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地質環(huán)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8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礦山地質環(huán)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p><p>  第一章 礦山基本情況</p><p>  一、礦山地理位置和社會經濟概況</p><p>  xx礦區(qū)位于xx縣城北西30km處(直線距離20km),屬xxx省xx縣交通極為便利(見圖1-1交通位置圖)。</p><p>  圖1-1 交通位置圖</p>

2、<p>  xx礦區(qū)范圍東起程xx一線,西至xx山梁,南至xx一線,北到xx。地理坐標為:東經xx″,北緯xx,礦區(qū)登記面積xxkm2(由25個拐點控制),xx礦區(qū)登記拐點坐標詳見表1-1,開采深度:由1604米至630米標高。礦區(qū)西與xx礦區(qū)相連,東與xxxx礦區(qū)相望,處于xx斑巖x礦田的中部,為一特大型低品位x礦床,礦床成因類型屬斑巖—矽卡巖型xx礦床。</p><p>  表1-1 xx礦區(qū)

3、探礦權范圍拐點坐標一覽表</p><p>  礦區(qū)范圍涉及有xx村、3個行政村,以xx村為主;涉及村民組10處、259戶,居民1170余人。全鎮(zhèn)耕地面積6806畝,人均耕地0.48畝,多為山坡貧瘠耕地;礦區(qū)內露天開采用地約1200畝;農作物以土豆、玉米和少量豆類為主,產量極低,糧食不能自給;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已形成礦產資源開發(fā)和利用為主,商業(yè)、交通、郵電、醫(yī)療、餐飲業(yè)為輔的產業(yè)結構;區(qū)內及鄰區(qū)分布有多個x礦礦井

4、(坑)與露天采場;當?shù)鼐用癯龔氖罗r業(yè)勞動外,尚有富余勞力從事工業(yè),礦業(yè)、林業(yè)和副業(yè)等,尤以近礦區(qū)的xx鄉(xiāng)和xx店鄉(xiāng)采礦業(yè)最盛,大部分剩余勞力從事采xx、黃鐵礦、鉛鋅礦等。</p><p>  礦區(qū)內及附近無大的地表水系(體),距礦區(qū)約15km處的x河,水量充足,可滿足礦山生產用水。</p><p>  據(jù)了解xx村建有一座110kv變電站及配套工程,且農村電網(wǎng)也已改造完成,工業(yè)用電充足。&

5、lt;/p><p>  二、礦山開采歷史及現(xiàn)狀</p><p><b>  (一)礦山開采歷史</b></p><p>  xx礦的開采始于19世紀80年代,但未設置任何探礦權與采礦權,由地方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及民采企業(yè)進行無序開采(地采)。</p><p>  截止2003年,xx礦區(qū)井下采出礦石量累計約1162萬噸,采空區(qū)面積約4

6、0.6萬m2,體積約426萬m3。</p><p>  地下采空區(qū)具有以下特點:⑴正規(guī)采空區(qū)大多位于礦區(qū)X=5000~5300,Y=4200~4600區(qū)域(即),其形狀多為長50m~80m、寬10m~20m,高17m以下的采空區(qū),面積約29萬m2,占采空區(qū)總面積的71.4%。民采采空區(qū)總面積約11.6萬m2。⑵采空區(qū)的大小不等、形狀極不規(guī)則,在1390至1420中段多為巷道,在1375至1330中段采空區(qū)密集,多

7、層穿叉、穿透。⑶地下采空區(qū)未留任何資料,且未經處理。</p><p>  2006年1月10日,xx公司經國土資源部批準,取得了xx縣xx礦的探礦權,勘查許可證號為xx。</p><p>  xx xx項目從2006年5月開始進行地質勘探與開采前準備工作,2007年初開始建設。2007年3月,xx著手xx礦區(qū)采空區(qū)地質災害治理工作,礦區(qū)內大規(guī)模的地下采礦至此基本終止。</p>

8、<p>  該報告于2006年12月30經國土資源部以國土資儲備字xx號批準備案。</p><p>  2007年7月,xx公司經國土資源部批準,取得了xx縣xx礦的采礦權,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礦山建設工作。采礦許可證號為1000000710062,開采方式為露天開采,生產規(guī)模為495萬噸/年,礦區(qū)面積3.9816平方公里,有效期限30年,自2007年7月25日至2037年7月25日。</p>

9、<p>  xx礦區(qū)礦體厚大集中,根據(jù)礦體賦存條件和開采技術條件,設計采礦規(guī)模15000t/d,選礦規(guī)模10000t/d。</p><p>  以往礦山的地質環(huán)境保護與治理效果:</p><p>  2008年xx縣組織了一次尾礦庫治理工程,礦區(qū)中部的老xx尾礦庫及礦區(qū)西北角的xx尾礦庫進行了治理,設置了溢洪道,排水溝,沉淀池,覆土種草等工程。2010年7月暴雨區(qū)間,兩尾礦庫排

10、洪通暢,未出現(xiàn)任何問題,效果明顯。</p><p>  圖1-2 溢洪道 圖1-3 溢洪道</p><p>  圖1-4 覆土 圖1-5 沉淀池</p><p><b>  (二)礦山現(xiàn)狀</b></p><p>  該礦山開采方式為露天開

11、采,目前尚處于基建期,已形成xx臺階正在開采,xx臺階及上部為永久邊坡。生產規(guī)模為x萬噸/年, xx礦區(qū)礦體厚大集中,根據(jù)礦體賦存條件和開采技術條件,設計采礦規(guī)模xxt/d,選礦規(guī)模10000t/d。</p><p>  礦山剩余生產服務年限為39年,剩余資源儲量為3.51×108噸。</p><p>  由于征地搬遷等原因,礦山配套設施滯后。破碎站基本建成,但配套的運輸公路道路

12、拓寬工程未實施;采礦工業(yè)場地及炸藥庫正在建設;表外礦堆場以及次品礦堆場也未啟用;選廠基本建成,尾礦庫建設基本完成;排土場選擇在采場北側的xx溝,堆置標高為1490m,該廢石場可容納廢石1690萬m3。</p><p>  經調查,xx礦區(qū)周圍分布著眾多工礦企業(yè)。礦區(qū)范圍內原有的鄉(xiāng)xx礦選廠已停產多年,在后期生產中也將拆除。礦區(qū)周圍分布著眾多家工礦企業(yè)。周邊已有幾個大型的采礦企業(yè),礦區(qū)東界與xxxx公司xx礦區(qū)為鄰

13、,西界與xx硫鐵礦和xx相鄰。礦區(qū)有多家小規(guī)模的井下開采(xx等)和私人無序開采,礦山整合后地采及私人開采已停止。</p><p>  xx礦位于xx礦東部,兩礦的礦體相連,屬同一個礦田,該礦山1990年開始籌建,露天開采,汽車運輸,由最初5000t/d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30000t/d。露采境界長2350m,寬1350m,開采標高1630.8—1114m,最大采高516.8m,生產臺階高12m,最終并段為24m,采用

14、牙輪鉆機穿孔—電鏟鏟裝—汽車運輸臺階式采剝工藝;汽車—破碎—溜井—電機車開拓運輸系統(tǒng)。</p><p>  xx礦位于本次設計的xx礦西部,最終境界之間最近距離為500m,礦區(qū)面積1.2073平方公里,礦區(qū)的標高從1520米至1154米。露天開采,汽車運輸,日出礦石5000t。</p><p>  xx鐵礦原為地采,在xx礦形勢較好時,在其與xx礦山交界處進行局部露天開采至1360m水平。

