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ZhejiangA&FUniversityDissertationfortheDegreeofMasterUStudiesonBiologicalandEc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Pseudococcuscomstocki(Kuwana)Candidate:XUPanAdviser:ProfXUZhihongSpecialty:PlantProtectionDateofSubmission:June,2013Z
2、hejiangA&FUniversityLin’an,Zhejiangprovince,PRChinaJune,2013摘要摘要康氏粉蚧(Pseudococcuscomstocki)是在我國很常見的一種農業(yè)害蟲。本文通過室內試驗對康氏粉蚧的形態(tài)、習性、發(fā)育歷期、發(fā)育起點溫度、有效積溫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組建了南瓜為寄主不同溫度條件下(17,20,23,26,29℃)的實驗種群生命表,研究了三種藥劑對康氏粉蚧的室內毒力測定實驗。主要結果如下:
3、康氏粉蚧若蟲均需要蛻皮3次;在17~29℃溫度范圍內,隨著溫度的升高康氏粉蚧的世代發(fā)育歷期縮短,在17“C下雌雄世代的發(fā)育歷期最長(分別為12127d和8964d),而29℃時僅分別為5210d和3601d,且其溫度與發(fā)育速率的關系符合Logistic模型。雌蟲世代的發(fā)育起點溫度為869。C,有效積溫為102090日度;雄蟲世代的發(fā)育起點溫度為10279C,有效積溫為65904日度。在26℃時,康氏粉蚧的世代存活率最高(8194%),種
4、群趨勢指數(shù)④也最高(32227),有利于種群增長。而在17“C和29。C,康氏粉蚧的世代存活率分別為6485%和6723%,種群趨勢指數(shù)∞分別為699l和4219,且32。C時康氏粉蚧l齡若蟲生長停滯。說明高溫和低溫都不利于康氏粉蚧的種群增長,且高溫的影響大于低溫。在室內測定了毒死蜱、阿維菌素和殺撲磷對康氏粉蚧若蟲和雌成蟲的毒力,結果表明防治康氏粉蚧的最佳時期在l齡若蟲期,總體來說,殺撲磷的對康氏粉蚧的防治效果最好。關鍵詞:康氏粉蚧;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扶桑綿粉蚧生物學和生態(tài)學特性研究.pdf
- 新菠蘿灰粉蚧生物學和生態(tài)學特性研究.pdf
- 大洋臀紋粉蚧生物學特性研究.pdf
- 斯氏傘錐象生物學和生態(tài)學的研究.pdf
- 煙草粉螟的生物學及生態(tài)學研究.pdf
- 刺桐姬小蜂生物學和生態(tài)學特性研究.pdf
- 麗江球果花蠅生物學和生態(tài)學特性研究.pdf
- 莫氏馬尾藻繁殖生物學和生態(tài)學初步研究.pdf
- 啊氏嚙小蜂(Tetrastichus hagenowii)生物學和生態(tài)學研究.pdf
- 松突圓蚧生態(tài)學特性的研究.pdf
- 麗江云杉大痣小蜂生物學和生態(tài)學特性研究.pdf
- 麗江云杉球果小卷蛾生物學和生態(tài)學特性研究.pdf
- 小麥根腐線蟲部分生物學和生態(tài)學特性研究.pdf
- 張掖地區(qū)蘋果蠹蛾的生物學特性和生態(tài)學特性研究.pdf
- 紅樹林考氏白盾蚧生物學特性和種群動態(tài)研究.pdf
- 外來入侵害蟲——扶桑綿粉蚧的生物學特性研究.pdf
- 桉樹黛袋蛾生物學特性與生態(tài)學特性的研究.pdf
- 柴達木枸杞蚜蟲生物學特性及種群生態(tài)學研究.pdf
- 蒲螨基礎生物學、生態(tài)學研究.pdf
- 環(huán)斑猛獵蝽生物學、生態(tài)學特性及捕食功能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