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刺 灸 法,刺灸法總論,刺法灸法學的定義和特點 刺法灸法學的研究內容 針具與針法的源流灸法的起源與發(fā)展刺法與灸法操作的量學要素,3,刺法灸法學的定義和特點,定義: 刺法灸法學,是研究各種以防治疾病為目的的刺法、灸法的具體應用方法、操作技術及其基本原理的一門學科。狹義:針刺和艾灸的方法廣義:各種刺激機體穴位的方法,4,刺法灸法學的定義和特點,刺法:使用不同的針具(如毫針、三棱針等)或非針具(如激光),通過一定的手法或
2、方式刺激機體的一定部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灸法:采用艾或其他材料(如燈心草)燒灼、熏熨機體的一定部位,以及一些非火源的外治法(如天灸)以防治疾病的方法。,5,刺法灸法學的定義和特點,特點:刺法灸法是針灸專業(yè)的基本技能與方法。刺法灸法學是針灸基礎理論與臨床治療之間的橋梁課程。針灸要取得療效,正確地選取穴位是基礎,正確而熟練的刺法灸法操作是關鍵,6,刺法與灸法的關系,手段不同,目的相同; 方法不同,作用原理相同 。刺法多用于表、
3、實、熱、閉證;灸法多用于里、虛、寒、脫證。 刺法與灸法宜相互配合,相互補充 《靈樞·官能篇》 曰: “針所不為,灸之所宜”。,7,研究內容,實施手段基本原理刺法研究內容針具:多種 針具并用針法:現(xiàn)代針法、古典針法針治部位:體穴以及各種微針療法灸法研究內容:灸材:艾、燈芯草、桑枝、毛茛、白芥子灸法:各種不同的施灸方法灸治部位:腧穴、疼痛點、慎針部,8,刺法的起源與發(fā)展,起源:砭刺, “砭,以石刺病也。
4、” 形成:工具從砭石發(fā)展到九針,標志著針法的 形成 發(fā)展:《內經》全面總結了上古以來的刺法與補瀉手法,奠定了刺法發(fā)展的基礎。《難經》補充了《內經》的刺法理論。金元明醫(yī)家在刺法上各有特點,完善了祖國醫(yī)學的針刺方法。明末楊繼洲集歷代刺法之大成,系統(tǒng)總結了古代刺法。,9,刺法的起源與發(fā)展,歷代針法發(fā)展概述《內經》奠定基礎九刺、十二刺、五刺補瀉方法《難經》強調雙手協(xié)同竇漢卿《針經指南》 “
5、針刺十四法”陳會《神應經》 “催氣手法”徐鳳《金針賦》 “燒山火”“透天涼”楊繼洲《針灸大成》 “刺有大小”“十二字分次第手法”“下手八法”,10,11,12,刺法的起源與發(fā)展,發(fā)展建國以來新發(fā)展新儀器:電針、激光針、電磁針、微波針新刺激方法:穴位注射、埋線、割治新刺激部位:耳針、頭針、腕踝針、眼針、手針、足針、舌針,13,灸法的起源與發(fā)展,起源:起源于火的發(fā)現(xiàn)與利用之后 形成:春秋戰(zhàn)國時期灸法頗為盛行: 《莊子
6、183;盜跖》篇:“丘所謂無病自灸也”。 《孟子·離婁篇》中云:“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左傳》:魯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晉候有疾,醫(yī)緩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據(jù)晉代杜預的注解:“攻”是指灸,“達”是指針刺。,14,灸法的起源與發(fā)展,最早記載經脈灸法的文獻——馬王堆《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 《內經》的論述標志著灸法的形成兩晉南北朝到唐宋時期 ,針灸的應用以灸法
