的內容:,(一)寫作學四大系統(tǒng)(主體、客體、載體、受體)(二)文章學六大要素(中心、材料、結構、語言、表達、文體)(三)文學七大元素(語言、形象、情感、意象、意境、風格、審美),,(四)古人讀文六大要旨(識字、釋詞、品句、析段、求旨、探法)(五)今人閱讀“新八股”(作者介紹—時代背景—朗讀課文—正音釋詞—劃分段落—分析課文—歸納中心—總結特點)。,四、閱讀教學的策略:,(一)梳理教學思路;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中學語文教學法》教桉
- 【教學教案】《中學語文教學法》教案(好資料)
- 中學語文教學中反思教學法的運用
- 69806.阮真中學語文教學法的研究
- 43805.問題教學法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 我國中學語文導讀教學法研究.pdf
- 《語文教學法》題庫
- “語文教學法”和“語文教學論”比較
- 淺論小學語文教學法
- 中學語文課文“標題—常識”導引式教學法初探
- 淺談中學語文教學
- 高中語文教學法之我見
- 中學語文作文教學芻議
- 中學語文教學創(chuàng)新之我見
- 62918.中學語文關鍵詞教學法的運用研究
- 中學語文教學意境探微
- 中學語文教學論文題目
- 28595.中學語文教學中洛扎諾夫教學法使用初探——以人教版初中語文詩歌文本為例
- 淺談語文教學中的興趣教學法
- 《小學語文教學法》試卷及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