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境保護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教案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b>  課程說明</b></p><p><b>  課程性質和主要內容</b></p><p>  本課程是環(huán)境科學專業(yè)的一門專業(yè)必修課,也是全校共選課。該課程介紹了當代資源和環(huán)境的一些基本問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本理論及實踐途徑,闡述了環(huán)境保護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系,以及環(huán)境保護的主要途徑和方法。</p><

2、p><b>  教學目標 </b></p><p>  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主要使學生對地球生態(tài)環(huán)境、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當代資源與環(huán)境問題有較為清晰的認識。對可持續(xù)發(fā)展思想的起源、內涵和特征,以及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的實施途徑等有較為系統地了解。教學重點是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本理論,教學難點是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的實施途徑,即可持續(xù)發(fā)展指標體系的建立和關于改進發(fā)展指標的新思路等。</p>

3、<p><b>  教材:</b></p><p>  《環(huán)境保護與可持續(xù)發(fā)展》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p><p>  主編:錢易、唐孝炎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7月第一版 </p><p><b>  主要參考書:</b></p><p>  《環(huán)境與可持續(xù)發(fā)展》 奚旦立

4、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p><p>  《可持續(xù)發(fā)展引論》 葉文虎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p><p>  《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報告》(2000年—2004年)中科院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組 科學出版社 </p><p>  《環(huán)境學導論》 何強等編著 清華大學出版社</p><p><b>  引 言</b&

5、gt;</p><p>  由于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世界經濟的迅猛發(fā)展,人類社會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許多先人的夢想已經或正在逐步變成現實。這是很令人歡欣鼓舞的。但人類在20世紀中葉開始了一場新的覺醒,那就是對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問題的認識。殘酷的現實告訴人們,人類經濟水平的提高和物質享受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犧牲環(huán)境與資源換取得來。環(huán)境污染、生態(tài)破壞、資源短缺、酸雨蔓延、全球氣候變化、臭氧層出現空洞等,正是由于人

6、類在發(fā)展中對自然環(huán)境采取了不公正、不友好的態(tài)度和做法的結果。而環(huán)境與資源作為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保障,正通過上述種種問題對人類進行著報復??梢院敛豢鋸埖卣f,人類正遭受著嚴重環(huán)境問題的威脅和危害。這種威脅和危害關系到當今人類的健康、生存與發(fā)展,更危及地球的命運和人類的前途。</p><p>  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是當今人類所面臨的重要問題,堅持可持續(xù)發(fā)展觀是中國的基本國策。只有當其基本思想和概念為人類都了解和掌握時,

7、人類才能保護好環(huán)境,并保證自身的持續(xù)發(fā)展。</p><p>  為了保護環(huán)境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起根本作用也是最迫切需要的,是全人類的覺醒和一致行動。從高層的決策人物到普通的老百姓,從各行業(yè)到社會各界,無一例外地與環(huán)境問題密切相關,并對環(huán)境保護起重要作用。尤其是青年的下一代,他們將是未來世界的主人,他們的意識、倫理、知識、信念,都將極大程度地決定世界的未來。</p><p><b&g

8、t;  地球環(huán)境與生態(tài)系統</b></p><p>  第一章 地球環(huán)境的基本特征</p><p>  第一節(jié) 地球環(huán)境的圈層構造</p><p>  一、地球環(huán)境及其組成</p><p><b> ?。ㄒ唬┦裁词黔h(huán)境?</b></p><p>  環(huán)境是相對于中心事物而言的,與某

9、一中心事物有關的事物,就是這個中心事物的環(huán)境。</p><p>  環(huán)境科學研究的環(huán)境,是以人類為主體的外部世界,即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物質條件的綜合體。</p><p><b>  (二)環(huán)境的分類</b></p><p> ?。ㄈ┉h(huán)境問題與環(huán)境科學的發(fā)展</p><p><b>  1、環(huán)境問題的分類&l

10、t;/b></p><p>  環(huán)境問題是指人類為其自身生存和發(fā)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過程中,對自然環(huán)境造成的破壞和污染,以及由此產生的危害人類生存和社會發(fā)展的各種不利效應。</p><p>  自然災害問題(第一環(huán)境題) </p><p>  人為環(huán)境問題(第二環(huán)境問題):(1)環(huán)境污染;(2)生態(tài)破壞</p><p><b&g

11、t;  2、環(huán)境問題的產生</b></p><p>  (1)隨著人口的增加,人類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強,生態(tài)問題開始出現。</p><p>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工業(yè)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環(huán)境污染也隨之出現。</p><p>  二、地球環(huán)境的獨特性</p><p>  地球的現狀是生命參與地質歷史過程的結果,地球現在的狀

12、態(tài)也是靠生命活動調節(jié)、控制和維持的。</p><p>  第二節(jié) 人類與地球各圈層的關系</p><p><b>  一、人類與大氣圈</b></p><p><b>  二、人類與水圈</b></p><p><b>  三、人類與土壤圈</b></p>&l

13、t;p><b>  四、人類與巖石圈</b></p><p><b>  五、人類與生物圈</b></p><p>  第二章 生態(tài)系統</p><p>  第一節(jié) 生態(tài)系統的基本概念</p><p>  生態(tài)系統是一定空間內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組成的一個生態(tài)學功能單位。</p&

14、gt;<p>  一、生態(tài)系統的組成、結構和類型</p><p><b>  1、生態(tài)系統的組成</b></p><p><b>  2、生態(tài)系統的類型</b></p><p><b>  二、食物鏈和食物網</b></p><p>  三、營養(yǎng)級和生態(tài)金字塔&l

15、t;/p><p><b>  四、生態(tài)系統的功能</b></p><p><b> ?。ㄒ唬┠芰苛鲃?lt;/b></p><p><b> ?。ǘ┪镔|循環(huán)</b></p><p><b>  1、碳循環(huán)</b></p><p><b

16、>  2、氮循環(huán)</b></p><p><b>  3、硫循環(huán)</b></p><p><b>  4、磷循環(huán)</b></p><p><b> ?。ㄈ┬畔鬟f</b></p><p><b>  1、物理信息</b></p&g