7、為主 孫思邈的《千金要方》、王燾的《外臺秘要》中最早系統(tǒng)地論述了灸法 聞人耆年的《備急灸法》認為“倉卒救人者,唯灼艾為第一”。 發(fā)展:直接到間接,燒灼至無火、艾灸至多樣,15,灸法的起源與發(fā)展,資料: “以艾避疫”作為古代保健常識而成為廣泛應用的防疫措施,并延續(xù)至今。古代針灸防治傳染性疾病有明確記載的是肺結核與瘧疾,現(xiàn)代應用針灸防治傳染性疾病最具影響的當屬肺結核和流行性出血熱。1935年,日本肺結核患者達1
8、20萬人,且西醫(yī)當時不能有效控制該病,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灸法治療相當有效,并提出灸法是預防肺結核的惟一方法,從而掀起日本國民三里灸健康運動,有效地遏制了肺結核的蔓延。1985年,我國安徽暴發(fā)流行性出血熱,針灸家周楣聲先生以灸法治療205例,取得了97.5%的良好療效,,16,操作的量學要素,刺法的量學要素:作用力的方向: 決定針刺補瀉作用性質的因素之一 作用力的大?。?決定毫針刺激量強弱的關鍵因素之一 作用力持續(xù)的時間
9、 關系到一次針刺是否達到了有效的刺激治療量關,系作用持續(xù)的時間 正確掌握有利于及時進行下一次治療,17,操作的量學要素,灸法的量學要素:艾柱的大小和壯數(shù)艾條的大小和施灸的距離施灸時間的長短灸療作用持續(xù)的時間,18,,毫針刺法,教學要求,了解毫針的基本知識,掌握毫針刺法的全部操作,掌握捻轉、提插、疾徐等補瀉手法。掌握得氣及其意義;掌握候氣、催氣、行針等操作方法。掌握針刺異常情況的預防和處理,毫針基本知識,
10、針具毫針結構 毫針規(guī)格長短規(guī)格粗細規(guī)格毫針的保養(yǎng):防止損壞與污染,針刺練習目標提高指力、手法靈活協(xié)調性精神專注步驟空手練習:練手指、手腕的靈活性疊紙或棉紗球練習:練指力、提插、捻轉自身練習步驟:針短(粗) 長(細)要求:進針快速無痛、行針自如 體會指感、得氣快、受術者接受,,22,提插法,23,捻轉法,針刺前的準備,選擇針具質量、規(guī)格選擇體位原則:暴露所需腧穴、病人舒適、便于
11、取穴常用體位:仰臥、伏臥、側臥、坐位注意事項消毒針具、腧穴部皮膚、針者手指,選擇針具質量:舊針依次檢查各部位,重點是針尖、針身規(guī)格長短:根據(jù)所需針入深度,針根需露出體表1cm左右粗細:患者體質、年齡、胖瘦針刺部位病情,選擇體位原則暴露所需腧穴病人舒適便于取穴、施術常用體位臥位:仰臥、伏臥、側臥坐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 側伏坐位注意事項針刺期間勿改變體位醫(yī)生適當?shù)奈恢?選擇體位仰臥位
12、 適宜于取頭、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前側面)腧穴。,選擇體位俯臥位 適宜于取頭、項、脊背、腰尻部腧穴和下肢背側及上肢部分腧穴,選擇體位側臥位 適宜于取身體側面少陽經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選擇體位 仰靠坐位適宜于取前頭、顏面和頸前等部位的腧穴,選擇體位 俯伏坐位適宜于取后頭和項、背部的腧穴,選擇體位
13、 側伏坐位 適宜于取頭部的一側、面頰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33,定穴與揣穴,定穴:腧穴的定位,主要根據(jù)骨度法,結合其他定位方法進行。揣穴 :以手指在穴位處揣、摸、按、循,找出指感強烈的穴位 臨床上定位與揣穴相輔相成,不可分割,消毒,針具器械消毒高壓蒸氣滅菌法 藥液浸泡消毒法 75%酒精 30-60min煮沸消毒法 水沸后15-20min醫(yī)生手指消毒針刺部位消毒治療室內消毒,毫針針刺方法,進針法針刺的角
