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東榮一礦礦井設計說明</p><p> 第一章、井田概況及地質特征</p><p><b> 井田概況</b></p><p><b> 交通位置</b></p><p> 東榮一礦位于黑龍江省集賢縣境內(nèi),行政區(qū)隸屬集賢縣腰屯鄉(xiāng)管轄。</p><p&
2、gt; 井田西南距福利屯32km,經(jīng)福利屯到雙鴨山市40km。同三公路于井田北部邊界外3.2km處通過,國鐵福前線于井田南部邊緣外2km處通過,礦區(qū)鐵路于井田北部邊界0.8km處通過,交通較為方便。</p><p><b> 地形地貌及水系</b></p><p> 本井田位于三江平原的西南部,煤系地層均被第四系松散層覆蓋,地形平坦,地面標高為+66~+68m。
3、井田北部有雙山子,標高+154m;西部有過索利崗山,標高為+207.9m;南部完達山北麓,北面平坦敞開。</p><p> 井田內(nèi)無較大河流,只有二道河子在井田北部邊界外穿過。松花江在井田北約45km處流過,最高洪水位標高+67.3m,枯水位標高為+55.02m。</p><p><b> 氣 象</b></p><p> 本區(qū)屬寒溫帶大
4、陸性氣候,冬季嚴寒,夏季溫熱,年平均最高氣溫為20.1~23.7ºC,年平均最低氣溫為-17.4~-23.9ºC,極端最低氣溫-35ºC。年降水量325.7~692.3mm,年蒸發(fā)量1095.5~1430.6mm,年平均相對濕度61~70%,年平均風速為4.1~4.7m/s,最大可達24m/s,風向多偏西風。每年十月至翌年五月為凍結期,最大凍結深度為1.55~2.08m。</p><p&
5、gt; 根據(jù)國家地震局資料,本區(qū)地震裂度在6度以下,無強烈地震史。</p><p><b> 地質特征</b></p><p><b> 區(qū)域地質</b></p><p><b> 地層</b></p><p> 本區(qū)位于集賢煤田的東南部,為一全隱蔽區(qū)。區(qū)內(nèi)地層系統(tǒng)簡
6、單,發(fā)育有元古界麻山群、古生界泥盆系中統(tǒng)、中生界侏羅系上統(tǒng)、新生界第三系上新統(tǒng)和第四系。其中侏羅系上統(tǒng)(雞西群)為本區(qū)主要含煤地層,地層最大厚度大于240m。</p><p><b> 構造</b></p><p> 本區(qū)位于新華夏系第二隆起帶北端的三江盆地西部。由于受東西向壓應力的作用及新華夏系構造應力場作用,該盆地形成了一系列的軸向北北東的富錦、綏濱—集賢、佳
7、木斯等隆拗相間排列的隆起帶與拗陷帶,同時產(chǎn)生了不同序次和不同方向的斷裂構造。</p><p><b> 井田地質</b></p><p><b> 地層</b></p><p> 井田內(nèi)地層有元古界麻山群、古生界泥盆系、中生界侏羅系、新生界第三系和第四系。</p><p><b>
8、 構造</b></p><p> 本井田位于綏濱—集賢拗陷帶的東榮向斜東翼的南段,井田內(nèi)以弧形斷裂為主,并由此而派生兩組褶曲構造。</p><p> 井田內(nèi)地層走向近南北,傾角一般為15~25°,局部地段由于斷裂影響形成急傾斜帶。</p><p><b> 斷裂構造</b></p><p>
9、 井田內(nèi)斷層走向可分為三組,共有斷層26條,其中北北西到南北組有4條,北東向組12條,北西向組10條。斷層多為壓扭性斷裂,導水性差。</p><p><b> 褶皺</b></p><p> 井田內(nèi)主要褶皺有F8牽引褶曲和F7派生褶曲兩組。F8牽引褶曲位于F8斷層兩側,由F8斷層兩盤相互扭動產(chǎn)生。斷層北側為背斜,南側為西斜。F7派生褶曲位于F7斷層東段的北側,屬F
10、7派生構造,軸向北東60°,向南西傾伏,延展甚短,與F7斷層相交。</p><p><b> 巖漿巖</b></p><p> 井田內(nèi)巖漿巖活動微弱,無大的侵入巖體和噴出巖,僅于鉆孔中見有厚度不大的淺層侵入巖體,巖性為輝長—閃長玢巖,呈巖脈侵入于煤系下部層位的裂隙中,對煤層無影響。</p><p><b> 煤層<
11、;/b></p><p> 本井田具有經(jīng)濟價值的可采煤層均集中于侏羅系雞西群城子河組,該含煤地層總厚度為930m,含煤50余層,煤層平均總厚36.29m,其中大部分為不可采煤層。可采及局部可采的煤層自上而下分別為5、9、12、14、16、17、18、20下、22、23、24、26、29_1b號共13個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層,而上層群和下層群分別為5號煤層和29_1b號煤層。井田內(nèi)煤層屬穩(wěn)定~不穩(wěn)定,結構簡單~
12、復雜,一般含1~2層夾矸,局部達3~4層。</p><p><b> 煤質</b></p><p> 全井田煤層屬低~中灰、特低硫、中~低磷、高發(fā)熱量、易選~中等可選、弱粘結~中等粘結性、低變質階段的氣煤和長焰煤,以長焰煤為主,氣煤次之,可做為動力用煤和煉焦配煤。</p><p> 全井田煤的揮發(fā)份(Vadf)一般大于40%,,各煤層平均
13、Y值為4.7~8.9mm,灰分含量(Ad)一般為11.23~22.81%,原煤全硫(Sd)為0.17~0.28%,磷(Pd)的平均含量為0.007~0.05%,各煤層平均發(fā)熱量為24.72~29.26MJ/kg。</p><p><b> 水文地質</b></p><p><b> 含水層</b></p><p>
14、井田內(nèi)含水層可分為:</p><p> 1、第四系含水層:全區(qū)廣泛分布,直接覆蓋于第三系或煤系地層之上,由各粒級的砂、礫砂和礫石等組成。由南向北逐漸增厚,厚度120~150m。根據(jù)第四系地層的劃分,分上部含水層和下部含水層。</p><p> ?。?)上部含水層:全區(qū)發(fā)育,厚度100~110m,上部以中、粗砂及礫砂等組成,含水性和透水性好,單位涌水量3.833L/S·m,滲透系
15、數(shù)10.134m/d,是本區(qū)間接主要含水層。下部以細砂和中砂為主,粗、礫砂次之。單位涌水量0.544~0.593 L/S·m,滲透系數(shù)1.273~1.569m/d,均為孔隙承壓水。</p><p><b> 2、煤系裂隙含水帶</b></p><p> 煤系裂隙含水帶,根據(jù)裂隙發(fā)育程度,埋藏深度、含水性、透水性因素,可分為風化裂隙含水帶、亞風化裂隙含水帶