15、目前該礦山處于停產狀態(tài)。</p><p>  圖1-6 xx露天采場現(xiàn)狀</p><p>  三、礦山開發(fā)利用方案概述</p><p><b> ?。ㄒ唬┕こ谈艣r</b></p><p>  xx公司(簡稱xx公司)成立于2005年,是以采選冶煉為主的國有礦山企業(yè),隸屬于xx集團。xx公司經營范圍是以xx礦為主的礦山采

16、選企業(yè)。項目總投資為123953.81萬元,申請國內銀行貸款85611.49萬元,公司自籌36702.49萬元。</p><p> ?。ǘ┥a規(guī)模及尚有服務年限</p><p>  根據(jù)xx省礦產資源儲量評審中心核定的礦產資源儲量范圍和業(yè)主的要求,xx礦設計開采范圍為xx礦區(qū)橫28線~7線和縱5~15線之間的工業(yè)礦體范圍。該礦區(qū)采用露天開采方式生產,設計規(guī)模為15000t/d,年開采能力

17、4950kt。2007年7月開始基建生產,xx礦床保有儲量為6.43×108t,平均地質品位Mo:0.0782%,礦床開采最終境界內可采出礦量3.55×108t,平均地質品位Mo:0.082%;境界外礦量2.88×108t,平均地質品位Mo:0.074%。選礦10000t/d,考慮社會選廠供礦5000t/d。礦山基建期1.5年,2009年10月達產。生產期38年,減產時間2年,共計礦山服務年限42年。目前還

18、有39年服務期, 剩余資源儲量為3.51×108噸。xx礦的產品為單一xx精礦。精礦品位為51%,達產后年平均年產xx精礦5419.37t。</p><p><b>  (三) 工程布局</b></p><p>  由露天采場、選礦工業(yè)場地、采礦工業(yè)場地、礦石粗碎站、原礦運輸系統(tǒng)、35kv總變電站及生活行政設施、油庫加油站及炸藥庫等組成。</p>

19、<p><b>  1、露天采場</b></p><p>  露天采礦場布置在xx礦區(qū)。塹溝口標高1360m,分兩期開采。前期境界占地42.81 hm2,后期境界占地82.29 hm2。前期生產在前期境界進行采剝工作;達產后第12年開始進行擴幫。</p><p><b>  衛(wèi)星圖</b></p><p> 

20、 圖1-7 xx礦工程布局</p><p>  2、破碎站及外賣礦堆場</p><p>  破碎站布置在露天采場南側,和采礦工業(yè)場地相對的柳林溝溝口。破碎站標高為1370m,受礦標高為1382m。</p><p>  外賣礦的原礦堆場布置在露天采場南側,現(xiàn)有道路以西的村民組第七組和第十六組的用地上,占地1.2hm2,考慮堆存10d,堆存量為19000m3,堆存標高

21、1350m,平均堆存高度為3m。</p><p><b>  3、采礦工業(yè)場</b></p><p>  采礦工業(yè)場地布置在采場西南,上東溝的溝口,靠近采場的安全地帶。</p><p><b>  4、炸藥庫</b></p><p>  炸藥庫布置在露天采場以北,xx北溝與xx西溝之間的山谷內。本工

22、程炸藥庫存量按25t硝銨炸藥,導火索120000m,導爆索16000m,導爆管雷管19000只,火雷管120000只以及硝酸銨500t考慮,與四周的安全距離為600m。能滿足安全要求。</p><p>  5、排土場、表外礦堆場以及次品礦堆場</p><p>  排土場選擇應充分利用溝谷、洼地、荒山、劣地;優(yōu)先選擇水文地質條件相對簡單,原地形坡度相對平緩的溝谷;必須以安全生產為原則。由于征

23、地及居民搬遷問題,原定方案無法實施。現(xiàn)在廢石場選擇在采場南部的xx溝,堆置標高為1490m,該廢石場可容納廢石1690萬m3。</p><p><b>  6、加油站</b></p><p>  加油站布置在范家和進入采場的道路旁,靠近采礦工業(yè)場地。</p><p><b>  7、選礦工業(yè)場地</b></p>

24、<p>  選礦工業(yè)場地布置在,標高約1470~1520m之間。地勢較為開闊。</p><p><b>  8、行政生活區(qū)</b></p><p>  行政生活設施布置在范家至大路村路段,在采場和選廠的中間,管理和交通均為方便。</p><p><b>  9、尾礦庫</b></p><p

25、>  尾礦庫選址于選礦工業(yè)場地西南側的xx溝。最終堆積標高為1475m。總壩高255m,總庫容53410萬m3,有效庫容約為51996萬m3,可供10000t/d選廠(尾礦產率為99.7608 %,平均堆積干容重取為1.50 t/m3時,則年尾礦量為2194.7萬m3)服務約23年。</p><p><b>  10、水源地</b></p><p>  水源地:

26、本設計考慮從xx伊河取水,水源地設于伊河旁,鋪設管道向廠區(qū)供水。在采礦工業(yè)場地和選礦工業(yè)場地以及炸藥庫均設高位水池,生活行政區(qū)設生活高位水池。采礦高位水池標高1430m,選礦高位水池標高為1540m,生活高位水池標高為1410m。</p><p><b>  11、供電設施</b></p><p>  供電:供電由xx110kv變電所供電,采場設置一座10kv變電所,

27、選礦工業(yè)場地設置35kv一座變電所。</p><p><b> ?。ㄋ模╅_采方法</b></p><p>  1、開采方法及采剝工藝</p><p>  該礦區(qū)采用露天開采方式開采,設計開采標高+1498m~+1165m,臺階高度一般為15m,采用全臺階鏟裝工藝。采礦分2期進行,即前期境界和后期境界,礦山基建、前期生產在前期境界進行采剝工作。&

28、lt;/p><p>  設計采用高風壓液壓潛孔鉆穿孔、電鏟鏟裝、汽車運輸?shù)牟蓜児に嚒2蓤霾捎脵M采橫擴工藝。</p><p>  首采采場自東南向西北推進,后期自西北向東南推進。作業(yè)臺階數(shù)為三~四個。</p><p><b>  2、主要技術參數(shù)</b></p><p>  采剝臺階工作面主要結構要素:同時工作的臺階一般為2~

29、3個,擴幫時臺階會增加2~3個。15m臺階高度,工作臺階坡面角75°,最小工作平臺寬60 m,陡幫作業(yè)時的臨時非工作平臺寬度20 m,擴幫開采工作幫坡角一般為25°~30°,挖掘機工作線長度一般為150 m。</p><p>  臺階高度:15m 安全平臺寬度:3m</p><p>  終了臺階坡面角:75°

30、 最終邊坡角:50°</p><p>  清掃平臺寬度: 11.68m 每2個臺階設置1個清掃平臺</p><p>  運輸?shù)缆穼挾龋p線):19.6m (單線):13.5m</p><p>  運輸?shù)缆废拗破露?165m以上:8% 1165m以下:10%</p><p><b> 