14、度和深度行針得氣與治神行針手法針刺補瀉留針與出針針刺意外,持針法,刺手掌握針具、施行手法押手固定腧穴、協(xié)助進針、減輕疼痛、調節(jié)針感“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靈樞?九針十二原》“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難經》“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氣散;右手輕而徐入,不痛之因”《標幽賦》,持針法,《金針梅花詩鈔》:“持針者,不僅在進針之先應持針在手,細心揣摩;在進針之后,更應手不離針全神貫注?!试谙箩樦?,固應著力持針
15、,直插至應止之處;而在進針之后,尤應手如握虎,勢若擒龍,緊全身之力于指腕,目無他視,著意呼吸,全神貫注,屬意病者,方可針通造化,神察秋毫。如此,則針下之虛實明,邪正辨,氣之至否可以確知,氣之行走可以推引,而為補為瀉,其數(shù)亦可以從心矣?!?38,持針姿勢,進針法,以進針速度分為速刺法和緩刺法 以刺入術式分為插入法和捻入法以刺押手勢分為單手進針法和雙手進針法雙手進針法 指切、夾持、舒張、提捏以進針器具分為針管針進針法和進針
16、器進針法,40,單手進針法,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針,中指指端緊靠穴位,中指指腹抵住針身下段,當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壓時,中指隨勢屈曲將針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41,指切進針法,以押手拇指或食指之指甲切按在穴位旁,刺手持針將針緊靠指甲緣刺入皮下。適用于短針的進針,42,夾持進針法,押手拇食兩指持棉球捏住針身下段,露出針尖,刺手拇食指執(zhí)持針柄, 雙手配合動作,用插入法或捻入法將針刺入皮下.適合于長針的進針,43,舒張進針法,用押手拇食兩指
17、或食中兩指將腧穴部位皮膚向兩側撐開使之繃緊,刺手持針從其間將針刺入。適用于腹部腧穴的進針,44,提捏進針法,即用押手拇食兩指將腧穴部位的皮膚捏起,刺手持針從捏起部的上端刺入。主要用于皮肉淺薄的穴位,特別是面部腧穴的進針,針刺的角度和深度,重要性:獲得良好針感、防止意外針刺角度直刺:適用于大部分腧穴斜刺:肌肉淺薄 重要器官 血管 疤痕橫刺(平刺):皮薄肉少 頭面部 透針,針刺方向:依病位:氣至病所依經脈循行:迎隨補瀉依腧
18、穴部位:避免危險發(fā)生深度:根據(jù)形氣之淺深:季節(jié)、體質、年齡根據(jù)病情根據(jù)腧穴部位決定針刺角度、方向、深度的因素腧穴位置、病情需要、病人體質、手法需要,行針,行針概念廣義:從進針至出針的整個過程狹義:進針后為促使得氣、調節(jié)針感和進行補瀉而采取的操作方法(運針)行針手法基本手法:提插、捻轉輔助手法:循法、彈法、刮柄法、搖柄法、飛法、震顫等,基本手法,提插提針與插針結合,對穴位施行上下進退的操作方法幅度/層次/頻率/時
19、間捻轉刺手挾持針柄前后左右交替旋轉捻動角度(180。-360 。)/頻率/時間忌持續(xù)單向捻轉,輔助手法,循 法沿經脈循行路線揉按,以疏通氣血激發(fā)經氣彈柄法彈動針尾、針柄,以催氣、行氣刮柄法刮動針柄,以催氣、行氣搖柄法直立而搖,邊搖邊退,以泄氣臥針而搖,不進不退,以行氣,輔助手法,飛法右手拇、食指執(zhí)持針柄,細細捻搓數(shù)次,然后放開兩指, 反復數(shù)次,狀如飛鳥展翅。用于催氣、行氣震顫法用小幅度、快頻率的提插捻轉動作