16、和弱裂隙含水帶。</p><p> (1)風化裂隙含水帶:巖性為粉砂和細、中砂巖為主,厚度60~120m,單位涌水量一般為0.018~0.316L/S·m。天窗部位風化裂隙含水帶富水性強,單位涌水量最大為1.41 L/S·m。</p><p> (2)亞風化裂隙含水帶:位于風化裂隙含水帶之下,厚度100m,裂隙不發(fā)育,單位涌水量0.002~0.0398L/S
17、3;m,滲透系數(shù)為0.004~0.0291m/d。</p><p> (3)弱風化裂隙仿水帶:位于亞風化裂隙含水帶之下,裂隙不發(fā)育,僅局部受構造影響,裂隙含水,但很微弱。</p><p> 斷層帶的富水性和導水性</p><p> 井田內(nèi)斷裂發(fā)育,以壓扭性斷裂為主,壓扭性斷裂導水性和富水性很微弱。張性斷層兩側裂隙發(fā)育,富水性較強、導水性較好。因此,在開采過程中
18、應注意防止?jié)⑺?lt;/p><p><b> 隔水層</b></p><p> 井田內(nèi)主要有第四系上部隔水層、下部隔水層和第三系隔水層。第四系上部隔水層一般為8~10m;下部隔水層為8~16m,埋深100~130m,兩隔水層均為亞粘土和粘土層,具有良好的隔水性能。第三系隔水層為泥巖和粉砂巖等,泥質半膠結,埋藏深度120~290m,厚度10~120m,從東向西逐漸增厚
19、,局部缺失形成“天窗”。</p><p><b> 天窗</b></p><p> 本井田范圍內(nèi)“天窗”有三處,其中較大的一處位于8~12勘探線的煤層露頭部位,其下伏有9~26號煤層露頭?!疤齑啊狈秶鷥?nèi),第四系和煤系的富水性好、透水性強。根據(jù)水11號抽水孔資料,煤系風化裂隙含水帶單位涌水量1.41 L/S·m,滲透系數(shù)為2.857m/d,又有F13等幾條
20、正斷層通過“天窗”,使水文地質條件變得復雜。因此,在“天窗”范圍內(nèi)開采時應特別慎重。</p><p><b> 井田水文地質類型</b></p><p> 本含煤地層主要巖性由各種粒級的砂巖組成。直接充水含水層,以裂隙含水為主,為裂隙充水礦床。</p><p> 井田煤系上覆蓋有巨厚的第四系和第三系層,煤層位于當?shù)厍治g基準面以下,地表水位
21、與煤系風化裂隙含水帶水位聯(lián)系微弱。煤系風化裂隙含水帶宿水性變化較大,煤系外圍巖層透水性很微弱,排泄條件良好。第四系與煤系風化裂隙含水帶之間有第三系隔水層,透水性能良好。唯有“天窗”部位第四系部含水層與煤系風化裂隙含水帶有水位聯(lián)系,補給較好,但第四系下部含水層含水性及透水性較弱。</p><p> 綜上所述,本井田水文地質條件類型根據(jù)直接充水含水后的富水性和補給條件,以及單位涌水量的大小來劃分,屬以中等條件為主的
22、裂隙充水礦床。</p><p><b> 預計礦井涌水量</b></p><p> 根據(jù)地質報告提供的涌水量數(shù)據(jù),設計預計礦井先期開采地段內(nèi)正常涌水量為462m3/h,最大涌水量為721m3/h。</p><p><b> 其它開采技術條件</b></p><p><b> 瓦斯&
23、lt;/b></p><p> 根據(jù)地質報告提供的采樣資料,井田內(nèi)瓦斯含量為0.07~3.38ml/g,-500m以上瓦斯含量均低于2ml/g,但地質報告沒有</p><p> 明確說明礦井瓦斯等級,本設計根據(jù)采樣數(shù)據(jù)分析,結合東榮二礦實際情況,暫定本礦井初期為低瓦斯礦井。</p><p><b> 煤的自燃與煤塵爆炸</b><
24、;/p><p> 根據(jù)地質報告及東榮二、三礦實際開采情況,礦井煤塵有爆炸危險,有自然發(fā)火傾向。</p><p><b> 地溫</b></p><p> 本區(qū)恒溫帶深度為20m,恒溫帶溫度為+5.6℃,每百米地溫梯度為2.8℃。本區(qū)地溫變化隨深度增加而增高,影響地溫變化的主要因素是自然增溫率。因此,初步認為本地區(qū)地溫為正常區(qū),對礦井生產(chǎn)影響不
25、大。</p><p><b> 煤層頂、底板</b></p><p> 本井田內(nèi)各煤層頂?shù)装逡苑凵皫r、細砂巖和粉細礦巖互層為主,部分露頭部位,煤層頂?shù)装鍘r層的單向抗壓強度值降低。</p><p><b> 對資源條件的評價</b></p><p> 1、對煤層穩(wěn)定性的評價</p>
26、<p> 根據(jù)《煤礦地質規(guī)程》,煤層厚度變化的穩(wěn)定程度,應以煤層可采性指數(shù)(Km)和煤層厚度變異系數(shù)(r)來評定。</p><p> 本礦井要采及局部可采煤層共13層,其中9、12、16、18、20、26層基本全區(qū)可采,為本礦的主要可采層,即為主要的評價對象(其余各煤層因是零星可采,故不參與評價),評價結果為全礦井主要煤層基本為穩(wěn)定至較穩(wěn)定煤層。</p><p> 2、
27、對儲量及其分布的評價</p><p><b> (1)工業(yè)儲量</b></p><p> 全礦井共獲得工業(yè)儲量194.251Mt,其中A+B級儲量為70.366Mt,占總工業(yè)儲量的36.2%。按水平標高劃分,-450m以上工業(yè)儲量72.974Mt,占全礦井工業(yè)儲量的37.6%,其中A+B級儲量40.191Mt,占本水平工業(yè)儲量的55.1%;-450~-700m工業(yè)
28、儲量67.461Mt,占全礦井工業(yè)儲量的34.7%,其中A+B級儲量27.845Mt,占本水平工業(yè)儲量的41.3%。</p><p><b> (2)可采儲量</b></p><p> 礦井可采儲量114.174Mt,一水平-450m以上可采儲量為35.421Mt,其中適合機械化開采的可采儲量約占19.252Mt,約占本水平-450m以上可采儲量的54.4%。&l
29、t;/p><p><b> 3、結論</b></p><p> 本礦井煤炭儲量豐富,資源可靠,地質構造及水文地質條件中等,主要可采煤層賦存穩(wěn)定,頂?shù)装逡子诠芾?,為綜合機械化開采,建設高產(chǎn)高效礦井提供了較適宜的條件。地質勘探程度達到了精查勘探要求,可作為礦井設計的依據(jù)。</p><p><b> 井田開拓</b></
30、p><p><b> 井田境界及儲量</b></p><p><b> 井田境界</b></p><p> 根據(jù)東榮礦區(qū)總體設計,本礦井的井田境界為:北部以F2斷層,即東榮二礦南部邊界為界;南部以F1斷層為界;東部以各煤層露頭及F55、F7斷層為界;西部以16號煤層-900m等高線垂直投影為界。</p>&
31、lt;p> 井田南北走向長2.5~10.0km,平均7.0km,東西傾斜寬2.0~5km,平均4.0km,井田面積約為28.0km2。</p><p> 因本井田淺部為各煤層露頭,深部為16號煤層-900m等高線垂直投影。而井田走向兩翼的F1、F2斷層均為落差大于100m以上的斷裂構造,屬自然境界。因此,設計認為本礦井井田境界確定合理。</p><p><b> 儲量