17、t;<p><b>  2、化學信息</b></p><p><b>  3、營養(yǎng)信息</b></p><p><b>  4、行為信息</b></p><p>  第二節(jié) 生態(tài)平衡及其破壞</p><p>  生態(tài)破壞主要表現為:水土流失;沙漠化、荒漠化;森

18、林銳減;草場退化、土地退化;湖泊的富營養(yǎng)化;生物多樣性的減少。</p><p>  生態(tài)平衡的破壞往往出自人類的貪欲與無知,過分地向自然索取,或對生態(tài)系統的復雜機理知之甚少而貿然采取行動。</p><p>  第三章 人口與資源 第一節(jié) 世界人口發(fā)展情況</p><p><b>  一、人口與人口過程</b></p><p

19、>  人口是生活在特定社會、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數量和質量,并在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中同各種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組成復雜關系的人的總稱。</p><p>  人口自然增長率與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系是:</p><p>  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p><p>  指數增長:指在一段時期內,人口數量以固定百分率增長。</p><p>  倍增

20、期:表示在固定增長率下,人口增長一倍所需的時間。</p><p>  其計算公式為:Td=0.7/r</p><p>  Td —倍增期; r—年增長率</p><p>  ??二、世界人口發(fā)展狀況</p><p><b>  ?(一)發(fā)展趨勢</b></p><p>  ??1、高出生率、高死

21、亡率、低增長率</p><p>  ??2、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長率</p><p>  ??3、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長率</p><p><b>  (二)增長特點</b></p><p>  1、隨經濟的發(fā)展而有所不同</p><p>  表3-1 近1000年來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

22、每年平均人口增長率</p><p>  2、年齡結構兩極分化</p><p>  3、城市人口急劇膨脹</p><p><b> ?。ㄈ┦澜缛丝陬A測</b></p><p>  第二節(jié) 中國人口發(fā)展狀況</p><p><b>  一、中國口發(fā)展特點</b></p&

23、gt;<p> ?。ㄒ唬┤丝谠鲩L速度快</p><p>  中國人口:1684年1億; 1850年4.3億;</p><p>  1949年5.5億;1964年7億;</p><p> ?。ǘ┺r村人口比重大</p><p>  1983年農業(yè)人口為7。837億,占世界總農業(yè)人口22。7億的62。3%。</p>&

24、lt;p>  (三)人口城市化進程加快</p><p>  1995年的統計表明,已有1/3的人口居住在城市。</p><p><b> ?。ㄋ模┤丝诶淆g化</b></p><p>  衡量人口老齡化的標準:以65歲及以上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來衡量(7%)。</p><p>  人口老齡化是人口出生率下降和人

25、口平均壽命延長而造成的人口現象。</p><p>  2000年我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6.7%。</p><p> ?。ㄎ澹┠信詣e比偏高</p><p>  據1990年的人口普查,1989年男女嬰兒比已達到114:100。</p><p>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顯示,男女嬰兒性別比達到119.92:100。大大偏離了103-10

26、7:100的正常范圍。</p><p><b>  (六)人口分布不均</b></p><p>  西北約占全國總面積的64%,但人口只占全國總人口的4%,而東南占總面積36%的土地上生活著96%的人口。</p><p> ?。ㄆ撸┤丝谒刭|丞待提高</p><p>  人口素質:廣義的人口素質包括身體素質、文化水平、勞動

27、技能、思想和道德品質。</p><p>  身體素質:人口的自然屬性。</p><p>  文化水平、勞動技能、思想和道德品質:是人口素質的社會屬性。</p><p>  人文發(fā)展指數:是衡量社會經濟發(fā)展程度的指數它主要由人口預期壽命、識字率或受教育程度和按國際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而得。指數在0-1之間,越大表明發(fā)展水平越高。</p>&l

28、t;p>  1987年中國的人文發(fā)展指數為0.716。</p><p>  二、中國人口的發(fā)展趨勢</p><p>  1、自然增長率趨于穩(wěn)定。</p><p>  2、死亡率繼續(xù)下降。</p><p>  3、鄉(xiāng)村人口比重大,生育率較高。</p><p>  第三節(jié) 人口增長對資源的壓力</p>

29、<p><b>  一、自然資源</b></p><p> ?。ㄒ唬┳匀毁Y源的定義</p><p>  自然資源是人類從自然條件中攝取并用于人類生產和生活所必須的各種自然組成成分,通常所指的有土地、土壤、水、森林、草地、濕地、海域、原生動植物及礦物等。</p><p> ?。ǘ┳匀毁Y源的分類</p><p>

30、;  1、自然資源的地理分類</p><p>  自然資源可分為礦產資源(巖石圈)、土地資源(土壤圈)、水利資源(水圈)、生物資源(生物圈)、氣候資源(大氣圈)和海洋資源六大類。</p><p>  2、自然資源的特征分類</p><p> ?。?)非耗竭性資源:又稱無限資源。</p><p>  (2)耗竭性資源:又稱有限資源。</p

31、><p> ?、倏筛沦Y源,又稱為再生資源。</p><p> ?、诓豢筛沦Y源,又稱為非再生資源。</p><p> ?。ㄈ┲袊匀毁Y源的特點</p><p>  1、資源總量多,人均占有量少</p><p>  人均耕地:1988年中國0.088 hm2</p><p>  世界平均值0.36

32、7 hm2</p><p>  森林覆蓋率:中國12.98%,居世界120位</p><p>  世界平均水平31.2%</p><p>  人均草地面積:0.367 hm2 ,為世界平均值的1/2</p><p>  人均水資源:2700 m3 ,不及世界平均值的1/4</p><p>  2、各類資源總體組合較好

33、</p><p>  3、資源空間分布不平衡</p><p>  4、資源質量差別懸殊</p><p>  二、人口對自然資源的壓力</p><p>  (一)人口增長對土地資源的壓力</p><p>  “用占世界7%的土地養(yǎng)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p><p>  我國現有耕地約1

34、15;108 hm2,約占總耕地面積的10%。人口與土地資源的矛盾集中體現在:</p><p> ?、偃丝谠黾?,人均耕地日趨減少。據估計,到21世紀中葉,人均耕地將減少到國際公認的警戒線0.05hm2 。</p><p>  ②土地開發(fā)加劇,土質惡化嚴重。</p><p> ?、劢ㄖ肮I(yè)占用土地使耕地不斷減少。 </p><p>