20、,使針身產生輕微的震顫以催氣,得氣,定義針刺產生的經氣感應得氣的表現(xiàn)醫(yī):沉、緊、澀患:酸、麻、脹、重,循經感傳得氣的意義“刺之要,氣至而有效 ”“氣速效速,氣遲效遲”,,輕滑慢而未來,沉緊澀而已至…氣之至也,如魚吞鉤餌之沉??;氣未至也,如閑處幽堂之深邃,,不得氣的原因醫(yī)者:取穴不準,針刺角度深度不當,手法運用不當患者:體虛、感覺遲鈍不得氣的處理糾正錯誤行針催氣留針候氣艾灸益氣,,治 神醫(yī)者凝神靜氣、全神貫
21、注于針下患者松靜自然、精神專一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于眾物” 《素問?寶命全形論》“粗守形,上守神” 《靈樞?九針十二原》“神在秋毫,屬意病者,審視血脈,刺之無殆” 《靈樞?九針十二原》“必正其神,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氣易行”《素問?針解》“病者之精神治,則思慮蠲,氣血定,使之信針不移,信醫(yī)不惑,則取效必宏,事半而功可倍也” 《金針梅花詩抄》,,“醫(yī)者之精神治,則造化通,料事明,決斷果
22、。使之臨危則不亂,卒遇大恐而不能驚。病者之精神治,則思慮蠲,氣血完,使之信針不疑,信醫(yī)不惑,則取效必宏,事半而功可倍也。養(yǎng)身者卻病強身也。以不病之身,方可治有病之人。聚全身之力于手腕,方可使頑鐵通于神明”清?周樹東《金針梅花詩鈔》,針刺補瀉,補瀉原則“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 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補瀉定義:通過適當?shù)氖址ぐl(fā)經氣以補益正氣,疏泄病邪而調節(jié)人體臟腑經絡功能,促使陰陽平衡而恢復健康補法:鼓舞正氣,使低下的功能
23、恢復旺盛瀉法:疏瀉病邪,使亢進的功能恢復正常補瀉手法單式手法、復式手法,56,單式補瀉手法,復式補瀉手法,,燒山火—分部實施復合補法,,,,,天:捻轉(提插)補法 1,人:捻轉(提插)補法 2,地:捻轉(提插)補法 3,,,,,,,步驟:1+2+3(+呼吸補法)主治:冷痹頑麻,虛寒證,透天涼—分部實施復合瀉法,,,,,,,,,,,針 刺 補 瀉,天:捻轉(提插)瀉法 1,人:捻轉(提插)瀉法 2,地:捻轉(提插)瀉法
24、 3,步驟:1+2+3(+呼吸瀉法)主治:熱痹,實熱證,59,功能狀態(tài) 雙向調節(jié)作用 腧穴特性 關元 命門 氣海-------補 十宣 人中 委中-------瀉 施術手法,影響針刺補瀉的因素,留針與出針,留針一般情況得氣后留針20-30分鐘左右慢性、痛證、痙攣性疾病可久留感冒、發(fā)熱、小兒不留針可靜留或動留出針“出針貴緩,太急傷氣”依補瀉需
25、要,61,針刺流程,消毒,,,,,,,間 歇 行針,單手進針法雙手進針法指切 夾持舒張 提捏管針進針法,常用補瀉手法提插補瀉捻轉補瀉疾徐補瀉開闔補瀉呼吸補瀉迎隨補瀉熱補涼瀉,進針,得氣,留針,行針,補瀉,出針,針刺角度方向深度,,行針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轉法行針輔助手法循法 彈法刮法 搖法飛法 震顫,,針刺異常情況,暈針表現(xiàn):患者頭暈目眩、面色蒼白、心煩欲嘔,出冷汗,脈微;重者昏仆倒地原因:饑