32、</b></p><p> 本礦井工業(yè)儲量(A+B+C)合計為194.251Mt,其中一水平-450m以上工業(yè)儲量為72.974Mt,-450~-700m工業(yè)儲量為67.461Mt??鄢墙?jīng)濟儲量、防水煤柱、斷層煤柱、工業(yè)廣場煤柱和暗斜井煤柱,以及開采損失煤量后,全礦井設計可采儲量約為114.174Mt,</p><p> 其中一水平-450以上設計可采儲量約35.421M
33、t,-450~-700m設計可采儲量約78.753Mt。</p><p> 工業(yè)儲量、設計可采儲量匯總表單位:Mt </p><p> 工業(yè)儲量、設計可采儲量匯總表單位:Mt
34、 </p><p> 工業(yè)儲量、設計可采儲量匯總表單位:Mt
35、 </p><p> 礦井設計生產(chǎn)能力及服務年限</p><p><b> 礦井工作制度</b></p><p> 本礦井設計年工作日330d,每日三班作業(yè),邊采邊準。每班工作8h,每天凈提升時間為16h。</p><p><b> 礦井設計生產(chǎn)能力</b>&l
36、t;/p><p> 根據(jù)已批準的《東榮礦區(qū)總體設計》安排,東榮一礦設計生產(chǎn)能力為0.9Mt/a。本次設計對設計生產(chǎn)能力進行論證和分析?,F(xiàn)就0.6 Mt/a、0.9 Mt/a、1.2 Mt/a三種井型方案做如下比較:</p><p> 按井下構造條件和煤層開采條件進行分析</p><p><b> 構造復雜程度</b></p>&
37、lt;p> 本井田呈一向西傾斜的單斜構造。井田內(nèi)除F7派生褶曲較大外,其它褶曲構造對煤層開采影響不大。井田內(nèi)26條斷層多數(shù)已查明,對影響采區(qū)劃分的斷裂構造控制清楚。根據(jù)前節(jié)對井田地質構造的評價,地質構造復雜類型為Ⅱ類,其中井田中部構造較為簡單。</p><p><b> 2、煤層開采條件</b></p><p> 全井田共獲得工業(yè)儲量194.251Mt,高
38、級儲量占36.2%,其中-450m以上工業(yè)儲量72.974Mt,高級儲量占55.1%。井田內(nèi)煤層對比可靠,煤層層數(shù)、結構和可采范圍已查明。</p><p> 根據(jù)井田內(nèi)煤層賦存情況,井田內(nèi)14個可采煤層中,按各煤層的層間距將可采煤層共分為上、中、下三個層群。其中,中層群含9~26號12個可采煤層,其工業(yè)儲量約179.78Mt,約占礦井總工業(yè)儲量的92.6%,上、下層群分別為5號層和29—1b號層,兩層群的工業(yè)儲
39、量之和約14.471Mt,約占礦井總工業(yè)儲量的7.4%。因此,中層群為該礦井的主要開采煤層群。經(jīng)上節(jié)分析,9、12、16、18、20、26等六個煤層基本全區(qū)可采。其中12、16、18、20四個煤層賦存穩(wěn)定(僅18號層煤厚變異系數(shù)略大些),煤層平均厚度為1.38~1.66m,四個煤層的工業(yè)儲量總和約125.28Mt,約占全礦井總工業(yè)儲量的64.5%,可作為本礦井的主力開采煤層,其它煤層平均厚度為0.77~1.15m,可與主力煤層搭配開采。
40、</p><p> 從以上井下條件看,設計以井田中層群采區(qū)作為主要開采塊段,以12、16、18、20號為主力層開采煤層,其井型無論定為0.6 Mt/a、0.9Mt/a、1.2 Mt/a均是可行的。</p><p> 井 田 可 采 煤 層 特 征 表 </p><p> 按礦井服務年限與井型關系進行分析</p><p>
41、 本礦井可采儲量114.174 Mt,一水平-450m以上可采儲量為35.421Mt,儲量備用系數(shù)按1.4計算,則礦井及一水平上山部分(-450m以上)服務年限按不同井型計算,其結果見下表。</p><p> 不同井型時礦井及水平服務年限</p><p> 根據(jù)以上計算結果看,0.6Mt/a井型時,礦井及一水平(-450m以上)服務年限太長,而1.2Mt/a井型時,一水平(-450m以
42、上)服務年限太短,如扣除5號和29—1b號層儲量,則一水平(-450m以上)服務年限僅約為19.4a。</p><p> 按工作面?zhèn)€數(shù)和采區(qū)接續(xù)與井型關系進行分析</p><p> 由于本礦井煤層賦存特征主要以薄煤層為主,主力開采煤層也多為厚度為1.5m左右的準薄煤層,且本井田斷層較多,煤層傾角為15~25°。從我國現(xiàn)階段薄煤層機械化裝備水平看,本礦井采煤裝備可以采用三種方式
43、,即國產(chǎn)綜采裝備、高檔普采裝備(與大功率薄煤層采煤機配套)和進口綜采裝備。使用效果看,國產(chǎn)薄煤層工作面和綜采工作面單產(chǎn)均為0.9Mt/a左右,相差不大,但在設備投資對比上,綜采裝備遠大于高檔裝備,而高檔裝備使用靈活、搬家方便,對薄煤層的適應性強,在設計工作面單產(chǎn)0.9Mt/a時,選擇國產(chǎn)高檔普采裝備經(jīng)濟效益好于選用國產(chǎn)綜采裝備。但其占用人員多,材料消耗量大,單產(chǎn)低,不能滿足現(xiàn)代化礦井高產(chǎn)高效的要求。</p><p&g
44、t; 設計依據(jù)不同裝備的工作面生產(chǎn)能力,在確保礦井經(jīng)濟效益最優(yōu)的情況下,對不同井型進行了工作面裝備和工作面?zhèn)€數(shù)的優(yōu)化組合,對不同井型確定了合理的工作面裝備和個數(shù),依據(jù)上述原則配合采區(qū)規(guī)劃能力并根據(jù)不同井型進行采區(qū)接續(xù)安排,結果如下:</p><p> 1、當井型為0.6Mt/a時:一水平前38a為一個采區(qū)生產(chǎn),布置二個高檔工作面,38a后需由兩個采區(qū)保證礦井產(chǎn)量,此時采區(qū)進入北部邊界采區(qū)和5號煤層及29—1b
45、煤層。排定的礦井年平均生產(chǎn)能力為0.6Mt/a。</p><p> 2、當井型為0.9Mt/a時:一水平前13.5a為一個采區(qū)生產(chǎn),布置一個薄煤機綜采工作面。之后由兩個采區(qū)三個高檔工作面生產(chǎn),約19.3a后進入南北兩翼邊界構造較復雜的塊段進行開采,排定的礦井年平均生產(chǎn)能力為0.9Mt/a。</p><p> 3、當井型為1.2Mt/a時:工作面裝備采用綜采機組及高檔普采,一水平前13.