31、 (五)選礦工藝</b></p><p>  本次設計的選礦工藝流程和指標是根據(jù)xx礦區(qū)礦石性質的特點,并結合xx礦區(qū)xxxx業(yè)集團公司下屬選礦廠多年的x生產實踐的實際情況而制定的。</p><p>  碎磨流程:碎礦采用三段一閉路碎礦流程。粗碎設在露天采場附近的粗碎站,粗碎后的礦石粒度為-300mm,運至選廠原礦倉,經中、細碎后,最終產品粒度為-10mm。磨礦采用一段閉路磨礦

32、流程,由球磨機與旋流器組成,礦石粒度由-10mm磨至-0.20mm(-200目占60%);中礦再磨為一段閉路磨礦流程,同樣為球磨機與旋流器組成,礦石粒度由-0.20mm磨至-200目占90%;粗精礦再磨采用攪拌磨,也與旋流器構成閉路磨礦,將礦石細磨至-200目占98%。</p><p>  x選別流程:采用浮選柱為主的浮選流程,一次粗選、三次精選、三次掃選、一次精掃選、一次中礦浮選。該流程除掃選作業(yè)采用機械式浮選

33、機外,其它作業(yè)全部采用浮選柱進行選別。</p><p>  精礦脫水流程:為濃密+過濾+干燥三段脫水流程,干燥采用旋轉閃蒸干燥系統(tǒng),當濕物料送入干燥段內即受到快速粉碎裝置的粉碎,由于干燥機下方的高溫空氣同時對物料進行干燥,物料在干燥過程中其體積不斷減少,在熱氣流的作用下,合格產品通過分級器進入除塵被收集,未達到細度要求的物料在分級器的作用下,被下拋到干燥段內繼續(xù)被粉碎和干燥。最終的精礦成品自動包裝為統(tǒng)一的規(guī)格和重

34、量。</p><p>  尾礦濃縮流程:因尾礦庫離選廠的位置比較遠,且高差大,所以本次設計考慮了廠前濃縮回水流程。廠前回水采用兩段濃縮機串聯(lián)作業(yè),即掃選尾礦自流進第一段濃縮機,第一段濃縮機的溢流自流到第二段濃縮機再進行沉淀,第一和二段的底流合并自流到尾礦庫;第二段的溢流進回水池廠內循環(huán)利用。</p><p>  圖1-8 選礦工藝流程圖</p><p><b

35、> ?。U棄物</b></p><p>  礦山生產主要廢棄物為礦山開采過程中產生的廢夾石,后期采坑涌水及采礦工業(yè)場地產生的少量廢水等。</p><p><b>  1、固體廢棄物</b></p><p>  本工程最終總廢石量為20024萬m3,表外礦量為11099萬m3,次品礦為2417.3萬m3,計算剝離物經下沉后松

36、散系數(shù)按1.25考慮,則總廢石量需要容積為25030萬m3,表外礦量需要容積為13874萬m3,次品礦需要容積為3022萬m3。</p><p>  本工程廢石集中堆放在采場以南約3.4kmxx溝的廢石堆場內,堆置標高為1490米。可容納廢石約1695萬m3,目前堆積標高為1470米。</p><p><b>  2、廢水</b></p><p&g

37、t;  礦山開采后期過程中有一定的礦坑積水產生,雨季情況下涌水量為4500m3/d,最大為8880m3/d。礦山維修車間還有63m3/d沖洗廢水產生,主要污染物為石油類和SS。</p><p>  礦山開采過程中礦坑涌水匯集于采坑內回用于選廠,礦山維修車間沖洗廢水經隔油處理后排入礦區(qū)沖溝匯入xx溝上游,在xx溝上游設置收集設施,將機修車間廢水及經水化糞池、地埋式生化處理裝置處理后的生活用水全部作為采場用水的補充水

38、,揚至采場高位水池。</p><p><b>  3、廢氣</b></p><p>  剝采、破碎、運輸?shù)裙ば虍a生的粉塵及二次揚塵,在采場作業(yè)面及運輸?shù)缆返冗M行灑水降塵,在破碎站設置通風除塵系統(tǒng),并適當?shù)刂矘渚G化消塵。</p><p>  表1-2 基建及生產計劃進度表</p><p>  第二章 礦山地質環(huán)境背景&l

39、t;/p><p><b>  一、自然地理</b></p><p><b>  1、河流水系</b></p><p>  礦區(qū)地處東xx山與xx山之間的黃河與長江兩大水系的分水嶺處,地形北高南低。東北部屬x河流域,地形陡峻,切割較深,支流為x河,注入x河后匯入黃河。南部屬長江流域,地形較緩,支流為淆河,注入老灌河后匯入丹江、入

40、漢水,最后匯入長江。</p><p>  區(qū)內沖溝發(fā)育,xx溝源于外圍xx一帶,流經礦區(qū)南緣入xx河;xx溝發(fā)源于xx礦區(qū),流經礦區(qū)中部至溝口入上東溝,是一間歇性水流;溝谷多呈近東西向,山坡上植被發(fā)育,雨季河水暴漲,水流湍急;旱季流量顯著變小,有時僅為涓涓細流,甚至干凅。</p><p><b>  2、氣候</b></p><p>  礦區(qū)屬

41、季風型半干旱大陸性氣候,夏季涼爽、冬季嚴寒;年平均氣溫12.2℃、極端最高氣溫42.1℃、極端最低氣溫-19.1℃,年平均降水量809.6mm,年最大降水量1462.6mm,年最小降水量468.7mm;多年平均蒸發(fā)量1155.2mm,蒸發(fā)量明顯大于降雨量。七、八、九三個月為雨季,十月至來年四月為降霜期,十一月至來年二月為冰凍期,最大凍結深度0.27m。</p><p><b>  3、土壤類型</

42、b></p><p>  本礦區(qū)涉及的土壤類型主要為山地棕壤和褐土類型。礦區(qū)土壤層較厚,一般為0.1—2m不等,土壤為礦粒土壤和粘土土壤,按化學性質分,酸中性土壤較多。</p><p>  棕壤:分布于海拔1000~2200m的中低山地帶,是中低山林區(qū)的主要土壤,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52.7%,有機質含量高,pH值在6~6.5之間,呈弱酸性。分棕壤和始成棕壤兩個亞類,是縣境內主要的生態(tài)

43、林水源涵養(yǎng)區(qū)。</p><p>  褐土:分布于海拔450~1000m的低山、丘陵溝川地帶,該地帶一般植被較差,水土流失嚴重。</p><p>  區(qū)內耕地也以山溝谷地、緩坡地以及河流階地為主,人均耕地不足0.5畝,山區(qū)農業(yè)生產水平不高。</p><p><b>  4、植被</b></p><p>  xx礦區(qū)林草茂盛

44、,呈山區(qū)林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礦區(qū)主要林、灌木品種有梧桐、臭椿、桑樹、刺槐、側柏、落葉松、大葉黃楊、石櫟、冬青等。局部分布有飛播林,主要為油松。植被覆蓋率為40%。區(qū)內由于已開采多年,人類活動頻繁,部分植被已受到一定破壞,對野生動物干擾也較多,已無大型動物,小型動物也很少見,主要為適應農田及灌草叢生活的種類,屬于廣布性物種。</p><p><b>  5、地震烈度</b></p>&