26、餓、緊張、體虛、疲勞、手法過重處理:取針、平臥、刺人中、灸百會、其他預防:針對原因、注意觀察,,針刺異常情況,滯針表現(xiàn):針體活動困難 或伴疼痛原因:精神緊張或疼痛引起肌肉收縮、持續(xù)單向捻轉、留針時間過長處理:安撫循按使放松,調整針體使復原預防:充分解釋,消除顧慮;手法輕巧,,針刺異常情況,彎針表現(xiàn):方向角度改變、針體活動困難或疼痛原因:體位改變、手法過猛、外力撞擊處理:放松局部、恢復體位、順勢拔針預防:手法要熟練,
27、選好固定體位,,針刺異常情況,血腫表現(xiàn):腫脹、皮膚青紫原因:刺傷血管處理:按壓、冷敷、熱敷預防:手法柔和,避開可見血管,出針按壓針孔,熟悉解剖,,66,施術部位的宜忌 避免刺傷內臟 :胸背腰腹部避免刺傷重要血管避免刺傷延髓:頸項部孕婦禁忌 :小腹部、腰骶部腧穴,以及活血通經穴小兒禁忌 :囟門皮膚禁忌 :感染、潰瘍、瘢痕 等禁刺腧穴宜慎針 禁灸部位禁灸部位,針刺宜忌,67,患者體質的宜忌 刺法宜忌肥胖、強壯、年
28、輕者宜多刺、深刺、留針;瘦小、虛弱、老幼者宜少刺、淺刺、疾出。孕婦、習慣性流產者慎用針刺 灸法宜忌初病、體壯者艾炷宜大,壯數(shù)宜多;久病、體弱、老幼婦艾炷宜小,壯數(shù)宜少,針刺宜忌,68,病情性質的宜忌 疾病性質“五奪”氣血大虧,不宜瀉法“五逆”脈證不符,不宜針刺暫時現(xiàn)象 大醉、大怒、大驚、大渴、大勞(包括房勞)、過饑、過飽等,不宜立即針刺,針刺宜忌,69,五奪《靈樞·五禁》:“形肉已奪,是一奪也
29、;大奪血之后,是二奪也;大汗出之后,是三奪也;大泄之后,是四奪也;新產及大血之后,是五奪也。此皆不可瀉。”,70,《靈樞·玉版》:“腹脹,身熱,脈大,是一逆也;腹鳴而滿,四肢清,泄,其脈大,是二逆也;衄而不止,脈大,是三逆也;咳且溲血,脫形,其脈小勁,是四逆也;咳,脫形,身熱,脈小以疾,是謂五逆也?!?“其腹大脹,四末清,脫形,泄甚,是一逆也;腹脹便血,其脈大,時絕,是二逆也;咳,溲血,形肉脫,脈搏,是三逆也;嘔血,胸滿
30、引背,脈小而疾,是四逆也;咳嘔,腹脹且飧泄,其脈絕,是五逆也?!薄鹅`樞·五禁》:“熱病脈靜,汗已出,脈盛躁,是一逆也;病泄,脈洪大,是二逆也;著痹不移,(月囷)肉破,身熱,脈偏絕,是三逆也;淫而奪形,身熱,色夭然白,及后下血衃,血衃篤重,是謂四逆也;寒熱奪形,脈堅搏,是謂五逆也。”,71,刺灸時間的宜忌 留針的久暫 熱證、表證留針時間宜短寒證、里證留針時間宜長施針的時刻和時令 候時令而刺候時辰而刺 因時因人而
31、刺 因病而刺,針刺宜忌,灸 法,Moxibustion,73,“針所不為,灸之所宜” 《靈樞》“若針而不灸,灸而不針,非良醫(yī)也,針灸不藥,藥不針灸,尤非良醫(yī)也”《千金要方》,74,教學要求,熟悉灸法的概念、特點、灸用材料。掌握灸法的分類、操作技術、注意事項。熟悉灸法的主治作用、適應范圍以及灸感、灸量、灸法補瀉,灸的作用,溫經散寒:治療寒濕痹痛、寒邪內停扶陽固脫:治寒厥、脫癥、中氣下陷消瘀散結:治療腫瘤等防病
32、保?。宏P元、命門、足三里、大椎,76,瘢痕灸,無瘢痕灸,直接灸,間接灸,隔姜灸,隔蒜灸,隔鹽灸,隔附子餅灸,,,艾炷灸,艾卷灸,懸 灸,溫和灸,雀啄灸,,太乙針灸,雷火針灸,,溫針灸,溫灸器灸,常用灸法,艾灸,,,其他灸法,,,燈草灸、天灸,實按灸,回旋灸,,艾灸的材料 ——艾,“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情,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