35、 ?。ǘ┤丝谠鲩L對森林資源的壓力</p><p> ?。ㄈ┤丝谠鲩L對水資源的壓力</p><p><b>  我國水資源總量:</b></p><p> ?、?年降水量約為60000m3 相當于全球降水量的5%,居世界第三位;</p><p>  ② 我國多年平均河川徑流量為27225×108 m3。③ 多

36、年地下水資源量8288 m3 </p><p>  以上三項合計,全國水資源總量為28124×108 m3,居世界第六位。</p><p>  人均水資源量 2700 m3 ,不及世界平均值的1/4 。</p><p> ?。ㄋ模┤丝谠鲩L對能源的壓力</p><p>  已探明我國煤炭儲量1 × 1012 t;陸上石油儲

37、量(300-1000) × 108 t;海上石油儲量53 × 108 t;</p><p>  (五)人口增長對物種資源的壓力</p><p>  據估算,中國生物資源的經濟價值在1000億美元以上。</p><p>  三、環(huán)境對人口的承載能力</p><p>  環(huán)境承載力:在一定時期、范圍和自然條件下,維持人-環(huán)境系

38、統結構不發(fā)生質的改變,環(huán)境功能不遭到破壞的前提下,人-環(huán)境系統所能承受人類活動的閾值。</p><p>  國際人口生態(tài)學界將世界人口容量定義為:在不損害生物圈或不耗盡可合理利用的不可更新資源的條件下,世界資源在長期穩(wěn)定狀態(tài)下所能供養(yǎng)的人口數量的大小。</p><p>  人口學家普遍認為中國人口的極限為16億,到21世紀中期將達到16億。2010年中國人口總數將控制在14億。</p

39、><p><b>  第四章 資源短缺</b></p><p><b>  水資源</b></p><p>  一、全球淡水資源短缺形勢分析</p><p>  1、水資源問題的提出</p><p>  1997年6月,在紐約召開的聯合國第二次全球環(huán)境首腦會議首次提出了水資源的

40、問提,并警告:“地區(qū)性水危機可能預示著全球性危機的到來”。</p><p>  2、地球上水量的分布</p><p>  整個地球水量:13.6億Km3 </p><p>  海水:97.3%;淡水:2.7%;可開發(fā)利用的淡水資源儲量約為400Km3 ,占全球總量的0.3%。</p><p><b>  3、水資源短缺

41、問題</b></p><p>  中東地區(qū)水資源短缺嚴重,主要表現在大流量江河湖泊;地下水屬不可再生型;年降雨量不足160mm。</p><p>  4、水資源引發(fā)的國際爭端</p><p>  二、中國水資源短缺形勢分析</p><p>  1、 中國人均水資源只相當于世界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的1/4,居世界第110位。</p

42、><p><b>  2、水資源分布不均</b></p><p><b>  3、城市缺水嚴重</b></p><p>  據1994年統計,全國600多個城市中,缺水城市已達300多個。其中嚴重缺水的城市有114個。</p><p>  國土資源部2003年10月30日公布的新一輪全國地下水資源評價顯

43、示,目前全國形成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已有100多個面積達15萬平方公里??睖y結果表明,目前華北平原深層地下水已形成跨越冀、京、津、魯的區(qū)域地下水降落漏斗,有近7萬平方公里面積的地下水位低于海平面。</p><p>  4、干旱造成草原退化,沙漠面積擴大,也會市使河流湖泊面積縮小。</p><p><b>  第二節(jié) 土地資源</b></p><p>

44、;<b>  一、世界土地資源</b></p><p>  1、陸地面積:13300×104 Km2 </p><p>  人口:1900年16億;人均耕地:10hm2</p><p>  1987年50億;人均耕地:3hm2</p><p>  當前60億; 人均耕地:2.5hm2 </p>

45、<p><b>  2、土地質量</b></p><p><b>  “土地的通達性”</b></p><p>  陸地面積:“限制性環(huán)境”面積占70%,</p><p>  “適居地”占30%。實際人均占有土地0.75,其中耕地面積約占60%~70%。</p><p>  二、世界耕地需

46、求的未來趨勢</p><p>  20世紀70年代提供數字:世界可耕地面積29.5×108hm2 ;已被耕種15.4 ×108hm2 。</p><p>  世界人均良田面積面積已從1980年的0.16hm2 減少至1990年的0.14hm2 ,預計到2000年進一步減至0.12hm2 。</p><p><b>  三、中國的土地資源

47、</b></p><p>  中國的土地面積960×104Km2 。耕地占世界總耕地的7%。</p><p> ?。ㄒ唬┪覈氐奶攸c</p><p>  1、人均耕地面積小,只有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的1/4。</p><p>  1995年統計數字,人均耕地面積大于0.14hm2 的主要集中在我國東北、西北地區(qū)。聯合國糧

48、農組織提出的人均耕地面積的最低界線為0.05hm2 。</p><p><b>  2、分布不均勻</b></p><p><b>  3、自然條件差</b></p><p> ?。ǘ┪覈孛媾R的壓力</p><p>  我國依靠占世界7%的耕地養(yǎng)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所以我國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在很

49、大程度上依賴于耕地的保護。</p><p><b>  第三節(jié) 能源</b></p><p><b>  一、能源的分類</b></p><p><b>  二、世界能源消耗</b></p><p> ?。ㄒ唬┠茉粗饕獊碜砸淮尾豢稍偕茉?lt;/p><p&g

50、t;  20世紀70-80年代,世界一次能源消耗結構為:石油占40%以上;煤占20%以上;天然氣占10%以上。</p><p>  (二)能源消耗水平差異大</p><p> ?。ㄈ┠茉聪脑诶^續(xù)增長</p><p>  能耗強度:能源消耗/國民生產總值</p><p>  能源消耗指數:能源消費年平均增長率與國民經濟年平均增長率之比。&l

