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高 樹 仁,玉米品種試驗技術規(guī)程 與田間調查標準,主要內容:,試驗田的選擇與準備播前種子準備播種田間管理收獲與測產田間調查項目及標準,一、試驗田的選擇與準備,1、土地平整、排灌條件較好。2、肥力水平中上等、肥力均勻、前茬一致。3、有代表性(土壤類型、肥力水平、積溫等)4、大小、坡向、肥力梯度5、高大建筑物、樹木等6、防人畜危害,試驗田的條件,一、試驗田的選擇與準備,1、玉米試驗田最好是秋翻秋灌地;經過耕、耙后,
2、土地應達到平整、細碎,并已起壟、鎮(zhèn)壓完畢。,試驗田的整地與施肥,一、試驗田的選擇與準備,試驗田的整地與施肥,2、玉米試驗田最好是在耙地時將基肥一次性均勻施入,除有機肥外,一般畝施磷酸二銨20公斤、鋅肥1公斤,鉀肥5公斤,并深耙進土壤中。--施肥的原則是均勻一致,并且試驗區(qū)保證達到中上等肥力、有代表性。建議10KG二銨、3-5KG鉀,一、試驗田的選擇與準備,播種前試驗田的準備,1、試驗設計區(qū)域試驗:隨機區(qū)組,3次重復,小區(qū)設計;生產
3、試驗:大區(qū)對比,面積、壟數;保護行、區(qū)間步道、區(qū)間隔離道,一、試驗田的選擇與準備,播種前試驗田的準備,2、田間種植圖,,,,,,,一、試驗田的選擇與準備,播種前試驗田的準備,3、田間區(qū)劃工具:繩子、皮尺、鎬、插地牌劃好基準線要求:合理用地、整齊美觀,1、進行種子發(fā)芽試驗2、數種子,裝包3、編號4、田間種植號,二、播前種子準備,三、播種,1、玉米播種的適宜地溫應達到7~8℃,要密切注意天氣預報,一般應在寒尾暖頭播種,原則上一
4、天之內應將試驗田播完,即使由于特殊原因不能所有試驗一天播完,區(qū)試或生試也必須一天播完,嚴禁同一試驗二天及二天以上播完。,2、播種前,首先應將種子排列好,與布置圖核對無誤后方可播種。,三、播種,,3、不是秋灌地或土壤墑情不好的地塊,采取機械濾水或人工坐水,應力求水分補足并保證每小區(qū)補水量基本一致。,三、播種,,三、播種,4、播種深度一般要求3-5厘米,力求覆土厚度一致。整個試驗田播種完畢后,除特別潮濕的地塊外,應立即鎮(zhèn)壓,以防土壤水分散失
5、。,,,三、播種,5、播種過程中,應隨時核對每小區(qū)品種與布置圖是否一致,以防出錯。,6、播種完畢后,按照田間布置圖建立調查臺帳,同時試驗田插牌。,三、播種,四、田間管理,1、如采取除草劑滅草,應注意使用適合玉米田除草劑,原則上應使用播后苗前除草劑,如阿特拉津、乙草銨、2,4-滴丁酯等(72%阿1.5kg/ha,90%乙2.5kg/ha)使用除草劑應注意:一、嚴格按說明書要求用量,切勿隨意增加二、最好播后3~5天及時噴灑三、應在土
6、壤墑情較好時噴灑四、在無風天噴灑(早晚風小時作業(yè)),四、田間管理,2、盡早補苗或補種 苗后應及時檢查苗情,如個別小區(qū)有少量缺苗,應在二葉一心前,選取陰天或下午3時以后移苗補栽,從出苗較多的穴中連土挖取后坐水移栽,移栽時坐水量應充足。如確因某品種出苗率等原因造成缺苗較多時,應及時電告品種科,報廢該品種當年試驗,重新補種其它較早熟玉米品種,杜絕空地,四、田間管理,3、盡早間苗,留足補栽苗 在三葉一心時,對于苗數較多的穴數應及時間苗,保
7、證每穴有2株苗。 如使用除草劑而不采取趟地的試驗點,在三葉一心時應一次定苗完成。,四、田間管理,4、間苗完畢后應及時鏟趟,鏟地爭取一日內完成,不能一日內完成的,同一重復在一日內完成。鏟趟結束后應及時定苗,確保每穴有1株正常苗。,5、在小喇叭口期進行第二次鏟趟,結合第二次鏟趟并追施氮肥,每畝地一般地力條件下追施尿素20公斤(一般10kg/畝)--所有措施在同一試驗中都要求在同一天完成。,四、田間管理,6、至大喇叭口期結束,根據玉米田
8、狀況,爭取進行第三次鏟趟。,四、田間管理,五、收獲與測產,在收獲前應準備好足夠數量的網袋、編織袋等收獲物品,同時應準備好一定數量的標簽。收獲前應將絲黑穗病穗用完好的塑料袋小心收集,在收集過程中要記載每小區(qū)病株數。在收獲前完成所有病蟲害、空稈等調查項目,收獲前準備,五、收獲與測產,區(qū)域試驗收獲與測產,對照品種完全成熟后3天內進行收獲測產,每小區(qū)6行區(qū)只需收獲中間4行果穗;小區(qū)收獲行每行臨近區(qū)道兩頭各2株果穗保留不收,以去除邊際效應。