33、《本草從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孟子》3--5月采集新鮮肥厚的艾葉,暴曬,反復搗碎、篩梗,制成淡黃色艾絨,78,,艾炷灸,艾炷(moxa cone)的規(guī)格大(橄欖核)、中(棗核)、?。溋#皦选保好咳家粋€艾炷,附:艾炷模具,80,艾炷模具,,直接灸,瘢痕灸操作:舒暢體位-定穴-粘附液-小艾炷-點燃至盡--除灰燼-反復7-9壯。一周左右化膿,5-6周后灸瘡結痂脫落,局部留瘢痕。適應證:頑固性疾?。ㄏ?及發(fā)育
34、遲緩無瘢痕灸操作:定穴-粘附液-中小艾炷-點燃至輕微灼痛-更換至3-7壯,皮膚輕度紅暈。適應證:慢性虛寒性疾病、痹證等,間接灸,隔姜灸應用:風寒感冒、風濕痹痛、胃寒腹痛、寒性痛經注意事項:艾炷放穩(wěn)防燙傷隔鹽灸(神闕灸)功用:回陽救逆固脫應用:虛脫、 虛寒 、急性寒性胃腸疾病注意事項:鹽上需放置姜片隔蒜灸應用:未潰瘡瘍、腹中積塊,艾卷灸,懸灸溫和灸:相對固定 2-3cm 10-15min 注:可通過醫(yī)者探知患
35、者局部受熱程度雀啄灸:上下移動,如啄食回旋灸:距離相對固定左右或旋轉實按灸(太乙神針、雷火針)置布或紙(數(shù)層)于施灸部位上,點燃艾卷按壓使熱力透達深部用于痹證、痿證,溫針灸,作用:針+灸注意:防灰火脫落其它灸法燈火灸用于小兒痄腮、吐瀉、驚風等天灸(發(fā)泡灸)毛莨、斑蟊、蒜泥、白芥子等,三伏灸,三伏夏至之后第三、第四庚日,立秋后第一庚日處方白芥子、甘遂、細辛、生姜汁等操作制成約1.2*1.2*0.5 cm餅狀
36、用膠布固定于相應穴位2-5小時,灸治的注意事項,順序先后順序:先上后下、先陽后陰灸量順序:艾炷先小后大、壯數(shù)先少后多 補瀉“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自滅也; 瀉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灸治的注意事項,禁忌疤痕灸需避開面部、血管、關節(jié)孕婦需避開腰骶部、腹部灸后處理水泡灸瘡,88,現(xiàn)代研究,用底面積6mm2、高8mm的艾炷灸,平均19.6壯出現(xiàn)循經感傳,隨著壯數(shù)的增加,感傳逐漸由線狀加寬呈帶狀,速度也逐漸加快艾
37、灸命門可以糾正“陽虛”動物的虛損癥狀,但從脫氧核糖酸合成率的水平來看,采用五壯要比三壯為好,艾灸至陰穴糾正胎位不正的效果,一般都以第1、2次艾灸較明顯,第3次以后效果則較差。,89,現(xiàn)代研究,雀啄法灸治患者百會穴,觀察血壓變化。經灸后,收縮壓平均下降2.25kPa,舒張壓平均下降1.34kPa。 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施以灸法,經過3個月后,患者血壓下降,并相對保持穩(wěn)定,全血比粘度、纖維蛋白原均有明顯下降。保持了血凝和纖維蛋白溶解系統(tǒng)的平
38、衡,對于預防中風的發(fā)生收到了較好效果,90,現(xiàn)代研究,病程在4~8年,皮損面積在2×4cm2~8×16cm2不等的120例神經性皮炎患者,采用小艾炷灸治方法,痊愈率達98%。 對61例55歲至78歲健康老人進行為其3個月的保健灸(即取足三里隔姜灸,每日1次,每次7壯),觀察結果顯示血漿TC、TG均明顯降低,表明保健灸對預防動脈粥樣硬化有一定意義;對IgG IgA IgM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均有降低,對3H-TdR-LT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