51、t;/p><p>  三、中國能源發(fā)展和面臨的問題</p><p>  (一)中國能源的發(fā)展 </p><p> ?。ǘ┲袊哪茉磫栴}</p><p>  1、人均能源資源和人均消費量不足</p><p><b>  2、能源分配不均</b></p><p>

52、  3、能源構成以煤為主</p><p>  4、工業(yè)部門消耗能源所占比重較大</p><p>  5、農村能源短缺,主要以生物質能為主</p><p>  四、能源利用對環(huán)境的影響</p><p><b> ?。ㄒ唬┏鞘写髿馕廴?lt;/b></p><p> ?。ǘ┰黾恿舜髿庵蠧O2 的積累<

53、;/p><p><b>  (三)酸雨</b></p><p><b> ?。ㄋ模┖藦U料問題</b></p><p><b>  第四節(jié) 礦產資源</b></p><p>  一、礦產資源分布及其特點</p><p>  1、不可再生性和可耗竭性</

54、p><p>  2、區(qū)域性分布不平衡</p><p><b>  3、動態(tài)性</b></p><p>  二、礦產資源的供需矛盾</p><p><b>  三、中國的礦產資源</b></p><p><b>  第五章 環(huán)境污染</b></p>

55、;<p><b>  第一節(jié) 水污染</b></p><p>  一、主要的水環(huán)境污染物</p><p><b> ?。ㄒ唬腋∥?lt;/b></p><p><b> ?。ǘ┖难跤袡C物</b></p><p>  清潔水體溶解氧含量8.32mg/L,</p

56、><p>  當溶解氧含量降至4.0mg/L以下時,將嚴</p><p>  重影響魚類和水生生物的生存。</p><p><b> ?。ㄈ┲参镄誀I養(yǎng)物</b></p><p><b>  造成水體富營養(yǎng)化。</b></p><p><b> ?。ㄋ模┲亟饘?lt;/

57、b></p><p><b> ?。ㄎ澹┧釅A污染</b></p><p>  正常水體pH值一般在6.5~8.5</p><p><b> ?。┦蜔N類</b></p><p><b> ?。ㄆ撸╇y降解有機物</b></p><p>  主要包

58、括有機氯化合物、有機芳香胺類、重金屬有機化合物和多環(huán)有機物。</p><p><b> ?。ò耍┓派湫晕镔|</b></p><p><b> ?。ň牛嵛廴?lt;/b></p><p><b> ?。ㄊ┎≡w</b></p><p>  二、水污染的主要來源</p>

59、<p><b> ?。ㄒ唬c污染源</b></p><p><b>  1、生活污水</b></p><p>  一般生活污水的BOD5 在200~400mg/L之間。COD在150~300mg/L之間。</p><p><b>  2、工業(yè)廢水</b></p><p&

60、gt;<b> ?。ǘ┟嫖廴驹?lt;/b></p><p><b>  三、中國污水的特征</b></p><p>  污水、廢水排放量每天約為1×108 m3 。我國地面水水質標準</p><p> ?、耦愃w:為源頭水及自然保護區(qū);</p><p> ?、蝾愃w:為集中生活飲用水水源地一

61、級保護區(qū),珍貴魚類保護區(qū),魚蝦產卵場等;</p><p> ?、箢愃w:為集中飲用水水源地二級保護區(qū)</p><p>  Ⅳ類水體:為工業(yè)用水區(qū),人體不直接接觸的娛樂用水區(qū)。</p><p> ?、躅愃w:為農業(yè)用水區(qū),一般景觀要求水域。</p><p>  (一)地面水污染特征</p><p><b>  

62、1、有機物</b></p><p><b>  2、重金屬污染</b></p><p>  3、富營養(yǎng)化:主要是由于大量含氮、磷的廢水排入水體而使藻類大量繁殖,水中溶解氧降低、水質惡化。 </p><p>  荷蘭科學家提出了水質富營養(yǎng)化的新概念,認為自然水域中存在著水生食物鏈,即水中的營養(yǎng)物質為水藻提供了生長條件,而浮

63、游動物的捕食控制了水藻的長,同時它又為魚類提供了食物。當這一水生生態(tài)系統發(fā)揮正常功能時,水體能保持清潔不受污染。而一旦浮游動物的捕食功能降低,水藻生長量超過其被消耗量而失去平衡,就會發(fā)生富營養(yǎng)化。</p><p>  海水赤潮:因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yè)廢水的大量排放,使沿海水域富營養(yǎng)化,某些微小浮游生物急劇繁殖和高度密集所引起的海水變色的自然現象。</p><p> ?。ǘ┑叵滤廴咎卣?l

64、t;/p><p>  主要表現為硬度和硝酸鹽含量的增加。</p><p><b>  四、水污染的危害</b></p><p><b>  (一)危害人體健康</b></p><p> ?。ǘ┙档娃r作物的產量和質量</p><p> ?。ㄈ┯绊憹O業(yè)生產的產量和質量</p

65、><p> ?。ㄋ模┲萍s工業(yè)的發(fā)展</p><p> ?。ㄎ澹┘铀偕鷳B(tài)環(huán)境的退化和破壞</p><p><b> ?。┰斐山洕鷵p失</b></p><p><b>  第二節(jié) 大氣污染</b></p><p>  一、大氣污染源及污染物</p><p&g

66、t;  1、按污染源存在的形式劃分</p><p><b> ?、?固定污染源</b></p><p><b> ?、?移動污染源</b></p><p>  這種分類方法適用于進行大氣質量評價時滿足繪制污染源分析圖的需要。</p><p>  2、按污染物排放的方式分</p><

67、;p><b> ?、?高架源</b></p><p><b>  ② 面源</b></p><p><b> ?、?線源</b></p><p>  這種分類方法適用于大氣擴散計算。</p><p>  3、按污染物排放時間</p><p>

68、<b> ?、?連續(xù)源</b></p><p><b> ?、?間斷源</b></p><p><b> ?、?瞬間源</b></p><p>  這種分類方法適用于分析污染物排放的時間規(guī)律。</p><p>  二、幾種典型的大氣污染</p><p>

69、<b> ?。ㄒ唬┟簾熜臀廴?lt;/b></p><p><b> ?。ǘ┧岢两?lt;/b></p><p>  酸沉降是指大氣中的酸通過降水(如雨、霧,雪)等遷移到地表,或在含酸氣團氣流的作用下直接遷移到地表。</p><p>  1、世界酸雨發(fā)展狀況</p><p><b>  2、中國的酸