46、5a為二個采區(qū)生產(chǎn),布置一個薄煤機綜采工作面、一個高檔普采工作面,排定的礦井生產(chǎn)能力為1.2Mt/a。13.5a后礦井生產(chǎn)采區(qū)個數(shù)仍為兩個,但由于此時已全部進入構造較為復雜的生產(chǎn)采區(qū),其生產(chǎn)能力下降到0.6Mt/a左右,需要接續(xù)一水平的下山采區(qū)以保證礦井生產(chǎn)能力。</p><p> 4、從上述一水平采區(qū)接續(xù)情況及達到礦井設計產(chǎn)量所需工作面?zhèn)€數(shù)和采區(qū)個數(shù)看,0.9Mt/a井型接續(xù)情況好于0.6Mt/a和1.2Mt
47、/a井型。0.9Mt/a井型采用薄煤機綜采設備,達到礦井設計產(chǎn)量僅需一個采區(qū)一個面,井巷工程少,建井工期短,生產(chǎn)效率高,達到礦井高產(chǎn)高效的要求。而0.6Mt/a和1.2Mt/a井型達到設計產(chǎn)量時,礦井初期即需投產(chǎn)1~2個采區(qū)及兩個工作面,尤其1.2Mt/a井型欲達到設計能力,初期較0.9Mt/a井型多需增加一個采區(qū)一個高檔工作面及相應的巷道工程量,造成礦井初期投資過大,建井工期過長及初期就需投產(chǎn)地質條件較復雜的南二采區(qū),同時由于進入地質
48、條件較復雜的南北邊界采區(qū)后,產(chǎn)量迅速下降,急需接續(xù)一水平下山采區(qū),而使礦井接續(xù)相對緊張。</p><p> 按礦井經(jīng)濟技術指標與井型關系進行分析</p><p> 為保證礦井形成可靠的生產(chǎn)能力,并迅速達產(chǎn),減少建井投資,縮短企業(yè)還貸時間,在生產(chǎn)技術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設計認為應優(yōu)先開采主力煤層,減少建井工程量。</p><p> 根據(jù)以上原則,設計對不同井型時的
49、技術經(jīng)濟指標進行比較,其結果見下表。</p><p> 不同井型時同時移交的采區(qū)個數(shù)及工作面裝備情況如下:</p><p> 1、0.6Mt/a井型時,移交南一上采區(qū),二個高檔普采工作面,12、16、18煤層為主力開采煤層。</p><p> 2、0.9Mt/a井型時,移交南一上采區(qū),一個薄煤機綜采工作面,12、16、18煤層為主力開采煤層。</p>
50、;<p> 3、1.2 Mt/a井型時,移交南一上和南二兩個采區(qū),南一上采區(qū)裝備一個薄煤機綜采工作面,南二采區(qū)裝備一個高檔普采工作面,12、16、18煤層為主力開采煤層。</p><p><b> 由上表可以看出:</b></p><p> 1、井巷工程萬噸掘進率及井巷工程總量,均以0.9Mt/a井型時為低。</p><p>
51、; 2、0.9Mt/a井型方案比較1.2 Mt/a井型方案節(jié)省建井工期20個月。</p><p> 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分析比較,設計認為0.9Mt/a井型方案具有投資少,經(jīng)濟效益高,建井工期短,采區(qū)接續(xù)容易,生產(chǎn)集中,管理方便等優(yōu)點,因此本設計推薦礦井生產(chǎn)能力仍0.9Mt/a。</p><p><b> 礦井及水平服務年限</b></p><
52、p> 按生產(chǎn)能力0.9Mt/a計算,儲量備用系數(shù)取1.4,則礦井和一水平上山部分(-450m以上)服務年限分別為90.6a和28.1a。</p><p><b> 井田開拓</b></p><p><b> 開拓方式</b></p><p><b> 本井田的特點是:</b></p
53、><p> 本井田浸透系地層上覆巨厚的第三系及第四系地層,其中第四系地層為142~157m,巖性主要由各粒級的砂巖組成,且富含水;第三系地層為0~50m,據(jù)此,井筒需采用特殊鑿井方法進行施工。</p><p> 井田內(nèi)共有13個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層,煤層層數(shù)多,層間距較大,且多為薄煤層。</p><p> 地勢平坦,煤層埋藏深度150m左右,井田面積大(南北走向長平
54、均7.0km,東西傾斜寬平均4.0km,井田面積平均28.0km2)。</p><p> 井下沿走向劃分采區(qū)的塊段較少。</p><p> 根據(jù)上述特點,設計確定本礦井采用立井、多水平、集中大巷、分區(qū)石門開拓方式。</p><p> 井口及工業(yè)場地位置選擇</p><p> 根據(jù)礦井地形、地貌、沖積層厚度,資源賦存條件等特點,結合首采
55、區(qū)位置的確定和壓煤情況,設計在總結國內(nèi)煤礦設計的先進經(jīng)驗的基礎上,認真貫徹《煤炭設計改革的若干規(guī)定》的有關要求,在對井口及工業(yè)場地位置選擇時,必須充分考慮在礦井建設時達到“以煤養(yǎng)煤,滾動發(fā)展”的目的,以適應社會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需要。</p><p> 采區(qū)劃分及首采區(qū)位置的確定</p><p> 1、從構造上看,井田內(nèi)共有26條斷層,除由F7派生的第5勘探線處較大的褶曲外,總體為一走向近
56、南北,向西傾斜的單斜構造,且分別由F8、F24兩組斷層將井田沿煤層走向劃分成三大自然塊段,形成自然構造境界的三大采區(qū)。但考慮第6勘探線以南褶曲較大,煤層傾角局部變?yōu)?0°以上,且斷層較多,故將其作為單獨采區(qū),即總體上形成四大采區(qū)。</p><p> 2、從煤層分布看,根據(jù)前述煤層群的劃分及主采層的分析,將中層群劃分成上下兩個煤層組進行開采。其中,上層組由9~18號煤層組成,下層組由20~26號煤層組成
57、,但由于南北兩邊界采區(qū)局部不可采煤層缺失較多,故不分層組。因此,一水平-450m以上共劃分六個采區(qū),即南一上采區(qū)、南一下采區(qū)、北一上采區(qū)、北一下采區(qū)、南二采區(qū)、北二采區(qū),見礦井開拓平面布置圖。</p><p> 3、從構造復雜程度分析,南一上采區(qū)、北一上采區(qū)相對斷層少,構造簡單,勘探程度較高,構造控制較可靠,而且高級儲量主要集中在這兩個塊段中,為首采區(qū)的首選塊段,但北一上采區(qū)走向較短(1000m),可采儲量較少