9、,五、收獲與測產,區(qū)域試驗收獲與測產,掰下小區(qū)所有應收植株果穗后,請按以下步驟操作:1、準確記錄應收植株數量、果穗數量、空稈數量(玉米絲黑穗病株納入其中)、病株數量(如瘤黑粉病株等),用秤稱量小區(qū)收獲所有果穗鮮重,準確登記。注意:收獲株數包括空稈和無果穗的病株數,五、收獲與測產,區(qū)域試驗收獲與測產,2、選取10個代表性果穗(不能光挑大的,也不可以用小的,盡量選取果穗中間大小類型;如果品種均勻度不好,應大、中、小果穗各3~4個),用網
10、袋裝好,并內外掛好標簽后收回掛藏室,收獲當天對10個代表性果穗用電子天平稱量鮮重,準確登記。通風干燥處掛晾15~25天。,五、收獲與測產,區(qū)域試驗收獲與測產,3、果穗種子水份降到18%左右進行考種脫粒,記錄品種特征特性,準確稱量10穗干重、10穗粒重、測定籽粒水份、容重、百粒重、粒率等。,區(qū)域試驗收獲與測產,五、收獲與測產,4、計算產量方法 小區(qū)果穗鮮重×樣品籽粒風干重× (100-脫粒時
11、籽粒含水量)小區(qū)產量 = 樣品果穗鮮重×86小區(qū)收獲面積=小區(qū)收獲行長×行距×小區(qū)行數 (單位:平方米,留-位小數),,區(qū)域試驗收獲與測產,五、收獲與測產,4、計算產量方法 小區(qū)產量(公斤)×10000(平方米)公頃產量(公斤) =
12、 小區(qū)面積(平方米) 出籽率(%)=10穗粒重/10穗干重,,,,五、收獲與測產,收獲時期:對照品種完全成熟后3天內(或霜后未成熟)進行收獲測產;收獲方法:每小區(qū)選取中間4行、不缺株、有代表性的50m2;小區(qū)收獲行每行臨近區(qū)道兩頭各2株果穗保留不收,以去除邊際效應。,生產試驗收獲與測產,,,五、收獲與測產,掰下所有應收植株果穗后,請按以下步驟操作:1、準確記錄應收植株數量、果穗數量、空稈數量(玉米絲黑穗病株納入其中)、病
13、株數量(如瘤黑粉病株等),用秤稱量小區(qū)收獲所有果穗鮮重,準確登記。,生產試驗收獲與測產,,,五、收獲與測產,2、選取10個代表性果穗用網袋裝好,并內外掛好標簽后收回掛藏室,收獲當天對10個代表性果穗用電子天平稱量鮮重,準確登記。通風干燥處掛晾15~25天。,生產試驗收獲與測產,,,五、收獲與測產,3、果穗種子水份降到18%左右進行考種脫粒,記錄品種特征特性,準確稱量10穗干重、10穗粒重、測定籽粒水份、容重、百粒重、粒率等。,生產試驗收
14、獲與測產,,,五、收獲與測產,4、計算產量方法 小區(qū)果穗鮮重 ×樣品籽粒風干重 ×(100-脫粒時籽粒含水量)小區(qū)產量(50M2)= 樣品果穗鮮重×86,,生產試驗收獲與測產,,,五、收獲與測產,4、計算產量方法 小區(qū)產量(公斤)×10000(平方米)
15、公頃產量(公斤) = 50(平方米)出籽率(%)=10穗粒重/10穗干重,,生產試驗收獲與測產,,,六、田間調查項目及標準,1、播種期:播種當天的日期。2、出苗期:幼苗出土3厘米左右的穴數達到全區(qū)2/3的日期。3、幼苗強弱:幼苗3葉~4葉時,目測幼苗長勢的強弱,分強、中、弱三級記載
16、。4、抽絲期:60%雌穗開始吐花絲的日期。,,,六、田間調查項目及標準,5、成熟期:選取典型果穗,取果穗2/3—1/2處,用螺絲刀將籽粒挖出,看到籽粒是否有黑色形成層,形成黑色形成層的時期即為成熟期。如調查當天未成熟,應將苞葉復原,隔日調查時,不可在前天原處取樣調查。,,,六、田間調查項目及標準,6、生育日數:從出苗到成熟期的總天數。7、活動積溫:出苗到成熟期≥10℃日平均氣溫的總和(注意初霜為終止日)。8、植株整齊度:雄穗抽齊后
17、,目測植株生長的整齊程度,以整齊、中、不整齊3級表示。,,,六、田間調查項目及標準,9、株高:乳熟期,每小區(qū)選取有代表性的5株植株,測量從雄穗頂端至植株基部的高度,平均5株株高,以厘米表示。10、穗位高度:在測量株高的同時,實測株高時同時測量5株自植株基部自穗位著節(jié)的平均高度,以厘米表示。11、空稈率:收獲時調查全區(qū)結實低于10粒的果穗的株數百分率。12、雙穗率:收獲時調查全區(qū)的雙穗株數的百分率。,六、田間調查項目及標準,13、倒