70、雨現狀</b></p><p>  在80年代,中國的酸雨主要發(fā)生在以重慶、貴陽和柳州為代表的高硫煤使用地區(qū)及部分長江以南地區(qū),酸雨區(qū)面積約為170×104Km2。</p><p>  酸雨通常定義為“pH值低于5.6的雨水”。</p><p>  酸沉降的另一表征量為臨界負荷:臨界負荷是指不會對生態(tài)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產生長期有害影響的酸性物質的

71、最大量。</p><p>  我國酸雨的化學特征是pH值低、離子濃度高,硫酸根、銨和鈣離子濃度遠遠高于歐美,而硝酸根濃度則低于歐美,屬硫酸型酸雨。</p><p>  (三)光化學煙霧污染</p><p>  光化學煙霧是在一定的條件下(如強日光、低風速和低濕度等),氮氧化物和碳氫化合物發(fā)生光化學反應而產生二次污染物,這種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煙霧

72、污染現象,稱為光化學煙霧。</p><p>  一次污染物:氮氧化物、碳氫化合物。</p><p>  二次污染物:臭氧、過氧乙酰硝酸酯(PAN)、高活性自由基、醛類、酮類和有機酸類等。</p><p><b>  三、大氣污染的危害</b></p><p> ?。ㄒ唬┐髿馕廴緦θ梭w健康的危害</p>&l

73、t;p><b>  1、大氣顆粒物</b></p><p>  大氣顆粒物中0.01~1.0 m的細小粒子在肺泡的沉積率最高。</p><p><b>  2、二氧化硫</b></p><p><b>  3、一氧化碳</b></p><p><b>  4、

74、鉛</b></p><p> ?。ǘ┐髿馕廴緦χ参锏奈:?lt;/p><p>  (三)大氣污染對材料的危害</p><p> ?。ㄋ模┐髿馕廴緦Υ髿猸h(huán)境的影響</p><p><b>  第三節(jié) 土壤污染</b></p><p>  土壤污染對環(huán)境和人類造成的影響與危害在于它可導致土

75、壤的組成、結構和功能發(fā)生變化,進而影響植物的正常生長和發(fā)育,造成有害物質在植物體內積累,并可通過食物連進入人體,以至危害人體健康。</p><p>  土壤污染的最大特點是,一旦土壤受到污染,特別是受到重金屬或有機農藥的污染后,其污染是很難消除的。土壤污染的明顯標志是土壤生產力的下降。</p><p>  一、土壤污染源及污染物</p><p><b> 

76、?。ㄒ唬┩寥牢廴驹?lt;/b></p><p>  1、工業(yè)廢水和固體廢物</p><p><b>  2、農藥和化肥</b></p><p>  3、牲畜排泄物和生物殘體 </p><p><b>  4、大氣沉降物</b></p><p><b&g

77、t; ?。ǘ┩寥牢廴疚?lt;/b></p><p><b>  1、有機物</b></p><p><b>  2、重金屬</b></p><p><b>  3、放射性元素</b></p><p><b>  4、病原微生物</b></p

78、><p>  二、土壤污染的影響和危害</p><p>  土壤污染的最大特點是,一旦土壤受到</p><p>  (一)土壤污染對植物的影響</p><p>  1、無幾污染物的影響</p><p><b>  2、有機毒物的影響</b></p><p>  3、土壤生物污染

79、的影響</p><p> ?。ǘ┩寥牢廴疚镌谥参矬w內的殘留</p><p>  1、重金屬在植物體內的殘留</p><p>  影響重金屬在植物體內殘留的主要因素是土壤的pH值,pH值越高植物對重金屬的吸收量越小。</p><p>  2、農藥在植物體內的殘留</p><p>  農藥在植物體內的殘留與農藥的類型和植

80、物的物的種類有關。</p><p>  農藥的溶解度越大,被作物吸收也就越容易。</p><p>  一般塊根類作物比莖葉類作物吸收量高;油料作物對對脂溶性農藥如DDT、DDE等的吸收量比非油料性作物高;水生作物的吸收量比陸生植物高。</p><p>  3、放射性物質在植物體內的殘留</p><p> ?。ㄈ┩寥牢廴緦θ梭w健康的影響和危害

81、</p><p>  1、病原體對人體健康的影響</p><p>  2、重金屬對人體健康的影響</p><p>  3、放射性物質對人體健康的影響</p><p>  第四節(jié) 固體廢物及化學品危害</p><p>  一、固體廢物來源、分類及特點</p><p> ?。ㄒ唬┕腆w廢物的來源&l

82、t;/p><p><b>  (二)固體廢物種類</b></p><p><b>  1、城市固體廢物</b></p><p><b> ?。?)生活垃圾</b></p><p><b>  (2)城建渣土</b></p><p>&l

83、t;b> ?。?)商業(yè)固體廢物</b></p><p><b> ?。?)糞便</b></p><p><b>  2、工業(yè)固體廢物</b></p><p><b>  3、有害廢物</b></p><p>  聯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控制有害廢物越境轉移及其處置巴

84、塞爾公約》列出了“應加控制的廢物類別”共45類,“需加特別考慮的廢物類別” 共兩類,同時列出了有害廢物“危險特性的清單”共13種特性。</p><p>  (三)固體廢物的特點</p><p>  1、資源和廢物的相對性</p><p>  2、富集終態(tài)和污染源頭的雙重作用</p><p>  3、危害具有潛在性、長期性和災難性</p&

85、gt;<p>  二、固體廢物的環(huán)境問題</p><p> ?。ㄒ唬┊a生量與日俱增</p><p><b>  1、工業(yè)固體廢物</b></p><p><b>  2、城市生活垃圾</b></p><p><b>  3、有害廢物</b></p>

86、<p> ?。ǘ┱加么罅客恋刭Y源</p><p> ?。ㄈ┕腆w廢物對環(huán)境的危害</p><p>  1、固體廢物污染途徑</p><p><b>  2、對大氣的影響</b></p><p><b>  3、對水環(huán)境的影響</b></p><p>  4、對土壤