45、lt;p>  區(qū)內地震活動不強烈,根據(jù)國家地震局、建設部、震發(fā)辦關于發(fā)布《中國地震烈度區(qū)劃圖(2002)》和《中國地震烈度區(qū)劃(2002)使用規(guī)定》的通知,該地區(qū)的地震基本烈度為Ⅵ度。據(jù)歷史記載,本區(qū)及鄰區(qū)有感地震11次,其中具破壞性的有3次;基本地震加速度為0.05g,設計特征周期為0.35s。區(qū)域上未發(fā)現(xiàn)全新活動性斷裂,地殼處于相對穩(wěn)定期。在礦山建設時,要充分搜集相關資料,重要工程建設要考慮防震措施,確保礦山生產安全。<

46、/p><p><b>  二、地形地貌</b></p><p>  礦區(qū)位于xx山與xx山之間的x河與x兩大水系的分水嶺以南,屬中山區(qū),總體地勢是東高西低,區(qū)內地形最低標高在xx村南西小河邊,高程為1341.60m,最高標高為xx山,高程1603.93m,最大相對高差262.33m,一般標高1400-1500m。該分水嶺東北部屬黃河流域,地形陡峻,切割較深,南部屬長江流域

47、,地形較緩。</p><p>  三、地層巖性及地質構造</p><p><b>  (一)地層巖性</b></p><p>  區(qū)內出露地層主要為中元古界薊縣系上xx群的變質巖系,地層自老至新分為xx組、xx組、xx組及煤窯溝組,均呈整合接觸。主要巖性有千枚巖、角巖、片巖、石英巖、矽卡巖及不純大理巖等。其中,xx組(QnZn2)中段黑云母長英

48、角巖、陽起石透輝石長英角巖及xx組(QnZs2)上段透輝石斜長石角巖、矽卡巖為礦區(qū)主要含礦層位。</p><p><b>  x</b></p><p><b> ?。ǘ┑刭|構造</b></p><p>  礦區(qū)褶皺斷裂均較發(fā)育,中部和北部褶皺開闊,南部斷裂發(fā)育。</p><p><b>

49、;  1、褶皺</b></p><p>  xx傾伏背斜,向南西傾伏,軸向280°左右,區(qū)內延長達2000余米,核部寬400m~600m,兩翼形態(tài)不完全對稱。北翼褶皺緊密并向南西倒轉及產生沖斷層(F1);南翼因受長期構造運動的影響及斑狀花崗巖體侵入的擠壓作用,使地層向北東發(fā)生倒轉。北翼巖層傾向0°~40°,傾角30°~80°;南翼地表傾向180

50、6;~240°,傾角30°~70°,深部地層向北東發(fā)生倒轉,傾伏端傾向280°~320°,傾伏角30°~70°;核部產狀平緩,傾角5°~10°,并有次級褶皺發(fā)生。其南翼和兩傾伏端是xx礦體主要賦存部位。次級褶皺由南向北為王家東溝向斜、垃子口~北家尖背斜。</p><p>  xx向斜,軸向北西,北翼為xx組下段地層,核部為x

51、x組中段地層,兩翼地層為xx組地層組成。因斷層影響,地層出</p><p>  露不完整,該向斜東延至xx以東,逐漸變?yōu)橐粏涡睒嬙?,組成地層為xx組。該向斜是xx礦區(qū)x礦體的賦存部位。</p><p><b>  2、斷層</b></p><p>  區(qū)內斷裂分為北西西~北西向、北北東向、北東向及近南北向等四組斷裂。</p>&l

52、t;p>  北西西~北西向斷裂主要有xx斷裂(F6)、xx斷裂(F14)和F1斷層。F6斷層傾向南西,傾角50°左右,區(qū)內長度大于3.5km,行跡呈一構造破碎帶。F14斷層傾向南西,傾角60°~70°,長1.6km。F1斷層傾向南西,傾角60°~70°,區(qū)內長5.67km,是xx、xx礦區(qū)的北部邊界。斷層均具壓~張~壓扭多期活動特征。</p><p>  北

53、北東向斷裂xx裂帶和xx斷裂帶。xx斷裂帶傾向北西或南東,傾角60°~70°,長1.3km,包括F22、F20斷層。王xx斷裂帶傾向北西,傾角47°~70°,長1.8km,包括F24、F8、F17、F9、F21等斷層。</p><p>  北東向斷裂規(guī)模較大的有F18、F25、F16、F10、F34等斷層。</p><p>  近南北向斷裂包括F12

54、、F13、F15、F19、F29、F30、F31等斷層,該組斷裂規(guī)模較小,礦區(qū)內不發(fā)育。</p><p>  圖2-1 xx礦田地質構造圖 </p><p><b>  3、巖漿巖</b></p><p>  區(qū)內出露的巖漿巖以變輝長巖類和斑狀二長花崗巖~斑狀黑云母花崗閃長巖為主,另有少數(shù)細粒(斑狀)花崗巖脈和變質火山巖。</p>

55、<p>  變輝長巖類包括變輝長巖和變輝長輝綠巖。主要分布在礦區(qū)西部和南部邊緣,侵入于xx組中段和煤窯溝組下段地層中。平面上呈不規(guī)則帶狀及脈狀,沿北西西向斷裂及層間侵入,與構造線方向一致。變輝長巖中富含磁黃鐵礦,局部可構成礦體。</p><p>  斑狀二長花崗巖~斑狀黑云母花崗閃長巖出露于礦區(qū)東南部的xx一帶,位于xx箱狀背斜的南東翼,侵入于xx組中段地層。地表呈近似菱形的不規(guī)則橢圓狀,長軸450

56、m,短軸300m。剖面上巖體產狀不對稱,南東、北東接觸面傾斜陡,傾角50°~80°;北西、南西接觸面傾斜緩,傾角20°~40°,空間形態(tài)呈一向北西側伏,脊線起伏不平的復雜小巖株。巖體富鉀和屬于鈣堿性巖石,對xx礦化有利,屬成礦母巖。</p><p><b>  四、水文地質條件</b></p><p><b> ?。ㄒ?/p>

57、)概況</b></p><p>  礦區(qū)位于地表分水嶺脊部兩側斜坡地帶,為一四周高、中間低的小型山間洼地,屬侵蝕構造中山地形。地形坡度20°~30°?;鶐r裸露,溝谷發(fā)育,地形條件有利于降雨徑流的排泄。xx河床為侵蝕性河床,是區(qū)內唯一河流,在狹長的徑流區(qū)域內,納入沿岸細小支流后,在臨近xxx河段出現(xiàn)河流堆積物,因此,確定此處為當?shù)厍治g基準面,經GPS測量其高程為1160m。</

58、p><p>  地表水系主要為xx,分屬長江、黃河兩大水系,其中采礦區(qū)及選廠所在地的x河、x河屬長江水系,為x河源頭段。尾礦庫所在地xx溝河屬黃河水系。礦區(qū)所在地東南的xx為長江、黃河水系的分水嶺。</p><p>  礦區(qū)內地表水系不發(fā)育。xx為x河源頭,流經礦區(qū)中部至下游x河,為間歇性水流。雨季最大洪水流量2.69m3/s;xx流經礦區(qū)南緣匯入xx溝,最大流量23.1m3/s,最小流量0.