58、(約4.806Mt),而南一上采區(qū)走向長度約2000m,設計可采儲量約6.843Mt。</p><p> 4、根據(jù)地質報告,本井田8~12勘探線間的煤層露頭處第三系地層缺失形成“天窗”,其“天窗”位置恰在南一上采區(qū)及北一上采區(qū)的上方,即該兩個采區(qū)都在“天窗”下開采。因此,無論選擇兩個采區(qū)中的哪個采區(qū)作為首采區(qū),均回避不了“天窗”下采煤的問題。</p><p> 實際上,只要按著“三下”
59、開采規(guī)程留有足夠的防水煤柱,并采取科學有效的防范措施,完全可以達到在“天窗”下安全生產(chǎn)的目的。</p><p> 綜上所述,設計確定南一上采區(qū)作為本礦井初期投產(chǎn)的首采區(qū)。</p><p> (二)井口及工業(yè)場地位置的選擇</p><p> 按礦井井口及場地位置選擇的一般原則,結合首采區(qū)位置,在充分總結國內(nèi)先進煤礦設計經(jīng)驗的基礎上,對本礦井井口及工業(yè)場地位置的選
60、擇提出了兩個方案,現(xiàn)分述如下:</p><p> ?、穹桨福壕谖恢迷O在F8斷層南側,9號勘探線202號孔以南250m處,工業(yè)場地內(nèi)設主、副井兩個立井井筒,另在8號勘探線水11—1號孔附近設一個回風立井。井底車場位于一水平-450m標高,初期主、副井掘至車場水平,然后通過-450M總石門與首采區(qū)聯(lián)絡。礦井初期移交采區(qū)為南一上采區(qū),一個薄煤機比綜采工作面,井下采用集中大巷,分區(qū)石門開拓。</p>&l
61、t;p><b> ?、蚍桨浮?lt;/b></p><p> 主井井口位置設在8號勘探線水11—1號孔與434號孔之間,距水11—1號孔約210m處的煤層露頭處。工業(yè)場地內(nèi)設主、副井兩個立井井筒,其中主井除擔負提煤外,還兼作主要回風井。礦井初期在-190m水平設一輔助運輸車場,兩條立井均掘至-190m井底車場水平,然后通過暗斜井與一水平-450m井底車場聯(lián)系。初期-450井底車場僅布置水泵
62、房、變電所及水倉和井下火藥庫硐室,2號井底煤倉、3噸側底卸式礦車卸載站等工程可在一建設。</p><p> 井 口 位 置 方 案 比 較 表</p><p> 本方案初期移交采區(qū)位置及工作面?zhèn)€數(shù)與Ⅰ方案相同,井下開拓方式仍采用集中大巷,分區(qū)石門開拓。</p><p> 現(xiàn)根據(jù)本井田特點,對上述兩個方案進行比選:</p><
63、;p> 一)Ⅰ方案井口位置基本位于井田中央,而Ⅱ方案則將一對立井由井田中央移至Ⅰ方案風井附近,用箕斗井兼作回風井,減少了一條長231.4m的特鑿風井,且由于Ⅱ方案將立井車場水平由-450m標高移至-190m標高,使主、副井井筒長度又減少了540m,全礦井累計減少井筒長度771.4m,減少投資約3100萬元。</p><p> 二)由于Ⅱ方案工業(yè)場地位于煤層淺部露頭附近,相應減少場外公路2.71km,減少
64、鐵路專用線1.15km,減少供電線路3.6km,減少礦井占地29.8ha,這幾項共減少投資約1500萬元。</p><p> 三)由于Ⅱ方案的暗斜井基本位于投產(chǎn)采區(qū)的中部,設計利用暗斜井兼作首采區(qū)的上山巷道,減少了采區(qū)工程量,另外,Ⅱ方案雖然在-190m標高增加了一個輔助運輸車場,但由于-450m水平井底車場在礦井移交時只需將水泵房、變電所、水倉等部分工程建成,而2號井底煤倉、3t底側卸式礦車卸載站等井底車場工
65、程可延至礦井投產(chǎn)后再進行建設,使該部分投資后延,實現(xiàn)邊采邊建,達到“自我造血,以煤養(yǎng)煤,滾動發(fā)展”的目的。</p><p> 四)Ⅱ方案由于首采區(qū)煤流向上運輸,煤流順暢,避免了反向運輸,減少了井下運營費。但在首采區(qū)開采結束后,一水平其它采區(qū)開采時,則增加了一段暗斜井運輸環(huán)節(jié),而在二水平開采時,則增加了二段暗斜井運輸環(huán)節(jié),使礦井后期井下運營費用增加,這也是本方案最突出的缺點。但如將礦井后期每年增加的運營費與本方案
66、初期節(jié)省的投資利息比,則礦井后期井下運營費用遠小于Ⅱ方案初期節(jié)省的投資利息。并且Ⅱ方案初期首采區(qū)生產(chǎn)時,由于煤流向上運輸,無反向運輸環(huán)節(jié),因此,初期井下運營費用較Ⅰ方案少。</p><p> 五)Ⅱ方案礦井工業(yè)場地位于煤層露頭處,需留設的保護煤柱較Ⅰ方案小。</p><p> 六)經(jīng)計算,Ⅰ方案主、副井提升設備均需采用多繩摩擦輪提升,地面建筑物采用鋼筋混凝土外箱內(nèi)框結構形式井塔,且主井
67、需裝備一對9t箕斗,副井裝備一對雙層四車罐籠。而Ⅱ方案由于井筒長度減少,主、副井提升設備只需采用單繩纏繞式提升機,主井裝備一對6t箕斗,副井裝備一對單層雙車罐籠,地面建筑物采用鋼井架。因此,從主、副井提升設施及裝備看,Ⅰ方案投資較Ⅱ方案節(jié)約540萬元。</p><p> 七)Ⅰ方案由于井口位置基本處于井田中部,后期二水平開拓將主、副井直接延深至二水平-700m標高,井下煤炭、人員、材料、矸石等可由-700m水平
68、直接提至地面,井下運輸環(huán)節(jié)少,系統(tǒng)簡單,且礦井后期通風容易。而Ⅱ方案因立井與二水平之間的聯(lián)絡增加一段暗斜井運輸環(huán)節(jié),井下運輸環(huán)節(jié)明顯增多,井下煤炭、矸石、材料、人員等提升需多段接力,礦車在井下運行時間長,系統(tǒng)可靠性相對下降。另外暗斜井通風阻力較立井通風阻力大,帶來礦井后期通風較困難。</p><p> 八)Ⅱ方案由于立井井筒長度縮短,其建井工期較Ⅰ方案減少8個月。通過上述對方案的綜合比選,設計認為:Ⅱ方案雖然后
69、期運輸環(huán)節(jié)較多,生產(chǎn)成本有所增加,其初期投資較Ⅰ方案大幅度減少。全礦井靜態(tài)投資累計減少約10763.56萬元,且建井工期也較Ⅰ方案少8個月。故設計采用Ⅱ方案的井口位置。</p><p><b> 井下開拓巷道布置</b></p><p> 按上述確定的井筒及工業(yè)場地位置方案,設計在綜合考慮井上下總體布置及其相互影響的基礎上,并結合地面工業(yè)場地平面布置及井下-190
70、m井底車場布置,對井下開拓巷道布置提出了二個方案:</p><p> ?、穹桨福涸?號勘探線的水11―1號孔與343號孔之間開鑿主、副立井,當副立井掘至-190m水平后,形成輔助運輸車場。利用-190m水平前石門作為副井存車線,副井出車方位基本與8號勘探線平行,即241°,井下進出車采用繞道自滑車場形式,車場與首采區(qū)軌道上山通過-190m軌道石門聯(lián)系。采區(qū)上山方位與副井出車方位相同。在層位上采區(qū)軌道上山