87、環(huán)境的影響</p><p>  5、影響環(huán)境衛(wèi)生和景觀</p><p>  三、化學品及有害廢物對人類的危害</p><p>  第五節(jié) 噪聲與其它物理性污染</p><p><b>  一、噪聲污染</b></p><p><b> ?。ㄒ唬┰肼暤亩x</b></p

88、><p><b> ?。ǘ┰肼晛碓?lt;/b></p><p>  (三)我國噪聲污染現狀</p><p><b> ?。ㄋ模┰肼暤奈:?lt;/b></p><p><b>  二、電磁污染</b></p><p> ?。ㄒ唬╇姶盼廴镜膩碓?lt;/p>

89、<p><b> ?。ǘ╇姶盼廴疚:?lt;/b></p><p><b>  三、光污染</b></p><p> ?。ㄒ唬┕馕廴炯捌鋪碓?lt;/p><p><b> ?。ǘ┕馕廴镜奈:?lt;/b></p><p><b>  四、熱污染</b><

90、;/p><p><b> ?。ㄒ唬┏鞘袩釐u效應</b></p><p><b> ?。ǘ┧w熱污染</b></p><p>  第六章 生態(tài)破壞第一節(jié) 植被破壞</p><p><b>  一、森林破壞</b></p><p>  森林是陸地生態(tài)系統

91、的中心,在涵養(yǎng)水源、保持水土、調節(jié)氣候、繁衍物動物棲息等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曾經覆蓋世界陸地面積的45%??偯娣e為60×108 hm2 。</p><p><b>  全球森林面積變化:</b></p><p>  19世紀初55 ×108 hm2 。</p><p>  1985年41.7 ×108 hm

92、2 。</p><p>  目前,森林面積41.47 ×108 hm2 ,約占陸地面積的1/3,熱帶森林目前總面積為30 ×108 hm2 ,到2000年,全球至少要損失2.2 ×108 hm2 的熱帶森林。</p><p><b>  中國林地情況:</b></p><p>  建國初期林地面積1.25×

93、;108 hm2森林覆蓋率13%。</p><p>  目前覆蓋率大概只有11.5%,不及世界平均覆蓋率的一半。</p><p>  全國主要林區(qū)林地面積變化情況</p><p>  我國政府所采取的措施:</p><p>  《中國自然保護綱要》所規(guī)定的目標為18%。</p><p><b>  二、牧場退

94、化</b></p><p>  牧場包括草原、林中空地、林緣草地、疏林、灌木叢以及荒漠、半荒漠地區(qū)植被稀疏的地段。</p><p>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最近統計 </p><p>  中國草原總面積3.53× 108 hm2 ,可利用的約3.1 × 108 hm2 ,占國土面積的40%以上,居世界第四位。</p>&l

95、t;p>  第二節(jié) 水土流失</p><p>  目前我國水土流失面積達179 × 108 km2 ,每年土壤流失總量達50 × 108 t ,全國總耕地有1/3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p><p><b>  第三節(jié) 荒漠化</b></p><p><b>  一、荒漠化的概念</b>&

96、lt;/p><p>  荒漠化是包括氣候變異和人類活動在內的種種因素所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亞濕潤干</p><p><b>  旱地區(qū)的土地退化。</b></p><p>  它包含了三層意思:①荒漠化的成因,②荒漠化的范圍,③表現形式。</p><p>  所謂荒漠化既包括非沙漠環(huán)境向沙漠環(huán)境或類似沙漠環(huán)境的轉移,也包括沙

97、質環(huán)境的進一步惡化。</p><p><b>  二、荒漠化的現狀</b></p><p>  我國受荒漠化影響的土地面積約333× 104 km2 ,占國土總面積的1/3,近4億人口受荒漠化的威脅。</p><p>  圖 6-1 整個北部被沙漠包圍的中國</p><p><b>  三、荒漠

98、化的成因</b></p><p><b>  (一)自然因素</b></p><p>  自然因素引起的荒漠化占13%。</p><p><b> ?。ǘ┤藶橐蛩?lt;/b></p><p>  1、土地資源利用不合理</p><p>  2、植被資源不合理利用&l

99、t;/p><p>  3、干旱、半干旱地區(qū)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p><p>  4、不合理耕作及粗放管理</p><p><b>  5、其他人類活動</b></p><p>  過度放牧占土壤荒漠化面積的34.5;</p><p>  亂砍濫伐森林占土地退化的29.5%;</p>

100、<p>  不當的農業(yè)利用占28.1%;</p><p><b>  其他占7.9%;</b></p><p><b>  四、荒漠化的危害</b></p><p> ?。ㄒ唬┩恋氐纳a潛力衰退</p><p> ?。ǘ?土地生產力下降</p><p><b

101、> ?。ㄈ┎輬鲑|量下降</b></p><p> ?。ㄋ模Νh(huán)境造成污染和破壞</p><p>  第 5 、6次課 </p><p>  第七章 全球環(huán)境問題</p><p><b>  第一節(jié) 氣候變化</b></p><p>  氣候是指包括溫度、濕度和降水等在內的

102、綜合信息。全球對氣候變化引起了世界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1992年6月,有154個國家參加的聯合國環(huán)境與發(fā)展大會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會議通過了《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170多個國家的政府首腦聚集在一起就人類密切關注的全球氣候變化的問題達成了一個世界性的協議,希望在氣候變化導致嚴重后果發(fā)生之前,采取一致的行動,控制,控制氣候變化的發(fā)展趨勢。</p><p>  一、地球系統的能量平衡<

103、;/p><p>  太陽光組成:紅外光50%;可見光40%;</p><p>  紫外光10%;其余部分1%;</p><p>  大氣中重要的吸光物質:</p><p>  O2 小于290nm , ;</p><p>  O3 的光吸收有三個譜帶,分別為200-300n

104、m、300-600nm和400-850nm區(qū)。</p><p>  地球向外層空間的熱輻射:3000~30000nm 極大值10000nm ,地球熱輻射的吸光物質為CO2 和 H2O 。</p><p>  大氣中的CO2 和 H2O等微量組分對地球長波輻射吸收作用使近地面熱量得以保持,從而導致全球氣溫升高的現象被稱為“溫室效應” 。</p><p>  溫室氣