59、0103m3/s,對礦床充水無影響。區(qū)內地表水流量受降雨量控制,枯季受孔隙、裂隙水補給。</p><p> ?。ǘ┑V區(qū)水文地質條件</p><p><b>  1、含水層與隔水層</b></p><p>  礦區(qū)礦床內主要以松散基巖孔隙水、基巖裂隙水為主要含水層;巖溶裂隙水分布較少,只在礦區(qū)范圍東南角局部分布。見水文地質平面圖及剖面圖。<

60、;/p><p> ?。?)第四系松散堆積物孔隙含水層:分布在xx溝等主要溝谷內,最大厚度15.9m,水位埋深0.4-4.4m,為孔隙潛水,民用淺井單位涌水量0.0458-0.0583 l/s·m,含(涌)水量不大,且含水層水位受大氣降水控制。</p><p> ?。?)基巖風化帶裂隙水:風化帶深度隨地形起伏,最大風化深度40m,淺井單位涌水量0.008-0.167 l/s·

61、m,水位、水量均呈季節(jié)性變化特征,含(涌)水量有限。</p><p><b>  (3)基巖裂隙水</b></p><p>  石英巖、長英角巖:出露于地表分水嶺附近,局部巖石破碎。ZK1008物探測井資料表明含水巖層以石英巖、長英角巖為主,含水特征反映不明顯,其他巖石不含水。</p><p>  黑云母長英角巖:包括其他角巖類巖石都是礦區(qū)的主

62、要含礦巖石,廣泛出露于礦區(qū),巖石裂隙不發(fā)育,ZK1012水位高程1359.44m,混合抽水試驗單位涌水量0.0228 l/s·m,說明巖石含水量小。</p><p><b> ?。?)巖溶裂隙水</b></p><p>  大理巖、矽卡巖弱含水層,巖溶極不發(fā)育,僅在局部見零星溶孔分布。該層屬礦水共容體,與礦坑涌水關系密切。大理巖水位高程1182.32m~13

63、26.44m,鉆孔單位涌水量0.067 L/s·m~0.07L/s·m,在構造斷裂帶內鉆孔單位涌水量0.1214 L/s·m;矽卡巖水位高程1391.81m~1408.86m,鉆孔單位涌水量0.0108 L/s·m~0.0798L/s·m,在構造斷裂帶內鉆孔單位涌水量0.0447 L/s·m~0.1153 L/s·m。屬弱含水層。</p><p&g

64、t;<b> ?。?)隔水層</b></p><p>  輝長巖和斑狀二長花崗巖等巖漿巖及裂隙不發(fā)育的變質巖,為礦區(qū)隔水層。</p><p>  輝長巖出露于礦區(qū)西南部,呈北北西向條帶展布,位于上房溝、駱駝山、xx礦區(qū)之間,呈盆狀產出。主要沿區(qū)域性構造裂隙帶侵入,巖石致密堅硬,裂隙極不發(fā)育。</p><p>  圖2-2 水文地質剖面圖&

65、lt;/p><p>  斑狀二長花崗巖零星出露在xx、xx、xx區(qū),呈巖株或巖筒產出,是礦田內的成礦母巖。巖石致密堅硬,裂隙極不發(fā)育。</p><p>  2、地下水的補給、排泄條件</p><p>  大氣降水滲入是地下水的唯一補給來源,深部基巖構造裂隙水接受降水的遠程補給。雖然區(qū)內構造比較發(fā)育,但因構造多呈壓性或壓扭性,其破碎帶寬度有限、透水性差,阻礙了降水的垂直和

66、側向滲入補給。另外,由于該區(qū)蒸發(fā)量大于降水量,降水在入滲補給過程中,大部分通過蒸發(fā)和植物的蒸騰作用返回大氣層,也造成了補給量減少,所以該區(qū)巖石補給水源有限,其富水性弱。 </p><p>  地下水主要賦存于第四系松散層孔隙、基巖風化帶及石英巖、長英角巖斷裂破碎帶中。上部以孔隙-裂隙含水為主,分布于溝谷和斜坡地帶,自然狀態(tài)下沿基巖風化裂隙帶或基巖接觸面向溝谷方向運移,以泉水形式排出地表;深部以微裂隙、破碎帶含水為

67、主,沿斷裂構造呈帶狀、網(wǎng)絡狀分布,自然狀態(tài)下沿斷裂構造裂隙或破碎帶由北向南運移,遇輝長巖帶受阻后,則沿輝長巖北部接觸帶裂隙轉向西南運移,流出礦區(qū)。</p><p>  輝長巖是隔水地質體,但其接觸面的裂隙帶又是地下水的運移通道。礦區(qū)地處地表分水嶺地帶,無大的地表水體,由于破碎帶補給路線長、補給來源有限、補給水量不足,地下水以貯存形式為主。</p><p>  綜上所述:區(qū)內地下水資源有限、

68、補給量小,巖石和構造破碎帶的導水性和富水性弱,區(qū)內未發(fā)現(xiàn)導水斷裂。周邊露天采礦場、采礦井巷坑道在采掘過程中至目前均未發(fā)生過突水事件,井巷坑道涌水量也不大,說明xx礦區(qū)地下水對礦床的開采不構成威脅。水文地質條件簡單。</p><p><b>  3、涌水量預測</b></p><p>  由于地下水對礦床開采無大的影響,大氣降水為礦床充水的主要因素,因而采用涌水量計算公

69、式為:Q=φ×A×F。</p><p>  式中:Q:采場降雨徑流量(t/d);</p><p>  F:相應于采場的匯水面積(m2);</p><p>  A:日最大降水量(m/d),設計日最大暴雨量為150mm;</p><p>  φ:徑流系數(shù),選用經驗值為0.8;</p><p>  預測的

70、終了境界截水溝內正常涌水量:4500m3/d,最大涌水量:8880m3/d。</p><p><b>  五、工程地質條件</b></p><p>  礦區(qū)地層以結晶變質巖類、巖漿巖類為主,巖性復雜,無軟弱夾層。地質構造發(fā)育,裂隙張開度小,多被后期充填,破壞了巖石的完整性,因此,斷裂構造、裂隙組合結構面是影響巖石穩(wěn)定的主要因素。礦區(qū)主要構造為NWW、NNE向壓扭斷裂,

71、地表巖石風化作用一般,巖體穩(wěn)定性較好。</p><p>  根據(jù)巖(土)石成因、巖性、結構特征、結構面發(fā)育程度和分布特點,以及巖石物理力學性質和對未來礦山開采的影響程度等,把礦區(qū)巖石可劃分為如下工程地質巖組(具體巖性地質特征詳見礦區(qū)地質部分)。</p><p>  1、工程地質巖組特征</p><p> ?。?)第四系坡殘積-洪積堆積物巖組</p>&

72、lt;p>  該巖組由風化、坡積、崩塌、河流沖洪積作用形成,主要沿坡腳、溝谷呈線形分布,分布厚度不均,隨地形而變,厚度一般在5~10m之間,最大厚度為23.5m,主要成分為粉質粘土,夾碎石、塊石、卵(礫)石等,是區(qū)內的主要耕植土層。因其結構疏松,孔隙度大,結構強度低,富含腐殖質,是區(qū)內次要工程巖組。由于處于礦區(qū)相對平坦處,礦山開采時不會形成邊坡,所以該巖組對礦山建設沒有影響。</p><p>  (2)構造