71、基本沿16號煤層底板之下約10m的巖石中布置,傾角15°;采區(qū)運輸機上山則以傾角14°15´布置于17與18號煤層之間的巖石中,由-190井底車場井底一號煤倉上口直達-450m井底車場煤倉;采區(qū)回風上山則沿16號煤層布置,其回風通過-190m回風石門與主井相連,主井兼作礦井的主要回風井,其井底撒煤通過設在主井底的溜道,溜到-250m石門后裝入礦車。對于后期二水平開拓,設計確定在7號勘探線的53與54號孔之間
72、另開鑿一副立井,承擔二水平矸石、材料等運輸,并兼作后期的主要進風井,其主運輸則仍采用二段皮帶暗斜井通過-450m水平的二號井底煤倉進入主斜井皮帶。</p><p> Ⅱ方案:井口位置及初期開拓巷道基本與Ⅰ方案相同,但設計在綜合考慮地面工業(yè)場地布置的基礎上,對副井井下出車方位角和-190m井底車場形式進行了調整,其副井出車方位角161°,-190m井底車場采用盡頭折返式布置方式,-190m井底車場調車及
73、-190m軌道石門運輸均采用防爆內(nèi)燃機車牽引1t礦車的運輸方式。各上山方位、層位、坡度與Ⅰ方案相同,但為適應主、副井提升方位角的變化,各暗斜井筒的平面位置與Ⅰ方案有所不同,主要變化為主斜井由在回風斜井的內(nèi)側,調到回風井的外側。主井底撒煤處理系統(tǒng)與Ⅰ方案方式相同。</p><p> 對于礦井后期二水平開拓,則采用二段暗斜井開拓方式。</p><p> 兩方案后期水平大巷布置相同。<
74、/p><p> 現(xiàn)對上述兩方案作如下分析比較:</p><p><b> ?、穹桨福?lt;/b></p><p><b> 優(yōu)點:</b></p><p> 1、選用-190m水平前石門作為副井存車線,副井進出車方向與前石門相同,車場順暢,石門工程量少。</p><p> 2
75、、副井進出車采用繞道自滑車場方式,其車場線路工程量較Ⅱ方案少265m。</p><p> 3、后期二水平開拓另打一副立井,輔助提升環(huán)節(jié)少,提升能力大,通風較容易。</p><p><b> 缺點:</b></p><p> 1、因井下進出車方位與地面進場方向垂直,致使地面工業(yè)場地布置較困難,場地布局分區(qū)不太明確。另外,副井絞車房因工藝布置
76、及場地限制,需采用架空式,基礎采用鋼筋混凝土柱,加大了土建工程投資。</p><p> 2、副井輔助運輸車場采用繞道自滑方式、人力輔助調車,勞動強度大,車場通過能力小,安全可靠性低。同時因副井下放、上提礦車的種類及載重量各有不同,車場空重車線路坡度設計很難同時滿足各種礦車自滑調車的要求。</p><p> 3、礦井后期二水平開拓另開鑿一副立井,采用多繩摩擦輪提升機提升。由于在井田中央增
77、設副井工業(yè)場地及相應的工業(yè)建筑并相應須從礦井工業(yè)場地延伸公路、電力、供排水管線,造成礦井占地及壓煤量增加,使礦井后期投資大,地面工業(yè)場地分散,管理復雜。</p><p><b> Ⅱ方案:</b></p><p><b> 優(yōu)點:</b></p><p> 1、井下進出車方位與地面進場方向平行,有利于地面工業(yè)場地布置
78、,工業(yè)場地平面分區(qū)較明顯、清楚,布局較合理。</p><p> 2、井下-190m輔助運輸車場采用內(nèi)燃機車運輸,運行可靠,安全性好,工人勞動強度小,車場通過能力大。</p><p> 3、后期二水平開拓采用二段暗斜井,工業(yè)場地集中,煤柱損失小,投資少,管理方便,經(jīng)濟效益好。</p><p><b> 缺點:</b></p>
79、<p> 1、-190m井底車場工程量相對較大,較Ⅰ方案多265m。</p><p> 2、后期二水平開拓由于采用二段暗斜井方式,井下形成兩段提升,增加了主、輔提升環(huán)節(jié),井下運營費用高,由于風路長,礦井后期通風阻力較大。</p><p> 綜上所述,設計認為Ⅱ方案具有初期井巷工程量小,初期投資少等優(yōu)點,且后期不開鑿副立井,工業(yè)場地集中,管理方便,雖然后期通風阻力較大,但目前
80、通風機性能完全可滿足通風需要,因此設計推薦Ⅱ方案。</p><p><b> 水平劃分及標高</b></p><p> 開采上限及回風水平標高的確定</p><p> 根據(jù)可采煤層風氧化帶及防水安全煤巖柱留設高度計算結果,暫定本礦井各煤層開采上限即回風水平標高為-180m,待礦井建設后可視實見圍巖條件及涌水情況作適當調整。但根據(jù)東榮二、三
81、礦回風大巷實見圍巖條件較差及涌水量較大的實際情況,為更保險起見,設計將首采區(qū)回風水平標高降至-190m,同時也為探明實際地質及水文情況,為后續(xù)開采提供有力的依據(jù)。</p><p><b> 運輸水平標高的確定</b></p><p> 本井田呈一單斜構造,各煤層傾角為15~25°,井田開采下部邊界標高為-900m,從開采上限至井田下部邊界垂高725m,因
82、此礦井至少應以二個水平開采。</p><p> 根據(jù)本井田的煤層賦存條件及儲量分布情況,設計對各運輸水平標高的確定提出了兩個方案,分述如下:</p><p> ?、穹桨?第一水平運輸巷道確定在-450m標高,垂高275m,一水平各采區(qū)全部采區(qū)上山開采;第二水平運輸巷道布置于-700m標高,垂高250m,二水平-700m以上采區(qū)全部采用上山開采,-700m~-900m的煤層利用-700m水
83、平運輸巷實行下山開采。</p><p> Ⅱ方案:第一運輸水平運輸巷道確定在-450m標高,實行上、下山開采,其中-450m以上煤層為上山開采,-450m ~-700m的煤層實行下山開采;第二運輸水平確定在-700m標高, -700m~-900m的煤層實行下山開采。</p><p> 經(jīng)比較認為,Ⅱ方案使一水平增加開采年限約40.1a,有利于礦井一水平的長期穩(wěn)產(chǎn)高產(chǎn),并可滯后掘進二水平
84、單間斜井。因此,設計采用Ⅱ方案。</p><p> 對于第一運輸水平標高的確定,設計也曾提出兩個方案。第Ⅰ方案運輸水平在-450m標高;第Ⅱ方案運輸水平在-550m標高。以技術經(jīng)濟比較認為:</p><p> 1、Ⅰ方案在-450m以上各采區(qū)長達1050m,傾角15~20°,軌道上山提升設備選用2.5m絞車,可滿足設計要求。如選用第Ⅱ方案,則因采區(qū)斜長達1240m,現(xiàn)有提升設