105、體:二氧化碳(CO)、甲(CH4 )、臭氧(O3)、氧化亞氮(N2O)、氟氯烴類</p><p><b> ?。–FCs)。</b></p><p>  二、人類活動對氣候變化的影響</p><p>  造成溫室效應增強的因素</p><p><b> ?。ㄒ唬┒趸?lt;/b></p>

106、<p>  CO2 的濃度變化是工業(yè)革命以后大氣組成變化的一個十分突出的特征,其根本原因在于人類生產和生活過程中礦石燃料的大量使用。</p><p><b>  (二)甲烷</b></p><p>  CH4 在大氣中的濃度1985年監(jiān)測結果為1.65ppm(1650μL/m3),古代大氣中的濃度只有0.77ppm,并且持續(xù)了很長時間。進一百年來甲烷濃度則

107、上升了一倍多。 CH4吸收波長為7700nm的紅外輻射,將輻射轉化為熱量,影響地表溫度。</p><p>  對溫室效應的貢獻比CO2 高300倍。</p><p><b>  (三)氧化亞氮</b></p><p>  N2O 是低層大氣含量最高的含氮化合物。天然源:土壤中的硝酸鹽經細菌的脫氮作用而生成。</p><p&g

108、t;  人為源:農業(yè)生產、工業(yè)生產,以及燃燒過程。</p><p>  在大氣中的化學壽命大約為120年。</p><p><b>  四)氟里昂及替代物</b></p><p>  氟里昂是一類含氟、氯烴化合物的總稱。其中最重要的是CFC-11(CFCl3)、CFC-12(CF2Cl2)。</p><p>  科學證實

109、氟里昂是破壞臭氧層的主要因素。許多氟里昂替代物破壞臭氧層的能力雖然明顯減小,但卻具有顯著的全球增溫能力。</p><p><b> ?。ㄎ澹┝?lt;/b></p><p>  全氟代甲烷(CF4 CF3 CF3)和六氟化硫(SF6)在大氣中的壽命一般超過千年,同時具有極強的紅外輻射吸收能力,其中SF6 在1997年京都國際氣候變化會議上被列入受控的6種溫室氣體之

110、一。</p><p><b> ?。┏粞?lt;/b></p><p>  存在于對流層和平流層的臭氧都是重要的溫室氣體。臭氧濃度的變化對太陽輻射和地球輻射均有影響。</p><p><b>  (七)顆粒物</b></p><p>  大氣中的顆粒物通過兩種方式影響氣候:</p>&l

111、t;p>  1、顆粒物的光散射和光吸收作用產生的直接效應。</p><p>  2、參加成云過程影響云量、云的反照率和云的大氣壽命,造成間接效應。</p><p>  3、對流層中直徑在0.1~2μm之間的顆粒物能有效地反射入射的太陽輻射,而對地球的紅外輻射沒有作用。</p><p>  4、硫酸鹽氣溶膠增加,由于對太陽光的反射作用,則會導致地面降溫。<

112、/p><p>  5、碳黑氣溶膠對太陽輻射具有強烈的吸收作用。</p><p>  6、強迫輻射(radiative forcing):是指由于大氣中某種因素(如溫室氣體的濃度、氣溶膠水平等)的改變引起對流層頂向下的凈輻射通量的變化(單位為W/m2)。</p><p>  7、 “全球變暖潛勢”: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簡稱GWP。</

113、p><p>  三、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可能造成的影響</p><p>  氣候變化一般包括3個方面的內容:</p><p> ?、贇鉁兀蚱骄鶜鉁厣仙?.2~0.5℃</p><p> ?、诤F矫妫仙?0~25cm</p><p> ?、劢涤炅?,全球陸地降雨量增加了1%。</p><p>  

114、以上為過去100年間發(fā)生的變化。</p><p>  全球氣候變化可能導致的影響大致有如下方面:</p><p>  1、對人體健康的影響</p><p><b>  2、對水資源的影響</b></p><p><b>  3、對森林的影響</b></p><p>  4、對

115、沿海地區(qū)的影響</p><p>  5、對生物物種的影響</p><p>  6、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p><p>  第二節(jié) 臭氧層破壞</p><p>  大氣中90%的臭氧存在于平流層中,它是平流層中最重要的化學組分,我們將這一層高濃度的臭氧稱為“臭氧層”。</p><p>  一、平流層臭氧生成和消耗的機制

116、</p><p><b>  二、臭氧層破壞</b></p><p>  臭氧濃度的表示法:柱濃度法,單位用多布森來表示(Dobson unit,簡稱D.U.)。</p><p>  D.U.的含義:將0℃,一個大氣壓力下,10-5 m</p><p>  厚的臭氧定義為1個Dobson 單位。</p>&

117、lt;p>  在攝氏零度的溫度下,沿著垂直于地表的方向將大氣中的臭氧全部壓縮到一個標準大氣壓,臭氧層的總厚度只有3mm 左右。</p><p>  臭氧洞被定義為臭氧的柱濃度小于200D.U., 即臭氧的濃度較臭氧發(fā)生前減少超過30%的地區(qū)。 </p><p>  三、臭氧層破壞的原因</p><p>  人工合成的含氯和含溴的化合物是造成南極臭氧

118、洞的元兇,最典型的是氟氯碳化合物即氟里昂(CFCs )和含溴化合物哈龍(Halons)。氯和溴在平流層通過催化化學過程破壞臭氧是造成南極臭氧洞的根本原因。 </p><p>  1、氟里昂和哈龍進入臭氧層的途徑</p><p>  對流層中的氟里昂和哈龍在熱帶地區(qū)上空被大氣環(huán)流帶入到平流層,風又將它們從低緯度地區(qū)向高緯度地區(qū)輸送,從而在平流層內混合均勻。</p><p

119、>  2、氟里昂和哈龍對臭氧層破壞的方式</p><p>  在平流層內,強烈的紫外線照射使CFCs 和Halons 分子發(fā)生離解,釋放出高活性原子態(tài)的氯和</p><p>  溴,氯原子自由基和溴原子自由基就是破壞臭氧層的主要物質,它們對臭氧的破壞是以催化的方式進行的:</p><p>  一個氯原子自由基可以破壞104 ~105 個臭氧分子,溴原子自由基