73、破碎帶巖組</p><p>  該巖組由構造應力對地層的破壞作用形成,并受其控制。區(qū)內大地構造多呈多期活動特性,以NWW、NE方向為主導,NE向切割NWW向,平面形態(tài)多為舒緩曲線形狀,構造破碎帶寬度大小各異,較大破碎帶寬一般為2-10m,最寬30m,最窄1m。力學性質多呈壓性-張性-壓扭性的多期應力活動特征。</p><p>  破碎帶內形成有擠壓片理、透鏡體、斷層泥、斷層角礫巖或牽引褶皺

74、,斷裂面壓曲磨光鏡面和擦痕明顯,并不同程度的有變細晶正長巖脈或花崗巖脈、石英脈充填。帶內容納物結構較疏松,工程強度低,遇水后易于泥化,對工程建設不利,是次要工程巖組。</p><p><b> ?。?)變質巖類巖組</b></p><p>  該巖組由變質作用形成,礦區(qū)內變質巖種類繁多,是主要工程巖組??傮w可歸納以下三種類型,即:</p><p&g

75、t;  a、長英角巖(石英巖)類:如長英角巖和黑云母長英角巖等。</p><p>  b、透輝石斜長角巖類:如透輝石斜長角巖、斜長石透輝角巖、透輝石長英角巖等。</p><p>  c、矽卡巖類:如透輝石石榴子矽卡巖、石榴子鈣鐵輝石矽卡巖等。</p><p>  該巖組風化程度弱,風化深度小于40m,風化線與地形線、構造線一致,風化巖石未脫離母巖形成巖塊,無軟弱夾層

76、,巖石含水量小、透水性差。雖然區(qū)內斷裂構造較發(fā)育,破壞了巖石的完整性,但巖石的整體強度、硬度較高,以局部構造裂隙為主,裂隙張開度小、延伸不長,近地表的風化裂隙面平直較光滑,多有鐵質氧化薄膜,深部多被充填形成裂隙細脈。</p><p><b> ?。?)巖漿巖類巖組</b></p><p>  該巖組由巖漿侵入活動形成,礦區(qū)出露的巖漿巖類巖組以變輝長巖類及斑狀二長花崗巖

77、、斑狀黑云母花崗閃長巖為主,另有少數(shù)細粒(斑狀)花崗巖脈及部分變質火山巖。是區(qū)內主要工程巖組。</p><p>  a、變輝長巖類:包括變輝長巖和變輝長輝綠巖。沿NWW向斷裂及層間侵入,呈不規(guī)則的帶狀及脈狀,與構造線方向一致。接觸面產狀多傾向北,傾角35-70°。巖石結構致密堅硬,裂隙極不發(fā)育。</p><p>  b、花崗巖類:巖體為由斑狀二長花崗巖-斑狀黑云母花崗閃長巖組成的

78、復式巖體。地表及淺部為斑狀二長花崗巖,深部為斑狀黑云母花崗閃長巖。巖石致密堅硬,裂隙不發(fā)育。</p><p>  2、主要巖石物理力學性質</p><p>  為了較好地掌握礦區(qū)巖石的物理力學特性、為露天邊坡設計提供初步地巖石物理力學參數(shù),先后在詳查和勘探期間,對礦區(qū)主要巖石的物理力學性質進行了室內外試驗。詳查階段測試了干燥狀態(tài)下巖石的物理力學性能,勘探階段測試了飽和狀態(tài)和自然環(huán)境下的物理

79、力學性能。試驗成果見表5-1、5-2、5-3。</p><p>  表2-1 巖石物理力學試驗成果統(tǒng)計表</p><p>  從室內力學試驗指標可以看出:各類巖石的平均抗壓強度最小值,除大理巖較小(84.6MPa)外,其它均大于100MPa;飽和平均抗壓強度最小值均大于60 MPa,表明礦區(qū)巖石屬堅硬類。</p><p>  野外現(xiàn)場的點荷載試驗力學指標Is

80、>4 MPa,也表明巖礦石強度屬較高。從巖石力學指標可以看出,各類巖石在飽水狀態(tài)下的抗壓強度均不小于65MPa,干燥狀態(tài)下的抗壓強度不小于125MPa,軟化系數(shù)均不小于0.85,平行裂隙施壓的點荷載強度最小值為Is=3.2MPa,相應的抗壓強度值為60.8MPa,垂直裂隙施壓的點荷載強度值Is>5MPa,相應的抗壓強度值為112.48MPa,表明區(qū)內各類主要巖石強度屬中等-較高的堅硬巖石。巖體質量評價見下表5-4。</p&g

81、t;<p>  表2-2 巖石物理力學試驗成果表</p><p>  表2-3 巖石點荷載試驗成果統(tǒng)計表</p><p>  表2-4 巖體質量評價表</p><p>  注:*為點荷載試驗強度中值</p><p>  六、礦體(層)地質特征</p><p>  xx礦床是以xx大型礦床。通

82、過本次地質勘探,礦區(qū)共圈定各類礦體22個。其中工業(yè)x礦體5個;低品位xx礦體5個;xx氧化礦體1個;單鎢工業(yè)礦體1個;單鎢低品位礦體10個;在工業(yè)xx礦體矽卡巖型礦石中伴有白鎢礦,構成xx鎢型礦石,在各類型礦石的工業(yè)礦體中,由組合分析及選礦試驗得知,伴生有硫和錸等。現(xiàn)將主要礦體敘述如下:</p><p><b>  1、工業(yè)xx礦體</b></p><p>  xx礦

83、體中xx金屬儲量大于5000t的礦體有四個,即M1、M19、M9、M20,其中以M1礦體規(guī)模最大,占礦區(qū)總儲量的93%。 </p><p>  M1礦體:分布于xx巖體內外接觸帶附近,以外接觸帶為主。礦體呈北西向展布,橫貫全區(qū),長2600m,南北寬1000m~1400m,水平投影面積2.634km2。其中,工業(yè)礦體長2400m,南北寬1000m~1179m,水平投影面積2.04km2。礦體厚度2.00m~420.

84、12m,平均厚144.62m,厚度變化系數(shù)187%,為不穩(wěn)定型。礦體呈似層狀,向四周分枝尖滅,總體走向318°,傾向南西,傾角平緩,一般15°~26°,平均傾角20°,礦體賦存標高891m~1462m,平均標高1190m。根據(jù)控制礦體的4541個樣品統(tǒng)計,品位變化區(qū)間為0.04%~2.20%,算術平均品位0.079%,品位變化系數(shù)112%,屬變化較均勻類型。組成礦體的礦石類型為:長英角巖型占66%

85、,平均品位0.077%;透斜角巖型占6%,平均品位0.077%;矽卡巖型占11%,平均品位0.077%;花崗巖型占17%,平均品位0.070%;礦體中心部位(16橫線~9橫線和1040m~1395m標高之間)礦化強度較大,礦體厚度大,品位較高,向四周礦化減弱。礦體內部結構較簡單,局部地段見厚度不大的表外礦及夾石。區(qū)內規(guī)模較大的</p><p>  表2-5 主要xx礦體產出特征一覽表 </p>