85、備選型困難,無法滿足設計要求。</p><p> 2、Ⅱ方案較Ⅰ方案增加工業(yè)儲量13.945Mt,增加可采儲量9.067Mt,但初期增加單間斜井工程量550m,建井工期延長2.5個月。</p><p> 綜上所述,設計確定本礦井以兩個水平開采,第一運輸水平標高設-450m,實行上、下山開采;第二運輸水平標高確定在-700m,實行下山開采。</p><p><
86、;b> 大巷布置</b></p><p><b> 主要運輸巷道布置</b></p><p> 根據(jù)本井田的煤層賦存條件,井田內(nèi)14個可采煤層中共分上、中、下三個層群。其中,中層群含12個可采煤層,而上、下層群只有5號及29-1b號兩層煤,并且與中層群層間距平均在150m左右,初期可不予考慮。因此,設計主要對中層群的煤層分組情況進行了分析。&l
87、t;/p><p> 從中層群各煤層間距變化情況看,其主力開采煤層16號與18號層間距和18與20號層間距均為40~50m左右,煤層間距相差不大。因此,設計對中層群煤層分組主要從采區(qū)服務年限合理的角度來考慮,將9~18號層作為上層組,20~26號作為下層組。</p><p> 鑒于上述煤層分組情況,設計對主要運輸大巷布置方式曾提出集中大巷分區(qū)石門布置和集中石門分組大巷布置兩個方案。經(jīng)分析,一
88、水平-450m以上劃分6個采區(qū),其中南二和北二采區(qū)沒有分層組劃分,只有南一和北一分上下層組劃分采區(qū)。因此,采用集中大巷分區(qū)石門布置較集中石門分組大巷布置可節(jié)省565m巷道。通過上述分析比較,設計采用集中大巷分區(qū)石門布置方式,其南翼-450m主運巷沿18號煤層布置,北翼-450m主運巷沿16號煤層布置.</p><p><b> 回風水平巷道布置</b></p><p&g
89、t; 根據(jù)前述回風水平標高確定,設計為減少巷道壓煤,回風巷主要沿26號煤層-175m標高布置。但首采區(qū)回風石門則穿層布置,其底板標高為-190m。</p><p> 采區(qū)劃分、采區(qū)儲量及開采順序</p><p><b> 采區(qū)劃分及采區(qū)儲量</b></p><p> 采區(qū)劃分已在井口位置選擇章節(jié)中論述,其一水平-450m以上共劃分六個采
90、區(qū),即南一上采區(qū)、南一下采區(qū)、北一上采區(qū)、北一下采區(qū)、南二采區(qū)及北二采區(qū)。礦井初期移交一個采區(qū),即南一上采區(qū)。</p><p> 以上采區(qū)劃分均針對中層群煤層而言,對于上層群5號煤層和下層群29-1b號煤層,在一水平-450m范圍內(nèi)只有個別塊段經(jīng)濟可采儲量較大,因此,設計暫按殘采考慮。</p><p><b> 采區(qū)接續(xù)</b></p><p&
91、gt; 本礦井煤層間距較大,開采煤層薄,經(jīng)計算,對于煤層間距為40m左右的薄煤層,其下層煤開采對上層煤影響不大,不存在壓茬關系,但設計對采區(qū)接續(xù)關系盡量不采取上行開采方式,因此,設計對采區(qū)接續(xù)原為:</p><p> 井田內(nèi)沿走向開采順序是前進式,沿傾斜方向正常順序為先上層組,后下層組。</p><p> 采 區(qū) 儲 量 及 服 務 年 限 匯 總 表</p><
92、p> 注:此表中未包括5號層和29-1b層儲量</p><p><b> 采順序</b></p><p> 開采順序為采區(qū)前進式,采區(qū)內(nèi)工作面采用后退式,沿煤層傾斜方向自上而下開采。</p><p><b> 井筒</b></p><p> 井筒布置、裝備及用途</p>
93、<p> 本礦井移交生產(chǎn)時共開鑿五條井筒,其中有兩條通達地表的立井,三條為暗斜井。</p><p><b> 1、主井</b></p><p> 主井裝備一對6t單繩箕斗,采用鋼絲繩罐道,并裝備玻璃鋼梯子間。井筒凈直徑5.5m,擔負提煤及回風,并兼作礦井的安全出口。</p><p><b> 2、副井</b&
94、gt;</p><p> 副井布置一對1t礦車單層雙車單繩罐籠,井筒裝備為整體軋制冷彎方管罐道和罐道梁,罐道梁采用樹脂錨桿支腿、托架固定。井筒內(nèi)敷設排水管、壓風管及消防灑水管路等。井筒凈直徑6.5m,擔負提矸、上下人員、運送設施材料及進風,并裝備玻璃鋼梯子間,作為礦井的另一個安全出口。</p><p><b> 3、主斜井(運上)</b></p>&
95、lt;p> 主斜井位于8號勘探線以北約50m且基本平行于8號勘探線布置,傾角14°15ˊ,提升總斜長1390m,鋪設1.0m寬鋼絲繩芯膠帶輸送機,擔負提煤任務,其凈斷面10.1m2。</p><p><b> 4、副斜井(軌上)</b></p><p> 位于斜井南側,下主斜井平行布置,間距50m,傾角15°,提升總斜長1005m,凈斷
96、面12.2m2,設單鉤串車提升矸石、物料、設備等,并作為主要進風井。</p><p> 5、回風斜井(回上)</p><p> 位于主斜井南側,與主斜井平行布置,間距20m,與副斜井間距30m,凈斷面12.8m2,斜長950m,為礦井主要回風井。</p><p><b> 井壁結構</b></p><p> 根據(jù)
97、井檢孔資料,主、副立井皆需穿過約150m深的三、四系地層,其中,第四系地層除于100~145m段間隔夾有3~5層0.2~2.2m厚的粘土層外,其余均由各粒級松散礫巖組成,單位涌水量為13.61~17.021L/s·m,遠大于原地質報告提供的主副井附近砂抽5號孔的單位涌水量,因此屬于極豐富含水層;主井第三系地層厚度約5.6m,副井第三系地層厚度約12.4m,巖性主要為泥巖,隔水性良好,這與原地質報告所述2~8勘探線間煤層露頭部分
98、第三系缺失情況有出入,因此不排除存在零星第三系地層的可能性;第三系地層以下為14.05~32.2m的基巖風氧化帶,裂隙較發(fā)育,巖石較破碎,單位涌水量一般為0.018~0.318L/s·m,與原地質報告基本相符,因此屬于小到中等含水層。</p><p> 根據(jù)上述分析,結合國內(nèi)深厚表土層鑿井經(jīng)驗,并參照東榮二、三礦井筒施工方法,確定兩立井均采用凍結法施工,且采用全長凍結。</p><
99、p> 經(jīng)方案比較,確定凍結段井壁結構采用雙層鋼筋砼瀝青板夾層外包泡塑復合結構型式,并根據(jù)井深、凍結壓力、水土壓力及附加豎向壓力綜合計算分析,將凍結段分成三段,且在各段的分界處設置可壓縮層;基巖段則采用普通鑿井法施工,單層砼井壁結構。</p><p><b> 井底車場及硐室</b></p><p> 根據(jù)井田開拓布置,設計于-450m設置一水平井底車場,并
100、于-190m設置副井輔助車場。經(jīng)核算,煤列車由15輛3t底側卸式礦車組成,矸石列車由25輛1t固定式礦車組成,其空、重車線長度按1列車長設計。-190m水平井底車場采用防爆內(nèi)燃機車牽引1t礦車,后期-450m水平井底車場的3t及1t礦車均由10t架線電機車牽引。</p><p><b> 一、井底車場型式</b></p><p> (一)-450m水平井底車場&l