18、伏性:記載倒伏的日期、原因,同時目測倒伏程度、面積。倒伏程度不相同時,根據倒伏情況取中間值記載倒伏程度。倒伏日期:倒伏當天的日期。倒伏程度:分5級: 0級:植株不倒。 1級:植株傾斜度不超過150。2級:植株傾斜度在150~450之間。 3級:植株傾斜度在450~850之間4級:植株傾斜度超過850以上。倒伏比例:倒伏株數占小區(qū)總株數的比例 。,六、田間調查項目及標準,14、倒折率:
19、收獲前調查穗以下莖稈折斷百分率。,六、田間調查項目及標準,15、大斑病:在抽絲后25天目測整株的發(fā)病情況,分7級。 0級:全株葉片無病斑。0.5級:全株葉片有零星病斑(占總葉片的1%左右)。1級:全株葉片由少量病斑(占總葉片的5%~10%)。2級:全株葉片由少量病斑(占總葉片的11%~45%)。3級:植株下部葉片有多量病斑(占總葉片50%以上),出現(xiàn)大片枯死,中上部葉片有中量病斑。4級:植株下部葉片枯死,中部葉片有多量病斑,
20、出現(xiàn)大片枯死,上部葉片有中量病斑。5級:全株葉片基本枯死。,六、田間調查項目及標準,大 斑 病,16、灰斑病:在玉米進入乳熟期后進行調查。重點調查果穗上方三片葉和下方三片葉。1級:葉片上無病斑或有零星病斑,病斑占葉片面積≤5%;3級:葉片上有少量病斑,占葉面積6%~10%;5級:葉片上有較多病斑,占葉面積11%~30%;7級:葉片上有大量病斑,病斑相連,占葉面積31%~70%;9級:葉片基本為病斑覆蓋,葉片枯死。
21、,六、田間調查項目及標準,六、田間調查項目及標準,灰斑病,葉片病斑級別,六、田間調查項目及標準,17、絲黑穗病率:乳熟期后或結 合收獲前準備時 調查絲黑穗病率。18、瘤黑粉病率:乳熟期后或結合收獲前準備時調 查黑粉病率。19、莖基腐病率:玉米進入乳熟期后的發(fā)病時期, 調查發(fā)病植株百分率。,,,六、田間調查項目及標準,絲黑穗病,,,六、田間調查項目及標準,瘤 黑 粉,,,六、田間調查項目及標準,玉米莖腐病,,六、田間
22、調查項目及標準,玉米莖腐病,其它病害,六、田間調查項目及標準,,六、田間調查項目及標準,穗 腐 病,粗縮病,玉米彎孢菌葉斑病(Curvularia lunata(Walk)Boed),玉米褐斑病(Physoderma maydis Miyabe),特征描述:發(fā)生在葉片、葉鞘和莖上,以葉和葉鞘交接處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初為白色到黃色小斑,漸變成褐色或紫褐色,圓形、橢圓形到線形,隆起成瘡狀,有時相互結合成
23、褐色或紫褐色,病斑附近的葉組織常紅色。后期病斑的表面破裂,散出褐色粉末(病菌的孢子囊)。病葉局部散裂,葉脈和維管束殘存如絲狀。莖上病斑多發(fā)生于節(jié)的附近。 病斑描述: 性質:干枯形狀:不規(guī)則性質:紫褐色,玉米小斑病(Bipolaris maydis),特征描述:玉米從幼苗到成株期均可造成較大損失。以抽雄、灌漿期發(fā)病。病斑主要集中在葉片上,一般先從下部葉片開始,逐漸向上蔓延。病斑初呈水浸狀,后變?yōu)辄S褐色或紅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玉米品種區(qū)域試驗技術規(guī)程
- 2017年玉米區(qū)域試驗承試單位信息表
- 2015年云南普通玉米品種區(qū)域試驗實施方案
- 技術規(guī)程(試驗部分)
- 青貯玉米栽培技術規(guī)程
- 濕地資源調查技術規(guī)程
- 玉米田間試驗規(guī)范
- 第二十節(jié)2017年寧夏灌區(qū)青貯玉米品種區(qū)域試驗
- 2015年寧夏灌區(qū)玉米品種區(qū)域試驗單種c組匯總
- 青貯玉米品種試驗技術規(guī)程 __db51_t 2815-2021
- 廣東省2003年春植糯玉米新組合區(qū)域試驗總結
- 玉米全膜雙壟溝播技術規(guī)程
- 冬小麥夏玉米畦灌節(jié)水技術規(guī)程
- 農作物品種區(qū)域試驗技術規(guī)范
- 環(huán)境應急資源調查技術規(guī)程
- 云南茶樹品種區(qū)域試驗記錄表
- 森林資源調查技術規(guī)程
- 環(huán)境應急資源調查技術規(guī)程
- 對榛子引種與區(qū)域試驗項目的總結要求
- 第十四節(jié)2017年寧南山區(qū)晚熟玉米品種區(qū)域試驗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