86、<p><b>  2、鎢礦體</b></p><p>  區(qū)內具一定規(guī)模的工業(yè)鎢礦體僅有一個,即W13。礦體位于礦區(qū)北部偏西,8~12橫線間,8橫線以東與xx礦體相連。礦體寬716m,由北東向南西變薄尖滅,礦體呈似層狀,傾向北東,傾角25°。鎢平均品位為0.137%,變化系數(shù)為59.69%。</p><p> ?。ㄈ┑V體空間分布規(guī)律<

87、/p><p>  xx、鎢礦體的空間分布與礦區(qū)的褶皺、斷裂、巖性、圍巖、熱液蝕變強度有關,礦體受南莊口—xx嶺箱狀背斜及xx斑狀二長花崗巖侵入體向北西側伏產狀由陡變緩的內外接觸帶控制。</p><p><b>  1、xx礦體</b></p><p>  主要分布于內外接觸帶,以外接觸帶為主,礦體為厚度較大(最大厚度439.40m)的似層狀,xx礦

88、體東界位于17-21橫線間,西界尖滅于28橫線西,南界位于V縱線以南及V—VⅢ縱線間,北界至XV縱線與xx礦體相連,(8橫線西延至XX縱線北,基本以F1斷層為齊)礦體位于632-1525m標高之間,主礦段(礦體較完整部位)分布于VⅡ-VⅢ縱線間的4-16橫線范圍內,其高程位于1100-1300m標高之間,主礦體的邊部分枝尖滅明顯,礦體內部結構相應也較復雜,凡分枝尖滅明顯和內部結構較復雜地段,多位于工業(yè)礦體的邊部,即礦化減弱部位。也即低品

89、位礦體的賦存部位,低品位礦同樣以分枝尖滅形式尖滅于圍巖中。</p><p>  圖2-3 8號勘探線礦體剖面圖</p><p>  圖2-4 1310水平礦體分布圖</p><p>  總之,低品位礦體主要分布于礦區(qū)的西北及北部,南部和東南部,礦區(qū)中間部位(工業(yè)礦體較完整地段)僅有個別小低品位礦體存在。</p><p>  xx的

90、氧化礦體在礦區(qū)內無例外的分布于潛水面以上,工業(yè)低品位礦體的頂部,且基本與地形線一致,其分布高程據(jù)統(tǒng)計均位于1263-1567m標高間,平均為1414m標高以上。</p><p>  xx的礦化強度表現(xiàn)為中部強邊部弱,礦體走向主要沿XI縱線分布,但在4-16橫線之間的斷裂破碎帶礦化強度顯著大于邊部。</p><p><b>  2、鎢礦體</b></p>

91、<p>  鎢礦體嚴格受到地層巖性控制,主要賦存于xx組上段矽卡巖及透輝石斜長石角巖中,鎢礦體多分布于xx礦體的下部及邊部,礦體呈似層狀(零星小礦體呈透鏡狀),礦區(qū)主要鎢礦體均是xx鎢礦體的南西延伸部分。</p><p>  礦區(qū)內鎢礦體的礦化強度不及xx礦區(qū),其原因有二:一是礦區(qū)內xx組上段地層埋藏較深之故,二是矽卡巖化程度普遍較xx礦區(qū)低,當然還有礦液物理、化學條件的變化。</p>&

92、lt;p>  據(jù)儲量估算結果得知:鎢礦體內尚伴生有xx,鎢礦體內伴生xx1443噸,平均品位0.021%。</p><p>  3、xx鎢礦體中xx、鎢之間的礦化關系</p><p>  由于鎢礦體嚴格受到地層巖性的控制,故xx的礦化范圍遠遠大于鎢的礦化范圍,鎢的礦化強度由于賦存部位巖性不同也有差異,在矽卡巖中礦化強度大,而在透輝石斜長石角巖中礦化強度顯著減弱,xx與鎢兩者的礦化強度

93、多數(shù)大致呈正相關系。</p><p>  七、礦山及周邊其他人類工程活動情況</p><p>  該礦區(qū)直接涉及的村民共有275戶、1129人,另有129戶、488人將受到工程的間接影響,該區(qū)居民部分以農業(yè)為主,部分為周圍礦山企業(yè)的職工。xx礦開采后期,將陸續(xù)搬遷。采礦境界影響范圍內的耕地已征用。</p><p>  經初步調查,xx礦區(qū)周圍分布著眾多工礦企業(yè)。礦區(qū)

94、范圍內原有的鄉(xiāng)xx礦選廠已停產多年,在后期生產中也將拆除。礦區(qū)周圍分布著眾多家工礦企業(yè)。周邊已有幾個大型的采礦企業(yè),礦區(qū)東界與xxxx業(yè)公司xx露天xx礦區(qū)為鄰,西界與xx鐵礦和xx露天xx礦相鄰。礦區(qū)有多家小規(guī)模的井下開采(xxxx有限公司、xx礦業(yè)公司等)和私人無序開采,礦山整合后地采及私人開采已停止。</p><p>  xxxx礦位于xx礦東部,兩礦的礦體相連,屬同一個礦田,該礦山1990年開始籌建,露天

95、開采,汽車運輸,由最初5000t/d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30000t/d。露采境界長2350m,寬1350m,開采標高1630.8—1114m,最大采高516.8m,生產臺階高12m,最終并段為24m,采用牙輪鉆機穿孔—電鏟鏟裝—汽車運輸臺階式采剝工藝;汽車—破碎—溜井—電機車開拓運輸系統(tǒng)。</p><p>  xx礦位于本次設計的xx礦西部,最終境界之間距離最近處只500m,礦區(qū)面積1.2073平方公里,礦區(qū)的標高從1

96、520米至1154米。露天開采,汽車運輸,日出礦石5000t。</p><p>  xx硫鐵礦原為地采,在xx礦形勢較好時,在其與xx礦山交界處進行局部露天開采至1360m水平。目前該礦山處于停產狀態(tài)。</p><p>  第三章 礦山地質環(huán)境影響評估</p><p><b>  一、評估范圍和級別</b></p><p&g

97、t;<b>  (一)評估范圍</b></p><p>  xx礦區(qū)范圍東起xx一線,西至xx山梁,xx,礦區(qū)登記面積3.9816km2(由25個拐點控制),依據(jù)《礦山地質環(huán)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編制規(guī)范》有關規(guī)定,通過調查、分析礦山開采的影響范圍,確定了本次方案編制區(qū)范圍。</p><p>  礦區(qū)東界與xxxx業(yè)公司xx露天xx礦區(qū)為鄰,所以東邊以采礦權邊界為界;礦

98、區(qū)西界與xx鐵礦和xxxx礦相鄰,但xx露天開采區(qū)域與礦區(qū)已連成一片,故把該露天采礦區(qū)域也歸入評估范圍;礦區(qū)西南邊界距離1號破碎站較近,故將破碎站也歸入評估范圍;礦區(qū)南北界附近未見其他工礦企業(yè)活動,也以礦權邊界為界;礦區(qū)南邊xx溝排土場距采場3.4km,面積1.0327km2,不在礦權范圍內,但考慮到其對地質環(huán)境影響較大,故單獨作為一個區(qū)域評估。據(jù)此圈定本次方案編制區(qū)范圍為5.691km2。評估區(qū)范圍拐點坐標見下表。</p>