101、t;/p><p> 1、根據(jù)本礦井確定的開拓布置和生產(chǎn)能力,設計結合主斜井、副斜井和回風斜井之間的相互關系,車場與-450m石門的聯(lián)接方位,以及掘進煤在采區(qū)處理的原則,對-450m水平井底車場進行方案比選后,確定采用梭式車場,該車場設有3t底側卸式礦車調車線及副井調車線,兩條線路互為獨立,使主運輸與矸石、材料的輔助運輸互不干擾,車場布置簡單,線路暢通,工程量小,車場通過能力大。</p><p&g
102、t; 2、井底車場通過能力</p><p> 該井底車場運輸方式為10t架線電機車牽引3t底側卸式及1t固定式礦車運輸,因礦井主要為薄煤層開采,掘進煤較少,故設計采用采區(qū)內(nèi)處理方式。因此,該車場主要擔負原煤及材料,掘進矸石的運輸任務。</p><p> 根據(jù)礦井生產(chǎn)能力及矸石采出比例,以及所選的電機車牽引能力,經(jīng)計算:一列煤車由16輛3t底側卸式礦車組成;一列矸石車由25輛1t固定式
103、礦車組成。</p><p> 井底車場通過能力按南、北兩翼大巷來車進行計算,車場內(nèi)設調度機車,煤列車采用雙機牽引通過礦車卸站。根據(jù)調度圖表,井底車場每一調度循環(huán)南、北兩翼各進場1列煤車和1列矸石車,可滿足礦井生產(chǎn)能力需要。由于北翼矸石列車運行時間長,為保證井底車場通過能力計算可靠,調度圖表中采用北翼矸石列車進場時的運行時間進行計算。其調度循環(huán)時間為10.23min。</p><p>
104、井底車場通過能力計算:</p><p> N=0.252Q/1.15T</p><p> 式中:N——井底車場通過能力,Mt/a</p><p> Q——每一循環(huán)進入車場的所有煤列車的凈載煤量,t</p><p> 0.252及1.15—分別為單位換算系數(shù)及運輸不均衡系數(shù)</p><p> 經(jīng)計算,井底車場通
105、過能力N煤=2.56Mt/a,通過能力富裕系數(shù)為2.84。</p><p> ?。ǘ?190m水平井底車場</p><p> 本車場僅作為副井輔助運輸車場,力求簡單方便、工程量省,經(jīng)方案比較,采用盡頭折返式布置方式,車場調車及-190m軌道石門輔助運輸均采用防爆內(nèi)燃機車牽引1t礦車運輸方式,運行可靠、安全性好。</p><p><b> 井底車場硐室
106、</b></p><p> 箕斗裝載硐室及裝載皮帶機巷</p><p><b> 箕斗裝載硐室</b></p><p> 根據(jù)主井井檢孔資料,箕斗裝載硐室處的圍巖為中砂巖、細砂巖或粉細砂巖互層,設計硐室采用矩形斷面鋼筋砼支護,凈寬8.0m,凈高12.27m,支護厚度500mm。硐室內(nèi)布置兩套ZLQ-6型箕斗裝載設備。</
107、p><p><b> 裝載皮帶機巷</b></p><p> 巷道用凈寬5.8m,凈高4.0m,的三心拱型斷面,錨噴支護,支護厚度為120m。巷道內(nèi)布置兩臺帶寬1.0m的TD75型膠帶輸送機。</p><p><b> 井底煤倉</b></p><p> 根據(jù)井田開拓布置,設計于-190m井底車
108、場及-450m井底車場分別設置一號井底煤倉和二號井底煤倉,兩煤倉均選用立式圓形筒倉,煤倉凈直徑8.0m,容積800t,采用砼支護,支護厚度500mm。</p><p> 副井井筒與井底車場連接處</p><p> 根據(jù)井底操車設備布置及運送長材等要求,設計硐室凈寬5.0m,最大凈高5.61m。由井筒檢查孔提供的資料,硐室處的圍巖為中、粗砂巖及互層,則硐室支護方式采用砼碹,支護厚度350
109、~600mm。</p><p> 主排水泵房硐室及水倉</p><p> 主排水泵房硐室設在-450m井底車場,凈寬4.3m,凈高5.65m,長度為36.5m。硐室內(nèi)設有PJ150×9型水泵5臺,采用半園拱型斷面砼碹支護,支護厚度350mm。</p><p> 本礦井正常涌水量462m3/h的井筒淋水量,則水倉計算涌水量為487m3/h,計算有效總容
110、量為3896m3。設計水倉凈斷面為6.5m2,總長度623.7m,有效容量4054m3。水倉內(nèi)鋪設15kg/m鋼軌,水倉清理方式為機械清理。</p><p><b> 主變電所</b></p><p> 主變電所設在-450m井底車場,與主排水泵房聯(lián)合布置。其硐室凈寬4.0m,凈高4.1m,總長度為45.0m。采用砼碹支護,支護厚度350mm。</p>
111、<p><b> 其它硐室</b></p><p> 根據(jù)需要,于-190m及-450m井底車場,分別設有等候室,醫(yī)療室、工具室、消防材料庫、電機車修理間、-190m變電所及火藥庫等硐室。</p><p><b> 大巷運輸及設備</b></p><p> 第一節(jié) 運輸方式的選則</p>
112、;<p> 根據(jù)礦井開拓布置及水平井底車場形式,設計確定初期首采區(qū)煤炭主運輸通過主斜井鋼絲繩芯膠帶機直接運至-190m,水平車場上部一號井底煤倉,其輔助運輸通過-190m軌道石門直接與-190m輔助井底車場聯(lián)系,車場調車和石門運輸均采用防爆內(nèi)燃機車牽引1t礦車運輸方式,該方式具有系統(tǒng)可靠,安全性好的特點。</p><p> 對于后期-450m水平運輸方式,因后期兩翼大巷不易取直,且分區(qū)石門與集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畢業(yè)設計----礦井設計
- 礦井通風系統(tǒng)畢業(yè)設計 (2)
- 礦井設計畢業(yè)設計
- 礦井設計畢業(yè)設計
- 礦井畢業(yè)設計
- 礦井畢業(yè)設計
- 礦井畢業(yè)設計
- 礦井提升機畢業(yè)設計 (2)
- 畢業(yè)設計 ---礦井通風設計
- 畢業(yè)設計—礦井通風設計
- 畢業(yè)設計--礦井開采設計
- 畢業(yè)設計-礦井通風設計
- 礦井提升畢業(yè)設計
- 煤礦礦井畢業(yè)設計
- 礦井通風畢業(yè)設計
- 畢業(yè)設計---礦井通風系統(tǒng)設計
- 礦井通風系統(tǒng)設計--畢業(yè)設計
- 畢業(yè)設計-礦井初步設計
- 畢業(yè)設計--礦井井下貫通設計
- 畢業(yè)設計論文 礦井通風設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