120、對對臭氧的破壞能力是氯原子的30-60倍,二者同時存在時具有協同作用。</p><p>  3、臭氧洞形成的非均相催化反應過程</p><p>  ① CFCs 和Halons 進入平流層后,通常以化學惰性的形態(tài)(ClONO2 和 HCl)而存在。</p><p> ?、?南極冬天的極低溫度造成兩種非常重要的過程,一是極地的空氣受冷下沉,形成“極地旋渦”(pol

121、ar Vortex),使南極空氣與大氣的其余部分隔離,從而使旋渦內部的大氣成為一個巨大的反應器。另外,極低的溫度使南極地區(qū)有成云過程,云滴的主要成分是三水合硝酸(HNO3 .. 3H2O)和冰晶,稱為極地平流層云(polar stratospheric clouds)。</p><p> ?、?ClONO2 和 HCl在平流層云表面發(fā)生以下化學反應:</p><p>  生成的HNO3被

122、保留在云滴中,當云滴成長到一定的程度后將會沉降到對流層,其結果是Cl2 和HOCl等組分不斷積累。</p><p> ?、?當南極春天來臨時,Cl2 和HOCl 在紫外光的照射下開始發(fā)生大量的光解,產生2、所述的均相催化過程所需的大量原子氯,以致造成嚴重的臭氧損耗。</p><p> ?、?當更多的太陽光到達南極后,南極地區(qū)的溫度上升,氣象條件發(fā)生變化,南極旋渦逐漸消失,南極地區(qū)臭氧濃度極

123、低的空氣傳輸到地球的其它高緯度和中緯度地區(qū),造成全球范圍的臭氧濃度下降。</p><p>  4、“臭氧損耗潛勢”(ozone depletion potential,ODP)</p><p>  四、臭氧層破壞的后果</p><p>  第三節(jié) 生物多樣性銳減</p><p>  1992年6月在巴西召開的聯合國環(huán)境與發(fā)展大會上,通過了《

124、生物多樣性公約》。</p><p>  1994年,中國發(fā)布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p><p>  第四節(jié) 海洋污染</p><p><b>  一、石油烴污染</b></p><p><b>  二、近海海域赤潮</b></p><p>  三、污染海洋

125、的新罪犯—有機錫</p><p>  1、三丁酯錫(TBT)的毒性, TBT具有突出的“滅殺生物能力”。</p><p>  2、三丁酯錫(TBT)流入海洋的途徑</p><p>  第八章 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本理論</p><p>  第一節(jié) 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的由來</p><p>  一、《寂靜的春天》—對傳統行為和

126、觀念的早期反思</p><p>  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海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遜(Rachel Karson)在研究美國使用殺蟲劑所產生的種種危害之后,于1962年發(fā)表了環(huán)境保護科普著作《寂靜的春天》。作者通過對污染物富集、遷移轉化的描寫,闡明了人類同大氣、海洋、河流、土壤、動植物之間的密切關系,初步揭示了污染對生態(tài)系統的影響。 </p><p>  二、《增長的極限》 —

127、引起世界反響的“嚴肅憂慮”</p><p>  《增長的極限》深刻闡明了環(huán)境的重要性以資源與人口之間的基本聯系。報告認為:由于世界人口增長、糧食生產、工業(yè)發(fā)展、資源消耗和環(huán)境污染這五項基本因素的運行方式是指數增長而非線性增長,全球的增長將會因為糧食短缺和環(huán)境破壞與21世紀某個階段內達到極限。</p><p>  三、聯合國人類環(huán)境會議——人類對環(huán)境問題的正式挑戰(zhàn)</p>&l

128、t;p>  聯合國人類環(huán)境會議1972年在斯德哥爾摩召開,大會通過的《人類環(huán)境宣言》宣布了37個共同觀點和26項共同原則。它向全球呼吁:現在已經到達歷史上這樣一個時刻,我們在決定世界各地的行動時,必須更加審慎地考慮它們對環(huán)境產生的后果。由于無知或不關心,我們可能給生活和幸福所依靠的地球環(huán)境造成巨大的無法換回的損失。 </p><p>  四、《我們共同的未來》——環(huán)境與發(fā)展思想的重要飛躍</p>

129、<p>  聯合國于1983年3月成立環(huán)境與發(fā)展委員會(WCED),聯合國要求其負責制訂長期的環(huán)境對策,研究能使國際社會更有效地解決環(huán)境問題的途徑和方法。</p><p>  研究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分為“共同的問題”、“共同的挑戰(zhàn)”和“共同的努力”三大部分。報告將注意力集中于人口、糧食、物種和遺傳資源、能源、工業(yè)和人類居住等方面。在系統探討了人類面臨的一系列重大經濟、社會、和環(huán)境問題之后,提出了

130、“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概念。</p><p>  五、聯合國環(huán)境與發(fā)展大會——環(huán)境與發(fā)展的里程碑</p><p>  聯合國環(huán)境與發(fā)展大會(UNCED)于1992年6月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會議通過了《里約環(huán)境與發(fā)展宣言》。</p><p>  《里約環(huán)境與發(fā)展宣言》是開展全球環(huán)境與發(fā)展領域合作的框架性文件,是為了保護地球永恒的活力和整體性,建立一種新的、公平的全球伙伴關

131、系的“關于國家和公眾行為基本準則”的宣言。它提出了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的27條基本原則。</p><p>  《21世紀議程》是全球范圍內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行動計劃,它旨在建立21世紀世界各國在人類活動對環(huán)境產生影響的各個方面的行動計劃,為保障人類共同的未來提供一個全球性措施的戰(zhàn)略框架。</p><p>  各國政府代表還簽署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等國際文件及有關國際公約。 </p>

132、;<p>  第二節(jié) 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的內涵與特征</p><p>  一、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定義 </p><p> ?。ㄒ唬┎紓愄靥m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定義: “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fā)展”。 </p><p>  (二)幾種具有代表性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定義</p><p>  1、著重于自然屬性的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