99、<p>  表3-1 方案編制評估范圍礦區(qū)拐點坐標</p><p>  表3-2 方案編制評估范圍xx溝排土場拐點坐標</p><p>  (二)評估級別的確定</p><p>  根據(jù)《礦山地質環(huán)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編制技術規(guī)范》, 按評估區(qū)重要程度、礦山建設規(guī)模以及礦山地質環(huán)境條件復雜程度綜合判定礦山地質環(huán)境保護與綜合治理方案編制級別。&l

100、t;/p><p><b>  1、評估區(qū)重要程度</b></p><p> ?。?)評估區(qū)內的居民集中居住區(qū)區(qū)因項目建設占地計劃搬遷,共404戶,計1617人。</p><p> ?。?)評估區(qū)內現(xiàn)有xx露天運礦道路及通向縣城的縣級公路各一條,在后期擴幫工程時,公路將改道;無其他重要建筑設施。</p><p> ?。?)評估

101、區(qū)內無自然保護區(qū)及旅游景區(qū),距離xxxx景區(qū)約30公里。</p><p> ?。?)評估區(qū)內無重要水源地,該區(qū)為缺水區(qū),主要靠大氣降水補給。</p><p>  (5)該工程壓占、破壞的土地類型有耕地、林地、草地、其他類型土地,其中占用耕地19.43hm2。</p><p>  結合礦山實際情況,根據(jù)《礦山地質環(huán)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編制技術規(guī)范》附錄B評估區(qū)重要程度

102、分級,本評估區(qū)內分布有500人以上的居民集中居住區(qū)、占用耕地,因此確定該評估區(qū)為重要區(qū)。</p><p><b>  2、礦山建設規(guī)模</b></p><p>  xx礦區(qū)設計規(guī)模xx萬噸/年,依據(jù)“規(guī)范”中的附錄D:“礦山生產建設規(guī)模分類一覽表”,xx礦年產量≧100萬噸,為大型。判定礦山建設規(guī)模為大型。</p><p>  3、礦山地質環(huán)境

103、條件復雜程度</p><p><b> ?。?)水文地質條件</b></p><p>  礦區(qū)位于地表分水嶺地帶,無大的地表水體,屬缺水地區(qū),區(qū)內巖層含水性較弱,補給來源有限。區(qū)內礦體大部分處在礦田最低侵蝕基準面以上,故地下水對礦床開采無大的影響。礦區(qū)屬于堅硬巖層裂隙水充水礦床,坡積層及風化巖裂隙潛水水量不大,與基巖裂隙潛水無水力聯(lián)系,礦體含水性弱且大部分礦體處在礦田

104、最低侵蝕基準面以上,大氣降水形成的地表徑流是影響礦山充水的主要因素。</p><p>  故礦區(qū)水文地質條件簡單。</p><p><b>  (2)工程地質條件</b></p><p>  礦區(qū)工程地質巖組以塊狀結構的結晶變質巖類、巖漿巖類為主,風化程度弱,最大風化深度40m;巖礦石屬堅硬類、抗壓強度較高、穩(wěn)固性好;巖體完整性和巖體質量級別為

105、中等;斷裂發(fā)育主導方向為NWW、NE向;經歷多期應力釋放過程,多呈壓性、壓扭性;不存在Ⅱ級以上的結構面,結構面對邊坡穩(wěn)定性影響不大,只在邊坡跨越較大斷裂破碎帶地段,因破碎帶工程巖組松散、強度低,會導致邊坡局部小范圍失穩(wěn);第四系及人工松散堆積物對邊坡無影響;各類巖石在飽水狀態(tài)下的抗壓強度均不小65MPa,干燥狀態(tài)下的抗壓強度不小于125MPa,軟化系數(shù)均不小于0.85,平行裂隙施壓的點荷載強度最小值為Is=3.2MPa,相應的抗壓強度值為

106、60.8MPa,垂直裂隙施壓的點荷載強度值Is>5MPa,相應的抗壓強度值為112.48MPa,表明區(qū)內各類主要巖石強度屬中等-較高的堅硬巖石。</p><p>  該礦區(qū)工程地質條件復雜程度為復雜。</p><p><b> ?。?)地質構造</b></p><p>  礦區(qū)褶皺斷裂均較發(fā)育,中部和北部褶皺開闊,南部斷裂發(fā)育。</

107、p><p>  褶皺主要為xxxx嶺箱狀背斜及xx向斜;區(qū)內斷裂規(guī)模不等,共發(fā)現(xiàn)26條斷裂。據(jù)方向不同、力學性質不同,可分為:北西西~北西向、北北東向、北東向及近南北向等四組斷裂。</p><p><b>  故復雜程度為中等。</b></p><p><b> ?。?)地質災害</b></p><p>

108、;  現(xiàn)狀條件下,露天邊坡發(fā)生過4次小型崩塌,采場發(fā)生過5次地面塌陷。</p><p>  故礦山地質災害較發(fā)育,復雜程度為中等。</p><p><b> ?。?)采場</b></p><p>  采區(qū)最終境界面積達81.4hm2,對地形地貌景觀的破壞較為嚴重;采坑深度達324米。前期境界最大長度950m,最大寬度770m,最高標高1498m

109、,封閉圈標高1342m;采場坑底標高1174m,坑底最大長度270m,寬度100m。露采終了境界最大長度1540m,最大寬度780m,最高標高1498m,封閉圈標高1342m;采場坑底標高1174m,坑底最大長度310m,寬度260m。</p><p>  現(xiàn)狀條件下采區(qū)內還分布有大量采空區(qū)。據(jù)調查與不完全統(tǒng)計,截止2003年,xx礦區(qū)采空區(qū)面積約40.6萬m2,體積約426萬m3。</p><

110、;p>  采場面積及采坑深度較大,復雜程度為中等。</p><p><b>  (6)地形地貌</b></p><p>  礦區(qū)位于地表分水嶺脊部兩側斜坡地帶,而本礦區(qū)為一四周高中間低的小型山間洼地,屬侵蝕構造中山地形。區(qū)內基巖裸露,溝谷發(fā)育。礦區(qū)東、北、西三側為山,礦區(qū)中間沿xx河溪溝兩側為平緩的旱地。地形最高標高為1622.3m,當?shù)厍治g基準面標高1160m

111、,礦體出露標高1390 m,地形坡度為30°~45°;表土覆蓋層厚1m~3m,風化層厚度5m~40m;巖體傾向南西,傾角16°—25°,礦區(qū)西北部永久邊坡傾向東南,與巖層斜交。</p><p>  該礦區(qū)地形條件為中等。</p><p>  依據(jù)“規(guī)范”中露天開采礦山地質環(huán)境條件復雜程度分級標準,判定本礦山地質環(huán)境條件復雜程度為復雜。</p&g

112、t;<p>  綜上所述,評估區(qū)重要程度為重要區(qū),礦山建設規(guī)模屬大型,礦山地質環(huán)境條件復雜程度為復雜,依據(jù)“規(guī)范”中礦山地質環(huán)境影響評估精度分級判定標準,本礦山地質環(huán)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評估級別確定為一級。</p><p>  表3-3 礦山地質環(huán)境影響評估精度分級表</p><p><b>  二、現(xiàn)狀評估</b></p><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